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揭开幸福践行新教育的面纱(上)——“清一联盟”读书会第226期(2019.11.12)

大家好!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曾说,世人不分男女,都以追求幸福为人生最高目标。我们希望拥有幸福而追求幸福,我们追求其他目标——健康、美貌、金钱、权力,无非也是因为我们以为拥有了这些就能得到幸福。几千年过去了,人类对幸福的渴求并无任何的不同。不过,人们追求的是如何幸福的度过一生,对吗?是的,我很了解,我也如此。不过我确信,当一个人幸福地践行新教育时,他也一定会幸福地度过一生。但幸福地度过一生却不一定在幸福地践行新教育,因为新教育提倡的一生是一种智慧的、利他的、有社会责任感且有荣誉的一生。这么一比较,显然幸福地践行新教育是更难做到的。新教育提倡努力精进,找自己毛病,改问题,做好孩子的榜样等,这更多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挺难挺辛苦的,和幸福的距离有些遥远。在不了解、不认同新教育的亲朋好友眼中,可能我们是一群不懂得吃喝玩乐的人,挺傻挺闷的,生活寡淡无味,和他们认为的幸福也扯不上什么关系。

以我为例吧,我是2013年了解新教育的,是V12会员,V12就相当于是课程打包一起购买的方式,比较特殊的一类学员。自那时起到现在上了绝大部分山长的课程,有时因为教学的关系,部分课程排不开时间。我从2015.9月上完清心课后当的新教育老师,至今四年多了。学习新教育的这些年里,我有过异常烧脑的时候,怎么山长说的话,感觉那么矛盾呢?这会听要关注孩子的情感反应,让他喜欢学习,但下一次听到的又是丢掉感觉,关注目标。我都不知道怎么做才好。然后又是责任,荣誉,自尊尊人之类的我之前都听过的词,但山长给了它我不知道的内涵。我每天不断地思索自己的这个行为是否合适,孩子会有什么反应。或是,孩子反应怎么是这样,跟我预想的不同,是哪里出了问题。到底如何进行心理行为教育,怎么改变行为,如何改变心等等。我感觉我脑子都要爆炸了。还好,我慢慢摸到了一些窍门,对于怎么做老师也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但一直以来,对我困扰最大的问题就是精力不济,哦,我说说我的年纪,我35了,我心里想做更多的事情,但是我能感受到我的身体在提醒我,它吃不消。每天的工作、复盘和教师团队的交流学习,无论在心力还是体力,消耗都很大。我很容易觉得疲惫,所以时不时需要休息,好好调整一下状态,充充电。知守有教师轮休计划,强制每位老师每周进行半天或一天的休息。虽然有时忙起来就没执行,但这个制度还是让老师们有了调整的机会。但无论如何,精力不济这个问题并不能停止我追求的脚步,无非就是慢点走慢慢做罢了。学习新教育、做新教育老师的这些年里,我感觉很充实。尽管很累,但很值得。这是我的感受。

我的家人呢?我爸妈觉得我挺辛苦的,天天从早工作到晚,7*24,好不容易有个假期又跑去培训了。我公婆开玩笑说我比主席还忙,虽然一年有3个月假,但实际我能陪家人的时间非常少,少的时候一个暑假大概只能陪十几天。家人们比较理解我,也很支持我,但他们一致认为我是比较辛苦的,但年轻时多吃苦多奋斗是正常的。

从我这六年多走新教育的亲身体会,以及观察对其他新教育的朋友,一直处在幸福地、神采奕奕精神饱满的状态的人比例不高。大部分人像是苦行僧的感觉,尽管苦行僧没有什么不好,但最近我想如果大人们一直在苦哈哈地践行新教育,对孩子而言有什么说服力和带动效果呢?愿意主动接受“苦修”的孩子还是少之又少的,难怪大部分孩子尽管理上认同但行动跟不上。无论我们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无论我们践行的是否是新教育式的人生,我觉得付出都是必须的、理所应当的,但它难道一定是辛苦的吗?如果我们做得幸福又快乐,是不是无论对孩子来说还是新教育圈外围的人来看,都更有说服力、更吸引人呢?

