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改变信念,重塑人生基色(上)——“清一联盟”读书会第253期(2020.7.7)

改变信念,重塑人生基色

——兼谈一个新教育老师的心灵成长之路

各位家长老师们,大家晚上好,我是知守学堂教师程甜。感谢联盟直播群的义工老师们,感谢清一山长、刘老师和各位新教育的同仁们,让我们有机会再此相聚,进行一次心灵的碰撞和交流。很荣幸自己能代表知守学堂做此分享,本次分享是我们教师团队共同的成果,也是我们践行新教育以来的思索和收获。

由于言语有诸多的局限性,并不能完全表达思想,更何况同一词汇有多种含义,同一现象可以用不同的词语进行描述,我想表达的可能和我表达出来的有差,无论如何,有任何疑问,欢迎课后继续交流。

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改变信念,重塑人生基色。

 

一、信念是什么以及其重要性。

在正式分享之前,我们先做一个小游戏:

请看这张图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图片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情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境?图中的两个人物正在想什么?按照你设想的情境,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如果你周边有人,可以邀请他参与这个测试,并分享你们各自的故事,也可以将你的故事分享到群里来。

我们会发现,虽然看到的是同一幅图片,但我们描述的故事可能完全不一样。

这张图片,来自于一个心理学测验,叫做主题统觉测验,是美国心理学家默里亨利于1935年为了性格研究而发展的一种测量工具,叫做内隐投射测验。他认为,给出一个同样的东西,每个人看到的都不一样。通过他们描绘自己看到了什么,我们就可以从中看到这个人的个性特点,选择的倾向或者思想情感等。所以,看起来我们描述的是图片,实际上,我们描述的是自己的内心。

比如,一个孩子最近刚读了《白雪公主》,那么他所描绘的情境可能是:左边是善良的公主,右边是恶毒的继母,这位继母可能正在盘算如何将公主除掉,不过最后她失败了。在这个孩子描述的故事中,反映了他自己的阅读经历。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想一下,在我们描述的故事里,反映了我们的哪些思想、情感、个性或者经历呢?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张不会说话的图片,接下来我们把难度升级,拿掉这张图片,换成一个活生生的人。这个人有可能是你的同事、朋友、家人、另一半,或者一个陌生人。

然后你想一想,从这个人身上,你又会看到怎样的故事?不管你看到了什么,我想你大概也明白这个游戏想表达什么了。看上去我们看到的是这个人,其实我们依然是通过对这个人的观察,来反映我们自己的内心结构。

比如:一位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吃零食,自己的房间也没有打扫,她可能会非常的担心,这个孩子好吃懒做,未来一定是个不受欢迎的人,也不会有什么成就。这个妈妈可以非常确定自己描述的是这个孩子身上存在的某种特点,但其实,这个描述当中,更多的反映的是妈妈的某一部分。

这里引入一个心理学概念:投射。投射指的是一种个人将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性格等个人特征,不自觉地反应于外界事物或者他人身上的心理过程。简单来说,每个人在别人身上,看见的其实是自己。比如,一个中学生的妈妈,很担心孩子玩游戏,其实这个孩子对游戏没有那么执着的热情,但是这个妈妈会说:一旦你开始玩游戏,就是摆脱不了的!她为什么这么肯定呢?可能是因为自己在别的事情上,曾经有过失控的体验。她从自身的经验上有一种害怕,所以他就认为,孩子跟自己是一样的,他会有无限的需求,而且他根本没有能力管理自己。但其实,这位妈妈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实际上是什么样,爱好是什么,对未来的打算怎么样,妈妈完全活在自己的经验里。

在同别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解读别人的态度,想法,目的,就跟解读那幅图片一样,会不自觉的带入自己的经历、情感、信念等。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环境的产物,原生家庭、社会文化、宗教、成长经验等,这些都塑造了我们的认知系统,同时这些都会成为我们的盘枝错节的信念系统,而不同的信念系统会让我们有不同的行为模式,不同的行为模式最终也决定着我们的命运。

