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怎么做孩子才会真正听你的?家长伙伴老师该如何配合?--全面解析心理行为教育 系列文章之三



前文提要

小明今年15岁,由于从小缺乏良好的心性教育,青春期的他非常叛逆。无可奈何的父母只好把希望寄托在二宝身上。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已得知:

1、心性教育的本质就是要让孩子认知自我,认知世界;理顺自己和自己,自己和他人的关系。

2、教其心的教育本来就是最有难度的。得先把哪些问题需要调育、哪些问题不需要调育搞清楚,然后再考虑什么时间调、谁来调、怎么调。


今天咱们来谈谈谁来调,怎么调……



心性教育六大问题回顾


一、心性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最终要达到怎样的教育目标(点击文字阅读详情)
二、心性教育的原则和标准是什么?是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调整?(点击文字阅读详情)
三、家长、老师、伙伴、环境的作用分别是什么?这些因素怎样有效配合才能事半功倍?
四、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重点在哪里?如果错过了关键期后面还可以弥补吗?
五、怎样评判一种教育方式的优缺利弊?为什么同一种方式在一个孩子身上有效,在另一个孩子身上就无效?
六、心性教育进行到什么程度才算结束?怎样的调育效果称得上令人满意?



 4173 字

预计阅读时间需 11 分钟



第三部分:心性教育应该由谁来做


明爸:经过前面的讨论,总算明白怎么确定哪些问题属于心性教育的范畴(点击文字阅读详情)。现在聊聊如何解决吧。


朱老师:常言说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之前你曾感慨对老大不抱希望了。但是对于二宝来说,难道你不想当上医吗?


明爸:太想了……(说完低下头,表情有些凝重)……不过……要是我们家老大还有的医就更好了。


朱老师安慰道:当然有的医。不过你需要先搞清楚心性教育和其他教育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明爸摇头。


朱老师:在于由谁来教。只要人找对了,就成功一半了。


明爸不以为然:任何教育的关键点不都是老师吗?难道我花钱托关系给孩子找名校,图的是漂亮的教学楼?


朱老师微笑道:你太着急了。还没有搞懂我的意思就盲目用你原来的认知模式套我的话。如果把教育简单的分为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心性教育。接下来我们分别看一看每一种教育的教授者有怎样的不同?


明爸有些不好意思:思维混乱的毛病就犯了。真是不长记性。老师请讲。


朱老师:先说知识教育。任何一门学科,比如数学吧。学校任课老师可以教、校外培训班私教可以教,你请的大学生家教可以教,现在甚至连在线AI都可以教?难道他们讲的内容有本质差异吗?无非就是谁的教学思路更清晰、态度更好、更有耐心、甚至更幽默罢了。


明爸点头。


朱老师:这是不是说明,知识教育的关不在人,而在知识体系本身。只要知识体系是统一的。无论是谁,只要掌握了就可以当老师。甚至没有老师,自学也行。因为知识体系就摆在那。只要根据自己的接受程度,由浅入深逐步推进就好。



明爸:有道理。那么能力教育呢?


朱老师:你是做人事管理的。想必参加过很多该方面的培训课程。你觉得有没有哪位老师给你的印象特别深?


明爸:当然有。不止一个。


朱老师: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明爸:他们讲的东西不是照搬书本的理论。而是自己从多年的实战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真实有效的方法论。因为在工作中我也会遇到类似的困境,所以他们的课程能够给我很大启发。


朱老师:他们的方法你能拿过来直接用吗?


明爸:大部分都不行。因为工作环境有差异,遇到的具体事件不一样,所以不能生搬硬套。只有在他们的基础上进行灵活变通,以及不断的反刍总结。最终才能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


朱老师:说的很好。这是不是说明能力教育的关键也不在人,而在于经验本身。他人的教导的确可以让你少走弯路和提高效率。但是都无法把对方的本事复制过来。要想真正获得某一方面的能力必须自己不断在实践中尝试、反刍和总结


明爸:反正这么多年来我自己的经验就是这么回事。


 

朱老师:下面来谈谈心性教育。为什么说心性教育的关键在于人呢?


明爸好奇问:对呀。为什么呢?


朱老师:无论是知识教育还是能力教育,只要是你真有需求,老师讲的东西你都愿意听。而且只要听懂了,或多或少都能帮到自己。不是吗?


明爸点头。


朱老师:但是心性教育就不同了。如果人不对,即便孩子有需求,他也不愿意听。回忆一下你跟儿子相处的十几年,这样的事情会不会经常发生。


比如同样一句话,有时候你说就没用,同学说就有用;有时候同学说就没用,老师说就有用;有时候老师说就没有,父母说就有用。


明爸连忙点头:太对了。记得上初二那会儿,小明喜欢穿黑色的衣服。他妈妈觉得整个人显得忧郁阴沉,于是给他买了好几件亮色的衣服。可是怎么说人家就是不穿。有一次几个同学到家里玩,他妈妈无意间听到同学们说小明穿黄色很酷。谁知后来,小明就再也没穿过黑色的衣服。


朱老师:思考过背后原因吗?


明爸:是不是孩子在乎谁就听谁的。


朱老师:对。换句话说,核心原因在于双方链接的紧密度。家长,伙伴,老师跟孩子之间都是有链接的。但是链接的紧密程度会随着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比如孩子在幼年期,不得不依靠长辈才能生存,这时跟父母的链接最紧密,只会听爸妈的话。但是到了青春期,他更希望在伙伴当中得到认可和凸显,相应的跟伙伴之间的链接就变得更为紧密。因此不在意父母就很正常了。


明爸:原来如此。怪不得无论我们说什么,孩子都会感到厌烦。看来不是我们说的有问题,而是说的人本身有问题。要是这样的话,假如有一个同龄的伙伴,暗中替我们“教育”小明,那岂不是效果好的不止一点点?