听到这,不知道是否有人有这样的疑问,你这是在追求感觉吗?我们要关注的是目标!对这个问题,我的想法是这样的,首先感觉和目标并不是相互冲突的,幸福更是。新教育看到了很多社会的盲区,但这不意味着只有盲区的存在。我再说一次,看到盲区不意味着只有盲区,看到阴影不意味着只有阴影的存在。很多人学习新教育太过用力,以致于有时忘记了这点。再者,幸福并不是存心去找就能找到的,直接去找反而不会奏效,它是副产品。只有在不计较好坏、全身心投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时,才会觉得幸福。

所以幸福地践行新教育这个问题看着并不好解决,对吗?但是,我依然希望解决它,我也认为这个问题可以解决,为什么呢?因为新教育教的是如何智慧过一生的学问,没道理指引的方向居然不是幸福,所以肯定有某种方式可以达成,而且我们的老师:山长和刘老师就是很幸福的,对吗?我很幸运,这个问题一直在我心头萦绕,现在时机到了。在今年暑假观摩国际今日体验营的过程中我找到了方法,十月份的慧心课让我学会了更多的方式。

这个方法给我带来最大的改变就是我的精力更充沛了,不容易疲倦,有时候事情很多,忙完后有些累或身体有些不适,但睡一觉后又恢复了。拿游戏里的生命值来比喻就是我觉得我血量大增,满血复活的时间缩短。不仅如此,我在工作生活中的很多时刻都感到了幸福。我是如何做到的呢?每个人都不同,幸福地践行新教育是否有普遍的方法?

由于语言非常局限,同一句话,各人有各人的解读。但我想尝试描述一下对应的场景,给到大家更多画面感。描述一个人长什么样,光用语言得说很多,且形容了也不一定想象得出,但给大家看一张照片大家就知道了,对不对?请大家听听关于这个方法的两张“照片”。


第一张照片是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的专心致志、浑然忘我的美妙时刻。也许是你在大自然中的时候,看着云彩被晕染,慢慢地红色明亮但不耀眼的太阳从海里升起;也许是你专心弹奏乐器的时候,一个个音符从你的手中飘扬而出,外界的纷扰都静止下来,你和你手上的乐器合而为一;也许是你和爱人浅笑呢喃的时候,他微笑的眉眼染红了你的腮边,你感觉和他之间没有任何距离,灵魂仿佛在跳舞;也许是你和孩子玩耍的时刻,你们都投入其中,你感受到亲密的互动,你们都处在幸福之中;也许是寒冷的冬夜坐在火炉边,看着火花的跳动,你似乎也变成了跳动的火焰,彼此的差异和距离消失无踪。身体心灵的每个细胞都感受到火焰的温暖和清晰,它以奇异的变幻和明亮的光芒吸引你,你心醉神怡,忘却了一切。它们是不是非常的美好?由于这些时刻都是全身心投入的时刻,也是非常专注的时候,为了后续说起来方便,就叫“全身心投入”吧。为啥不叫专注呢?因为说到专注,人们会想到集中注意力,专注确实包含集中注意力,但集中注意力不等于专注。对有些人来说,集中注意力是比较困难或是会导致紧张。全身心投入指的是非常放松的,自然进入的专注状态,它不是紧张着集中注意力达到的,却自然地达成了注意力集中的结果。平日人们使用的专注分两种:一是全神贯注、专心致志的状态,全身心投入就是这种;二是专注于某个目标,把个人的大部分时间精力聚焦到这个目标上。后面将用专注于某个目标表示这种含义。


第二张照片:像那些某个领域做到顶尖的人学习,像他们一样专注于某个确定的目标,有追求极致的精神。这些顶尖的人有种奇迹的苹果的木村秋则、做木工的秋山利辉、徒手攀岩的亚历克斯、摔跤吧爸爸里面的爸爸和他的女儿们;打造世界最干净机场的新春津子以及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追求极致就像奥运选手一样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拓展自己的边界,而那些行业顶尖的人就是将这样的精神用到了他们的工作中。追求极致是指努力的方向,不断做得更好。它和完美主义者不同,完美主义者是见不得生活中的不完美,将精力投入到改善那种种不完美中,他们的精力是分散的,没有达成时是沮丧或不满意的。这里的追求极致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他们选择的领域,在这个上面集中精力去努力,不断做得更好,前进一步就前进一步的欢喜。

