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怎样构筑孩子的写作能力和思维体系?(三)思维怎么教?



引言

 

上一篇谈到思维有如此多的价值,那么该如何学习思维呢?

本篇将从教学者和学习者这两个视角去帮助大家梳理学习思维的要点和技巧。



怎样构筑孩子的写作能力和思维体系?(三)思维怎么教?



三、思维怎么教?


我刚刚上岗,准备从学生向老师的角色过渡时,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老师真的要比学生思考的多很多。学生只要思考“如何好好学习”就够了,而作为老师,则需要思考“如何建立教学体系”以及“如何设置教学手段”等问题。

下面,我就根据上面所提出的思维的大致概念,一步步对应,给大家分享一些我个人在教思维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一)要把思维“拎”出来


思维区别于信念系统和行为模式。因此在思维教学过程中要想真正把思维贯彻到位,就不能提及太多信念和行为的东西。即便涉及到类似的内容,也要充分的发挥思维严谨的特点进行分析评判。诚然,思维和价值观教育是可以并驾齐驱的,但两者有着不同的节奏,如果混搭教学,既想养成独立思考能力,又想给孩子输入正确的价值观念,看起来好像两全其美,实际上则完全打乱了两者的教学节奏,反而顾此失彼。

那么,该如何把思维拎出来呢?其实要点只有一个:事实判断而非价值判断。


在信念系统和行为的教育中,价值判断其实是教学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想让孩子有动力,自然要让他认定一个目标是“有价值”的。不过,这并不是思维学习的风格。纯粹的思维学习并不会区分孰对孰错,而是分清每个原理的适用范围。它不涉及否定或肯定某个事物,而是会看到其背后的本质。

比如,学过思维的人不会盲目的批判体制教育,而是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如“体制教育是中国迈向工业化时代时,为了培养相应人才所创办的教育,它在当时很明显是成功的。可是,我们现在正处于后工业时代并逐渐向信息时代迈进,因此这种来自于过去的教育很明显不适合当前时代的需求。”而且,我们也并不会止步于初步的评价,而是会随着逐步了解的信息随时准备更新甚至推翻自己原来得出的结论。


再比如面对人底层的生物本能——谈恋爱,老师也并不会直接否定其价值,而是说“求偶本能确实是一种底层的自然本能,因此有这种欲望是很正常的。可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只有动物才用强壮的外形和华丽的羽毛去博得异性的关注,从而获得传递自己基因的机会。但人不能等同于动物,因而展现自己优秀基因的方式也就不同。我们在寻找伴侣时,也就不能只通过对方的强壮的身姿和帅气的发型去评判其是否有优秀的基因,而是放眼到一个人的精神品质和社会成就去进行综合考量。因此要想更好的走入恋爱关系,就必须要好好发展目标,做出一番事业。”


可见,即便我们真的想要在思维课上对学生做出价值引导,那也一定要做出实际的利弊权衡,不要告诉学生“这件事情你应该干”,而是通过引导“你为什么应该干”去进一步分析优劣,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这件事在“客观事实”上是能给自己带来想要的价值的,因此本身就“值得干”。这就叫做把思维“拎”出来。


把思维“拎”出来不仅能有效的提升思维本身,这还是一种更合适的针对青春期少年的引导方式。青春期的孩子有独立意识,想要认知世界,而对他人的直接管理和教导有着本能的抗拒,引发逆反心理。对于此,多数家长会管得更严,而这无疑又引发了更大规模的冲突,导致了亲子之间的关系拉锯战。


相对而言,这种比较客观的引导有三点优势:

第一,孩子的独立思想得到了尊重,因为我们的角色从掌控孩子,变为了和孩子站在一条战线上帮他认清现实。

第二,这种分析利弊的意识能让孩子逐渐形成自己的利益权衡,独立做出决策。

第三,退一步讲,如果孩子已经铁了心要反驳家长提出的任何观点,那他也会遇到“无从下手”的情况,毕竟一切的引导都是从事实本身出发,因此也只能作罢。



(二)全方位贯彻独立思考意识


思维的前提是独立思考。所以要想让孩子学好思维,平常就必须把思考意识贯彻到位,一定要及时纠正孩子的无脑行为,不能允许孩子做事不过脑子。


比如,在上课讨论问题时,一旦涉及投票选择立场,很多孩子就很是为难。因为他们知道,一旦选择了一方,就必须要向老师交流相应理由,老师还会进行反驳,一来一回问答起来,脑细胞耗费的太多,索性不选立场,保持中立,也就不用接受老师的拷问了。于是,有些同学选择了中立,可是等待他们的,却是更大的难题。