朱老师笑道:掌握精髓了。


明爸:经你这么分析我才明白,原来知识教育的关键在体系的统一性。能力教育的关键在经验的有效性。而心性教育的关键在链接的紧密性。


朱老师:总结的很到位。心性教育要想得以实施,前提必须是双方能够建立起信任的链接。否则孩子根本不在乎你,道理讲的再漂亮也是白费。


这也是为什么优秀的老师会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跟孩子的互动上,而不是急于求成的调整链接建立了,信任巩固了,教育反而成了水到渠成的副产品


反观很多家长,恨不得一句话出口,孩子就乖乖照办。殊不知,换来的往往是隐忍压抑或者叛逆对抗。


听到这里明爸不免低下头陷入一阵懊悔和哀伤。


 

朱老师见明爸情绪低落,故意调转话题:回到之前的主题吧。既然心性教育的关键是找对人。那么谁才适合当上医,“治未病”呢?


明爸:既然还没有病,就说明孩子肯定还很小。刚才您提到孩子在小时候跟父母的链接最为紧密。是不是说明上医只能由父母来当?


朱老师点头:分析的很到位。


明爸:不过……


朱老师看明爸欲言又止,便鼓励他把心中的疑惑说出来。


明爸:起码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孩子还是很听老师话的。感觉比家长的话要有用。


朱老师: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老师的话真的那么有用,为什么还需要请家长呢?其实孩子在幼儿阶段,老师只是表象,家长才是实质。只有当老师的想法跟家长不谋而合时,孩子才会表现出很听话。


要是老师的想法跟家长背道而驰,孩子就算表面迎合顺从老师,内心也不会真正在乎。比如有些家长不爱整洁,孩子自然生活邋遢。即便老师反复强调个人的内务卫生,孩子也不会真正上心。最多是应付检查,避免处罚而已。


明爸若有所悟的点头:有道理。刚才你提到了幼儿阶段老师是表象,家长才是实质。那其他阶段呢?能不能请老师把各个阶段的情况都分析一下。


朱老师:其实“表象”和“实质”还不够准确。用“明线”和“暗线”的说法更为恰当。因为明线和暗线都发挥了相应的价值。只不过暗线相当于动力来源,明线相当于传导转换器。就像汽车的发动机和变速箱,双方匹配的越好,车子跑得越快越平顺。


明爸点头。


朱老师:每个阶段的情况大致是这样的:


幼儿阶段——老师是明线,家长是暗线。

小学阶段——老师是明线,家长是暗线。

中学阶段——老师是明线,伙伴是暗线。

成人阶段——老师是明线,目标是暗线。


明爸:暗线改变的根本原因应该就是链接的紧密度吧。小时候是家长,青春期是伙伴。可是成人阶段暗线变成了目标,又是怎么回事呢?


朱老师:成人阶段的自我意识已经趋于稳定。想做成什么事,想成为什么人,已经基本明确。换句话说,成年人和自己的链接才是最紧密的。除非自己想要调整,要不然谁的话都不会真正听进去。


这也是为什么相比于孩子,成年人的心理行为习惯更难改变。反之,如果对方的东西特别契合你的目标,哪怕对方不是老师,你也会死心塌地的把对方奉为老师。


 

明爸:原理是理解了。不过前面提到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如果说上医是父母,那么中医是谁呢?下医又是谁呢?


朱老师:先说中医吧。


明爸补充道:中医治欲病。也就是说孩子已经有问题了,但表现的不是特别明显。那么什么人才适合这个阶段的教育呢?


朱老师:伙伴。


明爸有些疑惑;伙伴……可是伙伴不靠谱呀。就拿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大多数学生都贪玩。就算少数几个爱学习的极品。人家哪有闲工夫帮你不成!


朱老师:首先,这里的伙伴指的并不是单纯一两个同学,而是一种环境或者氛围。这也是为什么国外私立学校,国内重点学校的真正价值所在。因为学生都是筛选出来的,大家都要学习,都想进步。就算你的孩子想偷懒,无形之中就会被这种氛围影响和带动。


明爸微微点头。


朱老师:你去过上海吗?


明爸:去过。


朱老师:上海一些街道的干净整洁是有名的。走在这样的大街上,很难有随手丢垃圾的冲动。不是吗?


明爸:的确是这样。


朱老师:其次,老师的作用不是具体的调整某一个孩子,而是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筛选优秀学生,以及塑造良好氛围上。一旦整体的校风或班风形成了。伙伴之间就会有一种无形的力量相互作用,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朱老师:最后,家长的作用就是为孩子寻找这样的环境,然后把孩子送进去,让孩子接受潜移默化的被动改造。就比如说你们家小明,如果重回12岁,你是更想要成绩,还是更像要心性?如果你更看重心性,你会给孩子选择一所怎样的学校呢?


明爸陷入思索,叹口气说道:现在看来,当然是心性更重要。可是人生哪有早知道!小明已经是已病的状态了,那么下医是谁呢?去哪里找呢?


朱老师:其实下医指的就是这个领域的专业老师。不过这样的老师很难找。首先,需要对心性教育有深刻的理解与丰富的经验。其次,能够和你们家孩子建立起信任的链接。最后,家长还需要高度配合


明爸:假设有这样的老师,能不能详细讲一讲到底应该怎么调,家长又该怎么配合呢?


(未完待续)

敬请期待下一篇: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重点在哪里?如果错过了关键期后面还可以弥补吗?



点击图片文字回顾往期热文

期(6-12)——刻意练习的黄金阶段

16岁少年获得多家上市公司实习邀请!“飞黄腾达”式的教学是怎样实操的?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知守学堂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