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怎样构筑孩子的写作能力和思维体系?(四)思维怎么学?


引言

 接下来我就结合自身的体会,从一个思维学习亲历者的角度给大家简单讲讲学习过程中的一些要点。


怎样构筑孩子的写作能力和思维体系?(四思维怎么学以及思维常见疑问解析。






四、思维怎么学? 


思维学习的节奏和英语、数学等知识语言的学习完全不同,它也绝非有一腔热血,就能在短期实现突破和飞跃。除了强烈的学习意愿之外,还需要有时刻分析,琢磨的意识。即便能在一个问题上找到感觉,这种感觉也绝非是分析问题的通用法则。思维的美妙之处就在于,没有一次的情况是完全相同的,一切都有其变数。但只要足够耐心,认真体会,就能从中锻炼出一套以不变应万变的有效思维模式。




(一)把思考意识贯彻到日常的

每一件事中



在初步的学习思维后,我有一个十分朴实的体验——“凡事一定要动脑子”。即便动脑子可能想不出来什么,但不动脑子一定什么都想不出来。思维的前提在于独立思考,因此如果连想都不想,思维水平是不可能提升的。

道理肯定容易理解,可是,思考什么比较好呢?没什么东西好思考,总不能整天思考人生吧?

当然不是,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分析的内容,而等到能把思考分析当作一种常态时,我们的思维也就离提升不远了。


首先,“凡异常,必思考”。

一反常态的现象总会有背后的特殊原因,而一旦把这些原因分析清楚,不仅能更清醒的看待周围事物,更能有效的觉知自我,改进问题。

比如,平常我都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可突然有一次我没有听老师的教导,甚至还反其道而行之。这会是什么心理机制?我内心中的信念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再比如,国家的教育政策发生了变化,这背后到底是什么趋势?为什么之前没有类似的政策出现?

这种突如其来的异常往往是我们了解自己和周围人的契机。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思考,不仅能锻炼思维,而且还能给我们带来实际价值。


其次,我们还可以针对常态进行思考

一个人如果长时间都在坚持做某件事情,导致形成了固定的行为模式,肯定是其背后有稳定的心理机制。比如,为什么我一直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因为我特别想得到老师的认同,还是要站稳“好学生”人设?这又是为了什么?

或者,面对疫情,为什么中国政府每次都能化险为夷?这背后是人民的力量,还是国家政策的力量?当然了,这些问题都很难有一个百分百完善的答案。但一件事、一个人竟然一次次做出了相同的行为,这不禁引人深思。

有了这两个切入点,我们会逐渐的对周围的事物感到好奇,想要一探究竟。而这种好奇心恰恰是我们养成独立思考的内在动力。确实,独立思考是一种既有价值又有趣味的事情,那何乐而不为之呢?



(二)谨慎觉知自己的思考步骤


相对于一直让自己大脑处于运转状态来讲,觉知自己如何思考其实更加困难。这要求我们不仅需要沉浸在思考当中,还要跳出思考之外,对我们的思考过程进行觉察和思考。

这听起来确实很难,不过,如果清楚了在思考过程中的两个常见误区,这种觉察则会变得相对简单:


第一个误区叫做跳步,也即逻辑跳跃所导致的不严谨推理。


比如,情侣吵架时,经常会出现“因为你对我吼,所以你不爱我了”这种结论。这种逻辑链经不起仔细推敲——“吼”是一种当时情绪的表达,这个人可能只是对当时的事件或者行为很生气,和人没什么关系。即便是情绪,也有对事不对人的一面。可是头脑中逻辑混淆的人却不这么认为。


再比如,我们对人的刻板印象往往也存在逻辑跳步。如我们看到一个人一言不发,十分沉闷,就觉得他不适合交往;另一个人十分健谈且平易近人,我们便认为这个人够朋友。实际上,一言不发的人也可以十分义气,没准是真正能为朋友负责的人;而十分健谈的人也未必靠谱,反而可能只是花言巧语蛊惑人心。这一切的不确定性都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和收集证据才能继续推理下出结论。而我们却往往会停留在对他人的刻板印象中,导致错失了许多人际交往的良好契机。