面对这些想要钻空子的同学,我说:“中立其实更难,毕竟中立的产生肯定是因为正方与反方的好处与坏处完全对等,因此你们才会十分纠结选择中立。请你们证明双方观点的对等性。”

那几位选择中立的孩子顿时傻了。原本以为这样就省得被老师拷问,结果给自己带来了正反双方两倍的工作量,实在太令人绝望,还不如乖乖地论证一方的合理性。


可见,在独立思考的“轰炸”下,孩子们无所遁形,只能踏实地努力思考。因此,有不少同学都说,我的课“其实挺有意思,但大脑感觉都要烧干了。”



当然,这种独立思考的意识不仅需要在课堂上保持,更需要贯彻到生活的各种小事中。

在我刚开始和天狮班的孩子互动时,其他老师曾告诉我一个经验:处理事务时,一定要“懒”一些。此处的“懒”,并不是心理上的惰性或者态度上的不负责任。而是指,在学生已经有基本独立做事的意识和能力后,老师要逐渐不去包办事情,而是创造机会给孩子们进行锻炼,做到“独立”。然后,再布置一些复杂,需要动脑子的任务,把“思考”也贯彻其中。

开班会时,除非有大型的安排、规则改动,否则老师会选择不介入孩子们的讨论,只是在一旁观察。提出议案、反驳、结合不同观点……这整个过程都是孩子自己在推进,这很明显能启发他们的独立思考。

有一次,我们想要重新布置教室的座位,但并没有直接策划好方案,而是让每个孩子自己思考方案,并写出理由。其实,一个小小的座位安排反而是个大难题,不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而且秉持着教育的意义,还需要考虑各种习惯和副作用,如特别吵闹的两人不能分在一起,学习意愿相对不强的人需不需要坐在态度好的人旁边等等。在这种两难的平衡中,孩子的头脑便不由自主地转了起来。


当然,孩子往往不会对“自己是否思考”有太多觉知,有时会因为本能而陷入误区和争论。此时则需要老师的介入,帮助大家理解什么是有意识思考,什么是基于头脑本能的安排。

有一次,孩子们正在讨论卫生区分配问题——谁应该去打扫学堂的大院子。

我在旁听孩子交流时,发现孩子们开始争论“应该是男生去打扫还是女生去打扫”的问题,而且已经有些许的火药味。其实,这种想法便并不属于“独立思考”的范畴。双方头脑中都先有了一个前提——这件事必须男生女生去干,再加上相互争辩的情绪,最后离思考便越来越远。事实上,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想“大院子的工作量需要几个人”以及“谁更能或更愿意做这件事?”。这才叫独立思考,而不是被头脑中的既定前提和本能驱使所做出的非理性判断。


不过,同学们还是比较受教的,经过一番引导后讨论马上步入了正轨。

孩子们对“自己是否在思考”未必有很及时的觉知,而这便是老师引导的意义所在。同学自身的强烈意愿再加上老师指点迷津,独立思考意识便慢慢养成了。


(三)注重思考的条理与逻辑性



前文提到,思考和思维的不同就在于,思考只是“想”,而思维涉及到“先想什么,再想什么”。其实,很多时候人的思考是模糊的,缺乏方向性的。这样持续的思考只能让孩子越想越乱,陷入低水平循环,最后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动力。只有面对问题时,先有大致的脉络和模型,我们的思考才能往深入的方向发展。

而要想让学生注重条理性,就要比激发思考更有难度了。让学生想起来很简单,只需要给学生抛难题,并激励他们动脑子就可以了;但要想注重条理,往往还需要让学生找到思考顺序的大致感觉,这明显要更加复杂。

对此,知守学堂用了一种切身体验的教学模式,更好帮助学生在现实中建立反馈,通过切身体会的方式打好思维调理的基础——实践做事。


其实,知守学堂非常重视做事。我们学堂的教学体系的核心便是做事第一、运动第二、学习第三。之所以这样排列,背后并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强大的教学原理支撑——做事不仅是磨练心性的有效方式,更能对孩子做事的条理性进行基础训练,便于对今后的理论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那么,做事是如何锻炼思维的条理性的?


