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从学生到老师——拆掉思维里的墙(下)--“清一联盟”读书会(2020.11.24)

运动教学的开展也同时配合每个人整体的教学方向与目标。有一个同学很有特点,他的运动能力很强,许多花样动作如侧空翻、倒立走都能够做得很好,对身体的控制力和各个部位的力量都已经很优秀,不过他的身体状态很紧张,当躺下来让大家互相按摩、拍打的时候,就发现他并不会放松,正常我们放松时肌肉会比较软,用力的时候会很紧很硬。但他的肌肉不使劲时都是紧绷绷的,想放松可是身体做不到。

另一位学生,他的弹跳力特别好,身高14多时,能从原地起跳,跳上高90厘米的一摞垫子而毫不费力。我们曾经请过专门懂医学的老师来学堂为孩子们讲授医学知识,检查身体,懂医学的老师见到这位同学,也专门提出了这一点,说这个孩子的小腿肚又松又软,摸起来像面团,这样松软的肌肉状态反而更加灵活,能够瞬间紧起来,而爆发出更强的力量。这位同学家在云南,家边上有山,假期每天会跟爸爸一起跑5-10公里的山路,这是给他带来这种肌肉状态的很重要原因。

我这才真的意识到放松对于武功和运动的重要性,山长在练武时就会跟我们强调放松,他经常在松松的、毫不费力的时候最能爆发出力量,而我当时听进去了,但是相比起动作的流畅标准,放松的问题总是会被忽略。怎样才能真正地放松呢?你意愿上想要放松,你的身体是否就能够放松呢?中医讲,“有诸内必形诸外”,刘老师提过,她原先每天踢腿两小时,筋拉得不错,可是后来不练也就回去了,但是随着她内在修为的提升,内心的柔软使得她自然而然地放松下来,可以毫不费力地拉一字马。由此看出,身与心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想要身体放松,内心要先放松

说回到这两位同学,他们心理状态也与身体所表现出的现象相一致。前一位肌肉状态紧张的同学,生活中也是这样的表现,非常正经,不太开玩笑,也不太与同学敞开讲话;另一位则自在许多。


但如果我们的眼光缺少这样的整体观,可能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因为,这位身心偏紧张的同学在运动或是学习上都表现得更努力,成绩也更好,而另一位同学则显得一般,不会做很难的运动动作,基础的动作中也没有前一位同学速度快。但是我们衡量孩子状态的标准不仅仅是眼下的成绩好,而是未来是否有后劲。那个身心紧张的孩子在思维上也比较僵化,解决问题倾向于单一固定的模式,而另一个孩子心思就很活络,考虑问题能够变换多种角度。

对待这位身体紧绷的同学,老师们给出的调整方案整体方向即是先放松。从平时与他开玩笑,对待错误的宽容态度,生活上的关心,到与家长沟通对他各方面要求上的放松,运动则通过拍打、站桩、做简单单招等方式进行放松。到现在,这位同学已经比之前有巨大的变化了,现在班里开玩笑最多的基本就是他,在学堂中很受欢迎,人气很高。而当他内心放松,并且向外敞开时,运动上则更加流畅和灵活,身体紧绷的现象也有明显的好转了。


 

实际上不去通过强硬方式要求大家运动量大,反而给到孩子们锻炼身体综合能力的空间,不会偏重。这与中医的一些原理相通,“少火生气,壮火食气”,有时细微的调整就能给孩子带来最适合的变化。而运动教学中,相比起让大家都活动起来,每个人运动要达到什么目的?怎么运动?更需要花费心思去考虑。这是我在运动教学中学到的。

在学堂的价值观中,做事第一,运动第二,学习第三。


我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也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接触的。原本我对于这样的价值观理解得很浅,也只是因为新教育一直强调做事和运动,所以道理上理解,并没有真的把它们放到比学习更重要的位置上。不过在学堂,老师们是真的在这么做,我在做事和运动教学上的实践之后,也开始逐渐认同。

