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改变信念,重塑人生基色(下)——“清一联盟”读书会第253期(2020.7.7)

2.2接下来咱们谈谈在教学中如何调整孩子的信念。

有一句话这么说:你有多深刻看见自己,你就能多深刻看见孩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相信这句话。

这也是为什么会花大篇幅的时间和精力来说对自己信念的梳理。把自己梳理透彻了,你看到的是真实的孩子,而不是自己信念眼镜的投射;你看到的是真实客观的事情,而不是你的主观臆测。

当我们拿自己练手练熟了、练的没问题了,限制孩子的成长的信念你也会很快发现,也会根据孩子当下的实际情况做出灵活的成长方案。如果你先从孩子下手,出了差错你可能都觉察不到,因为,你本身,可能就带有很多的有色眼镜,在有色眼镜的引领下,对孩子的判断可能会出现偏差

对于觉察孩子信念,一般是感受力加思维两种方式并用;用心观察孩子,感受孩子背后是什么信念在驱动;在调整和制定方案时以思维分析为主;对于孩子,在改孩子的信念时,着重让孩子体验而不是在孩子的头脑中做事情。因为体验带来感受,感受是灵魂的语言,比头脑强大的多。

在讲案例之前,先提一个理论,调整孩子的信念时,需要配合到这个理论。这个理论让我认识到,孩子的行为不仅仅有信念所决定,还有其他的层面。这个理论是萨提亚的冰山理论。这也是我在教师培训课上学到的。当我看到这张图片时,觉得她把我们内心的东西表达的很清晰,我们这次也是借助冰山理论让我们明确一下内心的组成层面。

 


行为

就是我们五官所直接接收到的,来自他人和环境的信息。如一个孩子在跟伙伴们打闹,一个孩子在静静地阅读书籍,一个孩子在高声嬉笑,或者,我在观察孩子们的一言一行等等。

行为层面是我们最直接观察到,也是我们最能从中观察反馈的层面,可是只能说水平面上的行为是表面的,其实是内在的应对姿态、感受、感受的感受、观点、期待、渴望等都在起作用,而内在的也就是冰山下面的这些需要我们去关注和梳理的。

应对姿态

这个层面,用于我们自身的话,可以作为我们觉察层:当我们有冰山上的行为时,首先要进入自己的内在思考我是什么样的应对姿态:我又在指责、批判或是讨好谁,这样我们就会脱离行为本身。进入下一个阶段,这是自己固有的模式,我们可以选择继续还是不再。这是一个很好的自我察觉的过程。对于孩子,我们也可以在这个层面从孩子的表情、语气、肢体语言感受到孩子的应对姿势

感受

感受是我们在经历事件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每刻都存在,比如生气、害怕、轻视、疼惜、委屈和嫉妒等。并且每刻有不同的感受交织在一起,存在我们的身体内。

通常认为萨提亚冰山理论中的感受就是我们平常意义上的情绪喜怒哀乐悲恐惊。

感受的感受

萨提亚理论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感受的感受!这个我们平时容易忽略。

感受是对当时事件的情绪体验,感受的感受是对自己当下状态的情绪体验。比如,当学生没有按照一些老师的要求来做事,老师的行为是批评学生,老师的感受是生气,老师的感受的感受是无力感。

观点

观点是我们对事物的态度,包括信念、假设、预设立场、主观现实、认知等。它是制造感受后面的脚本程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我们的命运。我们大部分教育都在这个层面做工作。

比如:去拜访朋友,一起吃饭,朋友做了一桌子荤菜,这个时候你可能会:这一桌子肉菜怎么吃,吃肉对身体不好,低能量的食物。也有可能会想:哇~好香啊,真是营养又美味,真感谢朋友的款待。

 

期待

期待就是我想要什么,想希望发生什么。我们会形成为满足期待,这些期待会跟我们好久,如果不解决最长可能伴随

就比如:学生不听老师的话,老师的期待是他听我的话。而未被满足的期待就得从我的童年说起,从这位老师受到的教育说起,童年他是低自尊的,不被父母尊重,所以他的期待就带到了工作中,会向他的学生要尊重。

