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大道至简!会生活会玩耍,才是心性教育的根本--全面解析心理行为教育系列之四





前 文 提 要


小明今年15岁,由于从小缺乏良好的心性教育,青春期的他非常叛逆。无可奈何的父母只好把希望寄托在二宝身上。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已得知:

1、心性教育的本质(点击阅读详情)就是要让孩子认知自我,认知世界;理顺自己和自己,自己和他人的关系。

2、教其心的教育(点击阅读详情)本来就是最有难度的。得先把哪些问题需要调育、哪些问题不需要调育搞清楚,然后再考虑什么时间调、谁来调、怎么调。

3、知识教育的关键在体系的统一性。能力教育的关键在经验的有效性。而心性教育的关键在链接的紧密性(点击阅读详情)


今天咱们重点谈谈幼儿期(6岁以前)的心理行为教育重点是什么?



 3455 字

预计阅读时间需 9 分钟


第四部分:心性教育的阶段性调整要点(上)


大道至简,会生活、会玩耍,

才是心性教育的根本!



今天的主题依旧从明爸和朱老师的对话展开……

明爸:之前我们从本质、标准和老师三个层面把心性教育的主线给梳理清晰了。让我这个教育的门外汉豁然有了方向。要是生我们家小明之前就知道这些,那该有多好呀!

朱老师:晚知道总强过不知道。何况你们家还有老二呢。

明爸:对对对。可是像小明这种没有教好的情况,该怎么弥补呢?


朱老师:你想给小明补什么?


明爸:补……(明爸刚想张嘴,发现问题太多,好像什么都要补,却不知如何从何处补起)


朱老师:从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来看,可以把孩子的整个成长阶段分为:

        ● 幼儿期(6岁以前)

        ● 童年期(6-12岁)

        ● 青春期(12-18岁)

分别对应了学龄前,小学和中学三个阶段。


只有搞懂每个阶段教育要点,才能真正理清孩子的问题究竟在哪里,进而才能知晓应该怎么调整。


明爸点头:要不还是从头说起吧。这样也方便将来更好的教育我们家老二。



 


朱老师:前面我们谈到,心性教育的本质是理顺自己和自己,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如果把成熟当做标准,那么就有两个层面——做人有同理心,做事有主心骨。


接下来,我们就谈一谈每个阶段的教育要点都是怎样以此为根基开展的。首先,幼儿阶段心性教育的要点是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明爸皱了皱眉:具体包含哪些行为习惯?


朱老师:主要就是会生活,会玩耍的习惯


明爸有些惊讶:啊?生活不就是穿衣吃饭嘛!玩耍就更简单了。哪个孩子不会呢?


朱老师:看起来简单,但是如果你明白了背后的原理,就会发现之前的理解太肤浅了。


明爸急切的看着老师。


朱老师

会生活对应着做事有主心骨,

会玩耍则对应着做人有同理心。





朱老师:我们先来看看会生活吧。你觉得一个人有主心骨,或者说有主见,最明显的外在特质是什么?


明爸想了想:自信。


朱老师:非常好。那么自信来源于哪里呢?


明爸:来源于……应该是来源于能够把事情做好吧。要是做不好,那就成自卑了。


朱老师点头:的确如此。越是能够把事情做好,内心就越觉得自己强大。内心越强大,相应的也就越知道自己该去哪里该干什么。反之,就只能跟在别人身后人云亦云。


明爸:有道理。那么这跟小朋友会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朱老师笑了笑:太有关系了。一个小朋友3岁就能生活完全自理。另一个小朋友5岁还需要奶奶穿衣喂饭。这么简单的事情都不会,难道你不觉得他的内心很挫败吗?


只不过这种挫败不是通过成年人有意识的痛苦失落表现出来,而是通过小朋友无意识的发脾气使性子表现出来罢了。


明爸连连点头:就像有些窝在家啃老的孩子,啥本事没有,还老冲父母发飙。其实背后的心理是相同的。表面针对父母本质是一种对自己无能的发泄。


朱老师点头继续补充道:会生活不仅仅指穿衣吃饭这么简单。这些只是最基本的自理能力。再往上走,就是对自己身体的掌控能力


一个孩子能钻、能爬、能跳、能翻,整天爬高上低来去自如,出去玩爸爸妈妈都追不上,跟同学做游戏向来不吃亏。另一个孩子走几步就喘气,想拿桌上的东西结果都爬不上板凳,跟同学玩经常被嫌拖后腿。


你觉得后者能有自信吗?没有自信又哪里来的主心骨呢?


