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干货!游戏上瘾怎么调?——原理分析&实操方案(系列文章八)




前 文 提 要


前面的交流中我们谈到了“错过了教育的关键期,后面该如何弥补?”。


如果在幼儿期(0-6岁),错过了会生活、会玩耍这一重要的的心理行为调育阶段(点击此处查看“大道至简!会生活会玩耍,才是心性教育的根本”


如果在童年期(6-12岁),错过了通过设立“伟大目标”的方式建立基本的价值体系点击此处查看“虚以控实”,这样定目标才能真正激发孩子的潜能!”


那么在青春期(12-18岁)还有补救的希望,这一阶段要抓住青春期少年的特征,家长从强势的、主导的亲子关系模式调整为彼此尊重、相互协商的甲乙方模式,讲究顺劲反攻、喻理于情。点击此处查看“心性教育落地实操上篇” 、“心性教育落地实操下篇”


前文通过两次交谈探讨了具体如何实操,今天应明爸的要求,我们来谈谈游戏上瘾怎么调?心性教育到什么程度才算结束?




 5617 字

预计阅读时间需 15 分钟


第八部分:心性教育到什么程度才算结束


干货!游戏上瘾怎么调?

——原理分析&实操方案


明爸:前面老师通过电影《狗十三》讲解了叛逆少年该如何调育。这让我突然意识到,以前我对小明束手无策的根本原因在于只顾着自己想干嘛,几乎不考虑对方想干嘛。


朱老师点头补充道:除此之外,就是在急于求成的心态下,往往只会简单粗暴的打骂和赏罚。这种方式在孩子小时候很有效。可是进入青春期,他们就越来越不吃这一套了。


明爸:是啊。孩子大了,不怕你了,更不会被你收买。如果自己不改变,孩子就离你越来越远。


朱老师点头。


明爸:从电影回到现实,谈一谈网络游戏的问题吧。很多男生都是掉进这个陷阱里出不来的。游戏上瘾——成绩下滑——逃避现实——更上瘾——更下滑。这个死局到底该怎么破呢?


朱老师调侃到:玩游戏上瘾是正常现象。要不然游戏公司的设计师岂不是没钱可赚了。


明爸边摇头边叹气。





朱老师:外因总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导致游戏上瘾的三个核心因素是——内心迷茫逃避现实自控力差。要想阻断恶性循环,就得把这三点一一说透。


明爸深表赞同:这三点在我们家小明身上就体现的非常明显。




核心问题一:内心迷茫


朱老师:首先谈一谈“内心迷茫”的问题。哎?你上学的时候迷茫过吗?


明爸连忙摇头:怎么可能!如果说小学还不懂事,玩心很重。从初中开始我的目标就很坚定——考大学。回想起来根本不知道迷茫是怎么回事。现在四十多岁,什么都不缺了,反而有些迷茫。再看我们家小明,每天浑浑噩噩的不知道在想啥。


朱老师:为什么你当时会坚定呢?


明爸:恐惧呀。考不上大学就只能回家种田。谁不想进城过好日子。


朱老师:对呀。抛开修饰和伪装,说到底,催促人前进的动力只有两个——身后的恐惧和眼前的贪婪。否则,迷茫就会滋生,躺平就是常态。


对于80后及之前的人来说,生存的恐惧从小就被植入到灵魂深处。因此我们渴望脱贫致富,渴望出人头地。即便衣食无忧了,依然不敢停下脚步稍作休息。


然而对于90后和00后来说,情况则完全不同。物质的富足让他们从没把生存当成一个值得恐惧的问题看待。拿辞职来说,80后找不到下家绝不会贸然离职。而00后呢?只要不爽,工资都可以不要、马上走人。


明爸点头:那怎么办?难道为了让孩子有动力,植入恐惧吗?