其实,即便是最简单的做事,都不能不动脑子傻做,而是需要注重步骤和方法,而更难的事情更是如此。

因此,为了从小对孩子的思维调理进行训练,知守学堂设立了一整套从简单到复杂的做事体系,这不仅磨练了孩子的心性,更给他们打下了良好的思维基础。


最简单的做事先要从打扫卫生开始。孩子在清理学堂公共卫生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比如:到底先擦窗台还是先扫地面?扫地往哪个方向扫?一旦凭本能和冲动做事,就会效率低下。只有主动思考,总结经验,才能提升打扫效率。

   


等到孩子已经在打扫卫生等任务上能做到游刃有余,那就会面临做事的第二关,承包更为复杂,变量更多的事物——比如做饭。

     



其实,要想独自一个人在规定时间内做出一顿可口的饭菜,需要很复杂的模式识别。其中包括挑选、备菜、做菜、善后等多个步骤。而且因为要在规定时间内做出两菜一汤的标准配置,还需要考虑同时“多线并行”完成任务。规划实践,安排人员,无不考验一个人做事的调理。而为了更好的让孩子循序渐进的体验到做事中的调理与逻辑,老师会手把手带着孩子做,直到能够独立完成,才算“出师”。

再比如,要把一个空房间收拾成学生们日常自习时的阅读室,就必须要从书架摆放布局、图书专柜的设置、书籍的搬运等多个角度去分析考量,最后选出最实用的方案。在执行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突发情况,如书架摆放空间不够,看起来拥挤不堪,此时就需要重新布局,衡量多个方案的利弊。

等到孩子再把这些事料理的不错,那么他们又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团队合作。

         


自己做事容易,可一旦涉及到与他人合作,就需要协调关系、激发动力,变量和突发情况更是比以前增加了不少。而随着这种主次递进增加的任务难度,在承担责任的危机感下,孩子不得不思考解决问题的更好方案。而要想让解决方案有效果,就不仅需要停留在“想”这个层面了,更需要想的有条理。


其实,知守学堂教师团队内部经常流传一句话:

说的就是做事对思维条理性有着至关重要的提升作用。


无论是打扫卫生、做饭、整理图书,亦或是带团队,都需要时刻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去思考,时间长了自然就会形成模式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高级技师、匠人,虽然能头脑中没有那么多复杂的知识概念,但一遇到事情,他的头脑就特别清楚,能马上找到速度最快、质量最高且最省成本的处理捷径。


在刚加入教师团队时,我还将信将疑,觉得干活和思维之间的关系应该没有想象中那么紧密。不过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我真的发现,知守天狮班的老生因为有做事的基础,所以学起思维来上手非常快,不仅头脑灵活,而且能理解老师所讲述的思维脉络,即便是很多深奥的内容,比如政治、经济、文化等,他们也能很快理解。而在梳理思维线时,几次练习他们的逻辑脉络意识就见了雏形。

这和我之前所接触到的那些没有接受过做事训练的孩子是完全不同的。后者不仅很难理解老师的话,更难把逻辑脉络弄明白。而对做过事的人来说,他们之所以能快速理解并形成脉络,是因为他们面临的并不是从无到有的问题,而不过是把头脑中的做事步骤转换一下,上手肯定比没受过训练的人更快。

况且,这仅仅是从训练思维一个角度去看待做事。而知守学堂之所以把实践看得如此重要,更是因为在过程中,孩子的责任心、沉静心,以及处理及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都会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升。

古人说:“行有余力,而后学文”,可见,做事能带来的教育意义很可能超出我们的预期之外。



(四)根据孩子的头脑模式建立

“输入-消化-输出”的教学体系



我前面所讲的,更多是把思维教育的原则贯彻到日常的方方面面。虽说如此,但思维的很大一部分价值仍需要通过上课的方式来实现,特别是对年龄大一些的孩子来说。所以,如何设计教学体系及具体课程就变为了首要难题。而要想解决这个难题,主思路就离不开我们前面所谈到的思维运作模式。


前文曾谈到,思维分为“输入外在思想本质”、“消化整合形成观点”、“输出思想落地执行”这三个步骤。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着重注意第一点和第二点。因为有了前两者,孩子不仅能对周围的信息有充分的认知,而且还能把这些认知在头脑中进行分析和逻辑编排,甚至进行批判和再创造,并形成自己的观点。一旦在前两者上打好基础,表达则完全不成问题,甚至能达到“出口成章,提笔成文”的效果。

这就好像我前面提到的蓄水池比喻:我们需要保证进水阀门的畅通无阻,和蓄水池的有效沉淀过滤,这样自然能保证输出的水是干净、没有杂质的。反之,如果输出的水不干净,有杂质,则很明显是前两环做的不够好,因此就必须要重新巩固和加强。