总之,因为我们思考的不严谨,经常过早的下出结论,导致我们因为刻板偏见而错失了很多对自己有益的机会。


第二个误区叫做因果倒置,也即本末颠倒。


比如,有一次我在和同学互动时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体制学校会有周六周日两天休息时间?有一位同学的回答直接把我逗笑了。

她一本正经的回答道:因为学校的老师要在周末开设补习班。

很明显,她对因果关系的理解完全颠倒了——并不是老师首先向学校声明自己要开补习班,学校做出了“让步”,从而设置了两天假期;而是学校因为其他的原因设置了两天假期,为了在这两天中让学生继续学习提高成绩,老师才开办了补习班。

而如果不是我在旁边加以纠正,她也不会觉知到自己的这个思考误区。


因果倒置是一种对人影响很大的思考倾向,它让我们把大量的时间都耗散在了维护自己的正确性上,而不是实事求是的分析解决问题。

就比如《列子》里面记载的偷斧子的案例。自己家砍柴的斧子丢了,怀疑是邻居偷的,结果越看邻居越像小偷。但是改天自己找到了斧子,于是再看邻居便不像小偷了。其实,丢东西之后,按常理应该先推测可能性、回忆事实、收集证据、询问不在场证明等一系列破案的操作,而不是感觉谁像小偷就认定谁是,然后再找证据去不断支持自己的观点。这种模式不仅没有效果,而且还会给自己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可谓得不偿失。


思考脉络的误区当然不止有这两点。但通过对这两点的解析,想必大家也能看到,理想的思维方式,便是环环相扣,一步步严谨推理的模式。只有秉持着这种原则,才能在思维学习中不走弯路,事半功倍。



(三)理解老师的教学体系与目标


其实,“老师的角度”和“学生的角度”这两个板块很容易给大家造成误导,认为学生就只需要做好其本分,老师教什么就好好学什么。


但实际上,学习思维从来不是被动的输入,而是主动的思考。因此,作为学生,要想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思维,除了实现从单纯思考到脉络意识的跨越,还需要思考老师设立教学体系的初衷,以更高的维度看待自己,发现当前思维的缺陷。

老师设立教学体系自有其深刻内涵,而如果只跟着老师的教学安排走,而不去思考老师的教学目标,那么只能成为一个踏实听话的好学生。但如果能抽离出来,站在老师的立场上看待自己当前的教育需求,则能真正最大化的实现自我教育。这也是学习思维的理想状态——脱离对老师的依赖,自己的思维也能自动自发的运转,按照教学体系进行逐步训练。


当然,这种模式对学生的要求太高,即便是我也只能偶尔做到。但这不会妨碍把这个目标作为自己未来的努力方向。毕竟在自己独身一人走入社会时,这种视角能有效的实现自我教育。



以上便是我从老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入手,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思维教学的大致情况。下面,我再通过一些对思维的常见疑问帮大家进一步完善对思维的认知。




五、思维常见疑问解析


我接触过很多对思维教育感兴趣的家长、同学。因为思维看不见,摸不着,因此在他们看来,思维教学本身便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包括我父母,都不完全清楚我当前的思维水平到底怎样,以及我学了思维之后到底和以前有什么不同。

其实,正是思维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反而增添了很多人对思维教学的好奇,因此也延伸出了不少疑问。我筛选出了几个最常见的,也是我认为最有价值的几个问题在这里进行解答。希望对这些问题的梳理能让大家对思维教育有更为贴切的认知。


(一)什么年龄段的孩子学思维

最合适?


这是很多家长所关心的普遍问题。在我看来,无论是多小的孩子还是多大的成年人都可以学习思维。不过,每个成长阶段的孩子的心性特征不同,因此在思维提升上的措施也会不同。


在儿童期(0-6岁),教育的主要任务便是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打好人格基础,建立学习意愿。此时因为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就不需要刻意地训练思维。只需要注意不破坏孩子的好奇心和思维方式就可以了。等孩子逐渐长大之后,再通过做事和运动打下思维条理性的基础。


而在少年期(6-12岁),就有必要在思维上下些功夫了。因为这个阶段,孩子不仅理解力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而且对自然科学产生了兴趣。因此,一般的男孩子会整天玩泥巴、抓虫子;女孩子会摘花草、跟小动物玩、做手工。既然他们开始有了学习的冲动,对科学原理感到好奇,我们不妨引入科学课来帮助孩子养成基础的逻辑思维和脉络意识。毕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的思考过程。孩子的兴趣和老师的引导方向两相结合,就能让教学效果与日俱增。