 

三、学习的“虚以控实”

不知道讲到这里,大家是否也认同了我们把做事和运动排在学习前这样的教学顺序?其实我们期望孩子在学习上的表现,无非是能够主动积极的解决一个个问题,不断向前进步。当他能够热爱生活,有动力、有能力解决生活中的一个个问题,愿意主动打破身体的局限时,主动学习是自然而然的事。

老师们在孩子学习自主性上的培养是最看重的。我们常说学习的动力应该来自于孩子自己,孩子在前面跑,老师和家长在他身旁保驾护航。这话不能只停留在嘴上,老师和家长该怎样承担起这样的角色?这个分寸需要用心掌控,介入得多了是喧宾夺主,把孩子的主动权夺走了;介入少,盲目信任孩子则是掩耳盗铃,看起来主动权给到了孩子,但是并没有尽到大人的责任。

对于学堂来说,学堂不只教给孩子如何学习和探索他们想了解的世界,同时给到他们大量自主尝试和犯错的空间,让他们有机会在试错中反思和成长。而具体落实到每个孩子身上,因情况不同,教育的分寸就会有差异,需要因材施教。只有这三部分的结合才能真的让他建立自己的学习自信,找到自己的方法和节奏。

 

1.阅读兴趣

拿读书举例。和我在自立学堂主要靠自己学习的模式相比,学堂的孩子们虽然也是自学为主,但是过程当中贯穿了老师全方位的关注和细致的调整,老师们也会根据孩子的需要来设计课程和活动。

我们很早就发觉,对于早进入新教育学堂的学生来说,在我们擅长的语言突破上,他们的英语都说得很好,大一点的孩子用英文日常对话、模仿演讲等完全不是问题,但是对于中文的基础反而不足,认字写字、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对中文素材的兴趣都连带得比较薄弱。

所以学堂一直在逐渐加强中文学习上的比重,从书籍、上课选用的材料到加强认字写字的安排,都在不断调整。首当其冲的,是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当他们喜欢阅读、养成阅读习惯时,其他的方面也会随之上升。

大家的阅读习惯整体不足,但也各有各的不同,老师则会根据不同的孩子提出不同的阅读建议。

对于大部分的孩子来说,他们的阅读兴趣还没有很好的培养起来,则会建议他们以兴趣为选书的第一要素。在兴趣起来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根据每人的性格特点推荐不同类型的书,有的偏向于科学类,有的则偏向于故事类,甚至直接就是小学的语文课本。

再而对于阅读特点突出的同学可能会给出截然不同的建议,有一位同学读书的功利性太强,通过读书非要学点啥、记住点啥,却没法沉浸在书本本身,没有阅读的乐趣,所以就会建议他先找自己感兴趣的点看,不必每本书从头到尾看。而另一位同学性格中有比较浮躁的一面,他看书的特点就是看了很多也看得很快,但只是了解故事情节,稍微深一些的思考和感触都没有,所以老师给他的建议是精读、细读一本书,并且对书中的一些段落做摘抄。有的同学偏感性,容易伤春悲秋,就建议她少看故事类的多看科学类的书,有的同学则刚好相反,反而会建议他读一些诗词散文。

而我自己,对于选书就看重实际的效益。我希望我花时间读了这本书,我就能用作者的方式来思考和解决我面临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我近几年看的最多的是效能类、思维类的书,其他的书像文学类的哪怕会更吸引我,我也会把它们放到一边。只是我看了这些按理来讲很实用的书,可是能记住的很少,用出来的更少,也让我很苦恼。老师们知道后,就推荐了一篇文章给我,拓宽我看书的思路,现在这篇文章收录在《认知觉醒》一书中。文章作者提到:每本书的作者在写书时都在讲他的知识体系,那是根据他自己的视角把零散的、独立的知识概念整合得来的;而我们在看书时,不能只以“寻找最优知识体系并全盘学习”为标准,想着把这个成功作者的东西学过来我也就厉害了,因为作者解决他的问题建立的体系与我的实际需求间有很大距离,这些知识对我来讲未必有效,就如我看了也记不住。我们则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围绕自己的情况和需求建立的体系,对我才是最有效的。

