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错过了教育的关键期,后面该如何弥补?——心性教育落地实操下篇(系列文章七)





前 文 提 要


小明今年15岁,由于从小缺乏良好的心性教育,青春期的他非常叛逆。无可奈何的父母只好把希望寄托在二宝身上。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已得知:

1、心性教育的本质(点击阅读详情)就是要让孩子认知自我,认知世界;理顺自己和自己,自己和他人的关系。

2、教其心的教育(点击阅读详情)本来就是最有难度的。得先把哪些问题需要调育、哪些问题不需要调育搞清楚,然后再考虑什么时间调、谁来调、怎么调。

3、知识教育的关键在体系的统一性。能力教育的关键在经验的有效性。而心性教育的关键在链接的紧密性(点击阅读详情)

4、幼儿期(6岁以前)的心理行为教育重点是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点击阅读详情)——会生活对应着做事有主心骨,会玩耍则对应着做人有同理心。

5、童年期的重点是通过设立“伟大目标”的方式建立基本的价值体系。青春期则要把握自我意识觉醒和生长的关键期(点击阅读详情)

6、对于自由的渴望,是青春期少年的强烈呼唤。需要根据具体的目标,结合特定的条件,找到最能符合此时此景的方法。(点击阅读详情)



 5339 字

预计阅读时间需 14 分钟


第七部分:心性教育该如何具体落地(下)

错过了教育的关键期,后面该如何弥补?



明爸(兴奋地说道):通过前面的分析(点击此处阅读前文),我可算明白为什么说心性教育是个性化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个兴趣班的问题居然能和认亲扯在一起,关键是匹配的还如此丝滑。


朱老师(点头道):执着于方法是学不会东西的。关键是背后的原理。一般人只会看到表面现象,比如孩子叛逆,家长强势等。没有深入到青春期少年对世界的内在认知层面


如果分析不到位,方法是不会有的。相反,分析到位了,即便一时想不到方法,或者想的不够完善,都不重要。只要练的多,“功力”就会增强。


明爸点头。


朱老师:我们继续看下一个片段。



明爸:不是说李玩不接受那只狗吗?怎么后来还是要了?看起来跟狗的感情还挺不错的?


朱老师:前面有段情节我们跳过了。本来李玩是不搭理那只狗的。可是当天晚上小狗一直在可怜兮兮的哀叫。李玩看着那只无辜的、孤独的、无助的小狗,仿佛看到了自己。


父母离异后,各自都组建了家庭。虽然自己有爷爷奶奶照顾,可是内心的孤寂落寞又有谁知道,又有谁在意呢?也许是出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理。后来李玩不但接受了小狗而且对它特别好。对了,她给小狗取的名字叫“爱因斯坦”。


明爸:唉,可以理解,相当于找了个同命相连的伴一起过日子。


朱老师:是这么回事。不幸的是,爷爷遛狗的时候不小心给弄丢了。如果从爸爸的角度看,不就是一只狗嘛,买一双溜冰鞋弥补一下就完事了。可是从李玩的角度看,这是我唯一的伴,甚至比爷爷都重要。


一方是失去至亲撕心裂肺的痛。另一方是对孩子小题大做的无名怒火。两个世界人根本无法理解。现在问题来了,影片中爸爸用送东西的老套路,没用。换做是你,怎么处理?


明爸想了半天为难的说:好像……好像也没有什么好主意。就是……就是陪孩子一起找吧。


朱老师:找不到呢?


明爸吸了口凉气说:再给她买一只。


朱老师:如果孩子在爱因斯坦上倾注了感情,能不能轻易的转移到另一只狗身上?


明爸摇头:这个问题好难啊。还是请老师来分析吧。我还是得多学习学习。





朱老师笑道:跟上次一样,首先得明确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刚才我们已经提到,李玩为什么会跟狗相依为命?


因为她没有家,缺乏心灵关爱。爷爷奶奶是保姆,只能关注衣食住行;爸爸是救火队员,平时见不着,出问题了处理一下。生命中没有任何人能跟自己说说心里话。只剩一条狗相依为命。


明爸点头:所以呢?


朱老师:所以现在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再买条狗,而是给孩子一个家。让她感觉到自己被理解、被支持、被关爱。


明爸:话是没错。可是怎么做呢?是把李玩接过来跟爸爸一起住。还是爸爸搬过去跟李玩一起住?


朱老师:你觉得哪种更好?


明爸想了想:如果爸爸搬过来……可毕竟是爷爷奶奶家。感觉这父女俩都有些“寄人篱下”,没有家的味道,不是长久之计。


可如果把李玩接过去,李玩愿意吗?后妈同意吗?难度很大吧。


朱老师:假如先不考虑后者的困难呢?


明爸:还是把李玩接过去好点。爸爸是爱女儿的,如果后妈能够接受李玩,弟弟又很可爱,李玩就会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力量。


朱老师:那我们就谈谈克服困难的事情。后妈是否同意取决于爸爸的态度。从影片中可以看出后妈是一个讲理的人,要不然也不会配合家人给李玩送溜冰鞋。所以只要爸爸态度坚定并好好讲道理,问题应该不大。


明爸:怎么讲道理?


