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从心性思维教育的角度浅谈表演课怎么上(一) [内附表演视频]

 

表演课自开设以来,一直是新教育的特色和核心课程之一。链接:在今日学堂上表演课


2020年,国际今日和清一塾进行了精彩的PK赛。PK的不是英语配音、辩论、演讲、武术等常规项目,而是表演。从中也可窥见表演课的分量。

 

通过在清云第一学年的积累,我们在思维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第二学年,为了帮助我们在思维的精细化方面有进一步的提升,老师给我们加入了表演课。虽然只是辅助课程,但是通过自己分析人物、练习表演,以及研究课程背后的原理,对我们思维的提升帮助巨大。

 

表演课结束那天,同学们纷纷讲了自己的感悟:


在此之前我是一个对表演丝毫没有兴趣的人。但在经过系统的学习后,我对表演的认知全面改革,真正意识到了作为一门综合大课程,表演课的意义在哪,因此也逐渐对此提起了兴趣。


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在细节分析方面,我特别喜欢一环扣一环的逻辑思维,通过表演我看到了细节中还有细节,虽然练习的时间不长,还没有像老师一样形成一种思维本能,但仍然能从中感受到带给我的好处。


作为青春期的大孩子,我们学习表演课不仅是自己体会到表演的好处,重要的是也学会了可以如何教学生,避免表演课的学习误区。


 

接下来我们就从心性思维教育的角度,浅要谈谈表演课怎么上。 

表演,可以理解为表达加演绎。首先得理解角色,表达出角色的内心,才有可能将他演绎出来,这也是表演本身需要达到的目标——“神、形具备”


如果专注点只是落脚在把视频中角色的语言语气说出来、把动作和表情做出来,例如角色什么语调你就尽力模仿、角色笑的时候脸部肌肉怎么运作你就学着怎么笑、角色怎么穿着你也尽量怎么穿。总会觉得不是那么像,核心原因是少了些神韵。


“空有形而没有神”,缺乏“神”这个本质,演出仅仅只算模仿,算不上真正的表演,更谈不上脱离视频根据文字来自发表演了(高级表演)。




那么,要让表演实现“神形具备”,

表演课要如何上,才能有的放矢?

怎么分解到具体的学习过程中?

年龄不同、程度不一的学生表演课如何细化?

如何避免走入“有形无神”等误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先谈谈表演课的学习目标,以及表演课学习的常见误区。


一、表演课的学习目标



1、让学生在“玩”中学,辅助语言教学


表演本身就是在讲故事,表演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有趣的场景。而孩子天然就比较喜欢游戏、玩耍,在故事中通过语言和动作演绎人物,学习更容易放松,更容易学得进去,同时也更容易吸收。


要把角色演出来,必然需要快速攻克台词,其中的难点、长句、生词、语气都是能提升学生水平的“关卡”。那么,这就能让学生“打怪升级两不误”,既能提高对角色的理解力,又能够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如口语、听力等等。


2、因材施教,辅助心理行为调整


有些学生会有一些不良的习惯,比如抠手指、说废话、驼背。那么可以让他们去学习电影中人物的高尚气质和精神品质,比如《罗马假日》、《灰姑娘》、《最后的武士》等等,帮助他们像更高级人靠近。


有些学生性格过于保守,可以让他尝试演一些表达自我的有张力的情节,如《猫》片段,《激辩风云》、《国王的演讲》中的演讲片段等等。有些学生性格偏于大条、不够细腻,可以专注演一些动作表情较为细微的情节,如《V怪客 》、《杀死比尔》中的片段等等。


总之,运用道家“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原理,在表演的过程中从内而外地进行重新塑造。


当然具体素材还要结合教学目标、学生的年龄和特色来安排,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们会分享部分同学撰写的表演课教案,只有用心关注授课对象的状态,对其因材施教,才可能达到课程目的。


3、思维力的进阶:深入分析和准确理解


对我们这些大孩子,老师并不直接讲解表演片段,而是让我们先自行分析人物,这个过程非常锻炼思维能力。经过一年多的训练,我们的思维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是还不够精致,而表演课正好就是要往细致处分析。


人的外在如肢体动作、微表情、语气语调往往是其心理活动的展现。例如分析一个角色的底层观念时,我们就要观察非常多的微表情、微动作细节,然后根据心理学、两性关系、人际关系等等,去理解、总结和提炼这些细节,再从中分析人物的底层观念。这就在考验和锻炼我们的深入分析和准确理解能力。



过程中老师经常会让我们深入去问“为什么”,让我们从细节中“找不同”。


例如同样是说一句简单的“NO”,为什么角色的身体动作一次靠前、一次靠后?代表了他内心什么样的变化?

在另一个场景里,同样都是身体靠前说“NO”,姿态动作差不多,为什么角色一次的声音在抬高、一次的声音在降低?