朱老师:原理上可以,但是实际条件很难操作。就说小明吧,出生在中产之家,生长在繁华的大都市,这些都在潜移默化的塑造他的底层认知,很难改变。


明爸:既然植入恐惧不行,看来只有调动贪婪了。


朱老师:或者换一个更为妥当的说法——理想


之前我们就讲过童年阶段要用“伟大目标”给生命赋予意义,从而调动孩子的激情和潜能。到了青春期,“务虚”就不管用了,必须转入“务实”。


就像《狗十三》中的李玩,青春期孩子对自己和世界充满了各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家长和老师需要引导青春期孩子认清真实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明爸:该怎么入手呢?


朱老师:青春孩子思想浅薄,心态浮躁,行为上又喜欢封闭在自我的小圈子里夜郎自大。要破局,就要把孩子从小圈子里引出来:



1

一方面要提升孩子的理论认知层次。简单说就是用深刻打破肤浅,用全面打破片面。通过历史、经济、哲学、数学等各种领域让孩子发现社会的复杂、人性的深刻、世界的宏大,进而让孩子意识到自我的局限和渺小。


2

另一方面是游历和实践。通过沉浸式的体验与最真切的感受,让孩子明白不同人的不同活法,不同层次创造的不同价值与承受的不同结果。用现实打破幻想,把孩子拉回真实世界。



注意,传统学校因为关注点都在分数和文凭上,即便有相关内容,学生无法从中获取这里强调的东西。因此,这些方面需要家长自己来做。或者请专门的老师来做。


明爸边听边不停地点头:如果重来一次,我绝对不会再给小明报任何补习班。而是利用周末和假期陪他做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


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市场摊贩、公司隔间、甚至是军队兵营……尽我力所能及的社会资源,让孩子全面了解各个层次人的生活状态。


当他接触到更多样更广阔的思想时,就不会封闭在周围那帮同学的小圈子意识里。同时还会对未来想做什么事、想成为怎样的人,有更多的思考和行动。


朱老师:非常赞同。以前生存不易,所以分数和文凭很有用。现在恐惧不存在了,就要让孩子看到世界的广阔和复杂,问题的多样和急迫从而勾起孩子解决问题,自我实现的理想。这样才能把孩子从迷茫中拯救出来。


明爸点头。 






核心问题二:逃避现实



朱老师:接下来谈“逃避现实”。当年,为什么你会在学习上乐此不疲呢?


明爸:因为我成绩好,老师喜欢,同学羡慕。更关键的,可以考上好大学。


朱老师:假如没有外在的鲜花掌声,也不能给你带来好大学好工作,你还会学习吗?


明爸:可能……可能不会吧。如果什么都得不到,那还学什么呢?


朱老师:会不会有人没有其他目的,只是单纯的为了学习而学习呢?


明爸摇头:没有吧。反正我不知道。


朱老师:之前讨论时你提到过小明以前拼乐高的情景(点击此处阅读原文)。回想一下:有没有这样的瞬间——没有夸奖,没有奖励,就是孩子一个人在那里非常投入的摆弄,直到成功后心满意足的离开。


明爸点头:对对对。特别是3岁左右。经常一个人捣鼓各种东西。有时候甚至不吃饭非要做成才罢休。


朱老师:实际上,人的快乐有两种:

第一就是把事情本身做成的快乐。
第二才是做成后获得收益的快乐。


然而从小学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孩子就逐步进入到一个单纯强调第二种快乐的赛道上。考一百分奖励大餐、拿第一名出国旅游……长期的熏染,让我们把第一种快乐渐渐淡忘。


在孩子心里,学习从最初的探索和认知世界的手段,逐步定格为对比竞争获取利益的手段


于是,很少有孩子会因为数学的奇妙或历史的有趣,单纯的想把它研究透,然后顺便拿了个高分。基本上都这样的心理特征——我得再把成绩提高十分,这样一本线才稳。


明爸:难道有错吗?我也是这样过来的。


朱老师:对你也许无可厚非。因为你是好学生,能够从中获得成就感。但是对于你儿子就不行了。


小明是差生,在对比竞争的环境中一直处在不利的位置。挫败感的反复叠加,他的自我认同感会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偏移——与其证明不了自己是优秀的,还不如接受自己是不优秀的。


明爸点头,默然不语。


朱老师:人都是要寻找快乐的。既然学习这条赛道无法给自己快乐。那么就会转而从游戏当中获取快乐。换句话说,遇到困难后逃避现实就发生了。


明爸:有办法调整吗?