渴望

渴望是人类共有的,共通的,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我的感觉是既然知道了自己的期待那么就要上升一个层次,看下我属于哪种,这时我们可以启动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那里面的心理需求就是人类共同的。其实无非:爱、有价值、自由、尊重、认可、关注、接纳、有意义。是人类成长过程中,所渴求的共同的心理营养。

比如:工作中我们做好自己的工作,除了职责之外,可能还有渴望是希望被认可,有价值,或者获得尊重等等。

自我(生命力)

如果冰山都走通了,那么我们将进入最高境界自我的境界,有生命力的境界。我们的心理营养是满的,所以不需要向外界来要。内心充满了喜乐与意义感。同时,能很顺畅地和任何人链接。

 

以上是对冰山理论的简单图解,对于小年龄段的孩子,自我还未完全建立,需要从家长和老师这里得到反馈,了解边界;也需要从父母、老师这里得到爱、认可、接纳、理解。在调整孩子的信念时,不仅仅着手于信念这一个单项层级。如果一个孩子的价值感偏低,那么我们教师团队也会引导孩子通过做一些事情或者通过一些教学方式逐步培养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如何一个孩子缺乏被认可、被接纳,那么在调整孩子信念的同时,我们也会及时给到孩子正常求内的认同、接纳。

在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时,会根据孩子固有模式、常用词句等来分析。有些孩子在面对类似的事情会有特定的模式,特定的模式背后也对应着特有的信念。这种情况我们就可以多搜集案例,如实记录下来分析,分析完之后需要再次结合孩子的行为确认分析的结论是否有偏颇。在确认环节,是要放掉之前分析出的结论去观察,不能拿着分析的结论去找证据,否则容易让我们忽略一些事实。孩子是动态的,后续还需要我们继续搜集案例,看是否跟之前的结论可以相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老师跟孩子以及家长的交流也会比较频繁,主要是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防止自己的判断因缺乏必要信息,而产生偏差。跟孩子也会密切沟通,主要交流事件中他的内心想法,做出这种选择的原因是什么?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很难受的原因是什么等等。跟父母交流,主要集中在亲子互动模式;过往的教养方式;孩子出现某种行为时,家长既往的处理方式等等。这些信息对老师来说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较快而且比较精准的找到原因,找到背后驱使孩子行为的信念。信息的传递和理解过程中,我们也需要用心跟孩子的实际行为相对应,交流过程中家长和孩子给出的信息不一定是全部的真相,这些还需要在交流的过程中去感受,以及在日常行为中去观察。在调整孩子的信念时,父母的同步改进对孩子的影响较大。

以下分享三个案例:

案例1.一个从小被寄予过高期望的孩子。

小虎,男,8岁。父母属于严父严母型,日常表现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一旦做了不好的事情,或者小虎责任范围内的事情没有达到他自己的预期,小虎见到老师或者同学就会特别紧张,如果此时有同学对他做的事说一句描述性的话或者提个建议,即便是平和的语气,客观的话语,小虎也会一下进入战斗警备甚至愤怒的状态。对于别人提及他不好的行为,很敏感。

调整的信念:不好就会被批评否定,或者不被认可”——其实就是不优秀就不配活的变体——一旦出现做的不好的事情,就意味着对小虎整个人的否定。从事实的角度出发,真实的我应该是好的和不好的同时存在,但小虎因为这个信念的影响,所以不接受自己可能有不好的部分这个事实,所以才会做出掩饰的行为。而这个信念之上的,有一些比较浅层的信念,不能犯错误就算犯了错误也不能让人家发现”“只要别人不发现我犯错误,犯了错误也没有关系。所以会出现掩饰自己的错误,犯了错误会紧张等行为。

对于小虎,直接在稍浅层的信念上,选择用新的信念来替换:错误是帮助我们成长的。

关于小虎的成长方案:

前期积攒了较多关于小虎的案例,初步分析出结果后,跟小虎的父母也多次进行了较深的沟通交流,获取了很多有效信息。接下来便是设定成长方案并执行的过程。(成长方案只是大致的方向,设定并不是死板的,会根据孩子的状态、反馈以及当下发生的事情随时做出调整。)