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呢?一个判断标准就是,是否有触动。


可能一本书的一个观点、一个案例甚至一句话给了你触动,那就把这个触动记下来,用出来,这一个点就会变为自己的一部分。触动贵精不贵多,随着我认知范围的扩大,我就会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而孩子们无意间已经在建立知识体系了。学堂的书各种各样,从自然科学到历史人文,再到文学诗歌,无所不包,孩子们也根据自己的兴趣一本接一本的看,越看越喜欢,看的书就越多。这一年,老师们定了许多杂志,每月一本,更新现在社会中的时事,让他们不与世界脱轨。这种做法也确实反馈很快,孩子们看了这些读物,平时思考的问题更广了,周末家长通话时,越来越惊讶于孩子们问出的问题,10岁的孩子会站在他的角度来关心这次疫情“方舱医院建那么多,武汉有那么多体育馆吗?”,也会出现很有意思的对话,妈妈问:“冬天要到了,妈妈给你寄羽绒服啊?”孩子说:“不用了,现在全球变暖,估计就穿不上羽绒服了。”当他们在生活中思考和交流这些问题时,阅读的目的就悄然达成了。


阅读的提高会延展到其他方面,比如口头交流和表达。山长在博文中提到过,今日学堂没有专门的作文教育,而是“无为而治”,着重训练生活中老师和学生间的表达交流以及思考,今日的学生之所以年龄不大而写作能力较强,正是因为他整体的思考和表达提高后,书面的表达能力也会随之而上。阅读无疑是交流和思考间重要的一环。

想到我在运动教学时的体会,我也在读书上拓宽自己的认识。按照兴趣自然而然的去看书,效率就一定低于目的性很强的方式吗?反正以孩子们一有点时间就会捧起书本来看,连打扫卫生等待检查的空当、吃饭排队等候的时间都要见缝插针看书的劲头,我是赶不上的。


2.自学能力

阅读兴趣和能力的提高大家都喜闻乐见,自学能力也是学习自主性中关键的一环。能拥有良好的自学能力,外在的监督很多时候只是一时有用,激发内在的学习力量才是最重要的。

上个学期因为疫情原因,各个学堂无法正常开学,都是采取网上教学的方式来继续进行教学。当时我们也在讨论,线上的教学该如何开展。首先我们很清楚,如果我们用和线下相同的教学目标来要求,在线上的教学效果无论如何也不能和线下相比,因为孩子我们看不到,而我们心理行为的重点又都在生活当中。倒不如转换思路,借助孩子们在家的优势锻炼些平时在学堂锻炼不到的方面。一个是孩子自主学习的动力和能力;一个是亲子关系间的互动。对于孩子,在家一个人保持专心努力学习的状态总是要比在学校中更难,但如果他学不会对自由空间和时间的规划控制,就永远没有真正的自学能力;而孩子的行为,我们不希望远程去监控,越是压制和监管越是难以让孩子从内在生出自己的力量,所以我们把教育权归还给家长,让家长也身兼老师的角色,需要家长们关注自己孩子的行为和想法,并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老师们作为顾问,随时和家长进行沟通,家长们遇到难题向老师们寻求帮助,老师去辅导家长该怎样更好的解决。


当这个基调定下来后,我们在此基础上加入班会、每天打卡、每周几次的课程,来保证大家学习的凝聚力和集体感,对大家的假期学习进度有一个底线要求,但是整个过程中给孩子们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己支配。

