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一个月,可以改变什么?


导读


从强烈抗拒,“死也不去学堂”,到开心融入,来自体制学校的他,一个月里,他究竟经历了什么?


一、体制“优等生”为何离开体制,转向新教育


9月底,学堂迎来了一位从南京X中转来的13岁男孩。


南京X中,是南京市最好的中学,在南京,能够考上X中的孩子,都是大家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是,如此“优秀”的孩子,为什么要突然转换频道脱离传统学校而来到新教育学堂呢?

孩子妈妈说,孩子自从进入初中后,由于学霸云集,他的成绩在X中并不突出,孩子想当班干部却一直没当上,在学习上找不到成就感的他,开始在别的方面寻找存在感。

比如在物质上和同学攀比穿名牌,他叔叔在美国给他买了一双耐克鞋,结果因为被同学嘲笑是老款,而回家找妈妈大闹一场,从此以后再也不穿这双鞋了;同学说现在不流行大眼睛了,于是回家埋怨妈妈为什么要给他生一双大眼睛,平时故意“虚”着眼睛看东西,让眼睛变得小一点;还有女生说他长得有点象鹿晗,于是他开始模仿小鲜肉的言行和打扮,喜欢穿一些中性的东西……孩子妈妈直言,等到孩子长大出现更大的问题再后悔就晚了。

更为严重的是,孩子因为在学校不能获得成就感,慢慢开始厌恶上学,上学期末休学一个月,这个学期开学,因为疫情问题,开学后又在家呆了一个月。


偶然的机会,妈妈了解到新教育是注重心理行为和思维的教育,这正是她心中向往的教育模式,于是妈妈下定决心给孩子转换赛道。


二、初到新教育的各种“不适应”

第一,吃的方面:刚从传统学校过来,由于新教育的饮食与他过去的饮食习惯完全不同,孩子刚来的第一周,基本上一天只吃一餐,而且只吃极其少量的食物,我们戏称为“猫食”。每次都是早早就离开餐厅了。
(此时的他,内心有抗拒,心没有打开,心里憋着一股气,所以什么东西,都不想吃)

第二,住的方面:他以前从没住过集体宿舍,晚上同学们稍有一点点动静,他就会睡不着,严重失眠。每天抱怨有鸡叫声,同学有呼噜声,害得自己睡不着。一天到晚哈欠连天,走路都无精打采,眼睛布满血丝,经常趴桌上睡觉。
(很少离开过家,又从小被照顾的太精细,习惯了独自安静的睡眠环境,面对集体生活,的确心中会有诸多不适应)

第三,运动方面:传统学校的孩子跑800米就为长跑,所以他说他在学校里最多只跑过1公里,除了学习,学校也没什么运动,体育课都被其他主课占用,刚来的他对1.0、2.0的垫上运动项目完全不会,甚至连婴儿爬,他都说不会;
(这是传统学生的普遍现象,缺乏运动量的他们,体能平衡性柔韧性等各方面身体素质都比较弱一些,整个状态比较阴性)

第四,做事方面:由于过去的教育只注重孩子的成绩,所以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不用他操劳,全由妈妈包办,包括第二天要穿什么衣服,都是妈妈头天给摆放在床头,水果、坚果也是妈妈给洗好剥好……所以他基本上不会做任何事情。

而来到学堂,学堂平时打扫卫生都是用抹布擦地,以训练孩子们踏踏实实做事的心性。他刚来前两天,老师让他擦最简单的卫生区域:楼梯,结果他认为这是最难的区域。后来周一轮换时,大家照顾他是新生,由他先选,他先后选了餐厅、运动房,每一处他都觉得是最难的区域。
(其实不是卫生区域难不难的问题,而是他在过往的成长经历中,很少有锻炼自己做事的机会。以分数论成败的体系里,做事能力是不重要的。但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来看,会做事,能把一件事有始有终地做好,这才是对他的人生最有深远影响的事)

第五,学习方面,在传统学校他最引以为傲的是语文成绩,特别优秀。来到学堂后,老师让他看明师荟钱莉老师讲的《开学第一课》,梳理思维线,讲讲大致内容,结果他说找不到中心思想,说老师讲的太散了……

英语学习上,当看到学堂八九岁的孩子学的内容都比他学的复杂,他的自信心又严重受挫;
(如果学习只是记忆知识点,那的确挺容易的。但真正的学习难道不是应该学会动脑去思考,学会总结归纳和应用吗?)