朱老师:两种方式。第一就是前面讲到的打破幻想认知现实,让孩子重新燃起回到真实世界继续拼搏的火花。


明爸:这个虽然是根本,但是时间跨度比较久,做起来有难度。第二种方式呢?


朱老师:改变孩子对于学习的认知——从为了获取利益而学习,调整到为了学习本身而学习。


明爸有些迷惑,急切的问:请老师具体讲讲这跟玩游戏的关系!


朱老师:前面我们已经谈到,小孩子天然就是爱学习的,因为探索是人的本能,搞明白一件事情自身就很快乐。只是外界过分强调对比,强调收益,让一些处于竞争劣势且内心脆弱的孩子自我放逐了。


鉴于此,我们需要反其道而行之。首先,营造一个没有电子产品的环境。让孩子不得不进入真实世界。


其次,只强调学习本身,不关注学习结果。比如消除伙伴之间的对比,成绩跟奖励不直接挂钩等。让孩子重回学习本身的乐趣。


明爸:这也太难了。像我这样价值观已经严重固化的人,但凡出口就是一个套路——成绩好就能如何如何,成绩差就怎样怎样。什么叫学习本身的快乐,我自己都遗忘很久了,怎么传递给孩子呀!


朱老师点头:你现在明白青春期阶段心性调育难度大的原因了吧!需要找到各方面都匹配的环境和老师。


明爸:朱老师之前有调育过类似的孩子吗?


朱老师:有。我是通过“闭关”的方式来进行针对性调育的(点击此处查看原文)。


简单来说,就是一段时间内(大致为三个月到半年),让孩子脱离集体,单独生活。每天孩子要完成一些固定的任务。比如运动、读书、日记、劳作、亲近自然等活动。


除此之外,老师会根据孩子的状态布置思考题,每天跟孩子交流沟通。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在一种单纯的没有对比竞争,没有外界干扰的环境中,让孩子逐步面对自我,面对学习本身。


慢慢的,他心中对于学习最原初的感觉——因为学会一个东西而感到开心,才有可能再次浮出水面。


闭关期间孩子完全接触不到任何电子产品。一开始会很急迫,找不到寄托,心烦意乱,学不进去。等慢慢接受现状了,以至于后面能够逐步深入到学习本身了,他会渐渐的升起一种信心和兴奋。原来学习除了对比竞争之外,还有另外的有意思有价值的一面,更关键的是自己原来学得会。


明爸:之前我也想过切断电子产品。现在对比老师的方法才发现,自己太浅薄太片面了。问题的根本症结不是电子产品。而是如何让孩子再次升起对真实世界的憧憬。


朱老师点头。


明爸:不过……几个月的时间够吗?能戒除瘾头吗?闭关结束后再一次被外界引诱怎么办?


 




核心问题三:自控力差



朱老师:这就涉及到“自控力差”的问题。


明爸盯着老师等待答案。


朱老师道理上认同,心理面接纳,行为中改变三个不同层面的事情。闭关只能解决前两点。而第三点才是问题的关键。


明爸点头。


朱老师:首先我们得消除一个认知误区——游戏到底能不能玩?


明爸有些诧异:当然不能了。


朱老师:记得我以前上大学的时候,对门两个同学都玩游戏。


一位是我们班长,他不但成绩优秀,而且综合素质突出,多次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后来出国深造了。在他看来,游戏仅仅是一种放松娱乐的方式,跟打篮球、看电影没有什么本质不同。娱乐过后该干嘛干嘛,一点都不挂碍。


可是另一位同学则完全不同。游戏俨然完全控制了他的身心。一开始只是课后玩,后来连课都不上了,全天玩。最终因为学分不够被劝退。


明爸:前者有自控力,后者则没有。


朱老师:我想说的就是这个。游戏能不能玩本身不是问题。关键看你是怎样的人?游戏控制你,就不能玩。你能控制游戏,就可以玩。


明爸点头:想想也是。游戏我没兴趣。我的放松方式是看美剧。不过我不迷。只有下班躺在沙发上才会打开手机。从这个意义上看,美剧和游戏好像真没什么区别。


朱老师点头。


明爸:那么自控力该如何培养呢?