在青春期(12-18岁),孩子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逐步减弱,开始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感到好奇。此时要想训练思维,就需要改变材料和学习方式,帮助孩子探究社会的本质、人的本质,以人文科学为材料进行思维教育。这时上课就不能依靠讲科学纪录片了,否则孩子可能会听得昏昏欲睡。


此外,从前面我个人分享的案例也能看出,青春期是一个比较混乱的时期。在这个时间段,孩子容易迷失在世界和自我当中,而思维恰恰能帮助他们找到方向,把那些彷徨纠结全都梳理清楚。因此,只要尝到了甜头,青春期的孩子对思维会产生相当充足的学习动力。


当然,成人也是可以学习思维的,而且成人普遍有很多做事经验和社会履历,这些也都对思维学习很有帮助。只不过,成人的思维模式相对固化,失去了孩子那样较强的可塑性,很难发生质变。因此,成人阶段并非学习思维的最佳时期。但是,学总比不学要强。也因此,我们得抓住孩子学习的关键期,在他们学习思维最有效率的阶段教导他们。


(二)如何安排学习思维的手段?

是做事多一些,

还是理论学习多一些?


做事和理论学习对思维都有很大好处,而这种好处是不可或缺且无法替代的。因此,对于谁多谁少,我不能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要想把这个问题看透彻,首先需要理解实践和理论对思维的不同价值,以及孩子的心智发展规律。

无论是我的个人体会,还是身边所观察到的实践案例,都能有效的证明一点:做事对思维的价值是巨大的。我们能够通过做事获得真实的体验与反馈,有些甚至是“痛彻心扉”的挫折。打击越大,反省也就越深,改正的愿心也就越强烈,思维提升的也就越快。而且,做事让我们不得不直面现实,脚踏实地地进行分析和解决,很多思维方式也从中得到了有效的磨练。但做事并不是完美的手段,它有两点不足:

其一,信息量太小,假如一个小时只能做一顿饭,虽然在做饭上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但一周也只不过能锻炼几次。而理论学习能通过案例推演的模式,一节课拿出3-4个案例进行互动剖析。这种大信息量的打磨虽然没有实践来的真切,效率却更高。

其二,运转周期太长。很多事的反馈回路太长,需要在一段是时间后才能知道自己是否错误。比如种地,必须要等到种的东西发了芽、结了果,甚至吃到嘴里时,才知道自己做得到底好不好。而通过理论推演的模式,十多分钟就能分析出孩子的思维误区与漏洞,再通过作业进行深化,运转周期相当短。


懂得了这两点,理论学习和实践做事的互补关系就很明确了理论学习主打快节奏、大信息量,帮助孩子的头脑在模拟现实的环境中进行训练;而实践做事则主打实际的反馈和真实的体会,进行深刻复盘和反思总结,从而更好的触动孩子进行改进。

因此,从任意一个思维教学的横截面来看,理论和实践都必须是并驾齐驱的。


此外,这个问题还有一个思考角度——孩子的心智发展模式。越小的孩子,其实越愿意用真切的体验来看待这个世界;而越大的孩子,越会用头脑中的理解去认知这个世界。从不同年龄段的探索冲动来讲,低龄段的孩子应该多通过实践的方式去体验思维,而高龄段孩子则越应该通过理论去训练思维。因此在知守学堂,小孩子干活更多,而大孩子上课更多。


不过即便如此,“实践+理论”仍然需要在教学中互补使用,只不过随着心智模式的发展占比不同而已。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否认两者对思维教学的有效性。



(三)如果学了思维,

但是记不住怎么办?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真切的问题。我刚开始教写作课的时候,就有很多同学这么问我——老师,你上课每次都讲那么多东西,我们怎么能记得住呢?