说来也是好玩,我没想过有一天我会给大家说“追求极致”是多么的必要,因为之前我对追求极致并不认同。有必要追求极致吗?要懂得知止嘛!不是知足常乐?再说,我也听了一些追求极致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觉得真没必要做这么极致,反而应该适可而止。


李小龙大家应该都知道,他英年早逝,他的死被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关于他的死因,坊间猜测很多。最近的新书「李小龙传记」(BruceLee: A Life)披露,“李小龙为了电影的效果,摘除了腋窝的汗腺。他认为湿淋淋的腋窝非常影响观感。但是这样做非常危险的行为。因为这样,李小龙散热的速度会下降不少,会导致身体过热!”听着相当让人意外,还有这样热死的。可能是怕人们不信吧,书中还说到“由于1973的时候,我们对于身体过热的危害认知非常少。但根据目前的数据,运动员死亡案例中,由于身体过热导致死亡的人数位列第三,而在最热的月份中更加会升至榜首。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李小龙死于1973年的7月20号,这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假如这是真的,那李小龙就是为了极致地追求舞台效果而丧命,多么可惜啊!类似的事情还有,比如剑道比赛选手取得了胜利但拉断了跟腱之类的受伤事件;为了高考,衡水高中的孩子们睡觉不脱衣,上厕所有时间限制等。

现在我了解了,剑道比赛选手取得了胜利但拉断了跟腱之类的受伤事件中,我不能接受的是受伤,我不希望看到追求极致带来的这个结果。但我无比敬佩他们展现出的精神,之前我把这种精神的带来的可怕结果和这种精神本身混为一谈,但实则在工作中去追求极致,对于能敏锐感知自己身体的或是有一定医学常识的人们而言是不会影响身体健康的。

有时我还会把一些极端的行为和追求极致搅和在一起,但其实它们是不同的。比如衡水高中的孩子,那样的生活安排是极端,没有考虑人基本的需求。就如同我刚刚解释的,追求极致就像奥运选手的精神。人们无数次看到他们并为之动容,或许我们曾经闪过一念,我也想像他们一样,为国争光,可惜我没有选择做运动员,所以我没机会。但不是这样的,我们的确不能人人都做运动员,但我们都可以模仿他们的精神。

Anyway,不管之前我怎样如何对追求极致不感冒,但是在国际今日体验营听完《最后的武士》讲解后,我受到了很强的震撼。里面的武士们及那个村所有的人们,他们展现的全身心投入、专注于他们的责任或理想,以及他们的极致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我决心成为那样的人,过那样的生活。现在每每想起他们,我依然肃然起敬,心向往之。


体验往往比道理更有力量,我尽力使这次分享带给大家更多的体验感,所以将会有视频、故事和一些互动。我请大家先看一段剪辑过的电影《最后的武士》。我们着重看汤姆克鲁斯扮演的人前后的变化及他变化的由来。我简要介绍下故事背景:故事发生在1876-1877年,当时美国建国一百周年,西方文化已很有影响力,前美国军人内森曾奉命屠杀印第安人的部落,杀了他认为不该杀的平民百姓,妇孺老幼,心中非常后悔,时时陷入自责和无尽的噩梦中,非常颓废,借酒浇愁。当时日本处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有两股强大的力量,一是以武士为代表的传统派,他们认为日本应该保持传统,不要丢弃自己的文化,极力抵制铁路等新式设施或武器;另一个是以推行西方生活方式和武器,全盘接受西方文化的新派。新派当时占据了上风,新派邀请内森到新军中做教官,他在参与一次与传统派武士的作战中被生擒。(播放视频13.5分钟)

视频讲解:

大家也看到,受到内心谴责、噩梦连绵的内森在那个村落里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他发现那里的每一个人无论做什么都是那么的投入专注,更是被他们的首领胜元所折服,愿意为胜元参与和自己无关的战斗,并达成胜元没有说出口的遗愿。大家也看到了电影中的场景,胜元选择死去的方式让他的对手动容,纷纷跪下表示敬意。内森拿着武士刀呈给天皇,传递胜元的话,请天皇不要忘记了武士的精神。这个行为代表着外国人如此地珍视日本的文化,而日本难道要抛弃它们吗?内森用他的行动向天皇证明了日本传统文化的价值,天皇极受触动,也因此做出决定,使日本走出了保持传统和引进西方文明兼修的一条路,成为了现代强国。

您是否从这段视频中看到了先前说到的两张“照片”?“全身心投入”的时刻,追求极致的精神?自此之后,日本的武士阶层消失,武士们进入了各行各业,并把这种武士道的精神融入其中,催生了新教育圈熟知的“樱花精神”、“匠人精神”还有很多电影《寿司之神》、《奇迹的苹果》和纪录片《全心全意,是每天理所当然的事情》讲述全世界最干净的机场——羽田机场的“清洁女王”的故事,他们无论做哪一行,都把它做到极致,做到让人尊敬景仰的地步。这些人的共同点是:专注,追求极致,我们从他们身上可以大致推导:日本正是因为有这样一大批专注于某行业,全身心的投入,不断追求极致的行为让日本变成经济强国。日本的人均GDP是中国人均GDP的4.27倍,再加上日本在海外的投资体量被隐藏,计入了其他国家的GDP中,实际可能是咱们的8倍。

幸福践行新教育的秘诀就是在践行新教育的过程中,主动创造“全身心投入”的美妙时刻,付出的过程自然变成幸福的体验,这种状态中,精进将变得妙不可言,享受其中,停不下来,选择我们认同某个目标,专注于它并追求极致。

落到成人的生活中,由于工作占了我们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工作的时候不幸福,我们的生活就谈不上幸福。再者,你想教育孩子乐于承担责任,而大人每天带着一脸疲倦回家,谈到工作就厌烦,他怎么去乐于承担呢?所以我们需要改变对工作的态度,将“全身心投入”的时刻带到我们的工作中,只要体验过一次这种时刻,你自然愿意创造更多,形成良性的循环,如此你将改变对工作的看法,无论之前是出于兴趣爱好或是责任,但现在就抱着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在这个领域里追求极致的精神来做。可以确信,这样做不仅会幸福,还会带来你想不到的成功。

这样做难不难呢?我不知道,对每个人而言可能都不同,但在现代社会比起以前的时代来说,难度确实更大,有很多挑战。


挑战一:大量资讯不断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便捷的通讯工具、讲究效率的生活把人们的时间切割成无数碎片,让长时间专注地做事变得奢侈。

这点我想大家都会有感受,手机的信息提示灯不断闪烁,大商场里的巨幅广告屏不停播放,一些微信公号起着令人咋舌的标题……这些都在吸引我们的注意力。现在读一本书、完整地看一部电影都很困难,注意力无法持久地倾注在一件事情上,我们似乎习惯了碎片化的生活方式,注意力不停地从一件事被动跳到另一件事。有时候,注意力发生了转移,我们都毫无意识,比如刷了半天手机,才想起自己明明应该正在学习,刚才本想用手机查查资料,不知怎么就刷起了朋友圈……真是神思恍惚,不受自己控制。可能,这时我们会进一步产生自责的情绪,怎么我又跑神了。其实,人们或许没有觉察到,我们正处在一个有意识地被收割注意力的时代。商家非常明白,我们的注意力在哪里,商机就在哪里,所以他们会竭尽全力地吸引人的眼球。

其实,注意包括被动注意和主动注意,我们想干啥事时,是我们主动的注意,但我们被其他东西吸引注意力跑开时是被动注意。注意从始至终贯穿于整个心理过程,只有先注意到一定事物,才可能进一步去记忆和思考等。没有注意,人们的各种智力因素,观察、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将得不到一定的支持而失去控制。没有注意力,则无法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深入地思考一定的问题。