朱老师:自控力由弱变强是有前提的。也就是前面我们谈到的两点。要么不再迷茫,对生活有了憧憬。要么爬出挫败,享受到学习本身的乐趣。前提没有建立,怎样说教都是徒劳。


以闭关为例。虽然孩子对于学习的态度已经从厌倦排斥转变为接受喜欢。但是行为习惯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面对游戏还是无法抗拒,更不用说被其他孩子故意招惹了。


此时此刻,孩子无法依靠个人的力量完成自控力升级。就需要借助团队的力量。简单来说,就是跟着好团队建立新习惯。


明爸追问:什么是好团队呢?


朱老师


1

首先,伙伴是核心。前面专门讲过青春期阶段,伙伴才是心性教育的根本性力量(点击此处阅读原文“怎么做孩子才会真正听你的?家长伙伴老师该如何配合?”)。


所以,选择一个较好的伙伴氛围尤为重要。主流思想一定得是学习。经过闭关孩子已经对学习有了新动力,随着成就感慢慢建立,就会对集体产生归属感。归属感有了,就会跟着大家建立新习惯。


2

其次,老师是保障。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中的反复几乎是必然。当孩子控制不住走回头路的时候,老师的鼓励和刺激就显得尤为重要。


3
最后,家长是关键。青春期阶段,家长不要拖后腿便是助力。一般来说,家长都太着急了。但凡发现孩子故伎重演就立马上头。要么直接开骂,要么失望透顶。换来的往往是孩子破罐子破摔的心结又重新占据主导地位。




明爸:家长具体该怎么办呢?


朱老师:以前我们谈的青春期阶段的教育要点(点击此处阅读)是什么?


明爸老师是明线,伙伴是暗线


朱老师:既然家长的作用已经降至从属地位。除非你是有能力担任老师的角色。要不然把孩子推给伙伴交给老师,不香吗?


明爸连连点头,又赶紧问道:那假期呢?孩子在家搞不定呀。


朱老师:你刚才不是说了吗?游历和实践才是假期的重点。如果有时间,跟孩子一起。如果没有时间,孩子自己做。这样就减少了孩子在家犯错的机会,也减少了亲子之间闹矛盾的机会。


明爸一边笑一边点头。

 

朱老师笑道:游戏的问题就谈到这里。回顾我们的谈话,从目标到原则,从不同阶段的教育要点如何落地解决实际问题。理解了这些内容,想必你对如何调育小明,以及怎样规划小小明,心中就有方向了。


明爸:是的,感恩老师不吝赐教。带领我把心性教育的脉络梳理的这般清晰完整。接下来我得回去好好消化消化。万一哪些地方没想明白,或者遇到新的问题,免不了再来咨询老师。


(The end)



附录:心性教育六大问题回顾



 一、心性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最终要达到怎样的教育目标

二、心性教育的原则和标准是什么?是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调整?

 三、家长、老师、伙伴、环境的作用分别是什么?这些因素怎样有效配合才能事半功倍?

四、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重点在哪里?如果错过了关键期后面还可以弥补吗?

 五、怎样评判一种教育方式的优缺利弊?为什么同一种方式在一个孩子身上有效,在另一个孩子身上就无效?

六、心性教育进行到什么程度才算结束?怎样的调育效果称得上令人满意?


点击下列图片文字回顾往期热文


青春期心性教育的要点——把握孩子自我意识觉醒和成长的黄金期


这样定目标才能真正激发孩子的潜能!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知守学堂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