这种做法听起来冒险,但实际收效很好。当时有几位同学都有同样的特点:对自己不够自信,遇事有能力但是没勇气,家庭中父母管控较严,这些共性特征导致几个孩子表现出来都是比较听话内心也很善良,但是缺乏魄力和表达的意识。针对这样的同学,老师们给出专门的建议,就是建议一直严格要求这些同学的家长们在这1-2个月里放手,看看你就算是不管会出现什么情况,孩子自己能不能去学习、安排好时间。家长们对老师的信任度很高,也就真的照做,孩子在过程中会出现状态的起伏,但因为学堂依旧有班会、打卡的机制,以及一些主题课程的存在,会调动他们学习的心,所以孩子们也一直有意识的找自己的学习节奏,边安排边调整。


等到假期结束时,孩子们自己也都很开心,自己能够管好自己,很有成就感。线上学习有这样的成效也让我们很惊讶,孩子们为什么能够做到?往背后看,也是因为他们体验到了来自父母和老师的信任,则不会轻易辜负。

学堂的正常教学中,大班十二三岁的同学已经比较自律,基本具备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也有较强的学习意愿和动力,所以以自学的方式进行学习。老师在学期初会跟每个人单独聊天,了解他们的状况,帮助他们制定符合他情况的学习计划,帮助他们进行时间管理,上课时老师和大家一同在教室里,同学们学习的内容可能并不一样,有同学阅读,有同学学习英语,老师会随时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同时关注他们的学习状态,发现问题就随时解决。他们学习的时长也并不相同,中文基础较弱的同学有更多的时间用来阅读和练字,进入新教育晚英语听说还不够流利的同学则花比其他同学更多的时间来学习英语,等等。

所以每位同学在自己的学习上都拥有很高的自主权,如果他们自己没有按照计划和目标来执行,则会觉得落下同学太远,反思自己的时间哪里被浪费了,然后在周六日会主动会把缺掉的学习时间补回来。

对于学习意愿不强的同学,老师也会通过定时询问的方式来监督执行,但是时刻让他清楚,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自己管不好就要别人来管,既然你没办法自我管理,那时间和学习的内容就不会那么自由,得听别人的。能够管好自己的人才有更多的自由。以及在同学们都能够自主管理的压力下,他就开始有所改变。而等到他有变化,老师就也会做出调整,开始一点点放,把主动权再交还回去。

老师在其中的作用看似不明显,但其实很关键。有大概的底线,在范围内则放,超出立马采取行动。

因材施教不只是体现在整体状态和进度上,在实际的学科学习中也会渗透。数学是非常好的训练思维的工具,数学思维要求思考清晰有逻辑,一步一步层次分明,表达讲究准确简练,在数学的学习中不但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思维特点,而且可以通过数学思维的训练传递到其他方面的思考,因为,一个人的所有行为都是经由他的思维决定的,一个方面有提升,必然会在其他方面体现出来。大班同学在学数学的过程中也体现出每个人的思维特点来,有平时做事不太转弯的人,面对数学题也会是同样的特点,这道题懂了,另一道条件稍有变化的题,就会傻眼。有一个同学,她内心有许多限制性的观念在障碍她,导致生活中对自己就有很多评判,不够放松。所以在思维上就体现得较为僵化教条,数学中需要按照公式解的题对她来讲就比较容易,需要多角度考虑综合应用的题,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理清思路。

那老师在对待不同的同学时,就要知道每个人的思维特点是怎样的,并且用不同的方式来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引导,帮他们突破思维的局限。


其实,在古代私塾里就是一直实行这样一对一的指导方式的,私塾先生就会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和学习的不同进度单独授课,换到今天,这种方式则很稀有了。


对于孩子们学习上的教学我还在学习阶段,看到老师们这些细致的做法,我明白,能把孩子们带的这样好绝不是一朝一夕就促成的,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自律是收放自如

我们在管理孩子的学习时,并不盯着他每一小时学了多少、做了多少,而只是要求孩子要把自己每天时间花在哪里做详细的记录,老师只要求每周的学习进度要符合之前定好的标准,其他的内容可以不给老师看,但孩子自己要有数。我们用《六时书》这个工具书来帮孩子们记录时间,他们通常会把每天按学科记录,各花了多少时间,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也会根据指示写一写。

