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美食”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零食节”的完整记录




“零食节”的起源



开学之初,从春节假期刚刚回到学堂的孩子们,对吃和玩的兴趣尤其浓厚,甚至有的孩子非常坦诚地说:学习时间脑袋里还总想着“美食”。“民以食为天”——在这样一个“吃”文化盛行的主流文化里,孩子们春节回家一趟又被勾起“馋虫”,实属正常,但正常的东西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对“美食”痴迷追求的人,势必是一个注重口欲、注重感觉的人。人的注意力总是很有限的,当他把过多注意力用来追求感觉时,他就会有更少的注意力来聚焦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光靠给孩子讲这样的道理是不够的,要让孩子感受到“美食的真相”,还需要让孩子通过亲身体验,去感受什么食物才是身体真正需要的“美食”。




第一阶段


满足口欲,体验“小猪的快乐生活”


一天,孩子们无意中又提起春节里吃过的“大餐”,一个个两眼发光。


于是,老师开始给孩子们挖坑。


老师:你们想吃大餐,是吗?要不要我们举办个“零食节”,让你们一次把美食吃个够?


孩子们一听,欢呼雀跃:太好了,我要吃……


老师:好的,不过吃美食的钱,是不是该自己出呢?还有父母送你们来上学,是让你们来成长自己的,而你们选择花几天时间来享受零食,这几天肯定不能成长自己,那这几天的学费,该怎么偿还呢?你们要通过做些什么事来为自己吃美食的行为承担责任,来获得父母的支持呢?


孩子们开始议论纷纷,有的表示要去打工,但年龄偏小,店家一般不会收童工;有的表示要去卖东西,但需要本钱;还有的表示要给老师们洗车,但洗车的费用也不够支付零食费;有的问能否用自己春节的压岁钱来偿还,还有的说能否用父母曾经给自己的零花钱来偿还,老师给孩子们一一分析了这些钱从本质上讲,并不是通过你的劳动付出获得的,所以用这些钱来偿还不是一件有荣誉的事。



最后见大家七嘴八舌,意见难以统一,于是老师提议:你们要不要像清一塾的哥哥姐姐们一样用搬砖来“还债”?一是可以锻炼体能,把身体锻炼得更强壮,增强臂力;二是吃完零食,大脑也无法马上进入学习,那就把身体先动起来,在太阳下搬砖,可以补充身体的阳气,提升精气神。


考虑到操场搬砖路线太短,不好操作,于是最后讨论承担责任的方案定为:每天背砖走路40公里,选择过多少天零食节,就同样选择背砖走路多少天。


孩子们都一致同意此方案。



很快迎来了“零食节”。本着充分尊重每位同学自己的选择,最后有7位同学主动跳坑自愿选择参加“零食节”,在征得父母的同意后,他们一大早搬进了“零食小屋”,为了隔离对其他同学的干扰,“零食小屋”设在学堂的隔壁——清一塾家长自助社区。直到彻底体验完零食,才能搬回学堂。


孩子们刚到“零食小屋”的第一天,都非常激动兴奋,尤其是看到桌子上自己点的老师帮忙购买的最爱吃的零食,激动之情难以言表。


老师鼓励孩子们做真实的自己,想吃就放开吃、大量吃,让自己充分体验所谓的“美食”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过“零食节”的同学,整天的主要任务就是:吃。整天呆在小屋里,不能下楼,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到体验自己的“美食”上,随时想吃就吃。


第一天,孩子们很开心,感觉过得很爽,过上了吃吃喝喝的美好生活。到了傍晚,有孩子出现身体反应,开始拉肚子,呕吐……



第二天,起床后看着满桌的零食,又有了食欲,开始大口吃起来,但很快就想吃却吃不下去了。有的孩子因为肚子痛而哭了,有的孩子开始口腔溃疡,有同学甚至直接吐在自己正在吃的蛋糕上,更多的孩子由于拉肚子走在往返于厕所的路上……


第三天,孩子们开始觉得这些“美食”好恶心,一看到就不想吃,但肚子又觉得饿,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往嘴里塞,一边吃,一边反胃,吃不下。满脸的疲惫……到傍晚,有一个孩子把自己点的零食快吃完了,老师问“是否需要加餐再来点?”,他说“不要了,我想赶快回学堂了,我再也不想吃零食了”。有伙伴跟他说“你再点一些零食,再吃一天,等等我,一起回学堂”,这个孩子死活不想再吃了,坚持当晚回学堂。



陆续地有4位同学拼命把剩余的零食塞进嘴里,迫不及待地赶在第三天晚上结束体验回到学堂,还有同学实在吃不完,申请把剩余零食折算成钱,用钱再换成背砖徒步的公里数,宁愿背砖,也不想再吃零食了。

 

体验完“零食节”的孩子们,抱着被褥回到学堂进入教室时,大家看到一个个经历三天零食大餐的同学神情疲惫、颓废、精气神涣散低落,有的孩子由于身体反应强烈,呕吐拉肚子无数次,走路都无力了……



第二阶段


“背砖走40公里”,大脑和身体总有一个在路上


这些体验完“零食节”的孩子们,按照约定,第二天一大早就出现在操场,把3-4块砖放入背包,开始绕操场走路,承担责任的目标是每天40公里。根据体验零食节的天数和剩余零食折算的公里数,孩子们分别需要背砖走路3-7天。


第一天,他们走到了晚上十点多才完成目标,有的孩子脚底走出了水泡,有的边走边哭,有的喊好累、肩膀痛、头晕……但没人中途放弃,全部坚持到最后。老师鼓励他们“勇于承担责任就是一种荣誉”;