明爸陷入回忆:我们家小明就是被爷爷奶奶抱大的。很少带他户外运动。虽然看上去挺胖,其实身体素质并太好。


朱老师:继续往上走,就是对于大脑的的掌控力。能不能把自己的想法传递出去,让对方理解并认同自己。


有的孩子五六岁,还只会用哭闹的方式来表达自我。有的孩子三四岁就可以清晰的讲道理,明确的谈条件。后者岂不是越来越有想法和主意。


明爸无奈的说:哎!现在回忆起来,真应该早点参与到教育中来。老人还是太宠爱了,孩子根本不用表达,老人就能猜到他想干什么,然后把一切都满足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谁还愿意动脑子呀。


朱老师:会生活,看似简单,但包含的内容却极为重要和关键。概括来讲,就是通过训练自己掌控身体和思想的能力,让孩子建立一种底层认知

——我能把身边的事搞定!


这是孩子建立自信的基石,也是将来具备主心骨的基石。


明爸重重的点点头。


 


朱老师:再来看看什么叫会玩耍?为什么说会玩耍对应着做人有同理心?


小孩子天性喜欢玩。而且玩也是小孩子认知自我和认知世界的关键途径。玩分三种:

        ● 跟玩具玩

        ● 跟伙伴玩

        ● 跟想象玩

虽说玩的对象不同,但是本质一样,都是在通过探索对方来调整自己


明爸:玩玩具比较好理解。就拿拼乐高来说,小孩子这样搞一下,那样搞一下。刚开始摸不着头脑很着急。可是通过不断的摸索,慢慢的就会弄明白每一块的不同特点和搭配方式。


朱老师:说的很好。跟伙伴玩也是一样的。孩子们在一起经常打闹,其实就是在学习社交


这个小朋友是不是特别容易哭,那个小朋友是不是不太喜欢我,有一个小朋友总是我干什么他就干什么……这些都可以在玩耍中探索、试错、思考和调整。


慢慢的,小孩子就会知道跟这个人怎么处,跟那个人怎么玩,什么时候可以动手,什么时候需要哭喊……这就是同理心的表现了。


明爸点头问道:明白了。那么“跟想象玩”是怎么回事呢?


朱老师:你有没有发现,有的孩子很小就会玩“假装”的游戏。


明爸有些不解:假装?是不是类似于明明盒子里没有糖果,然后孩子会假装里面有糖果,还要分给别人吃。


朱老师:嗯。不但会分给别人吃,更主要的是他还在观察别人的反应。如果对方表现出很美味,他会很开心。如果对方没有任何表情,他会很疑惑,然后再去给其他人吃。无形之中,他就会通过别人的反馈来判断自己行为的价值


明爸点头。


朱老师:心理学上有一个提法叫“心智理论”,讲的就是小孩子如何通过假装的游戏来模拟、想象和琢磨别人的心理状态。


越是平时喜欢玩假装游戏的孩子,越是具备理解他人情绪和推测他人想法的能力。


明爸:原来看似平常的玩耍,背后居然有这么深刻的道理。


朱老师大道至简,会生活会玩耍就是平常事。做好了平常事,小孩子就会自动建立起良好的心性。


可惜的是,很多家长老师对于“平常事”并不在意。反而做了很多“反平常”的事情。比如很小就给孩子报一大推兴趣班,让孩子错失了生活和玩耍这两条最好的成长途径。这才导致心性出现问题。


明爸点头:现在想想都是泪啊。就拿玩耍来说,我们顶多会给孩子买些玩具让他自己玩。根本就没有意识主动创造机会让他跟伙伴玩。更没有时间和心思配合他玩“想象”的游戏。加之生活上过分宠溺,导致各方面能力不足。难怪孩子会出问题!


朱老师:的确是这样。前面我们提到这个阶段最好的老师是家长。恰恰是这个阶段,家长要尽可能多的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


在生活方面,父母需要陪伴小朋友一起学习生活的各项本领,多抽时间和孩子一起户外运动,跟孩子多聊天帮助孩子把想法表达清楚等。


在玩耍方面,有时间可以加入到孩子的游戏当中,比如跟孩子一起拼积木,跟孩子一起玩假装的游戏,给自己的孩子创造机会多与其他小朋友互动等。


明爸边点头边感叹道:如果这样持续6年,我想我们家小明肯定就换个人了。可惜人生没有回头路,现在只能让老二走上正轨了。


朱老师:幼儿期固然重要,但是万一错过了,可千万得抓住下一个成长的关键——童年期


(未完待续)


敬请期待下一篇:童年期(6-12岁)的心性教育重点在哪里?



附录:心性教育六大问题回顾



 一、心性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最终要达到怎样的教育目标

二、心性教育的原则和标准是什么?是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调整?

 三、家长、老师、伙伴、环境的作用分别是什么?这些因素怎样有效配合才能事半功倍?

四、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重点在哪里?如果错过了关键期后面还可以弥补吗?

 五、怎样评判一种教育方式的优缺利弊?为什么同一种方式在一个孩子身上有效,在另一个孩子身上就无效?

六、心性教育进行到什么程度才算结束?怎样的调育效果称得上令人满意?



点击下列图片文字回顾往期热文


怎样做孩子才会真正听你的?知识、能力、心性教育的区别在哪里?

看电影聊教育——《四等》第一期:妈妈,如果没有你,我早拿冠军了!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知守学堂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