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我们关注孩子们学习的过程和目标,而不过分关注最后的成果,并且也要让孩子们养成这样的习惯。在这里我们厘清一下我们所指的过程和目标指的是什么,成果又是什么?比如种地的农民,他可以说他的目标是种十亩地,而没办法说目标是这个秋天收十担谷子。当目标是十亩地时,是可以努力的,而如果目标定为收十担谷子,就不知道要怎么努力,该种多少地?所以要收十担谷子不是目标,是成果。成果达不达得到,不是你管的,老天说了算。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考如平老师《什么是中国人》里面的阐述。


换到学习上,每天专注学习英语多长时间,阅读多长时间,就是目标。而看了多少页书,考试多少分就是成果,是努力后不可控的因素。如果考试分数不理想,则把目标再定为学会这次扣分题目所考的知识点,而下回考多少分的成果还是不必去关注的。当孩子们在记录自己专心学习的时长、弄懂一个个难点时,成果不必担心,必然也会随之提高,这样的操作也可以有效的把孩子们学习的压力、考分不够的焦虑转化为踏实学习的动力。

 

同时,这样安排还有一个目的。一谈到自律,我们脑子里总会浮现“头悬梁锥刺股”、“五更起三更眠”等场景,却总会忘记另一个角度,自律不只是管住自己,坚持不懈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还要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既能够好好地学,还能够高效率又高回报的玩。而孩子们需要找到这个平衡的空间——自律是收放自如。

      从我上学的时候开始,就一直有一个现象我解释不了:我每天回家除了写作业就基本干不了别的了,写完作业就到点睡觉,如此卖力学习换来的学习成绩也就一般;可是一些学习很好的学霸们就很让人羡慕,他们学习比我强,可玩得还比我多,他们看过的动画片我没时间看,听过的歌我也没时间听。这难道真的是智商差距吗?庆幸《认知觉醒》这本书给了一个让我不用那么伤心的解释,它说学霸们之所以学的又好玩的又好,是因为他们会主动休息

从起点来看,我和学霸们可能有同样学习的决心和状态,注意力集中、效率很高,当精力消耗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注意力不自觉的涣散、思维速度放缓、分心走神这样的现象,那么区别来了,当像我这样的刻苦学习者遇到这种情况,我会认为这个信号是该让自己的意志力出场了,我告诉自己学习是要吃苦的,越是累了就越要刻苦,越想放弃就越要坚持。只是这样的结果就是,刻苦学习者们会从高效学习滑到低效,再从低调坚持到意志力瓦解的失控状态,我在这个状态下的表现就是刷手机刷电影而停不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刻苦学习者们看似很勤奋,可是过程中感受到的多是痛苦而不是乐趣,精力消耗严重,以至于一旦放松就不想再次投入,反而更容易沉溺于舒适的娱乐活动。

而善于管理精力的学霸们遇到精力减退的现象时,他们就认为这是要休息的信号,就会主动休息一下,调整后再继续。则他们的精力会在高效附近徘徊,而不会持续滑落,所以学也专心,玩也玩的开心,由此进入一种正向循环。


如果只会学习,只会绷紧自己的状态,而不会释放和休闲,就像皮筋,紧的太久就失去了弹性,反而不能再用来绑什么东西了。书中讲到一句话让我很有启发,“刻苦是一种宏观态度,轻松是一种微观智慧。”我们对待学习应拿出这样的认知来。清楚了精力管理这一点,就希望我们都能做到像李大钊先生所讲的那样:“要学就学个踏实,要玩就玩个痛快。”