第二天,走到了晚上11点,精疲力尽;


第三天,晚上9点多就完成40公里的目标,有两个同学还清了“零食节”的债务,结束体验,回到正常的学堂生活;


第四天,其余同学晚上9点前就完成目标了,体能都有所提升;


第五天,晚上8点半就完成目标,又有两位同学完成“债务”,结束体验,回到正常的学堂生活。


看着伙伴们一个个完成背砖走路目标回到正常的学习运动生活,剩下的孩子满脸羡慕地说“他们好轻松啊,每天只用跑5公里,还可以坐在教室里学习”。


第六天,晚上8点十几分就完成目标,所有同学体能都明显增强;


第七天,晚上8点完成目标,全部同学结束体验,回归正常。




第三阶段


提升认知,“美食的本质”“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体验的过程中,老师随时鼓励他们用心体会自己当下的感受。在结束体验后,老师再引导孩子们作了深刻反思和总结。


首先老师肯定了孩子们做一个“真实”的自己的难能可贵,同时也为他们无论再苦再累,仍然没有放弃,继续承担自己的责任的这份担当而点赞。再结合以前上过的有关“美食”主题课和这次自己的亲身体验,一起分析所谓的“美食”究竟是什么?是什么让我们的嘴巴感到“这个食物好吃”?零食是我们身体真正需要的东西吗?为什么吃多了零食会让身体起反应、极度不舒服?为什么健康的食物即使吃多了,只是感到撑,但不会让身体发生剧烈反应,比如呕吐拉肚子等?我们把这几天时间花在“美食”和“背砖”上,我们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呢?


孩子们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对这些问题有了更深刻、更记忆犹新的感悟,每个人都梳理了自己的想法,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写完后发现自己失去了太多太多东西。


第一、时间浪费了至少6-10天,什么都没学到,什么也没得到提升;


第二、身体被糟蹋了,装了一肚子的“垃圾”,身体出于自我保护通过呕吐、拉肚子的方式给排出去,这个过程经历很痛苦,;


第三、大脑被损坏了,吃完“垃圾食品”,大脑明显感觉反应慢了,人都变傻了;


第四、浪费了金钱,算了一下账,这几天零食钱和学费加起来3000多元,父母辛苦赚的钱就这样被自己白白糟蹋出去了;



老师引导孩子们思考:这样追求吃喝的真实的自己,是你喜欢的样子吗?如果你不喜欢这样每天只是吃喝,和动物没什么两样的自己,那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要如何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那些零食制造公司只用一些廉价的添加剂和调味品,就可以把你们控制住,让你们心甘情愿地掏钱,把“垃圾毒品”装进自己的肚子里,伤害自己的身体和大脑,还让你们不停的再买买买,你们觉得这是聪明人该干的事吗?自己的嘴巴想吃,但身体的真实反应是不需要这些“垃圾食品”,你选择听嘴巴的,还是听身体的?嘴巴的欲望,能否被彻底满足?你们的人生要不要用来玩一个“美食游戏”,不停地追求“美食”?

 

孩子们陷入沉思,随后纷纷说,不想再吃零食了,都是调味品刺激嘴巴的欲望,这些垃圾食品并不是身体真正需要的东西。自己也不想做傻瓜,被利益集团欺骗,作为人,就应该做一些与动物不同的事,不断提升自己多为他人提供服务才是生命的价值。



每个体验零食节的同学们都写下了自己的反思:


学生WJL(12岁)的总结:


零食节终于过完了,一天比一天痛苦、一天比一天难受、一天比一天不好过。第一天还能一直专注于食物,吐了几次,肚子也有点痛。第二天更痛、更难受、更郁闷。第三天也一样。让我成功的看透了美食的本质,吃到嘴里只是舒服一下,但是吃到肚子里就像毒药一样难受,对身体没有一点好处反而有坏处。吃多了会让身体上吐下泻,嘴巴虽然舒服但是吃多了也由舒服转为油腻,没有五谷杂粮健康。


第四天当我走完40公里,终于完成所有的责任时,我感觉身上猛一阵特别轻松。也感觉到能坐在教室里是那样的轻松、那样的幸福。当我再去想当时我要去参加美食节的时候,我就感觉到我是那样的愚蠢、那样的低俗、那样的可笑。


学生WTT(12岁)的总结:


第一、第二、第三天的时候我都是感觉良好,吃得不是很痛苦,除了有很多的屁,可是到了第四天的时候,我认为我应该拼命了,因为四十公里不是小数目,走这么多路我怕我身体也承受不了,所以在第四天的时候我拼命地吃,结果跑了好多次厕所,非常难受。

 

学生FYX(9岁)的总结:


问:美食,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让我觉得总想吃它?

答:美食就是有很多添加剂,让舌头觉得好吃,但是对身体很不好。

问:下次又想吃了怎么办?

答:我就克制一下,多想想这次的体验。

问:你的这一生就用来一直品尝美食,好不好?

答:那就太浪费时间了,我想成长都成长不了。



第四阶段


实践出真知


吃,是人维持生命的方式,是人类的基本生理需求。但如果一个人沉迷于食物,就会把生命更多的时间精力用来追求口味、追求刺激、追求感觉。我们的确有时无法抵挡“美食”的诱惑,要断掉对“美食”的贪恋,也绝非是经历一次两次这样的身体体验就能够达成的,但有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体验,建立过“痛苦”的链接,就会加强对“美食”的真实感受和正确认知,增强对“美食”诱惑的抵抗力,更多的专注于自己的目标。



这就是新教育的“行为教育”,通过行为体验,去调整心理和思维模式,改变认知,最终改变行为。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清一塾自立学堂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