信念是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这个世界的某种态度,规则,感受或者假设。什么意思呢?比如,我们看到下面这个图形后会脱口而出:三角形

这个反应速度很快,这就是自动化的思维,那么我们判断这是个三角形所依据的信念是什么呢?是我们脑海里隐藏的一个规则:我们看到这三条线段首尾相连的图形,就会把它叫做三角形。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信念或许都是一样的。在另一些问题上,每个人的信念或许就不一样了,我们的自动化思维就会按照不同的规则来运行。举个例子:请你判断这样的一个问题:你认为是愿意冒险的人会成为好的消防员还是谨慎的人会成为好的消防员?(当然人不一定只具备单一特点,冒险的同时也有很谨慎的人,不过在这里我们把问题假设的极致化、简单化,假设一个人只具备其中一个特点,以便我们继续分析)我猜,一部分人会选择愿意冒险的人,一部分人会选择谨慎的人。这一刻,你的判断取决于你的信念。如果你的信念是:救援更需要勇敢人的,敢于冒一定的风险去行动,你就会认为愿意冒险的人更合适;如果你的信念是,救援需要更理智的人,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出艰难的抉择,你就会认为谨慎的人更合适。

我们彼此信念的不同,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答案。

在生活中,有人喜欢听好消息,有人对坏消息就更敏感。有人在意别人,有人更在意自己。有人寻找朋友,有人寻找敌人。有人更在意工作,有人更在意家庭。有人想改变世界,也有人更关心这个世界不变的地方。这些不同的焦点,不同的偏好,都属于不同的信念。

这些信念可能来自于你的父母,也可能来自于你的早期成长经历,你受的教育,或者你所在的社会文化。这些从小养成的信念,早已被我们植入到了潜意识之中,很难被看见,而且我们自己可能也说不清,因为不知道自己有哪些信念,这些信念已经成为了我们自动化思维的一部分。信念就像我们戴的一副眼镜。外面的世界进入我们的眼睛里,永远要被这副眼镜折射一次,它并不是一副简单的眼镜,它有自己的意志,有些信息它会过滤掉,有些信息会加强,还有的信息可能会在加工过程中被扭曲,这也构成了我们的人生基色。

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很多人觉得他们在思考,而实际上,他们只是在重新整理自己的偏见

 

我们用这些来自过去的信念指导我们当下的生活,事实上我们就逐渐变成了信念的囚徒也形成了对我们人生的限制。

在这里,举几个生活中息息相关的例子。

比如,关于爱。一个女孩子,如果在她的童年时,爸爸是不可信赖的,长期出轨的,那么她会形成男人不会忠实于爱情,男人是不可靠的的信念,这样的底层信念会直接影响孩子跟异性相处,以及孩子的婚恋观;而另一个被爸爸深深支持、关爱、呵护的女孩子,则会坚信我是值的得到男人爱的、男人是值得信赖的

比如在关系里。一个从小不被允许表达自己的感受,需要委屈自己来换的认同的孩子,长大后很难摆脱做真实的自己是不安全的,是不被接纳和喜欢的,有这样底层信念的孩子,长大后就会成为一个讨好他人的人,一个活得憋屈的人。而一个从小被尊重、被看见、被鼓励真实表达想法,被鼓励成为自己的人,会觉得做真实的自己是安全的,为自己争取利益是天经地义的,有这种底层信念的人,一辈子都容易活的阳光、不压抑。

再比如,对人生的信念。有的人艰难的童年经历会让他深信生活是苦的,不容易的,而在另一个原生家庭氛围积极、乐观的孩子,则容易有人生是一场不断探索、经历的美好旅程的信念。