俄罗斯教育家曾指出,“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所以我们需要守好这个门户。怎么做呢?首先,别迷信自己能一心二用,你认为的一心二用其实是在两个事情间快速进行切换造成的错觉,尽量一心一意地做当下需要做的事情。然后,隔开干扰源。比如将手机调成静音模式,每天固定几个时间段处理信息,如果有觉察和自控力,就将必要的信息进行处理,处理结束就放下手机;如果做不到,就给自己设定一个闹钟,时间一到闹钟响起,即刻停止使用手机。没事不去超市,不去逛街,不开购物APP,人的购买欲很容易被勾起,买上一堆不必要的东西。没事时怎么办,起来做做运动,伸展一下,看看绿色,多接触大自然嘛。将需要处理的零碎事件放在自己可能会被打扰的时间段里处理,留出自己不容易被打扰的时间段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提前和自己的家人沟通那一段时间不打扰自己,去感受那种沉浸其中的,不被干扰的美好。


如果这样做了后,我们的注意力还是不能集中,那表示我们需要做一些控制注意力的练习。集中注意冥想(Focused Attention Meditation)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这种冥想方式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事物上,可以是一支蜡烛、一幅画,可以是呼吸、甚至一种感觉。我们可以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后背挺直,保持良好的坐姿,闭上眼,深呼吸,让自己放松下来,感受那个事物。

为了维持专注,需要始终监控注意力的对象。刚开始,注意力会从被选定的东西上游走,这很正常,关键是我们要确认注意力移走的过程,去识别它的发生,比如我们冥想时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但在某个时刻突然移到膝盖的疼痛上。接着,我们发现注意力走了,将它拉回来,重新放到呼吸上。

这个过程能培养我们专注于特定目标的敏感度和稳定性。对初学者来说,冥想过程会遇到很多走神的时候,如果注意力飘走了,不要自责,毕竟大部分人在生活的绝大部分时候在“练习”分心。我们多一些练习,多一些耐心。


挑战二:大量的负面信息,激发人的各种负面情绪,让他无力处理,他想逃离,逃离的方式是上瘾,用一个暂时能刺激他、给他短暂快乐的东西。

如果我们没有对自己的注意力进行关注和有效的控制,我们很容易被网络和手机提供的庞大资讯影响。这不仅是花费了我们的时间而已,更严重的是,它激发了我们很多的负面情绪。各种广告,图片激发人的购买欲,如果看上的东西很昂贵又囊中羞涩,会倍感焦躁;如果买回家中,可能不满意,还带来各种退换货的麻烦;如果满意但是不经常用,就面临收纳的烦恼;待到断舍离的时候,又要下一番决心丢掉,垃圾如何分类又是一个问题。仔细想想这个从无到有再到无的过程,我们给自己找了多少不必要的事啊,这个过程中是正面情绪多、持续时间长,还是负面情绪多、持续时间长呢?

尽管我们不再像几十年前一样需要忧虑温饱问题,但产生了很多别的烦恼,赚的钱是否足够,自己是否光鲜亮丽,孩子的教育是否高质,食物是否无污染,去哪里旅游比较上档次等等,我们依然有很多烦心事。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现代社会都给他们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尽管生存不成问题,但焦虑没有减少,甚至还升级。

还有统计显示,媒体报道中每报道17条坏消息才报道一条好消息。何况自媒体、短视频的出现,信息良莠不齐,猎奇夸张的居多,让人更美好积极的信息占比减少而且这种信息传开的速度很慢,但负面消息一夜间就传遍大街小巷。而且新闻一点开就有一连串的相关推送,这些资讯激发了很多人愤怒的、悲观的情绪,不断获取这些信息或许还会让他们对整个社会和人心失去信心。愤青是不是这样产生的呢?