朱老师:后妈的心结无非两点。第一、跟李玩没有感情,生活在一起有些尴尬。第二、李玩性格顽劣,短期能忍,长期会闹矛盾。


明爸点头。


朱老师:还是得喻理于情。



1

首先,用李玩的可怜煽情,激发起一个母亲的底层爱心。


2

其次,分析李玩内心缺爱可能导致的负面后果,让妈妈有危机意识。现在就这么顽劣,将来万一出点什么事情,还是得家长收拾。那时付出的成本更大。


3

最后,针对性的解决前面提到的两个心结。第一、平时不需要你跟李玩互动,只要你态度是接纳的就够了。第二、李玩过来不会太久,无非是半年,最多一年。



明爸:啊?只住半年?能解决问题吗?


朱老师:原因后面再说。接下来谈谈李玩是否会同意。李玩性子烈、脾气犟。说不定一直对爸爸再婚不满,内心并不接受后妈。不找个合适的方法,她宁愿没有家,也不愿意给自己一个机会去感受一下那里是不是可以成为家。


明爸:对呀。给李玩讲道理太难了。要不然之前为什么连生弟弟的事情,奶奶都那么小心翼翼的藏着。


朱老师:所以不能讲道理。需要找个借口。比如,后妈最近工作太忙,需要你暂时过来住几天,帮忙照顾一下弟弟。


明爸眼前一亮:好主意。





朱老师:照顾弟弟是假,安心住下来才是真。只要能住下来,后面就好办了。


平时爸爸下班回来跟她聊聊天。妈妈做好饭招呼全家一起吃。弟弟淘气被姐姐批评。周末大家一起外出游玩。


这些看似平平淡淡的事情,在李玩看来就是家的温暖。因为她之前从没拥有过。


半年下来,这份温暖就会给李玩的内心带来“牵挂”——爸爸怎么这么晚怎么还没有下班?弟弟怎么又哭了是不是没换尿片?后妈好像有点累,是不是工作压力太大……这份“牵挂”就代表她已经开始在这里“扎根”了。


换句话说,当她开始关爱家人的时候,意味着她已经得到和接受了家的滋养,得到了亲人的关爱。这时就算离开这里,重新回到奶奶家住,心境和之前已完全不同。以前她的心是浮萍,现在她知道自己的根扎在爸爸家里,什么时候想过去推门就进。


听了朱老师的这番讲解,明爸眼前也浮现了相应的画面,觉得有些感动,默默地没有说话。


朱老师:原理讲完了,具体做法可以这样。



01

第一步,接到爷爷弄丢狗的电话后,爸爸开始分析:李玩跟这只狗的感情有点异常。有相依为命的倾向。说明她内心极度缺乏关爱。现在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让李玩有个家。


02

第二步,跟后妈商量,获取支持。


03

第三步,找狗。这一步很关键。影片中李玩生气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家人根本没有去找。这代表你们根本不把狗当回事,不把我当回事。


04

第四步,千万不要送礼物。也不要做那些要学习、要懂事的铺垫,这些在李玩看来都是虚伪。

等李玩回来,直接摊牌“狗跑丢了。爸爸找了一下午没找到。咱们家的狗那么可爱估计让人捡走了。今天太晚了,明天我们去贴训狗启示。尽力而为吧。爸爸知道你离不开她。很难过。回房间哭会儿吧。”


05

第五步,不做任何事情,让李玩平复一个星期。


06

第六步,周末带着全家到公园玩上一天。让李玩散散心的同时也顺便把照顾弟弟的事情告诉她。


07

第七步,把李玩接走,用半年的时间给她一个家。


明爸沉默许久,喃喃的说道:现在我才真正明白什么叫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和处理问题。太不容易的了。如果家长都能这么做,还会有那么多叛逆的孩子吗?


朱老师:是啊。先从自己做起吧。


明爸重重的点点头。



 


朱老师:虽然我们设想的很好。可李玩爸爸并没有这么做。失去爱因斯坦的李玩就像失了魂,每天无精打采,只想找狗。家里人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又买了条一样品种的狗,想着糊弄一下李玩。


谁知李玩一眼就认出狗是假的。而且变本加厉的发脾气。当天晚上还跑出去跟同学喝酒消愁。奶奶心急如焚,到外面找孩子。谁知孩子没找到,自己却迷路了。我们接着分析下面的场景。



明爸:我想起了第一次收拾我们家小明。哎!后来他就不理我了。


朱老师:你觉得李玩挨的这顿打有必要吗?还是有其他非暴力的处理办法?


明爸:这个李玩做的真有点过分。之前把爷爷推倒。现在又把奶奶搞丢了。关键是她心里面一点愧疚都没有。看到爸爸还故意喝酒挑衅。好像大家都对不起她似的。


朱老师:要打一顿给点颜色看看吗?