……

而这些被写到潜意识里面的不同的信念,会带来不同的人生经历,最终让我们的命运,变成一场自我实现的预言——相信赚钱很难的人,不知不觉会避开那些容易轻松赚钱的事情;相信男人不是好东西的女人,会吸引更多的渣男;相信人生很痛苦的人,一生都是痛苦的活着……我们每个人表面上当然希望自己被善待、吸引来好的人、好的事,可是,我们自己潜意识里的信念,才是命运真正的推手——你的信念相信什么,外在的命运就会发生什么。不同的信念会激发我们不同的感受和情绪,它们会形成不同的磁场,吸引与之同频的人、事、物。(这也就是吸引力法则)

我们以为在自主决定自己的人生走向,其实是我们的信念在引领我们活出不同的人生。甚至我们自以为可以客观的看待这个世界,殊不知,我们其实都是加了自己信念这个基色在行事、看待事物而已。逃避面对这些潜意识里的信念和情绪,就很容易无意识的沿用过去经验的信念,我们的命运就会被它们所操纵,就像无法走出的一个魔咒。如果我们想要决定自己的命运,想看到更多的事实,那么就需要我们认识和剖析自己的信念。这是一个逐步觉察、完善甚至疗愈自己的过程,是提高自己教育水平的过程,也是改写命运的过程。正如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说过的,“你的潜意识指引着你的人生,而你称其为命运。当潜意识被呈现,命运就被改写。

 

在这里,列出来13个问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试着回答一下:

1.出现一个意外状况的时候,我更愿意把它当成一件好事呢,还是坏事?

2.不如意的时候,我是倾向于反思自己的问题还是找别人的责任?

3.如果我取得了某种成就,我会认为是因为自己厉害,还是因为运气好?

4.如果我觉得自己厉害,这个厉害里面是天赋多一点,还是后天努力多一点?

5.别人夸奖我的时候,我相信他们是发自内心的吗?

6.我是更在意那些夸奖我的人,还是更在意那些对我有意见的人?

7.一个完全陌生的人见到我,是会对我抱有善意呢,还是心怀戒备?

8.想一想我的同行,我跟他们是竞争对手呢,还是合作伙伴呢?

9.我是更愿意去挑战风险呢,还是更喜欢安稳的生活?

10.一个项目发展的势头很好,我认为它以后会好上加好呢,还是盛极而衰呢?

11.我愿意接受我自己现在的状态吗?还是对自己有很多的不满?

12.我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吗?还是本性难移?

13.笼统来说,未来是会比今天更好呢,还是更差?

你可以找一张白纸,把你的答案写下来。需要说明的是,每道题的选项没有好坏之分,但请记住你的选择或者倾向性。这些题目,可以帮助你觉察自己看待这个世界的基色是什么。

二、如何调整孩子的信念?

2.1从觉察调整自己的信念开始。

在教学中或者在跟孩子互动中,如何觉察孩子的信念呢?其实这有个前提是,老师或者家长要对自己的信念有所觉察,就需先从自己身上下手挖掘、调整,才能够对孩子的信念觉察的更清晰。而且对自己信念觉察、调整的越多,我们就会更加客观公正的看待每个孩子的特点,而不是在自己信念基色的基础上来看待孩子。而且从自己下手会更加容易一些,毕竟我们对自己的过往经历知之甚多。每当自己出现了情绪点、卡点的时候,别放过自己,静下来,追溯到信念形成的那个时间点,找到根源,进行下一步的处理:疗愈、调整,进而改变我们的人生基色。

如何觉察、调整自己的信念呢?方式有很多种,比如,惠能大师“全凭心意做功夫”,从心入手,山长在讲六祖坛经时也详细开示过,这其实是最高明的方式,但要做到往往需要机缘,因为我们经常分不清真心妄心。

还有一些具体的方式,比如:表演,将电影中自己比较钦佩的人物角色的心里状态、行为习惯等真切的模仿出来:假设你想要让自己成为一个自信的人,在电影中类似的角色,选择的角色最好是可以跟你心相,就可以模仿他,观察角色的状态、肢体动作、用词、语气,揣摩她的心理特点等,将自己调频至这个角色中。再比如,借助高能量的人帮助自己调整:慧心课上刘老师帮助我们觉察、调整或清理了很多限制性信念。等等有很多种方式,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用的有两种方式一是感受或者说情绪层面,二是理性的思考。