关于人类的负面情绪,或消极心态如烦躁、没耐心、暴怒、压抑、怨恨或自杀性的绝望等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它们完全是不自然的,是一种心理污染。地球上只有人类才有消极心态,其他的生物非但没有消极心态,而且也不会像人类一样去损坏或毒害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谁发现过不开心的花朵或是有压力的树吗?是否遇到过抑郁的狗或是无法放松的猫呢?或是充满仇恨的小鸟?偶尔表现出消极心态或神经质的动物是因为它们和人类有亲密的接触,被人类所影响了。所以,动物的能量层级基本在200以上,但人,大部分人经常低于200。

负面情绪不断累积后心灵失去了本有的秩序,独处或无所事事时这些情绪会一一涌出,渴望得到处理,重回有序的状态,但人们大多没有受过这种训练,不知如何处理,本能地逃避。如果是比较理智,有自控力的人,会选择多干活,把工作做得更好;如果不是,我们就会急于用任何能到手的资讯填满心灵,只要能转移注意力,不要沉溺在消极的情绪之中就好。电视是人们的第一选择,人们迫不及待地打开它,花费大量的时间,尽管这么做毫无乐趣可言。比起其他的刺激——阅读、和别人交谈、发展兴趣爱好等,电视最能提供持续且易得的资讯,帮助人们从心灵棘手的问题中逃开。

人们还会奔向商铺、美食店或网上购物、看各种影片、玩电子游戏。可惜的是,享乐的片刻转瞬即逝,只要没有这些,就是各种不爽。所以现代社会,上瘾(各种瘾:烟酒,色情,毒品)的人特别多。商家大获其利,但人们却如同饮鸩止渴一般没了自主意志,对自身失去了控制。

面对这种情况,处理方式就相对复杂。让我们畏惧独处的不仅是外部激发的各种情绪,还有我们以往的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对于前者,我们要看清自己这些多余的欲望被勾起的原因,从源头斩断,意识到如果我们顺应则沦为商家的棋子,我们是否愿意,做出自己的选择。这个咱们新教育圈梳理了很多,我给大家说说我最近的一个体会,前一段时间去观摩和上慧心课,收拾行李时我发现光为了清洁,我需要洗面奶、洗发水、沐浴露,平日偶尔用磨砂膏,使用后,皮肤天然分泌的油脂会洗去,我还需要护发素、身体乳和面霜。想想都觉得东西好多,麻烦!而且看了纪录片《塑料海洋》后我发现人制造的垃圾太多了,深海都能发现塑料微粒。那么多瓶瓶罐罐,用完就丢。我就想了个法子,现在用无患子皮煮水加丝瓜络完全代替了。洗头洗澡洗脸都能用,洗完又不觉得紧绷,还不产生垃圾,煮完的果皮能堆肥,洗完的废水还能浇地。整个清洁的程序变得极为简单省时,原来为了防止洗浴产品残留,漂洗还挺费时的,现在一切easy。

对于之前生活中积累的负面情绪,可以通过打坐或内观(图片选葛印卡老师)解决,关注你的呼吸,同时把觉知力放在鼻子和嘴巴的三角区域,只体会这一部分的感受和变化,区域缩小会让你的觉知变得更敏锐。假如有负面情绪浮起,保持不动心,看到它,不去抗拒,接纳它,它们或许一波波像波浪一样涌上来,然后也会消失;我们还可以通过上慧心课、做心理疗愈解决。


挑战三:可选择的职业太多,让人迷失;看似自由度更大,但无法做出选择;即使选择后也很难发展出坚定的决心,在某一个领域做到极致。浮躁的心让人无法思考,做出明智的决定。

几十年前,书大多质量不错,不怎么需要精挑细选,就能成为孩子有益的精神食粮;现在,书的质量良莠不齐,父母们已不知如何买书,他们没有时间选书,要借助别人的推荐书单才可以为孩子买到合适的书籍。为什么?是海量信息的涌入让人来不及分辨。

人类成员中最不能忍受大量信息闯入的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注意到所有不相干的刺激,接受所有的信息。而且他们无法控制任何事物进出意识。有些病人把这个过程描述得很生动,“事情太快地涌进来,我失去控制,终于迷失了。”多数人没有因为信息过多而致病,但他们未尝不是信息过多的困扰者,他们或许也迷失了,只不过是另一种迷失,失去头绪,失去方向。