明爸:我觉得……可以……吧。


朱老师:好像不是很确定。


明爸:打一顿虽然简单。可是只能让孩子怕你。说不定心里面还怨恨你。应该有比打更好的办法。只是暂时想不到。


朱老师:让孩子妥协有两种。一种是向强者妥协。就像你刚才分析的那样。不是我错了,而是你太狠,我不得不屈服。另一种是向自己妥协。承认自己的错误,因为不想再犯错而改变。


此刻爸爸的做法就是第一种。因为李玩心里会质疑——明明是你们拿一只假狗来糊弄我,为什么你们不认错?再说了,我也没让奶奶找我呀,而且不是没丢吗?……虽然想不通,但是爸爸太狠了。先认错吧。


明爸:要是我也可能会这么想。那非暴力的方式呢?


朱老师:跟之前一样,先要确定调整的问题是什么。难道是李玩不乖,打一顿让孩子从此顺从吗?难道是给爷爷奶奶出气,讨个说法吗?


明爸摇头:李玩都这么大了,顺从没有意义,该自我负责了。给爷爷奶奶讨说法,也没必要这么狠吧。


朱老师:说的很对。之前我们曾谈到青春期少年的一个认知误区——想要绝对的自由。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认知误区——没有承担后果的意识


就像李玩,满脑子只有狗,根本不顾及把爷爷推到是自己的责任。一心只想着喝酒发泄,根本不在乎家里人为自己担心,甚至有可能走丢。


鉴于此,我们要调整的问题是改变李玩这种自我中心主义的倾向。让她意识到自己要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


明爸点头,深表赞同。





朱老师:具体来说可以这么处理。


1

第一步,接到爷爷电话后,赶紧去找到奶奶。找到之后先接到旅馆或者自己家休息。


2

第二步,跟爷爷奶奶商量好,李玩的问题比较严重,从今天起要花一段时间来教育李玩。二老必须配合。否则孩子就毁了。


3

第三步,等待李玩回家。态度非常严厉的告诉李玩“奶奶因你走丢了,赶紧去找。今晚找不着你就别回家。”找奶奶只是个借口,目的是让李玩吃一晚的苦。

进而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自己得担着。当然,人家毕竟是个女孩子。安全起见,爸爸务必要整晚都跟在后面保护。


4

第四步第二天到学校给李玩请假一个月。然后郑重的告诉李玩“从今天开始,你就不用上学了。专门负责照顾爷爷奶奶。爷爷被你推到,脚崴了。奶奶因为找你迷路,精神不好需要调养。


以后买菜,做饭,洗衣服、给爷爷揉腿、陪奶奶遛弯都是你的事情。做好了,一个月之后可以上学。做不好,就继续请假直到做好为止。


这么做的用意就是通过真切的体验让她意识到爷爷奶奶养育自己的不容易。进而认知到以前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5

第五步,由于爷爷奶奶的宠爱,李玩一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突然间,从被别人照顾转变为照顾别人,难免会吃不消。过程中需要注意两点。


首先、爷爷奶奶只能教她做,千万不能代劳。如果奶奶不忍心,干脆接走,只让爷爷留下。


其次、爸爸只要下班就要来家里。一方面是教导和督促李玩做事。更重要的是找机会跟李玩谈心,疏导她内心负面情绪。让他逐步明白,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欠你的,应该伺候你。小孩子才只考虑自己,成年人要考虑他人。


6

第六步,如果效果良好一个月后可以上学,否则继续请假。而且回归正常以后,家务继续包给李玩。



明爸边听边点头:朱老师,这真是好办法!打一顿是解气,但是不走心。这样才能真正起到磨性子作用。


朱老师笑道:不过得耽误几个月的课程。


明爸连忙说:现在我是把账算明白了。课程耽误了可以再补,大不了留级。可是心性调不好。耽误的可是一辈子。而且想补都补不回来了。

 

朱老师:通过这几个案例,想必你已经清楚了心性教育的难点。


明爸:绝不能想当然的做。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先要明确问题到底是什么。再结合具体的人、事、物制定最适合的方案。


朱老师点头。


明爸:这几个案例老师都分析的非常透彻,让我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不过,电影还是高于生活的。老师能不能分析一些现实中的真实问题呢?


朱老师:你说的很对。其实分析电影的目的就是为了最终分析现实。那么,你最想解决什么问题呢?


明爸想了好一会儿:那就谈谈打游戏该如何调整吧。


未完待续)

敬请期待下一篇:从心性教育入手,谈谈如何调整孩子玩电子游戏的问题




附录:心性教育六大问题回顾



 一、心性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最终要达到怎样的教育目标

二、心性教育的原则和标准是什么?是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调整?

 三、家长、老师、伙伴、环境的作用分别是什么?这些因素怎样有效配合才能事半功倍?

四、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重点在哪里?如果错过了关键期后面还可以弥补吗?

 五、怎样评判一种教育方式的优缺利弊?为什么同一种方式在一个孩子身上有效,在另一个孩子身上就无效?

六、心性教育进行到什么程度才算结束?怎样的调育效果称得上令人满意?


点击下列图片文字回顾往期热文


青春期心性教育的要点——把握孩子自我意识觉醒和成长的黄金期


这样定目标才能真正激发孩子的潜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知守学堂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