先说第一个角度:感受、情绪层面:

心理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在他的著作《思考——快与慢》里面讲过:情绪相当于人的操作系统,而理智是建立在这个操作系统上面的软件,用手机作比,情绪相当于安卓系统,而理智是安装的APP,理智是无法管控情绪的。我们通常理解的所谓用理智控制情绪,实际上是用理智说服自己,将情绪压抑下来,但它并不是就此消失,而是累积在身体里,你的身体就会出现各种卡点,表现为各种各样的不舒服,这些情绪在未来某个合适的时点又会爆发出来。所以要想真正达到平和,并不是努力用意志力控制情绪,而是要提升内在的修养,能够通过多个角度看到事物尽可能多的真相,你看到的真相越多,你就越平和。如果仅仅是用理智去控制,你越努力,你的身体越抗拒,从自己的情绪点开始,这个情绪点其实也是你的卡点,每个卡点可能都有一个信念在限制你,限制你看到全部的事实和真相,而陷入自我构建的内部世界中,这个时候你可以静下心来看一看外部世界发生了什么,跟你的内部世界有什么区别。(在这里再说一下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各是什么。外部世界是指客观事实,比如三个苹果卖10元钱,这是客观事实。内部世界是你内心对外界发生的客观事件的反应,这里会有你的喜恶、情绪、观点等。比如上文的例子,三个苹果10元钱,有的人会嗤之以鼻:三个苹果十块钱!切,坑谁呢!机智如我才不会上当。有的人很喜悦:哇,这么便宜,买它,买它!。这就是不同的内部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部世界,外境出来,你内心会出来什么样的涟漪?以上是对内部世界、外部世界的简单解读。内部世界有情绪起来之后和外部世界确认一下,看看你有哪些忽略的事实,触发了你的什么信念。就在这个当下,看见你的身心感受,跟身心链接。

其实这个过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因为我们喜欢分辩出想要的感受和经验,以及不想要的感受和经验,然后过滤掉自己不想要的部分。而且大部分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被拿走被压抑了很多能量,甚至不被允许成为你自己。

所以,我们大部分会活在自己制造的假象中,但是,身体和心理的感受,永远都是诚实的。哪怕是恐惧,哪怕是嫉妒,哪怕是愧疚、自卑、甚至是麻木,都是当下真实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看到真实的自己,对自己诚实。不去评判、道德绑架自己;也不要以社会的评判标准去过滤什么是想要的、应该的、可以的;什么是不想要的、不应该的、不可以的。逐步的恢复跟自己的联结,我们才能看到那些制造我们情绪的信念。

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潘多拉的黑匣子,我们越害怕打开它,越害怕看到它,就会越恐惧它,只有当我们用意识之光照见了它,了解里面到底装了什么东西,才会发现这没什么可怕的。允许一切真实的感受和经验出现,臣服、接受它,反而会让我们的心渐渐安静下来。如果我们当下最真实的状态和感受就是不接纳、不允许,那就允许、看见自己的这股不允许的感受就好了。只有当感受力被我们重新启动,我们才能从当下浮现的问题、感受入手,一点点回溯,把童年时期那个受伤的孩子压抑下来的所有能量、最痛的经验、最想逃避的情绪、所有的未竟之事,都重新从那个黑匣子里放出来,带回到我们的意识里,把那些已经形成为我们固有信念的事件翻出来,我们再次看到它、允许它、接纳它、释放它、完成它,才能打破我们潜意识中的信念,重新建立自己的信念系统,改变人生。在这个过程中,你的身体可能会有某些反应,也是拥抱它,看着它,想哭想笑想骂想打枕头都可以随着你的身体行动即可(当然你要在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里,可以让你足够放松,可以诚实呈现你的感受和情绪)。这个信念如果不深的话,经过一次两次深度的看见,就会被逐渐抚平,这个信念就不会成为你的限制,也不会在障碍你的成长。只要当下的事情触发你什么,你就去看见、疗愈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不要用头脑去控制,也不要陷入二元对立,就让一切自然的发生。这个过程一定要对自己诚实,诚实的面对、接受自己的感受、想法。