第六,与同学的相处:学堂每晚都有班会,复盘自己当天做得好或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便帮助自己带着觉知去进步,同学间也会互相“送礼物”,帮助对方成长,但无论同学们多么“小心翼翼”地给他提出任何一点需要改进的地方,他都很有情绪,总是认为同学们是在针对他,是在给老师打“小报告”;
(这是最常见的受害者思维模式,总觉得是别人的错,是别人对不起自己。而新教育教的核心价值观是“我是一切结果的原因”,凡事都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三、第一个周末,和家长说“死也不去学堂了”

终于到第一个周末通话日了,因为孩子妈妈住在学堂隔壁的家长社区,孩子可以到社区跟妈妈见面聊,他的情绪彻底地大爆发了,和妈妈大吵大闹,说死也不回学堂了。妈妈好说歹说,他就是闹着坚决要回家。

孩子妈妈不知道怎么和孩子沟通,就给老师发微信寻求帮助,老师一边安抚妈妈的情绪,一边给她分析孩子当下的心理活动,坚定妈妈的信念,清楚自己当下的行动,让她看见其实此时孩子就是在探家长的底线。

妈妈很清楚孩子一旦回到原来的环境里,就会变回原来那个颓废、摆烂、追求低俗文化的样子,这是妈妈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所以无论孩子怎么吵闹,妈妈都很坚定说:我是不会回去的,你要回去就自己走路回去,现在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回学堂,要么就出去打工养活自己。

孩子以前被妈妈照顾得太周到了,第一次听到妈妈居然提出让他去打工,太诧异了,对妈妈破口大骂,说妈妈居然想得出,让他去打工!最后母子俩闹崩了,孩子深夜居然夺门而去。

老师通过和家长的沟通,了解到孩子怕黑,深更半夜,院子外面没有灯,他不敢跑出院子。于是老师让他妈妈先稳住,不要配合他去上演他的闹剧。给孩子一点时间让他自己冷静一下。

夜里一点过了,老师去院子里找他,发现他根本就没出单元楼,后来自己跑到二楼的客厅睡了。

第二天睡好了,他接着又跟妈妈闹着要回家。妈妈自然是不会同意的。当他们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老师过去找孩子聊,问他目前遇到了些什么困难?我们能够给到他什么帮助?他说,哪哪都是困难,全是困难。老师说:那我们一件一件来看看,具体都有些什么困难,于是他一条一条数来,老师一条一条给他分析:看看我们能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结果聊完之后,他感觉继续留下来也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困难了。

最后老师说给他一个月,让他自己用心体验一下学堂的生活,到时再作决定。孩子同意了。


四、教师团队如何做,帮助孩子打开心门,绽放自己

学堂的教师团队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在教学各个方面也制订了特别的方案。

(老师们在教师团队群里的工作交流)

首先针对孩子对学堂各个方面的不适应,老师们认为第一个月要给予孩子充分的接纳和包容,允许孩子有情绪,允许他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适应,允许他表达自己的不满……同时也引导其他孩子看到新生在努力适应中,让大家对他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关心。

接纳孩子,并不是对他的一切行为听之任之,放任不管,接纳孩子,并不是掩盖孩子的问题,而是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感受、理解他的心情、理解他的行为,学堂的基本规则是要遵守的,但是有了这些换位的理解,才有可能走进孩子的内心,才有引导孩子转念的机会。

第二,在具体事情上,比如学习和运动目标上、在做事上等,一方面老师们会给他降低标准,鼓励他只要有参与、有尽力就好;另一方面,如果他不会做的事情,老师们先手把手地给他示范一遍。

比如无论他做事打扫卫生多慢,负责指导孩子们做事的方老师也不催他,教会他之后就让他按自己的节奏去体验,只要他坚持将一件事情做完将卫生打扫干净检查过关就行。运动时张老师也不要求他要做到什么程度,只要求他不迟到不早退,有融入团队就行。早上跑步从1公里到3公里再到5公里,按他的体能来循序渐进,唐老师每天早上专门陪着他带着他一起跑;中文学习上王老师将内容分成一节节地给他讲解如何去抓住视频中的重点,并给他讲解和示范如何去梳理思维线,英文学习上,王老师也给他找到了适合他目前水平的学习材料。