也比较巧,成长方案大致设定好的当天,小虎便出现了把物品弄坏而逃避掩盖的情况,也就借此机会,从孩子的行为入手,讨论他的行为会带来的后果,以及带给他的影响。并且明确告知小虎:你是什么样的孩子,有什么样的特点我们老师都是清楚的,不会因为你做了错事就影响你的形象,而且不好的行为并不代表你人不好。很多人的成长都是在错误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而变得越来越优秀。掩盖自己的错误就会让自己失去一次成长的机会。

想让别人觉得我很优秀是小虎一直以来的驱动力,在头脑层面先破除小虎在我面前掩饰的必要性:因为你是什么样,老师早就知道了,你遮不遮不影响我们对你的看法。你可以变得更好,也可以变得更差,我们都会看到变化。

第二破除的同时,在头脑层面输入新的信念:错误是帮助我们成长的。道理的力量是很薄弱的,说多了也会让孩子不耐烦,尤其对于小男生。所以接下来的就是行为上让孩子确确实实的体验了。

第三借着这次机会,跟小虎同学商定:当天这次事在班会上公开说。而且不仅是这件事,以后遇见类似的事件,都会在班级内公开说。

这一步主要是让孩子体验,自己掩盖做的不好的事情,会时刻防止被揭穿紧张、小心翼翼和公开说并改正之后轻松、成长做对比。班会上小虎体验到了不同的感受相对比,他也做出轻松的选择:公开说。这是第一次事件中,所做的工作。

 

接下来的调整方案,简单总结如下:

1.班级氛围的营造。

小虎的情况出现之后,结合教师团队的意见,并且整体分析了班级内其他同学的特点,大部分孩子也有类似的表现:当自己犯错了,会处于紧张的状态,有的孩子掩饰;有的孩子被动承认;有的孩子主动承认但依然暗含紧张。所以在班级中,我会把自己对待错误的态度说的很明确,并且在实际的行为也是让孩子感受到:错误是帮助我们成长的,犯错误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及时做出弥补和改正会让我们在错误中吸取养分更好的成长。就如歌德所说:错误同真理的关系,就像睡梦同清醒的关系一样,一个人从错误中醒来,就会以新的力量走向真理

在班级氛围营造的过程中,作为老师,我也额外收到了一种新的体悟: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正是跟孩子构建关系的时候;当孩子做对的事情时,正是塑造孩子行为的时候。

2.每当班级内有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会跟这个孩子一起分析,错误出在哪,该如何做会更好等等。随着孩子的心越来越开我也会鼓励犯了错的孩子,自己没有想到好的解决方案情况下,在班级内公开征求同学们的建议等。在学期后半段,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互动中,对彼此之间犯错误的接受度比之前高很多,不会出现嘲笑或者排斥的行为,而是相互帮助,互相指出来彼此的问题,被指出来的同学态度也会比较平和。

3.小虎的行为表现虽然是自己不接纳自己的不好,根源在于父母不能完全接纳小虎,其原因除了对孩子苛求完美之外,还有高估孩子能力的因素。这一方面跟小虎的父母交流较多,最终达成一致意见:更多的接纳和理解小虎,尤其是孩子出现做了不好的事情之后,先别忙着指责。比如:在小虎做错事情之后,父母会了解孩子这么做的原因,在批评的时候会批评孩子的行为,而不在针对孩子这个人。

4.当小虎在学堂出现做了对自己做的不好的事情,没有逃避的行为,便会及时点出来,让孩子看到他的变化和成长,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汲取力量;同时,有逃避的行为时,也会堵住他的后路。

5.课程内容有安排两节相关的课程,主要内容是通过科学家不断试错的经历,让孩子们看到每个人成功的背后,都有在错误/失败中汲取营养的过程。

小虎不到半个学期,便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整个身体比较柔软和放松了;遇到自己做的不好的事情,会主动说或者自己改正,而不像之前掩盖和逃避了。还有个额外的收获,小虎之前从来没有对老师的要求表达过不同的想法,而在学期的后半,当小虎对老师的安排有不同的或者补充想法时,便会主动找老师提出来。有一次在他们小男生玩的时候,我过去想要参与他们自创的游戏时,小虎边不好意思边笑着说:不太想让老师参与进来,因为老师是女生。当时听小虎拒绝我时,很开心,因为我等他拒绝我,等半年了。