  4.网络自控

我们对待网络的态度也是留有余地的。常用的设备是不联网的,中小班10岁左右的同学需要使用联网设备学习要和老师申请,定时使用,用完放回到指定位置,老师会随时注意。对于大班已经经历过监管、有自控力的同学,则会一定的放松,不再严防死守。平时学习中需要网络查找资料、找延伸的知识来扩充并没有限制,闲暇时间听个音乐看个新闻也可以。但电子产品只能在教室中使用,周围有同学、老师,如果出现用电子产品看偏娱乐性的节目、视频以及玩游戏,相当于触及学堂底线,也会及时给他后果反馈,帮他踩刹车。不过在实行以来,还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孩子们能够做到使用有度。网络的逐步放开是这个学期开始试行的,从一开始上课期间使用,到中午午休时间的放开,再到周末的放开使用,我们信任孩子们的自控能力,他们也没有辜负我们的信任,网络真正成为他们学习的好帮手而不是娱乐。

网络是把双刃剑,在现代社会随着孩子长大他必然会踏进媒体时代之中,学堂有这样的安排,是希望让孩子学会善加利用网络的优势,为自己的成长学习增添助力,同时也增强他们对于网络的控制力。相比起放假在家网络缺乏监管、周围没有学习伙伴的情况下让孩子使用网络,在学堂有学习氛围、有老师同学的正面影响,则更容易让他养成良性使用网络的习惯。

我对于网络的态度是比较紧张的,觉得完全关闭网络其实要好管理得多,又没有风险,老师们这样的安排能达到目的吗,还是会更容易让他们沉浸其中?还没等老师给我解答,我从我身边找到了些答案。

我一直与我初中几位要好的朋友保持联络,她们现在是各地的在校大学生,在网络的使用上不同家庭的教育结果已经初见端倪。就拿几个在985211大学的朋友来举例,他们其中有从小父母严格限制网络的,也有并不做限制的,大家觉得这两种教育态度下培养出的孩子,哪种真的养成了对网络的理性使用呢?

从我身边的几个同学来看,是不严格限制网络的父母反而做到了这一点。我需要对这几位同学的情况进行一下说明,几位女生都是爱学习的好学生,原本成绩就在班上靠前,本就没有沉迷游戏、网购等不良嗜好。在这种情况下,初中时学习最好的同学的父母对她的网络限制最严格,电视剧、小说、追星等完全就不在她的世界里,我们几个一起出去玩时,对于点个外卖、刷个朋友圈什么的她都很不熟悉。她本人也有很好的阅读习惯,空闲时就看书,社交也不多朋友较少,标准的学霸乖乖女。只是越长大,她接触网络的机会越多,就变得不太能控制,现在的大学校园和她在家的学习环境相差很大,一起吃住的宿舍同学会对她有更大的影响,她会花大量的时间刷剧、看小说,用她的话说,她也觉得很不好,可是一看就控制不住,所以只会想一些办法让自己少闲下来。而同时,她的这些行为又不能够让爸妈知道,也给她增加了不少心理负担。

另外几位同学父母的态度比这位同学的父母都显得更加宽松,但我相信能考上好大学的家庭里对网络也绝不会是放任不管的,正如学堂对孩子的管理一样,有空间但不代表没有界限。这几位同学在上初中时就很熟悉智能手机的各种功能了,日常追剧、聊自己喜欢的明星是很常见的,网上的各种网络用语也使用流畅,想来也花了不少时间在浏览网页上。不过现在的大学生活中,她们表现出了在网络上更多的独立性,即他们能够让网络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而不是被网络中的内容所捆绑。她们中有的人会把追剧、追动漫当做生活的一个基本项,有的会对各类生活信息有很敏锐的关注,这里打折、那里好吃好玩等,但毫无疑问他们的生活重心是在现实中,和网络建立起了较为良性的关系。

我们自然不鼓励大量的使用网络,尤其把时间花在娱乐信息和视频上,但我们鼓励在面对网络时有清醒的认识和控制,而不把网络变成一种匮乏和渴望,一旦缺乏外界的监管和控制就涌出难以抑制的好奇与冲动。这当然也是需要练习的,所以老师们会告诉孩子,“在面对网络的诱惑时,有想了解的意图是正常的,也不是非要控制自己不踏出一步,一点不能被诱惑,更重要的是要有把自己从诱惑中拉回来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自控力。”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孩子毕竟是孩子,我们虽然相信他们,但也不能高估他们对诱惑的抵抗力,因此学堂老师们也会隔三岔五、或明或暗地进行明察暗访,一旦发现有不好的苗头会随时敲打,另外,由于老师对孩子的学习状态以及学习进度了如指掌,因此他们的时间如何利用心里也是非常清楚的,正因为有这样的底气,才敢于做这样的尝试。

