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透视现象背后的本源 ——怎样在学习中训练思维之三



在前两篇文章中,我们浅谈了清晰性和全面性的价值。其实,无论是清晰——横向区分,还是全面——转换角度,本质都是在给我们提供更多的思考维度。但如果不具备思维的第三个特点——深入性,即便是有再多角度,也很难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核心。

因此,本篇文章我们就来谈一谈深入性背后的内涵。



一、深入的前提——

逻辑推理


         

学习思维就像开矿,如果没有一条通畅向下的隧道,我们就很难深入地底寻找宝藏。而逻辑推理,就是我们在层层挖掘的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工具。

凡是谈到逻辑,肯定都需要冠以“严谨”的标签。确实,如果在推理中存在偏差,往往会忽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导致分析问题时遇到阻碍。

朱云龙老师在《浅谈思维教育》中谈到,多数人在逻辑推理时存在两个谬误:跳步和因果倒置。我们接下来就通过几个教学片段帮大家进一步明晰两者的概念。


老师

你们认为,是学好知识重要,还是掌握良好的心性和思维重要?

小雷

肯定是有心性和思维最重要。因为这是知识学习的基础。

老师:(反问)

所以你默认的前提是,基础是最重要的,为什么?

小雷:(有些困惑)

基础就是……基础啊。



在这个片段中,小雷同学明显犯了逻辑跳步的错误。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应是“基础最重要——心性思维是基础——心性思维最重要”。如果没有证明前两步,则无法顺畅的过渡到下一个结论。小雷正是因为心中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概念“打好基础最重要”,所以就忽视了逻辑的严谨性,跨越了步骤,导致逻辑链不完整。当然,这个例子中的默认前提是绝大部分人都认可的,所以还不容易被发现,也不会对沟通的造成障碍。但如果交流的人认知基础和文化背景不一致,且心中先有了默认前提,在交流时就很容易引起争论。所以在讨论前,一定要注意自己逻辑链条的完整性,以及沟通前提是否一致。


我们再来看下一个片段:

老师

我们来思考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体制学校要安排周六周日放假?

小悦

老师,是不是因为体制老师着急在周末开补习班,因此放假?

老师:(笑)

也就是说,正规学校为了鼓励老师开补习班的行为,特意布置了两天假期。学生沾了老师的光,跟着一起吃香,对吗?

小悦:(也笑了)

嗯……


小悦明显犯了因果倒置的错误。并不是老师首先要开办补习班,学校才规定假期。而是在学校规定假期的条件下,老师才利用放假时间办补习班。至于学校到底为什么规定周末放假,肯定还有其他原因。

可见,在逻辑推理时,我们不仅要保证环环相扣,而且还要把“预设前提——推理过程”的关系理顺。如果把预设前提当作推理过程,把推理过程当作预设前提,分析的结果就会是非颠倒。

反之,如果我们避免了逻辑跳步和因果倒置的问题,就能有效的深入挖掘问题,从而养成一种相对深邃的思维方式。

那么,在天狮班的写作课中,我们又是如何锻炼思维深入性的呢?思维深入对我们又有什么价值呢?

通过下面两段课堂回顾,答案将自然揭晓。



二、课堂回顾:

抽丝剥茧,挖掘事物本质



       

在一次课堂互动中,老师根据山长博文《体育是精英教育中最核心的内容和最重要的课程》中的原理向孩子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老师

文中提到“有人活着是为了吃,有人吃是为了活着”,请问这两种人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同学们:

……(一片寂静)

老师:(笑了)

看来这个问题有点难,我们就再简化一点。如果有人吃是为了活着,那么他们活着是为了干嘛?

小劳

活着是为了吃?

老师

瞎说!如果活着是为了吃,那么和前者有什么区别?再想!

大家都笑了,但马上又投入到了紧张的思考当中。


小梓:(眉头紧锁)

活着是为了……我怎么知道?

老师

你不知道谁知道?

小梓

那个人自己知道。

老师

知道什么?

小梓

……

小汐

知道他自己该干嘛啊。

老师

没错。活着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自己的人生目标。那么我们可以假设你的人生目标是像乔布斯一样改变事件,当你怀有这种心态的时候,你怎么看待吃饭?

小马

不吃了?