 

案例2.一个被过度呵护的孩子。

小柔,女,8岁。因为在家排行老小,父母对小柔的关注度较高,在既往的教养过程中,一看到小柔有困难,不等小柔开口便会过去帮忙解决掉孩子的难题。家里做家务活的时候,小柔有情绪了、不想做了、或者觉得难了,妈妈或者姐姐就会替她做。因此养成不管是学习运动或者是做事,遇到困难既不想办法解决,也不主动求助的习惯,只是会默默哭泣或者心情低落,以此方式来吸引别人的关注、帮助。

小柔在班级主题课讨论、科学课上解决问题时,也比较被动,很少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但如果点名让她回答,回答的还是蛮好的,思维也比较清晰。随着对孩子了解越来越多,感受到小柔的能力并不差,但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信念:弱小者可以得到更多呵护和帮助,我要成为一个弱小者。在孩子这个信念基础上的一切帮助都会强化她的“弱小者”信念,外在表现也自然而然是弱小者了。对于小柔的成长方案,主要方向是破掉孩子想成为弱者的信念。在学堂的教学生活中,不会因为小柔表现柔弱而提供呵护和帮助,设置相应的课程,让孩子了解强者和弱者的区别,激发小柔成为强者的愿心,成为一个更有价值的人。

因为小柔有不动脑子、被动等待帮助的习惯,这个习惯会障碍到新信念的养成,所以在调整小柔信念之前,先培养小柔面对困难以及挑战时思考的习惯,这是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首先让孩子明白什么是面对困难脑子锈掉,什么是面对困难积极想办法,不同的模式也会带来不同的结果。讲完之后,小柔也明白自己在面对困难时的惯常模式是什么,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这种结果并不是她想要的。小柔觉得自己需要改正之后,我这边才开始入手帮助孩子培养新习惯:遇见困难时,如果她来找我求助,我会以问题的形式问她,让她有个“把手”有迹可循的先把脑子动起来,去思考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慢慢的小柔求助的次数逐步减少。我也会跟踪观察小柔在课堂上、做事中、运动上遇到困难时的处理情况,很明显,小柔已经初步有了动脑子的习惯,这个阶段大概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接下来就顺利进入第二个阶段:构建新的信念以破掉其原有信念:成为强者,成为一个更有价值的人。这个阶段里面也分了小的阶段,是根据孩子当下遇到了什么问题,便以此问题入手交流、提要求。这个阶段设计以及执行的总体方案是:

1.课程上的引导:强者之心和强者思维。强者是不需要保护的,弱者才需要。要想成为强者必须得先有一颗强者之心,愿意磨砺自己的身心,增长本领等等。

2.引导孩子争取做事的机会。学堂为了锻炼孩子,设置了学堂运营支持部模拟社会上工作岗位的形式,提供给孩子们锻炼的岗位,他们可以提交岗位申请、通过之后有三天试用期、试用期合格便可正式入职。跟小柔交流过之后,建议她申请2个以上的岗位。在教师会议上,也跟老师们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如果小柔努努力便可胜任某些岗位的基础上,提供给孩子两个岗位以协助此阶段的调整。

3.在充分评估孩子能力的基础上,提要求,并且断掉她逃避的后路。具体的做法是:

A.班会上需要出解决方案的讨论,小柔必须给出一个解决方案,并主动发言。(后续孩子的状态逐步转好之后,调整为两个解决方案)(除了动脑子之外,增加小柔在班级里的存在感,以及价值感。同时希望可以增加小柔面对较强势同学时的底气,也让其他孩子看到小柔对班级的贡献和价值)。

B.运动上,每周自选一个项目挑战,并分享。(脑子和身体是相辅相成的,通过此项,让孩子的身体动起来,以便正向促进孩子的思考。而且是自选项目的挑战,小柔挑战成功的概率很大,这点也会让孩子多去体验挑战——成功——获得成就感这样的正向循环中。自信心也会逐步起来)

