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虚以控实”,这样定目标才能真正激发孩子的潜能!——全面解析心理行为教育 系列文章之五






前 文 提 要


小明今年15岁,由于从小缺乏良好的心性教育,青春期的他非常叛逆。无可奈何的父母只好把希望寄托在二宝身上。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已得知:

1、心性教育的本质(点击阅读详情)就是要让孩子认知自我,认知世界;理顺自己和自己,自己和他人的关系。

2、教其心的教育(点击阅读详情)本来就是最有难度的。得先把哪些问题需要调育、哪些问题不需要调育搞清楚,然后再考虑什么时间调、谁来调、怎么调。

3、知识教育的关键在体系的统一性。能力教育的关键在经验的有效性。而心性教育的关键在链接的紧密性(点击阅读详情)

4、幼儿期(6岁以前)的心理行为教育重点是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点击阅读详情)——会生活对应着做事有主心骨,会玩耍则对应着做人有同理心。



 4032 字

预计阅读时间需 10 分钟


第五部分:心性教育的阶段性调整要点(下)


“虚以控实”!

这样定目标才能真正激发孩子的潜能


上次明爸和朱老师以幼儿期为例,谈到了“会生活、会玩耍,才是心性教育的根本”,今天的对话,咱们交流童年期和青春期的调整要点……


朱老师:幼儿期就谈到这里。下面我们说说童年期。这个阶段的教育重点是通过设立“伟大目标”的方式建立基本的价值体系


明爸(不解):伟大目标?好像有点虚吧。


朱老师虚以控实。这个阶段越是虚,越是够不着,就越能激发孩子的动力


你觉得真正把超人、蜘蛛侠、钢铁侠当回事,也想保护地球的是青春期的孩子吗?还是根本看不懂到底他们在打什么的幼儿园小朋友?


明爸点头:有道理。只有介于两者之间的童年期才会这样。现在我还记得小学时看动画片《圣斗士星矢》热血沸腾的样子,梦想穿上黄金圣衣惩恶扬善……那这个伟大目标指的是什么呢?总不能是超人吧?


朱老师:还是需要围绕主心骨同理心两个标准走(具体见心性教育的原则和标准)。这个目标可以是具体的”任正非”,也可以是空泛的”最好中国人”。


无论具体还是空泛,都需要从主心骨和同理心这两个层面赋予相应的内涵,让孩子有明确的方向前行。


明爸点头:有点懂了。就拿“最好中国人“来说,可以把内容含赋予为“超越美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这样就能把好好学习、宽容大度,文明礼貌等心理和行为的准则植入其间。


怪不得要强调”伟大!除了更能激发孩子的动力之外,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因为越是伟大,就越是空泛!越是空泛就越是可以把想要东西都填充进去!


朱老师:您理解的很到位。常言说童蒙养正、少年养志,其实本身是一体的。一旦孩子内心有宏大的、高远的、坚定的志向。就能此为方向,塑造、规范和调整孩子心理行为的各个层面。


就像你刚才讲的“最好中国人,要是孩子学习动力不足,就可以用不学习怎么变强?不变强怎么超越美国?不超越美国如何实现民族复兴?这些做不到你还怎么成为最好中国人?这套逻辑来激励孩子。


明爸连忙点头:是啊。记得我读书的时候,大多同学都有很强的民族责任感。直到大学期间,还有同学把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贴在床头。


相比之下,现在这一代就太世俗,太功利了。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从小学开始就只强调一件事情——考高分,上大学,多赚钱。


朱老师:世俗也好,功利也罢,其实都不是关键,关键是有没有用。


00后跟80后的生长环境有很大不同——考高分太辛苦;上大学太遥远;多赚钱吗?好像家里日子过的还不错。孩子内心不认同你的说辞,强逼只会积压怨气,然后等待青春期的爆发。


无论是知识教育,能力教育,还是更关键的心性教育,我们都要在这个阶段给它赋予意义,拔高层次。因为童年期孩子的认知水平是非常有限的,他们需要的是空泛的、模糊的、精彩的、宏大的故事和意向。而不是现实的、具体的、枯燥的、微观的理论和利益。


什么才能让孩子真正有憧憬、愿意动起来?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明爸若有所思的点头。





朱老师:幼儿阶段基本上是不言之教,家长做的多,说的少。一方面孩子太小听不懂道理。另一方面生活和玩耍本身就是行动。


但是小学阶段,直接的交流就要慢慢多起来了。这种交流互动可以是亲子之间、师生之间的谈心或上课。也可以大人是给孩子选择一部电影或者一本书籍,然后在讨论中把主题进行升华


总之,家长要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伟大的目标逐步的灌输进去,并让孩子接受和认同


只要这一步做到位了。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家长和老师就可以用目标牵引孩子不断的调整和打磨心性。


明爸叹气摇头:现在回想起来,以前完全做错了。我和她妈妈只做两件事情:第一、责骂成绩不好。第二、数落品行不端。就算给孩子定目标,也只会拿你们班上的谁谁谁作比。难怪效果不佳还损害亲子关系。


朱老师:如果幼儿期和童年期的教育要点都做到了,心性教育的基本任务就算完成了。


换句话说,孩子的心性基础已经塑造完毕,家长和老师不用在该方面操心用力。青春期和成年期孩子会主动进行自我完善和持续拔高。


然而,如果这两个阶段没有做好。那么家长和老师不但需要持续的操心用力。而且其操心程度还要大幅升级,调整效果更不可同日而语。


明爸摇摇头、淡淡的说:唉,都经历了,了解。

 

朱老师:其实也不用太伤感。青春期的心性教育虽然有难度,但是如果人到位了,方法找对了,各方面配合好了,还是有机会的。


明爸眼中亮起了一丝光。


朱老师:下面我们就说说青春期的教育要点——理清认知错误,重建信念系统。





明爸:这个阶段该做什么到是一清二楚。可是……这个阶段的孩子能认知到自己的错误就难……改变更难啊!