一个人一旦要开始谈论“记忆”的问题,说明他对思维的理解便是不够透彻的。我们所记住的,往往是知识、观点。因此,一旦谈到“记不住”,就明显表明了这些学生在上思维课时,有着想要记忆的意图。

但实际上,思维学习不在于你能记住多少原理和案例,而在于通过对这些原理、案例的剖析,你思考问题、看待事物的方式有没有发生转变。因此,学到了什么并不重要,主要的是怎么学、过程中有没有跟着老师的思路一起思考。


在上第一节写作课时,我就明确地和孩子们提出两大原则:第一,不许记笔记;第二,脑子要转起来。当我刚把两个原则说出来,孩子们感觉特别不可思议,不知道今后的课程要怎么办才好。

确实,现在大多数人都会习惯性的把信息记录下来,而不是顺着信息的脉络去挖掘其背后的原理。因此,在学习思维和教授思维的过程中就尤其需要注意这个误区,千万不能让孩子把死记硬背的模式带入到学习思维当中。其实就像上文万维钢的例子所说,梳理脉络反而能帮助我们在深入理解的过程中加强记忆。

思维有别于知识学习,因此也必须要采用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它。如果用学知识的方法学思维,就像拿水果刀去剁骨头,不仅白费力气,而且还浪费时间。



(四)学会了思维后,如果

没有用到“正地方”怎么办?


这个问题也经常困扰很多家长。比如,孩子开始学习批判性思维的时候,经常会变得能言善辩、诡计多端、甚至挖坑下套,跟父母大战上几十回合。再加上青春叛逆期的推波助澜,反而很容易与家长引发更大的矛盾。

           


其实,在学习思维的过程当中,我也曾用学到的思维技巧和家长争辩过,家长也曾被我怼的无话可说。因此,我可以说是这个问题的“亲历者”。对此,我有这样几点想要和大家分享:

首先,学习思维的目的便是深入的认知世界与自我,这个目标主要针对的对象是自己,而非别人。因此,如果一个人学好了思维后把其用来和别人辩论,以便于证明自己是对的,我们只能说这不符合最初的教育目标,也绝非我们想要普及思维的初衷。

其次,思维是一种工具,它是中性的。一把刀给了厨师就能用来切菜,给了警察就能用来防身,可一旦给了罪犯后果便不堪设想。同样,思维既能用来批判自我、探究自我,并理解与接受他人;也能用来维护自我,排斥与反驳他人,而这完全取决于孩子的心性特征。


而且,在孩子具备了某种能力后,他们普遍首先会用这种能力去满足自己内心的冲动。比如,武术学校经常出现打架斗殴事件,这便是因为男孩子原本好斗的性格开始有了武术技巧的加持,导致他们的行为完全有悖于内家拳“宁静致远”的特征,反而用其来满足自己内心的冲动。这不是因为他们学了武术,而是因为他们没有体会到武术的精髓和思想本质。


最后,我想着重强调的是:心性及价值观教育要与思维学习并驾齐驱。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心性、品格、同理心后,再去提升思维,其效果才能向我们所预期的好的方向发展。


讲到这里,我的分享即将步入尾声。

在我所接触的许多人中,多数人都是对日常的生活、学习、与人相处、家庭教育抱有很多困惑。有些人甚至会迷失在这种困惑中,陷入彷徨,纠结。此时,他们便不仅需要单纯的解决方案,更需要掌握一种能把这些问题看透、想清、理顺的能力。

而思维的价值恰恰体现在此地。

因此,希望我的分享,能够让大家对思维本身以及其价值、训练方法有着新的认知和体悟。


感谢清一山长创办新教育,不仅为我个人打开了思维学习的大门,更为社会创造了全新的价值;

感谢清一联盟读书会所提供的平台,能让我们有机会进一步解析和传播新教育理念;

感谢知守学堂能给予我宝贵的实践机会,以及这次把自身经历和教学经验分享给他人的机会;

感谢清云学塾,以及朱云龙老师、白易老师,他们不仅让我有机会接触思维,也潜移默化的让我的人生做出了改变;

感谢我的伙伴、老师、父母,以及其他为我的成长所创造价值的人!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本次分享视频B站链接:知守教育

LEARNING.TIME


The end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推荐阅读 


怎样构筑孩子的写作能力和思维体系?(1.思维到底是什么

怎样构筑孩子的写作能力和思维体系?(2.为什么要学思维

怎样构筑孩子的写作能力和思维体系?(3.思维怎么教)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知守学堂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