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家长来信:孩子在游戏中成长


我对游戏的认知改变是从2019年春季的一次家长会上老师关于孩子在游戏中如何成长的发言开始的,学堂一直都非常重视游戏对孩子成长的作用,老师们经常会观察孩子游戏,有时候也会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当中扮演角色,这是老师们教学中很重要的内容之一,孩子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老师一般都是很清楚的,当老师在会上对整件事情还原复盘时让我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当时我觉得对自己的帮助挺大,因为我很少与孩子玩游戏,平时也较少有肢体的接触,所以和孩子的关系也会略显僵硬一些,通过那次家长会更新了我对游戏的认知,我开始尝试与孩子进行各种小小的游戏,由此亲子关系也较以前好多了,我越来越体会到游戏这个载体的重要性,借由游戏慢慢地将我们家的父子关系、母子关系朝着朋友关系进行过渡,所以会后,我便进行了录音整理,有空时翻来看看,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先做个简单的背景介绍:

知守学堂的孩子每周日下午会和家长通电话交流,每周末晚上则有各班家长和老师召开每周一次的家长会,主班老师都会参与沟通和交流,辅班老师和其他班级老师也会参与旁听,会上老师会进行教学分享,并针对家长的问题进行解答。(这当然会占用老师很大的精力,而且是在晚上,但由于这种家校即时的互动非常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状态,老师也能从家长反馈中看到亲子互动的问题,及时提出建议和方案,双方合力,从而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正面的推动作用,所以知守学堂从办学初就一直采用这种模式,我们家长也从中受益匪浅。2020年前是QQ音频会议,今年则尝试了钉钉视频会议,觉得视频可以看见人,和音频相比更有质感,大家不要小瞧这种变化,个人认为透过声光画电这样的科技传输手段会加强彼此之间建立正向的能量场。)

 

感谢老师们还原事情的经过:

 

这是发生在男生班的故事,这群年龄在11岁左右的男孩,活泼好动,学习之余喜欢玩各种游戏,枪战就是其中之一,有几个同学还会制作木工手枪,非常逼真,其中以小明和小华为佼佼者,其他的孩子则跟随模仿。
 
小明的枪做的很好,但有的伙伴当面说他的枪做的很好,背地又说他的枪不好,这让小明觉得很难过,他觉得怎么会有这样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但他又不肯当面去找这个同学去问清这件事,可是心里又觉得很过不去。(这里其实是有两个点的,一是小明不知道如何处理和同学的关系,二个是小明觉得别人评价他的枪不好会难过,小明其实更介意的是第二点)这个问题就难住了他,所以当他把这个问题摆出来的时候(小明在周天通话时跟家长也说了这事以及自己觉得委屈和难过的感受),对我们(老师和家长)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教机,对他自己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面对自己的机会,我们会让他找到这个问题的原因在哪里,为什么你会觉得当别人不认可或者说不好,你就会很难过,这样孩子在想的时候就会认真思考他为什么这么在意别人的评价。我们知道这个年龄的孩子其实很容易受到别人评价的影响,特别是当他的自信心不够的时候,就很容易被别人的评价所左右。我们这时会帮他梳理一下,你对自己的认识是怎样的,你是不是觉得别人可以决定你好还是不好,你对自己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当我帮他把这个问梳理清楚时,他会觉得我做的枪就是OK的,就是很棒的,这是他自信的一个表现。我不需要在意别人的看法,重点在我身上,而不是别人说了算,我们先帮他在观念上树立这个认识。这周小明用自己的实力又做了一把很酷的枪,功能很全很强大,同学们也说小明确实很厉害,而这次,小明反而很淡定了,他觉得我就是可以做到的。这时我们再问他,如果有同学说你做的不好,说你造假,怎么办?小明说他们想怎么说就说吧。那你还会不会像上次那样难过、生气吗?小明说没有那么生气了,我不会在意他们说的,我知道我就是能做到。
 
这件事让小明有了真实的体验,并初步建立了客观认识自己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了自信心。
 
事情还未完,小明的家长跟老师反馈了孩子在做枪的过程中还遇到了不被同学理解的困惑。原来小明和小华这两个做枪能手各有自己的粉丝,有同学觉得小明做的枪好,也有同学觉得小华做的好,而这两个人也是互不服气,都觉得自己是做得是最好的。后来在游戏中玩着玩着他们觉得,有人喜欢小明的枪,这挺好呀,很可能是这些同学喜欢这种枪的功能。有同学喜欢小华的枪,这也很好,说明有人喜欢那种类型的枪,本来大家都有不同的喜好,喜欢不一样的枪很正常,不能因为别人不喜欢自己的枪,就觉得别人不好。
 


那孩子又是怎么样从矛盾转向合作的呢?其实就是在相互的试探中去认识对方,进而理解对方,然后才能够很平和地解决问题,孩子们在游戏中发现和形成了认知,他们学会了从他人的角度去理解问题,对他人就会有更大的宽容度。而这个过程中老师是不需要太多的介入,我们是孩子游戏的护航者和引领者,帮他们建立这样一个安全的环境,真正解决问题的是他们自己,这其中成长起来的能力也是孩子自己的,这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看到孩子能够在游戏中有这样的感悟和成长是很欣喜的,但是孩子们在周末通话时都跟家长聊到了做枪和枪战,就有家长担心:孩子们喜欢玩枪,会不会影响学习啊?