这里引用刘老师话:臣服和接受不是一种消极的状态,是让你达到能量回归的状态,当你不愿意接受现在发生的事情时,你在和你的事情抵抗,你的能量就无法合一。当你臣服和接受它之后,你的内在是放松的,是一种很踏实的状态,无论做什么事情,你都愿意去负责任。你不再跟外界的事情纠结,这个时候你的内在就会生起解决问题的方法。

简单的举一个我的例子吧,我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才过去的一个坎儿,一直过不去的原因也是因为我没有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感受,被我应该和不应该限制了。这个例子是我对爸爸的认知:我爸爸是一个很负责很好的爸爸vs我爸爸是个可恶的爸爸。

爸爸在奶奶去世之后,性情大变,脾气暴躁,一言不合张嘴就骂,甚至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不对劲都会引来一场狂风暴雨,家里很不安宁。让我很苦恼,甚至很鄙视爸爸。我对爸爸的感情很复杂,小时候人家问我偶像是谁,我都会说:我的偶像有两个,一个我爸,一个我妈。我很敬佩他们。高考那一年我奶奶去逝了,奶奶的离世对我爸爸的打击很大,致使的性情大反转,让我陷入了矛盾和痛苦里,他每次骂我妈或者骂我们的亲人,都会激起我内心的鄙视和痛恨。我在头脑层面很能理解他为什么变成这样,每次跟爸爸接触,我都会压抑自己背后的鄙视而去理解他、或者直接跟他吵架、顶牛、甚至用我所学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指责、批判他。在接触新教育之后,这些复杂的感情依然在我心里。有一次分别跟爸爸妈妈打完电话,我陷入了很深很复杂纠结的情绪里,挂了电话后,抱着被子哭,内心翻涌,我也知道这个点需要被看到,但我就是不敢承认:我恨我爸爸这个样子,我鄙视他的这些行为。同时,我又觉得,他是我的父亲,我敬重的父亲,我怎么可以鄙视他,怎么可以说这种大不敬的话!这种情绪一直不间断的出来困扰我,直到后来,再一位朋友的鼓励下,我才知道其实这是我必须要跨过的一道坎,这些内心压抑的声音,我也必须诚实的面对它。那天下午,我在朋友家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把攒在心里的那些东西全倒了出来,从小心翼翼小声到很痛快有底气说,说完之后,感觉特别轻松,胃部某个区域感觉松了下来,呼吸都更顺畅了,这种体验也是让我很惊讶的。有了这样一次的经历之后,我发现我跟爸爸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剑拔弩张的状态开始有松动了。

后续又有一次跟爸爸交流时,触发我的情绪,我就一个人在房间里,把想说的话说出来,看到我身体的感受,这次的情绪相比之前就小了很多。大概有个两三次这样的情绪爆发之后,近一年多,这种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了,而且,目前,我对爸爸的感情里很少有恨和怨了,是真正的从心里理解他的行为,反而觉得爸爸真的很可怜,而我作为女儿看到他这样很心疼。同时也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够接触新教育,结识很多价值伙伴,在山长和刘老师的引领下,伙伴们的帮助下走向了身心更加健康的一条路。

以前,我觉得自己脾气修好了或者自己疗愈了后,就会跟我姐姐开玩笑:我觉得我疗愈的有进步了,可以回家接受咱爸爸的检验了。如果跟咱爸爸在一起生活一星期以上不跟他吵架,就是大进步。这种检验失败了很多次,每次都会苦笑着给我姐姐说:姐,打脸了,没接受了考验啊。或者被我姐姐嘲笑:嘿,妹子,失败啦!?。但是这一年多,尤其是疫情期间,我被隔离在家里,跟老爸被迫相处了3个月,一直比较平和,偶尔有几次辩论,也是因为我实在接受不了他的观点,而争论两句,这次从我爸家到我婆婆家后,我就很开心的给我姐姐打电话说:姐,我接受了考验。