大家大笑。


老师:(也笑着说)

不能不吃啊,饿了怎么办?

小鹏

吃饭其实是一种手段,维持我们的生存。因此不能不吃。

老师

说的很对。没有任何一篇博文中写到让我们不吃饭,但对吃饭也不能太执着。不是必须吃香的喝辣的,食物只是整个缤纷世界的很小一部分。如果一个人这辈子都在吃饭中沉沦,岂不是很不值得?


大家都纷纷点头。


老师

好了,我已经给大家足够的提示了,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活着是为了吃的人和吃是为了活着的人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小佳

本质的区别是,一个有自己的目标,一个没有自己的目标。

老师

不完全正确。如果一个人有目标,但他并不能有效掌控自己的行为去达到目标,那目标就是空头支票。此时,有目标和没目标还有什么区别吗?所以,有没有目标不重要,重要的是……

小兴

达到目标的过程?

老师:

是的。那些活着是为了吃的人,他们可能会一时兴起建立自己的目标。但因为自控力不强,导致他们更会沉沦在一些底层欲望中——比如食欲。因此,他们并没有做到自我掌控。

另一些人恰恰相反。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人生是要有更高级的事要做的,为了做成事,就必须要保证自己吃饱、吃得健康,使自己有充足的精力做事。在他们看来,食物不过是一种资源,一种手段。因此,他们能够做到自我掌控,不屈从于吃的欲望。


可见,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不能浮于表面,而是要思考“活着”和“吃”所背后强调的是一种能自我掌控的素质。这就像山长在本篇文章中所说的——“精英一定是能掌控自己身体的主人”


通过上面的案例能够看出,如果思维具备了纵向的推理和挖掘能力,就能看到很多人看不到的侧面。面对同一个问题,很多人会纠结在“活着是为了吃”、“吃是为了活着”等表述上,不会抛开表面词汇,思考这种表述背后所传递的是否是一种自我掌控的意志品质。




三、 深入性的价值二——

点动成线,发现内在联系



          

当然,具备了深入的思维后,不仅能抽丝剥茧找到问题核心,更能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进行串联,从而发掘其背后的底层联系。在思想深邃的人看来,整个世界就像一张大网,每一个因素、变量都紧密连接,构成整个世界的运转体系。


下面,我们再通过案例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思维是如何建立点与点相互间的底层联系的。


在最近的一次答辩会中,老师选取了材料《罗辑思维:读书人的新活法》。其中强调,我们正处于一个大变革时代,读书人的旧活法——考学做科研的道路将越来越狭窄。要想让未来发展前景变得广阔,就必须要寻找新需求,开辟新活法。

视频中,罗振宇重点讲解了西方著名哲学家卢梭的案例。卢梭之所以能够在变革时代生存并成功,主要是因为他有这样几个特质:第一,有一门抄乐谱的手艺;第二,愿意寻找机遇、抓住机会;第三,能够开辟新市场,发现需求;第四,会把自己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融入到作品中。

在课堂上,老师正是对这几个特质进行深入挖掘,来帮助同学们梳理出了卢梭的人生蓝图。


生存问题


老师

我们先从第一点来谈。请问,卢梭的手艺给了他什么样的好处?

小徐

呃,给了他基本的收入来源?

老师

收入来源的作用是?

小徐:……

老师

大家换个角度来想想,如果卢梭没有手艺,他会失去什么?

小未

那是他最基本的生计来源?

老师

是啊。所以说一门手艺有什么作用?

小劳

帮助他生存?

老师

没错。生存总是人的第一需要。如果没能解决最基本的“活着”问题,那么再宏伟的目标也实现不了。


立足问题




老师

既然第一点的背后是生存,那么第二个特质——抓住机遇背后的核心又是什么呢?

视频中说到,卢梭曾无意间看到了一篇第戎大学的有奖征文。他马上仔细斟酌并投稿。结果一举成名。很多高层的人际圈子在此时也开始向他开放。可见,机遇是很重要的。

小汐

之前是生存,现在是不是发展?

老师:

逻辑关系要通畅。抓住机遇是如何与发展挂钩的?大家不要生拉硬拽,要用逻辑思考——这篇征文到底给卢梭带来了什么价值?