 
班主任老师阐述了她的观点:

游戏本身就是学习,游戏与学习是一体的,孩子们从小就一直在玩各种游戏,比如过家家,捉迷藏,伴随年龄长大会出现更多的游戏类别,还会多了一些工具,比如女孩喜欢玩洋娃娃,男孩喜欢玩枪等兵器。那这些与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关系呢?这是孩子通过游戏在不断地试探,学习,了解,理解对方,是认识这个世界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所发生的各种事件,不管是自身的受伤也好,与伙伴之间的矛盾也好,自己的心灵受到打击也好,去埋怨,去指责他人也好,这种体验和成长是其他很多东西都无法代替的,所以,从成长的角度来说,游戏是对孩子最好的成长方式,我是非常支持孩子们去玩的,甚至主动去设计一些这样的游戏和机会,让他们参与当中。游戏中发生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正是有了这些冲突和碰撞,才让孩子有机会去做这样的思考,从中获得改变和成长。陪伴孩子游戏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我们老师非常享受这种喜悦,同时在游戏当中及时发现孩子遇到的困难,寻找合适的时机帮他们指明方向,继续前行。这里推荐两本书给家长,《游戏力》和《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非常有助于我们了解孩子的游戏心理。



另外,在游戏当中会派生出各种帮派,也可以理解为对手,竞争者。这些对手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我们从对手身上更能看到自己,有对手的存在更是我们学习的好时机,他可以帮助我们看到自己的长处,短处,我们跟对方的互动模式,我对自己的认知等等。 

当说到这里时又有家长担心:游戏中产生了帮派,孩子是否会因为跟谁关系好就更倾向这一方,进而会把这种关系带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当中,产生不好的影响。

 
老师说人是情感动物就会有情感倾向,也会出现帮亲不帮理或者帮理不帮亲的行为,要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会判别,哪些是需要坚持的,哪些是需要远离的,这也是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其他班老师补充说:帮亲不帮理是一种非理性的选择,在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存在很多这样的事例,我们要培养的是孩子理性的思考方式,所以通过这样的一些选择,让孩子们看到帮亲不帮理的结果,其实可能是不好的。另外,孩子们在玩游戏当中是有老师的引导,孩子们之间出现的冲突也是在老师观察之下的,通过这些体验,学会理性的思考,请家长们不必太过担心。这一方面需要老师的引导,一方面需要孩子们在碰撞当中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往理性的方向走。在知守学堂,这样的游戏有很多种,老师会鼓励孩子们去大胆尝试,去犯错,鼓励孩子们要玩就玩点有高度的、有质量的,场地除了在学堂内,还会带孩子们去专门的靶场进行运动项目挑战,到专业的足球场地踢足球,孩子们经常连续一两个小时在场上飞奔,根本停不下来。去海边的沙滩上玩马车轮子,去跑山、鼓励在上山时可以“不走寻常路”,等等。
 


我挺感谢这个从枪战游戏中引发的讨论,让我能够看到这么大的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进而找到引导自家孩子的方向。记得是刘老师说过的一句话:爱满则溢。假期在家时,几乎每天早晨起床后,父子俩总是先要互相过过招儿,来几个回合的“大战”,开启一天愉快的生活。临近开学前,我们一家讨论是谁送他到学堂,孩子说:我独自去吧,相信我可以的。考虑到疫情间出行的相关政策,我们想有一个家长送去会比较好,孩子马上跳到爸爸的身后,抱住他的后背亲切地说:巴迪陪我去吧(巴迪是孩子对爸爸的昵称),爸爸慈爱地回应:噢,还是想要爸爸陪着飞?孩子的脸贴着爸爸的肩膀幸福地笑着,调皮地说:巴迪,终身陪伴。空气中弥漫着家的温馨与爱的力量……
 
我的孩子正是在与同学、老师的真实游戏互动中变动越来越开朗和自信的,学会了与人合作、认识自己、同理他人,由此也收获了彼此间陪伴成长的同窗情谊和师生情谊。



END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知守学堂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