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家庭如何完成从“假融洽”到“真和谐”的升级



批判性思维只是西方的冠名。其实这种思维模式中国文化自古有之。儒、墨、道、法都在运用批判性思维寻找万物的真相,探索世间的真理,进而帮助自己的过得更加幸福。千万不要望文生义,以“貌”取“人”了。



 2231 字

预计阅读时间需 6 分钟




家庭如何完成从“假融洽”到“真和谐”的升级?


聊起批判性思维,一些家长会有一种隐隐的不以为意。他们在听到这个词的瞬间,眼前会同时浮现出“抬杠”、“吵架”的画面。甚至还会跟“目无尊长、“我行我素”联系在一起。


中国人讲究“和”。我们常把“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挂在嘴边。在家里,父母喜欢乖巧的孩子。在学校,老师喜欢听话的学生。在单位,领导喜欢懂事的下属。哪怕只是表面的一团和气也总比吵吵闹闹的强。在这样的文化氛围里,难怪批判性性思维不受待见。谁让它的名字里有“批判”二字呢?


殊不知,批判性思维根本不是我们想象的那副模样。它非但没有攻击性,反而自带“和”的内味。完完全全是一种被名字耽误的高级思维模式。


下面我就从四个维度带您了解批判性思维的本质。(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这里拿抬杠和批判性思维对比解读)



一、有立场or没立场


抬杠的立场很明确,就是要站在你的对立面。挑翻你并从中获取一种凌驾于对方之上的成就感。


但是批判性思维没有立场。因为这种思维模式的目的是找真相。让对方哑口无言俯首称臣就算找到真相了吗?显然不是。


庄子在《齐物论》中讲到“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大意是说,难道我辩赢了我就一定对吗?难道你辩输了你就一定错吗?


正是由于批判性思维打一开始就没有站在他人的对立面,更不打算从他人身上找成就感。就像一位老者在闷头探索世界,稍微还带着些人畜无害、憨厚执着的气质。所以自带“和”的属性。


 

二、刻意歪曲or透彻理解


抬杠的目的是赢。这就决定了它用不着理解你,揪着只言片语断章取义刻意歪曲即可,想方设法把你往沟里带。


批判性思维的目的是找真相。这就决定了它首先要做的必须是彻底搞明白你的本意。如果你的思想是对的,那太好了,我需要接纳、学习和内化。如果你的思想有漏洞,要么抛弃,转而探索其他更靠谱的思想。要么和你继续探讨,过程中不断的弥补漏洞,完善思想,逐步接近真相。

理解的前提是倾听,倾听的前提是尊重。


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说白了,就是一群有批判性思维的成熟人聚在一起,虽然大家的观点各有不同,依然可以在尊重的基础上,彼此倾听,相互探讨,进而取长补短并道前行。好一派和谐之相。

 


三、浮于表面or深入本质


为什么抬杠双方会挣得面红耳赤,甚至还会出现恶语相向、不欢而散的结局?


除了上面讲到的,为了胜利不择手段让人打心眼里就排斥彼此外。更重要的是,抬杠的技术肤浅粗劣。比如就一处小毛病无限夸大,发现一个错误就得理不饶人等。当事人即使无可辩驳,内心必然会很不服气,于是就用同样的手段“打击报复”。这就导致双方在咬文嚼字、鸡蛋里挑骨头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批判性思维同样会出现激烈的探讨甚至是争执。但是往往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结局——双方会陷入沉思,感慨和喜悦。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里采用的手段很高级。双方的分析有理有据,逻辑环环相扣,剖析层层深入直至核心。对于那些细枝末节,无伤大雅的瑕疵毛病,其实是不太关心的。


这样经过一番激烈、深刻、细腻的探讨。当事人会认清自己的真实问题所在。要么论证的过程有逻辑断点,要么理论的根基站不住脚。即便自尊心强撑着不愿低头。但是内心深处也不得不陷入一种真诚的自省——我的思路的确有问题,得汲取教训!更进一步的甚至还会感叹——对方的思路真的很棒,为什么我就没想到从这个角度剖析呢?其结果都会因为自己获得了意外的提升而窃喜。


庄子说:“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人们往往会迷失在小成就里而错失背后的真理大道,往往会沉醉在言辞的华丽动人中而错失背后的深刻内涵。


相反,批判性思维要求的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才符合中国文化“和”的真正精神。不是和稀泥,而是先从根基上研究清楚彼此的异同,然后在方向上求大同在细节处存小异

 


四、自我设限or自我完善


喜欢抬杠的人会沉浸在铁齿铜牙、舌战群儒的畅快当中,他们的目标是比别人好,至于自己究竟好不好则显得没那么重要。就像班里的学霸,当他环顾四周感叹无敌是多么寂寞时,殊不知他也就考了85分,离满分100还差得远呢!


批判性思维则完全不同。辩论也好争论也罢,只是迫于无奈。由于自以为是几乎是每个人的通病。既然自己不愿意批判自己,那只好找个外人来批判自己。这样才能认知自己和改进自己。直到有一天,我们已经克服本能,把寻找自己的不足当成了一种生活常态。那时就再也不需要对方来批,自己就可以扮演批判者的角色。同样用学霸的例子,一旦我们把目标从第一名转移到100分,我们只需要跟错题较劲,心里根本不再有竞争对手的位置。


老子说:“以其病病,是以不病。”正是因为愿意治病,所以才不会有病。真正的“和”绝不是表面上一团和气,私下里暗流涌动。而是每个人都在不断的完善和升级自己的思维认知体系。当我们对世界和自己有更广博更深入的理解和领悟,我们的包容性和接纳度才会得到实质的提高,而不是仅限于礼节和法规。 

 

批判性思维只是西方的冠名。其实这种思维模式中国文化自古有之。儒、墨、道、法都在运用批判性思维寻找万物的真相,探索世间的真理,进而帮助自己的过得更加幸福。千万不要望文生义,以“貌”取“人”了。


点击下列图片文字回顾往期热文


思维是什么?怎么学?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知守学堂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