拿我们家小明来说,小学阶段,就算调皮捣蛋,起码对我们还是有敬畏的。你批评的有道理,他还是愿意听和改。


青春期就完全不同的了。你说了半天,他爱答不理的样子真招人恨。有时候听烦了,他还跟你吵。人家的道理还一套一套的。尽管都是歪理,可有时候我和她妈还是被他呛的一句话说不出来。


朱老师点头道:青春期是自我意识觉醒和生长的关键期。你觉得这自我意识意味着什么?


明爸弱弱的说:叛逆?


朱老师:什么让他叛逆的?


明爸:想证明自己比你更强?……不知道。


朱老师意味着孩子开始有内在自己的思想了。不要小看这种变化。这可是一个人内动力的根本源泉


小孩子是没内在思想的。其行为主要来源于对外在的应激。所以胡萝卜加大棒很好用。补充一句,前面我们说的“伟大目标”的方式,本质上还是一种更高端的胡萝卜加大棒。


到了青春期,胡萝卜加大棒就不好使了。为什么?就是因为他的行为从应激模式逐步过渡到匹配模式。他在寻找那个能和自己内在思想匹配的外在情景。没有匹配上,你怎么软硬兼施都白搭。匹配上了,不用你管就飞起了。


明爸听的很专心。


朱老师:这是其一。其二更重要:为什么小孩子需要反复敲打,因为是应激模式。没有了外在刺激就会停止行动。直到反复训练把行为巩固成习惯和本能,家长才能松口气。


但是成年人就不同了。每个人都有懒惰的一面,但是我们还是强迫自己早起,加班,周末充电,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有内在思想,我们愿意主动的,持续的,不辞辛劳的跟那些向往的东西长期匹配。


青春期就是从小孩子往成年人的过度。换句话说,因为他开始有内在思想了。只要匹配得当,就能形成强大的内驱力,激发孩子主动前行,再也不用家长反复唠叨。


明爸露出了笑容:这么分析下来,我怎么觉得青春期没有原来我认知的那么恐怖。还是挺美好的,潜藏着巨大的转变机遇。





朱老师:常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我们往往迷失在偏执的那一面。只有把握两面,才能回归到事物本来的属性,才有可能成为善于处理问题的人。


明爸:明白!可是具体该怎么做呢?


朱老师:幼儿期和童年期,教育者可以直接介入——该哄就哄,该罚就罚。


需要注意的是,教育者必须吃透手段背后的原理,明晰孩子的承受限度,决不能简单粗暴点击查看童年期心性教育案例


可是到了青春期,教育者就不能直接介入了。


明爸有些疑惑的看着老师。


朱老师:一方面,在孩子童年期没思想的时候,选择权在父母手中。到了青春期有思想的时候,选择权在孩子自己手中了。你想直接干涉,就会陷入夺权大战。


另一方面,孩子虽然有内在思想了,可是他的思维力还严重不足,看待问题片面极端,甚至天马行空。你让他从长远考虑,多角度分析,深入剖析本质。人家就拿着一点反复申明自己坚定的立场。尽管在成年人看来这就是瞎扯。可是你也没辙。


明爸深表同意:怎么办?


朱老师:两点。

 ◆ 第一、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步步为营。

  第二、不能单刀直入,需要顺劲反攻。

 

先说第一点。孩子从出生到12岁,基本上家长一直都处于绝对的、强势的、主导的地位。亲子关系基本是说一不二,马上执行的上下级模式


但是到了青春期,这种模式就不灵了。需要调整为彼此尊重、相互协商甲乙方模式。可是很多家长十几年的观念就是改不掉,或者不想改。于是孩子就不跟你谈了。


再说第二点。单刀直入实际上就是告诉孩子,你不对,你不好,我对,我好。这种方式必然会遭受青春期少年近乎本能的反抗。这时候你在做敌人。无论你说什么,最终都会陷入互怼。


顺劲反攻则不然。你顺着孩子的思想走,把他从看上去的好的一面一直引向背后藏匿的坏的一面,让孩子自己发现原来我不对,我不好。他就会自己调整了。这时候你在做朋友。处理得当,他还会感激你,佩服你。


明爸:听上去很高级,可是太抽象了。能不能结合案例具体讲讲怎么实操?


朱老师点头:那我们就结合具体案例谈一谈究竟该怎么办。


(未完待续)

敬请期待下一篇:心理行为调整如何具体落地?——案例分析



附录:心性教育六大问题回顾



 一、心性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最终要达到怎样的教育目标

二、心性教育的原则和标准是什么?是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调整?

 三、家长、老师、伙伴、环境的作用分别是什么?这些因素怎样有效配合才能事半功倍?

四、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重点在哪里?如果错过了关键期后面还可以弥补吗?

 五、怎样评判一种教育方式的优缺利弊?为什么同一种方式在一个孩子身上有效,在另一个孩子身上就无效?

六、心性教育进行到什么程度才算结束?怎样的调育效果称得上令人满意?



点击下列图片文字回顾往期热文


看电影聊教育——《四等》第二期:作为家长,怎么避免孩子糊弄你?


看电影聊教育——《四等》第一期:妈妈,如果没有你,我早拿冠军了!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知守学堂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