C.科学课上必须回答老师的问题,至少三个。(这个点是促进孩子思考,让孩子的脑子动起来)

D.英语上,小柔学习的英语时一般一周过一集或者一集半的英语素材,根据观察,她至少可以过两集。于是英语上让她调整为每周必须过两集。随之而来的是英文水平的快速提高,用较短的时间从第三梯队到第二梯队。(这个项很好量化,主要是破掉孩子对自己认知偏低的问题,也是让孩子看到自己通过学习和努力,自己的能力会变得越来越强。)

E.当一次组长。可以是科学课、或者运动课、或者实践课都可以,但必须主动申请当一次组长。

以上都是根据孩子的情况,慢慢加进去的。而且在前期每项完成之后,都会跟孩子有个或长或短的总结或者肯定。在调整期间,也得到了父母的配合和支持,大概经过6周左右的时间,小柔的状态就不一样了。整个人积极、自信、阳光了起来,不在像之前畏首畏尾的。在课堂上讨论时,会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方案。除了要求的一次组长外,还额外申请了两次组长。

 

案例3.一个对老师这个角色有阴影的孩子。

无论是教学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对大多数孩子来说,许多重要的信念是来自于原生家庭,但也有部分来自外界的影响,尤其是孩子的养育者,比如祖父辈,比如保姆,或者是教育者,比如老师。前几天武志红在他的公众号里面分享了一个关于五岁孩子案例:这个孩子父母离异,妈妈在外面忙事业,小M这两年是一直跟随保姆的,家长发现原本活泼开朗的孩子越来越娇气虚弱,紧张胆小。心理学家介入后发现,原来是保姆对她的影响。保姆来自偏远山村,内心充满不安、紧张,内心虚弱无力,她的信念是:

 我是无力的,如果不小心翼翼,就会被伤害、被抛弃。她把孩子紧紧包裹在怀里,不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与保护,而是出于对那个生存艰难的自己的怜悯自保——必须把孩子照顾得完好无缺,让孩子彻底离不开自己,才可以长久地保住这份工作。在这样过度的呵护下,小M的生活也充满了紧张,变得愈加胆小、敏感。她不敢一个人留在房间,不敢尝试新鲜的事物,也不敢做任何的探索,因为她的一丁点小意外都会引起保姆极大的恐慌,让整个氛围都变得焦虑和恐惧。久而久之,她内心的恐惧被无限放大,越来越依赖保姆,害怕疼痛或意外,无力为自己负责。于是,永无止境的哭泣,便成了她缓解不安、寻求庇护的唯一方式。保姆把自己对世界的恐惧与不安逐渐传递给了小M,逐渐内化成她的人格,形成一种感觉——外面充满了危险,我很容易受伤;只有呆在保姆温暖的怀抱里,我才得以生存。小M逐渐丧失了自己的意志,继承了保姆的脆弱意志,形成脆弱的生命。

 

学堂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了类似这样来自原生家庭之外的影响。有时候原生家庭明明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孩子就是会有难以打开的心结,在更为细致地了解孩子过去的成长经历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另有原因。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小英,女,9岁。孩子在原先的学校上学时,受到了班主任老师将近两个学期的不公正对待,孩子一直憋着,没有跟父母讲过。来到我们学堂,表面上跟老师相处的还蛮融洽,但再往深接触时,就会感觉到孩子内心里对老师有很强烈的排斥和防范,对老师的指导也经常阳奉阴违。比如老师很平常的一个聊天:小英,你手里拿了什么好玩的?小英就会用警惕的眼神看着老师,然后才回答。开班会时,小英的眼神和表情也是充满了紧张和忐忑的,好像班会上老师和同学会批评指责她一样。而且在交流时,小英还老是会担心老师给她挖坑,所以经常不正面直接回答问题,而是绕来绕去兜圈子,甚至揣摩老师的心思来回答,如果她觉得回答可能会招致不利的后果,就会沉默,拒绝交流。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感受到了学堂环境的善意,也逐渐放松了心防,老师也在跟她和家长的许多次交流中逐渐了解到了她经历的事情,也更加理解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过去的经历使得小英形成了老师是不公正的,不值得信任的这样一种信念,导致自我封闭。这个信念的成因比较清晰明了,所以设定的调整方案也并不复杂。因为过程是非常细致而琐碎的,所以就不拿具体的案例来说了,总结起来,就是用新的体验代替旧的体验,让她在知守学堂这样一个新的环境中体验到,老师是可以像家长一样被信任的,老师对待你和同学都是公平的,即便是犯了错,老师也愿意听你的解释,愿意理解你、帮助你。同时,增加跟小英私聊的时间和频率,帮助孩子一点点将过去那些压抑的、不敢说的东西说出来。就像刘明慧老师所说:把不好的事情放在太阳下,阴影就逐步消失。

