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我的孩子有救吗?全面解析心理行为教育 系列文章之一




如今的小明,非常叛逆,经常与父母互怼,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整日浑浑噩噩。

如果我说这一切本可以避免。甚至说在任何一个时间节点上无论是小明3岁、5岁、10岁、13岁、15岁,亦或是17、18岁,都可以部分或完全避免悲剧的发生。您觉得有可能吗?



 4083 

预计阅读时间需 11 分钟


2009年,小明3岁,聪明活泼招人疼。初为人父人母,明爸明妈和大多数父母一样,虽很兴奋但并没有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主要是下班后逗孩子玩耍,生病了带去医院挂号。养育的重任毫无疑问的落在了双方老人的肩头。


当然,老人们无比欣喜,甚至看不上两个小年轻的毛糙和敷衍,很多事情不让他们插手。此时此刻,明爸跟明妈还没有意识到“养育”的重要价值。


2011年,小明5岁。已经在幼儿园呆了一年多的他,经常不遵守规则,跟小伙伴争抢打闹,越来越不合群。不但常常被老师批评,小朋友们也不太喜欢跟他玩。在幼儿园不开心,回到家老人会更加的呵护满足。


至于老师反馈的问题,爷爷一旦开始教育,奶奶就在一旁说“娃还小,懂什么,长大就好了。”此时此刻,明爸和明妈根本没有在意小明的问题,更不会预见到不久的将来小明将成为他们一家的痛。


2016年,小明10岁,四年级。之前的成绩还算过得去,怎么现在就一落千丈。尤其是数学,好像根本没学过似的。单是成绩差就算了,人际关系更是闹心。经常因为和同学冲突被叫家长。光是成绩,爷爷奶奶就已经hold不住了。叫家长,老人更是不会去的。


没办法,明爸和明妈商议决定,由明妈接手孩子的养育工作,明爸做辅助。此时此刻,如果夫妻同心,小明的未来还是可以峰回路转的。无奈明爸和明妈之前根本没积累带孩子的经验,亲子之间缺乏信任的链接。再加上夫妻双方经常出现想法矛盾的情况。最终很多能量都耗散在夫妻之间、亲子之间的冲突上。


2019年,小明13岁。在父母的高压政策下,勉强考上一所还行的中学。小明想住校,但是父母坚决不同意,最终妈妈租房陪读。


一开始小明还是想好好学的。但是几乎每天回家都要面对的妈妈不停的追问、劝导和要挟。无休无止的唠叨并没有换来成绩的提高。反而是厌恶与烦躁一点点在小明心头积累。最终他撑不住了,开始逆反——玩游戏,谈恋爱,成绩直线下滑。


2021年,小明15岁。快中考了,小明却毫不在意。有一次还当着爸爸的面和妈妈互怼。明爸怒了,第一次抽了小明一巴掌。


这侮辱性极强的一击,让小明内心的怨恨彻底决堤。他离家出走了。妈妈每天都会埋怨爸爸。爸爸也觉得不该这么冲动。仿佛是有意跟父母斗气,直到中考结束后小明才回家。


接下来……


小明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整日浑浑噩噩。明爸和明妈也没有能力给这个“逆子”安排出路。老人更是束手无策,甚至都不想再提这个曾经的宝贝孙子。


终于,明爸和明妈准备要二胎了。可是未来会美好吗……



你真的理解心理行为教育吗?


王国维谈到人间悲剧有三种。第一种,有一个大坏蛋。第二种,命运太凄惨。比如出严重车祸了。第三种,没有坏人,命运也不凄惨,而是一帮人各行其是,大家在看似合情合理的道德人情互动中就促成了一种难以改变的悲剧。

小明的悲剧属于哪一种呢?


这里面没有坏人!——爸爸和妈妈是坏人吗?他们是再普通不过的父母。不懂教育,只能根据过往的经验和自己的偏好、情绪行事。他们甚至知道自己不对,但是改不了。爷爷奶奶是坏人吗?他们只能提供基本的衣食住行,没有能力给孩子精神和心灵层面的指引和关怀。


这里面没有命运凄惨!——小明生在中产之家。身体健康,头脑聪慧。一落地就有六个人疼爱。衣食用度全都紧着他来。如果这叫命不好,那么让贫困山区的放牛娃情何以堪。


很明显,小明的故事属于第三种情况。


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小明恰恰是在这样一种看上去都对的人际互动中接受着,改变着,压抑着,自残着,反噬着——这才是普通人的悲剧,也是悲剧中的悲剧。


小明是全家人共同酿成的痛,最终还是得还给全家所有人。

 

如果我说这一切本可以避免。甚至说在任何一个时间节点上无论是3岁、5岁、10岁、13岁、15岁,亦或是17、18岁,都可以部分或完全避免悲剧的发生。你觉得有可能吗?


前提是你需要真正搞懂心理行为教育,也即心性教育的本质。真正明晰心理、行为、思维、观念的相互塑造关系。这时你就会清楚作为父母或老师,我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什么年龄阶段该借助怎样不同的周边资源服务于我们的教育?


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问题入手,带您详细解读心性教育的本质。从原理和实操层面真正打通心理、行为、思维、信念的相互塑造关系。



一、心性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最终要达到怎样的教育目标
二、心性教育的原则和标准是什么?是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调整?
三、家长、老师、伙伴、环境的作用分别是什么?这些因素怎样有效配合才能事半功倍?
四、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重点在哪里?如果错过了关键期后面还可以弥补吗?
五、怎样评判一种教育方式的优缺利弊?为什么同一种方式在一个孩子身上有效,在另一个孩子身上就无效?
六、心性教育进行到什么程度才算结束?怎样的调育效果称得上令人满意?