当我们抵制孩子接触网络时,并不一定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我们内心中的担心和恐惧,可能我们本身就被网络的巨大能量诱惑过,也可能我们也没有学会与网络“和平共处”。我们常说,真正地信任孩子,孩子就会不辜负你的信任。怎样才能真正地做到信任孩子?你的内心要真的没有担心和恐惧。所以教育归根到底,是教育者的自我修养。


 

5.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不仅在管理意识上要给出孩子们尝试的空间,在时间安排上甚至要主动“不安排”,把时间安排的权利交给孩子。为什么这样做呢?孩子不是学得越多越好吗?就像有些家长恨不得把孩子所有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当当,除去吃饭睡觉,最好都在学习,但是这样的学习效果,会好吗?其实不会的。我们都知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一张弓如果老是绷着,弦是会绷断的。中国的画家和书法家格外看重作品中的留白,一幅画景物丰富、颜色多彩可能还缺少了意境,恰到好处的空白,什么也不做,反而能让画更藏深意和美感。

教育也是如此。我们认为孩子的成长中,留白也很重要。我们在周六日不会上课,只有些每周必做的学习安排,并不固定时间,只要做完就好。所以通常会有大段的空余时间,交给孩子们自己安排。一开始他们的安排看起来比较混乱,甚至很无聊,瞎玩一通。但经历过这种漫无目的地瞎玩,再对比老师偶尔安排活动的周六日,他们就觉得自己的周末过得太无聊了,于是就想办法把自己的周末过得充实。所以现在的周末孩子们忙极了,除了做老师安排的学习内容外还要补自己的学科短板,听写本周不熟悉的生字,做饭,做手工,听音乐,修理东西等等,不仅能够有序地安排时间了,他们还会有意识地选择那些能够帮助自己提升的游戏和活动。

 

我个人也在这种安排下有些变化,最开始来到学堂的一年,自己闲暇的时间多,可是利用率并不高。当时每次自己没事干了就会很着急,催促自己赶紧做点什么。内心中觉得时间没有利用上就很有危机感,怕自己落后。但其实这样的学习动力是不足的,学习的东西也未必是自己真的想学、真的需要的,就如我看书时的特点一样,只会找最迫在眉睫的书来看,反而忽略了更广阔的天空。老师们发现我这个特点后,对我的教育也令我感到新奇,我理解在教育工作上要时刻保持注意力集中,每天会有做不完的事情。当然每天确实有做不完的事情,可老师们却总是告诉我要懂得休息,学会空闲。当我尝试着慢下来,我开始能够享受许多之前被我忽略的生活小事,而时不时的空档时间反而让我有了规划学习的喜悦,就是每天为自己能够又开始一天的工作和生活感到开心。

庄子有句话:“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什么叫有用之用,什么叫无用之用呢?可以简单这样理解,前者就是那些看得见的东西,后者是那些看不见的东西。我们眼睛往往只关注那些看得见的东西,而不明白它背后看不见的东西才是更重要的。

梁文道先生说过:“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人生最重要的东西,其实看起来似乎都没有什么用:正义,自由,爱情,尊严,知识,文明。这些一再在灰暗时刻拯救我们、安慰我们的力量,对很多人来讲“没有用”,但是这些才是人生的珍宝,才经得起反复的追求。

世间许多“大用”,都是从那些看似无用的事体中衍生出来的,“无用”之中常常隐藏着有用的潜质。当我们功利地拒绝所谓的“无用”时,其实放弃了很多隐藏在其中的“大用”。

我们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父母和孩子都有很多的焦虑,希望学得更快学得更多,可能我们很多时候需要把脚步放慢,给到孩子、也给到自己一个自然而然变化和成长的契机。