第三,每天的晨读课、主题课、班会上,老师都会利用日常发生的小事引导大家思考如何看待并处理身边这些事,利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方式,把新教育追求卓越的信念系统传递给孩子。

比如新教育核心价值观之一,就是每个人生而为人来到这个世界,就要做出一个【人】该做的事,就要和动物有所区别,动物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两大本能需求,一是生存,活下去;二是繁衍,把基因传递给后代;如果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每天做的也只是吃喝玩乐,繁衍后代,那就和动物没什么两样了。我们教育孩子们,无论男女生,我们做为一个【人】,就要做“人事”,就要体现出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体现有两方面,一是突破自我,提升自我的能力;二是愿意付出,服务他人。因此学堂第一个月的主题课主要围绕“自强”和“能群”而展开:为什么男生女生都需要独立、自强,为什么运动非常重要,为什么我们要能群不能有“散沙”行为等等。

第四,团队建设始终是班级管理的重中之重,老师每周都会花很多精力来思考并调整班级团队的风气。

除了通过主题课让大家意识到能群,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外,老师的常规工作之一就是时刻注意观察孩子们的思想动态、精神状态,通过日常的聊天、出游等契机与孩子们谈心,学堂就是我们所有人的家,它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出力建设它,鼓励大家竞选班委来建设共同的大家庭,和班委一对一交流,鼓励其中具有正向影响力的同学组成帮扶小组来带领其他同学前进,通过分组pk等各种方式,班级团队逐渐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团队里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明确自己本学期的目标,开始聚焦目标,开始互相比赛突破自己,有的同学甚至因为自己进步慢了而流泪。新同学在这样的团队氛围影响下自然也越来越对自己有要求,希望自己和大家一样每天有所进步,成为更好的自己。

(刚来二周后的日总)


五、一个月后的他,像变了一个人

现在的他,胃口开了,饭量也越来越大,一日三餐和大家一样正常饮食了;

晚上睡觉没问题了,白天午休时间自己选择去跟同学下棋也不困了,一天精神状态很好;

运动项目也基本都能跟上大家了,即使有的不会做,但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下会去尝试,当突破某项运动时,很开心;经过一个月体能、耐力和跑步的分解动作的训练以及太极跑的练习,现在每天晨跑5公里,他跟着团队,也不需要老师带他跑了,每天都有比前一天的进步,现在基本每天都能跑进团队前5了;

跟同学们相处也越来越融洽,心念变了,行为就变了,不再抱怨别人总是针对自己了,和每个同学都能友好相处,脸上绽放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打扫卫生时,也会给自己提要求,让自己一天比一天打扫得又快又干净,当能做到按时完成卫生时,特别喜悦;

学习上,他说好像逐渐找到了新教育的学习方法体会到这种学习的高效,从最开始的一天一集都觉得难,到现在一下午就可以学三四集动画片;

一个月后的他,竟然主动说想要承担一些班级职责,想要为班级付出;一个月后的他,之前忧郁的气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阳光积极的笑脸;一个月后的他,养成了很多好习惯,比如自己洗衣服,及时叠放收纳整理自己的衣物,会把床铺整理平整了,会理解谦让他人了。

(来学堂三周后的周总)


六、小结

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一个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由最初极其强烈的抵触、抗拒,到如今的彻底融入、打开心胸、勇于迎接生活里的一切,所有老师都衷心为他感到欣慰,孩子的妈妈也对孩子的变化特别开心,特别感恩老师们的耐心引导和费心帮助。


新教育,就是“心”的教育,是改命的教育。从这个孩子身上,让老师们再次看到新教育的魅力,看到新教育的价值,作为老师,还有什么比看到一个孩子的生命由内而外发生了蜕变而感到更开心的事呢?




推荐阅读


  • 2022年秋季第六周周总‍
  • 2022学期第八周老师周总:困难=成长机会
  • 2022学期第14周:老师写的周总
  • 情绪背后,是一个寻求帮助的灵魂在呐喊[日常教学沟通案例]
  • 你在喂养心中哪只“狼”?[日常教学沟通案例]
  • “美食”到底是个什么东西—“零食节”的完整记录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清一塾自立学堂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