第一部分 心性教育(心理行为教育)的本质


明爸:老师,我对我们家小明已经不抱希望了。目前的精力都集中在老二小小明身上,可不能再养废了。


朱老师:现在就谈放弃,草率了。不过先把怎么养育老二搞清楚的确更重要。说不定把这个问题谈透,老大的问题也能顺道解决。


明爸:那太好了。不过现在最困扰我的是——搞不清楚孩子什么问题要调整,什么问题可以不管。

比方说,孩子两岁,总喜欢尖叫要调整吗?再比如,孩子上小学,喜欢玩游戏,但是不上瘾也没有影响学习成绩,需要没收电子产品吗?比如,孩子上初中,性格内向,不喜欢举手发言,不主动跟同学交往,需要调整吗?又比如,孩子上高一,跟女孩子的关系有些暧昧,需要马上制止吗,还是再观察观察?还有啊……


朱老师:(看着明爸越说越激动,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只好打断了)咱先别“比如”了……难道你心里不是想把所有问题都“拨乱反正”?或者说,你要把小明培养成一个没有任何瑕疵的圣人才甘心,不是吗?


明爸愣了一下,微微点头,又赶紧摇头。


朱老师:很多人都有好为人师的毛病,以前我就尤其突出。一旦学到什么有价值的理论,就忍不住跟周围人“传道”。自己的层次还很一般,却恨不得想把亲人朋友往“圣人”的方向规劝和改造。这些高深的道理是否正确暂且不说,单单这种急迫的、傲慢的、惶恐的态度就足以令不少人心生厌恶离你而去了。


明爸:您的意思是不应该什么问题都调整,还是说得注意方式方法让孩子更好接受?


朱老师:做事得有目的。这样才好确定评价标准——哪些要做,哪些不做。拿体制教育为例,短期目标就是考高分,长期目标则是拿文凭。既然如此,凡是障碍孩子拿文凭的都应清除,凡是帮助孩子考高分的都该借鉴。


可是心性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你打算让孩子将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具备哪些素质和品行呢?你的心中有方向吗?如果目的不明晰,标准就模糊,过程中只能是胡子眉毛一把抓。


明爸点头,回忆起小明的成长过往,要么什么都不管,要么什么都想管,可最终什么都没管好。


沉默片刻,明爸叹了口气问道:应该怎样确定目标呢?


朱老师:这就涉及到心性教育的本质了。也即,这种教育到底是解决什么问题的?


明爸:对啊。



朱老师:如果说知识和能力教育解决的是怎么做。那么心性教育就是解决做什么。


明爸(皱起眉头)前半句我明白,可后半句……心性不是指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心态修养,品德素质吗?怎么能和“做什么”扯在一起呢?


朱老师:你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还没有深入到实质。所谓品行素养,其运用的场景只有两个。第一、自己跟他人的关系。第二、自己跟自己的关系。


明爸有些迷惑。


朱老师:孙杨知道吗?


明爸点头:游泳冠军。


朱老师:在能力方面,无论是天赋还是勤奋都没得说,15岁起便一路拿冠军。但是在心性方面问题就严重了。嚣张乖戾,偏执易怒,经常违反国家队的规则,甚至跟发掘自己的教练大打出手,后来因为干扰兴奋剂检查而被禁赛8年,亲手毁了自己的游泳事业。


明爸:明白了。一个人能够处理好自己跟自己以及自己跟他人的关系时,才会被称为品行好素养高。可是怎么跟“做什么”联系起来呢?


朱老师:当一个人对自己和世界有着充分深刻的认知时,他才能够把内在的需求与外在的需求结合起来,用理性指导自己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反之,则是任凭喜好情绪牵引自己,此时便是没有自主意识的,一切行为仅仅是对环境的应激。


还拿孙杨来说,他性格当中极端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跟他妈妈从小大包大揽的教育方式是密不可分的(六岁还要妈妈帮忙系鞋带)。最终导致在他的眼中,只能看到世界需要自己,根本看不到自己需要世界。表现在行为上才会无所顾忌,我行我素。


明爸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朱老师:回到生活中。想一想,你在跟孩子相处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本来孩子想吃饭,可是你一催他,反而不吃了。本来孩子想学习,可是你一劝他,反而不学了。本来不想玩游戏,可是你一数落,反而玩得更凶。


明爸连忙点头道:我家小明上初二那会完全就是你说的这个样子。不说吧着急。说吧,反而加剧他的逆反心理。哎……


朱老师:青春期的孩子最为典型,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都想通过叛逆来凸显自我。如果孩子对这一特质认知不清,就会被习性牵着走,甚至做出一些让自己后悔让家人痛心的事情。


明爸:谢天谢地,我们家小明还算好的,起码没有给我闯出大祸。


朱老师:因此,心性教育的本质就是要让孩子认知自我,认知世界。理顺自己和自己,自己和他人的关系。


明爸点头继续追问:终于搞明白心性教育的目标了。可是怎么根据目标来确定标准呢?究竟哪些问题需要调整哪些问题不需要呢?


朱老师:别着急。下面我们就一个具体问题来详细分析。你觉得什么问题最让你头大?


明爸想了想:我们家小明从小就爱跟同学起冲突。以前奶奶说长大懂事就好了,可是……(明爸摇头)。后来我和他妈着手调整,也许是方法不对吧,最后搞得小明反而对伙伴开始疏离。真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才好……

要不就谈一谈与人相处吧!

 

(未完待续)


敬请期待下一篇:心性教育的原则标准是什么?是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调整?



点击图片文字回顾往期热文

当你谈“成长”时,究竟在谈什么 

用阴阳互济的原理处理亲子关系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知守学堂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