小汐:(想了想)

应该是发展吧,毕竟卢梭的机会带给他了更多的发展。

老师

要这么说,只要一个行为对人生起到了推动作用,都可以纳入“发展”的范畴。能吃饱饭算发展、赚大钱算发展,一切皆为发展。


小汐也觉得有些不对劲,又投入到思考中。


小乐举起了手。


老师

小乐,你说。

小乐

是不是……稳定?

老师

有些类似了。只不过稳定还是很空泛。多数大公司的老板收入都很稳定,但他们的稳定和卢梭投稿成名的稳定明显不同。


其实,答案很简单——“立足”。技能只能保证存活,但如果不能在当前领域拥有一席之地,接下来的发展就皆是妄谈。卢梭抓住的这个机遇,让他走入了大众的视野,有了基本的发言权和知名度。这还不能算发展的很好,但起码可以说在当时的圈子内站稳了脚跟,也就是能够立足。


发展与自我实现问题



老师

总结一下,卢梭前两个特质解决的是生存和立足问题。那么接下来该解决什么问题呢?

文中也曾提到,卢梭在立足后,写出了两本风靡一时的书籍,分别是《新爱洛绮斯》和《爱弥儿》,前者是以爱情为载体的通俗文学,后者是对儿童教育的理论指导。这两本书才真正让这位哲学家走向成功。

小未

发展问题?

老师

是的。《新爱洛绮斯》这本著作极有效的扩大了卢梭的知名度。但请问,为什么这本书能让卢梭声名鹊起,走向快速发展甚至发达呢?

小佳

它并不属于主流的严肃文学,而是用爱情故事的形式满足了很多情感压抑者的内心诉求。

老师

是的。要想受欢迎,就要满足别人的需要。而卢梭不走寻常路,开辟了新的市场,需求者更是蜂拥而至。因此,《新爱洛绮斯》主要解决的是人生的发展问题。

那么,《爱弥儿》又是解决的什么问题呢?


小佳

人生的发达?

老师

不对,卢梭此时的人生已经很发达了。发展到一定高度即是发达。

小马

成熟阶段?

老师

什么是“成熟”?它又和“发达”存在什么区别?

在老师反驳了几个人的答案后,大家都有些摸不着头脑。人生到了发达阶段难道还不够吗?同学们紧锁眉峰,可仍然想不出一知半解。

老师:(笑了)

大家年龄还小,对人生的发展阶段还不熟悉,没有头绪也很正常。发展和发达是在受人欢迎后所带来的必然结果。然而人生不能止步于此。视频中提到,卢梭在《爱弥儿》这本书中,以儿童教育的外壳贯彻了很多自己对人性的透彻思考。这即是人生的下一步任务——自我实现,把自身的思想传播给别人。这就是“受人欢迎”和“让人受益”的区别。

可见,卢梭的这几个特质,背后其实是他微缩的人生历程。他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在生存、立足、发展、自我实现层面都有相应的才能与品质,帮助他完成该阶段的人生任务。



从上面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深入的思维不仅能抽离现象背后的本质,更能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卢梭的特质只不过是表面现象,“这些特质如何帮助他推进人生阶段”才是问题的核心。其实,当我们提及“核心”二字时,往往默认了事物的本质是点状的。可无论是外在世界的运转还是自我人生的推进,其底层都是线性的、网状的,甚至是立体的。因此,只总结出核心要点是远远不够的。


综上所述,在师生的互动中,孩子们的思维正不断向清晰、深入、全面的方向转化。而通过分析他人的文章与视频,孩子们理解并提炼核心的能力也大大增强。这其实是走出了帮孩子建立思维逻辑的第一步:锻炼自己理解他人思维核心的能力。

而在有效的理解他人之后,知守天狮班的孩子们即将进入下一个阶段:构建自己的逻辑链条。从这个阶段开始,孩子们才真正开始和逻辑思维打交道。


面对全新的内容,孩子们该如何找到窍门?

老师又会怎样引领孩子构建自己的思维逻辑?

我们今后的系列文章将详细阐述其中的要点和诀窍。





未完待续……




未完待续……




敬请关注知守学堂往期文章:


如何在与孩子的日常互动中实现思维教育?



将观点清晰化——怎样在学习中训练思维之一



带学生走入别人的世界——怎样在学习中训练思维之二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知守学堂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