 

四、总结

知守学堂的孩子们在我刚来的时候就给我很大的冲击,我感受到他们每个人都不一样,但是在运动、学习、开会讨论等正式场合,老师不用出现却还能够很有序、协调的展开。随着时间的推进,以及我参与教学的深入,我对这个现象也有了更多的理解。

《教养的迷思》中,对小孩间伙伴的影响有很多的探讨,其中讲了一个故事。讲非裔美国人孩子在家里和邻里习得语言,当他们上幼儿园后,发现其他小朋友跟他们说的一样的话。而一位来自英国的心理语言学家的孩子和他们在一起上学,这个小孩发现她说的话跟其他小朋友说的话不一样,所以她必须做出改变,而不是她的小朋友做出改变。对孩子来说,社会化是一个不自觉的过程。孩子群体的游戏规则是“多数裁定原则”:当某人的行为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行为不一致时,那么这个人必须改变自己的行为。

所以哪怕这个小孩的妈妈教她时英语多么纯正,她还是会觉得跟其他小朋友一样才是应该的。根据这一原理,学堂特别注重环境的建造,可以以池塘养鱼做比,水质变好了,所有的鱼都会受益。我们无需单独照管某些鱼,他们也会生长得很好。老师的作用就是提供给他们需要的阳光、空气和水,营造一个好的环境,他们就会自然生长得很好。


而学堂创造的环境以友爱和互助为核心,注重同学间、师生间的友好相处。现在孩子们之间就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氛围,大家像一个大家庭一样,你做得不好的地方我来帮帮忙;我遇到生活中的烦恼,也会找到其他人来帮我开导。这样不必老师多说,就自发产生的行为,孩子们是怎么做到的呢?正如先前的所有分享,老师们通过一言一行这样对待他们,他们潜移默化中就会学到,然后再这样对待别人。山长在博文中说过:“你每天的生活方式就是孩子的教育过程。”学堂正是通过这样的环境营造,将所有人的心凝聚在一起。

   

老师们对我并不很严,没有什么必须达到的成果来衡量我的言行,在这边觉得很放松很自在,我有很大的空间按自己的想法去尝试,去试错。有时候老师们明知道我的方法不够好,也愿意看着我先按自己的想法做,等我意识到自己的方法有不足时再帮我分析和调整。我相信这样的工作环境是多数进入社会的成年人不会遇到的,很感谢老师们对我的耐心和包容。

在准备这次分享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自己对教育的许多理解都还很浅薄,很多地方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看到老师们的做法觉得新奇,觉得和之前自己认识到的不同,再看到孩子们在这样的做法下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自己就也跃跃欲试,在老师们的帮助下看看自己能不能也有这样的变化?结果发现还真的可以,我变得更活泼更努力更加热爱生活了。但老师们为什么这样教孩子们?为什么这样建议我?又为什么让我和孩子们有了这些变化呢?这些问题我现在也回答不了,不过这会是我之后几年的成长方向,我很期待能通过后面的探索和实践来解答自己现在的疑惑。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个方法的实践都需要时间来检验。就让我们给到孩子们多一些时间,静待花开吧。分享的最后,感谢知守的教师团队一直以来给我的支持以及为本次分享的付出,感谢在新教育路上一直关心帮助我的父母、老师及伙伴们,感谢山长和刘老师的指引,感谢您今晚的聆听。本次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大家!

 

附参考资料:

山长和朱云龙老师博客

《佛陀传》一行禅师

《蝇王》威廉·戈尔丁

《运动改变大脑》约翰·瑞迪

《身心合一》肯·戴奇沃迪

《认知觉醒》周岭

《如是中庸——什么叫中国人》如平

《教养的迷思》朱迪斯·哈里斯



视频分享请点击下方bilibili网站链接:



按二维码关

注我们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知守学堂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