跟我爸爸的关系这个卡点,是我用了很长的时间才过去的一个点,这里分享给大家,也是想说,在感受层面进行梳导的时候,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诚实面对自己所有的感受和经验,看到它,允许它表达出来。这里的表达并不是指要对着当事人表达,因为当事人不一定有这个能力或者即便有能力却不想接住你的感受和情绪,这两种情况都会对彼此或者你本人造成再次伤害。在我爸爸的事件中,我的表达是在屋子里对着被子表达或者跟我的朋友表达。

简单总结一下,从感受层面出发,一是要跟自己的身心联结,而不是头脑的思考。思考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能力,但一个跟自己身心失联的人,他的思考会变成为跟身心感受脱离的思考,这样的思考,会投射很多来自过去的创伤,即:你以为的思考,只不过是把偏见又一遍地整理而已。你的头脑会遮蔽真相,但来自你身体层面的感受和心理层面的情绪却是最真实的。因此,从感受出发,实际上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二是要真实,诚实的面对自己当下所起的感受、情绪和经验。

三是,表达出来,而不是压抑着、憋屈着

互动环节:

说到这里,我想邀请大家做一个小游戏:跟自己建立连接,去看见和表达当下这个真实的自己:

请找一个你觉得舒服的姿势,坐着、躺着都可以。然后我邀请你做一个最深的深呼吸,深深地吸一口气,停留几秒,在慢慢慢慢的吐出来。

然后请你去感受自己,试着跟着自己的感觉而不是理智和头脑,真实的回答下面的问题:

我当下的身体感受是什么?

有哪里不舒服吗?

我此刻的心理感受是什么?

当我们可以这样看见自己的身心感受,我们就自然的可以进入下一环节:表达。

你接着去问自己:

如果可以真实表达,我的感受想表达什么?

我的难受想让我做点什么,可以让它感觉舒服一点?

比如,你先去感受自己的身体,也许会感觉自己的头部向遭到了重击般的头痛、胃很不舒服、胸很闷、背很疼、肩膀很紧很酸疼……

再次感受你的心,也许,你会感受到一股忧伤、一份疲惫、一丝担心,也许是愤怒、失望、恐惧……

你可以静静的感受自己,也可以去看看,如果你可以完全真实地表达自己,那么此刻,你的头痛要表达什么?你的胸闷、背疼要表达什么?你的肩膀很紧很酸疼要表达什么?

也许,你的头疼想要说:我很生气,很生气!气死我啦

也许,你的胸闷想要说:我很委屈,我很委屈,我好憋屈

也许,你的酸疼的后背想要说:我很累,我压力好大啊,没人分担,我真的好累啊

也许,你的心脏要说:我不快乐!我不快乐!我活着没有乐趣!我想要快乐一点!

……

就停留在这个真实的感受里,也许我们太过匆忙,已忽略它们太久太久,他们也痛苦的等待太久太久,因为我们看不见它们,忽视它们,现在,让卡住的能量重新流动起来,让情绪顺畅的运行起来。

如果你愿意,你还可以去问你的身体上那个不舒服的感觉:

它希望你做些什么,可以改善这种感觉,可以让它舒服一点?

它有没有话要跟谁表达出来?如果有,它想对谁说?说些什么?

接下来,你去跟着你的感受——如果给你一个机会,你想对自己的身体表达什么呢?要对你那些难受的感觉:悲伤、绝望、愤怒、压力大……表达什么呢?

……

好,我们这个小游戏到此结束,大家如果体验还不错的话,平时感觉不舒服了也可以自己做


未完待续……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知守学堂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