知守学堂写作课的教学阶段背后就是按照这个原理进行的设置。下面,我就结合一些更为落地的教学手段为大家进一步展开论述。


首先,为了保证同学们能够准确的理解外在的信息,保证入水口“通畅”,我们进行了两个月的理解能力训练。

主要形式为“答辩式”

全班分为三四个小组,阅读相应材料,并根据其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进行解答。其中,有询问文章现象的、有深究背后原理的、有把文章内容和现实进行结合的等等,其本质无不是在考验孩子们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在课下进行了充分的探讨并选取问题后,孩子们需要面临第二轮考验——上场答辩。

             

一个小组充当守擂方,接受其他三组的轮流拷问,在这种近似辩论的互动中增添对材料的深入理解。过程中,老师也会时不时的打断,并深入的解读其中内涵,深化大家的收获。此时,老师的引导方向只有一个:深入挖掘材料本质,让同学们看到对文章还有哪些理解不透彻的地方。


在学习初期,我们选取的材料是山长博文,如《解读精英教育》系列。

因为山长的内容逻辑清晰、思路明确、内容集中,同时其描述的话题也和孩子们的生活有着很强烈的联系,便于老师进行其他方向的引导。比如,在学习博文《怎样阅读》时,老师就可以附带对大家当前的阅读习惯进行点评和对照。

随着孩子们的理解力逐渐提高,我们也会选取一些逻辑相对并不清晰,需要再三思考才能分析出思路的材料,比如《罗辑思维》、《薛兆丰的经济学讲义》等,让孩子对社会现象也有着相对充分及深刻的认知。

           


这种大信息量的材料不仅有效的磨练了孩子的理解能力,更扩大了他们的心胸格局。


在两个月的浸泡和训练下,孩子们的理解力已经有了层次上的提升。入水口顺畅了,接下来就应该解决蓄水池的问题了,也即需要在孩子的大脑中构建逻辑框架,帮助他们对周围所理解的信息能进行有效的分析整合。

在这个阶段,我们会安排孩子梳理山长博文《我为什么自办教育》的逻辑脉络。为了让孩子最为清晰的理解文章的逻辑,我们会要求孩子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步骤,把2000-3000字的文章压缩成150-200字的思维线。要想归纳完善,孩子们首先要理解山长博文的核心含义,还需要思考“如何论证出这些核心含义”从而进行归纳整理,甚至还要重新“排兵布阵”,形成一条完善的逻辑脉络。这种不断的训练让孩子的大脑开始形成稳固的逻辑模式。遇到任何信息或者实际问题时,他们也会习惯用这种模式去思考。逐渐的,这种脉络的基本意识就在孩子的脑海中形成了。


基本脉络塑造好了,接下来就需要做到两点:第一,把原来精简的逻辑中增加更多理论、案例,考验更细致的逻辑思维。第二,用头脑中的逻辑去分析现实问题,实现进一步的打磨和完善。


讲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问了:为什么你们不专门练习表达呢?表达能力不也是思维运作模式中的一环吗?

其实,就像我上面曾提到的两位同学的案例一样,孩子之所以表达不清,不是因为他们有表达障碍,而是因为他们吸收的不够深入,或者消化的不够完善。这就相当于前两个环节出了问题。如果自己刚开始就不知道要说什么,或者不知道怎么说,那当然说不好。写作亦是如此,只有弄清楚想写什么和怎么写,才能开始动笔。


此外,写作课的前两个阶段其实也在训练孩子的表达能力,前者是训练口头表达,后者更偏重书面表达。其实在教学的过程中,表达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不去关注孩子表达的质量和问题,也就很难反推出前面的两个阶段孩子的吸收和构建是否到位。

因此,在教学中老师不会不关注表达,但也并不会把提升表达能力当作直接目标。


当然,如果孩子内在的思维逻辑已经相当成熟了,那么就可以进行更高级的表达逻辑训练了,也即分析不同对象的心理特征,并据此转换表达风格。这样,孩子不仅会很有思想深度,而且还能在人际交往中把这种思想传递给他人,让大家更好的接受。这涉及到提升影响力和说服力的内容,相对更加深奥,因此需要孩子有一定基础之后再进行训练。


以上便是思维基础教学的大致体系。当然,思维提升之路是永无止境的。在基础教学后,孩子还需要训练批判性、创造性思维。随着孩子思维层次的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洞察能力、分析能力也都会提升,而思维的价值也会更好的作用在他们身上。




未完待续…… 



LEARNING.TIME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推荐阅读 

怎样构筑孩子的写作能力和思维体系?(1.思维到底是什么

怎样构筑孩子的写作能力和思维体系?(2.为什么要学思维)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知守学堂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