两者在表达内心的什么不同想法?等等。

诸如这样的学习非常多,这也是为什么几分钟的片段,我们往往要分析学习几十分钟的原因。


当我们对角色的理解层层深入,就会设身处地去思考和反应,同时也看到很多人忽略掉的细节表情、动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们每个人都发现自己在细节的捕捉能力和分析的准确度上有了很大提升。

不再是凭想象或者从自己的价值观去推理角色的想法——所谓的“贴标签”。

而是从角色的演绎去理解他的内心——提升了“洞察力”


4、从表演中体会人心,达到共振、同情


从心性来看,表演课还有一个重要价值:培养“同理心”,让我们真正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体会同一件事情。这打破了以前的固执视角,不仅对别人的思维、观念有着更加深刻的认知,更会让自己在看待一件事时不会过于偏激,而是更全面、理性。


比如,在表演《激辩风云》的过程中,我饰演一个因为儿子的无礼顶撞而大发雷霆的父亲。之前我往往会为儿子打抱不平,认为父亲需要多理解孩子。但通过这次表演,我体会到了作为父亲的苦衷。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需要为整个家庭承担责任。

就拿影片中的老法默来说,为了一家的安全牺牲了宝贵的尊严,但换来的却是儿子的不理解和指责,自然会控制不住大发雷霆。从教育的角度,起情绪自然不对,但当我站在父亲的角度去认知时,我开始发现父亲的这种行为是正常的,是可以理解的。

因此,有了这一次体会,我和我父亲交往的时候,也会更愿意的站在他的角度去考虑。


二、小心!表演课学习的常见误区



“知道什么不该做,你离成功就更近了一步”

——李默佛尔


学习表演时我们体会到,有几大误区若不能及时发现和避免,会把表演的重点搞错,从而无法通过表演学习到更为本质的东西。


1、注重对台词、外形的模仿,而忽视了对神韵的体会与把握


台词掌握的熟练,是表演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也正因为如此,有的人会把背台词和表演对等,认为将台词熟练地说出来,加上一些动作,就相当于表演了,若是有感情的诵读出来,就是表演的比较好了。但跳出来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这不是在表演,没有演出角色的神韵。


为什么我们要追求“神韵”?因为“神韵”能够体现出来,前提是我们能理解人物的“立场、观念、情绪”,而外形则更多是表面的“语气、着装、动作”。


在表演上,表演课更加看重的是表演者的“神”,而不是“形”,和角色本身比较像的语音语调虽然比起单纯的动作和着装来说更像了一分,但总体还属于“形”的范畴。


老师常给我们说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

表演有了神韵之后,外形的粗糙是可以继续雕琢的;然而即便外形比较精致,但毫无神韵的体现,这样的表演不是表演课的目的。

 

2、表演不是培养演员,也不仅是培养有天赋的学生,应当全体学生都能受益


有的人对于表演课不够了解,他们认为孩子未来又不用当演员,为什么还需要上这门课?会不会培养出来虚情假意的孩子?


有的人在实践中发现表演课好像只对一些对表演有天赋的孩子有效,演来演去只有那几个孩子出色出彩,对于那些没有表演天赋的孩子该怎么办?


但实际上真正的新教育是能够让所有学生受益的,不仅只是对有天赋的孩子。


学习表演的目的并非是为了当演员,而是通过这堂课更好的进行自我提升,就像上一个板块讲到的表演课的目标,带给学生正面的价值观、思维的连贯和深入性、学习同理心、对于细节的分析能力,等等。


作为新教育的老师,应当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色在大目标的前提下量身打造、因材施教,最终每一个孩子都能通过表演课遇到更好的自己。

 

3、表演要有张力,但打动人心不等同于夸张夸大


一个好的表演者,能够把这个角色演得非常有张力,对角色驾驭熟练,可收可放,表演的节奏恰当,而不拖沓,也不平淡不夸张,恰到好处。


但是有的人将张力理解成了夸张夸大,比如伤心就嚎啕生气就瞪眼睛,开心就咧嘴哈哈笑,这样演出来的角色就不像原本的角色,而是自创了一个夸张版出来。



究其原因,核心问题还是对角色的认知不够细腻,对表达演绎的方式不够清晰。真正高级的演绎是把人物的内心理解透,然后放空自己,让自己真正进入这个角色,达到共振和同情。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分析肯定不行,表演课还得实操。

我们每个小组开始了排练,这个环节老师会在旁边不断地观察我们、带我们纠细节,有必要的话还会再次分析和感知人物角色。


尽管只学习了三周多,我们的实操还存在很多不足与缺点,但很高兴已经开始走在路上了。

 

下面分享一段我们学习《伟大的辩手》(又称《激辩风云》)的表演片段。


本次片段大家学习了五节课,每节课1小时至1小时30分钟左右。学习内容包括人物分析、台词记忆、微表情微动作挖掘、小组排练等全部环节。



《伟大的辩手》表演片段

(视频约3分47秒

 

 


– THE END –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知守学堂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