在跟小英交流感受到孩子的不信任时,也会告诉孩子:是不是所有的老师都不值得信任?你现在的老师是否值得信任,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看看。

除此之外,小英的父母也做出了改变:更耐心的倾听孩子,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

在这样的耐心陪伴下,小英的心越来越开,对老师的信任度也与日俱增。

当然,我们举上面这个例子,并不是说,孩子就只是受了外界的影响,话说回来,家庭教育始终是核心的影响因素,上述的两个例子,其实原生家庭或多或少都是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孩子才会受到那么大的外界影响。只是孩子的人格毕竟没有建构完成,我们在重视家庭教育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其他的因素,有时这种因素还相当关键。

自我调整以及调整孩子的信念时,会发现信念没有好坏之分,它都曾经成就了我们,帮助了我们,给了我们一定的恩惠。只不过这个信念目前限制了我们或者孩子的成长,所以要去调整。当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时,如果带有个人的有色眼镜、偏好、评判指责的态度时,孩子也会再次受伤,甚至会逐渐把心门关闭,逐步成为一座孤岛。

所以,当我们看孩子的问题时,请以爱、理解、接纳、探索为基础。孩子的感受是全息的敏锐的,如果此基础上指出孩子的问题,即便你的态度认真、严肃,但孩子依然可以感受到你对他的理解,感受到你背后的那份爱和鼓励,也能够感受到你在为他的成长考虑,而不是为了管理他、挑他的毛病,孩子也不会跟你站在对立面。

 

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原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发扬广大。

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感谢学堂提供锻炼和培训的机会,通过跟各位老师的接触我也学习并体验到自己未曾考虑过的视角,这些都帮助我提高了境界和格局,跟老师们交流的过程,也使得我的成长和收获很大。尤其是在跟宋老师搭班配合的两个学期,使我在教学上逐步走向了正轨,并且在各位老师的帮助下,我对自己的认知也更加清晰和明确。对于这篇分享稿,宋老师提出了很多宝贵的修改意见,感谢她的帮助。同时,感谢山长、刘老师的引领,感谢联盟群各位义工老师的付出,感谢各位伙伴的耐心聆听,感谢知守学堂的老师们家长们的鼓励和支持,也感恩所有新教育伙伴的一路相伴。

 

 

推荐资料:

清一山长新浪博文

山长、刘老师的课程

刘明慧老师新浪博文

清云学塾的公众号

《今日学堂案例分析》

《拥有一个你说的算的人生》武志红

《唯有痛苦从不说谎》王睿

《庄子白皮书》JT叔叔

《遇见26个自我》[]席薇雅

《幸福的勇气》《被讨厌的勇气》岸见一郎古贺史健 

《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自卑与超越》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遥远的救世主》豆豆

《与神对话》尼尔·唐纳德·沃尔什

《亲密关系》克里斯多福·

《爱的艺术》埃里希·弗罗姆

《恰如其分的自尊》克里斯托弗·安德烈/【法】弗朗索瓦·勒洛尔

《自尊》修·麦凯   帕特里克·范宁

《思考,快与慢》美卡尼曼著

《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贾科莫·里左拉蒂等

《认知心理学及启示》美约翰·安得森

《认知心理学》德奈瑟儿

电影《盗梦空间》

电视剧《天道》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知守学堂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