几十年前,一个女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家人的幸福就是她这一生最高的目标,因为她没有太多其他的选择。今天的女人可以往各个方向发展,所有人都同样面临一片更开阔的天空,便利的交通使人不必再困守家乡,任何人都不必只跟自小生长的街坊邻居来往,不必只认同自己的出生地。现在要换职业很方便,没有人非得干某个职业一辈子不可。我们今天面临多样的抉择,个人的自由因而大为扩张,这看似很好;但吸引人的选择机会一多,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摇摆不定的内心,选择这个后遇到了困难就想,干脆选另一个吧。还有求两全的心理,选择了这个,那个的好就没有;选择那个,这个的好就不能存在。怎么办呢?由此可见,选择更多不见得有助于做出一个明智的决定。这是现代社会给我们带来的第三个挑战。

而专注的第二层含义是对确定的某个目标的追求,把个人的大部分时间精力聚焦到这个目标上。既然如此,目标的选择就很重要。想做出明智的选择就需要思考,这种情况下应该是长时间的思考。明仪老师说她在14岁时花了一年的时间思考人生究竟有什么意义,她要做什么。

现代社会中,人们不重视思考,要么不爱思考,要么少有机会进行长时间专注的思考。而没有长时间的专注思考,就像在闹市中开车,不是被人流就是被红灯中断,速度无法提起来,一小时也走不了几公里。思考本身会消耗人大量的能量,何况被频繁的打断,结果就像没煮沸的水停火后冷却一样低效。现代人的思考是如此的低效缓慢,以致于无法想清自己的人生方向,做出智慧的选择。如果我们希望人生过得幸福,少不了问自己几个问题:我选择这个行业是否符合我的特质?将来是否有前景?这个人合适做我的伴侣吗?怎样教育孩子才可以?怎样才会获得健康的身心?

思考是如此重要,还能说得更深入些。如果不去思考,或是思考得比别人慢很多,我们就可能被人恶意诱导,去到我们不希望去的地方。换句话说,我们可能被他人统治。简而言之,不思考就没有洞察力,大概率上会被舆论、潮流和商家所驱使。


我们了解新教育后肯定有一段时间是不断地思考,发现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对;大众这样做有问题,那样做是自寻死路等。我们发现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陷阱和问题,原来我们都视之为正常。之前太傻了。。。对吗?但这更多是山长的思考,绝大部分人未经细致的思考,把自己的选择权放弃,交给了潮流,选择从众,比如现在的潮流就是消费享乐主义、精致利己主义的盛行。山长创立的新教育发现了社会这个问题,提出做一个经营者,做服务他人的人。我们都认同这点,那选择什么目标就有方向了。选择某个能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也是自己喜欢的事业,十年数十年地在这个事业中全神贯注、心无旁骛的做。

由于新教育圈经常提到目标,我的这次分享里也谈了很多次目标。但为了更清楚,我还是想解释一下我理解的目标。目标可以是我这一生要干什么,也可以是我这几年要干什么。目标也可以变化,并非只有那个让我们向往的、喜欢的愿意一生去做的才叫目标。可能很多人会疑惑我的人生到底要做什么,假如没有想出来时怎么办呢?然后陷入迷茫中。其实,我指的专注于某个目标并不是说这个目标必须是人生目标不可,当下我们的责任也好机缘也好,选择做什么,那个就是我们的目标,这一段时间里专注于此。孩子十多岁时对世界的理解难道会和他三十多岁时一样吗?何况世界变得如此之快。让我们允许这个目标可以调整。但无论当下选择了做什么,都全身心投入。

假使一个人自小就清楚自己要干啥,并持续一生,那我们可以推断,这样他在这个领域变成大师的可能性很大。假如不清楚,孩子也有资格去先体验同时思考再做选择,或是根据社会变化再次更改他的选择。大人也是。我觉得对于目标的理解不要太狭隘和固化。

对于利他的理解也是。当我们做好自己孩子的本分、父母的本分或是夫妻的本分时我们就为社会创造了一个安定的家庭,我们因此提升了社会的稳定程度,这是利他。如果我们的工作还给其他人带来了幸福,这也是利他。就算我们什么也不做,只是专注提升自己的能量层级,这还是利他,因为你的提升提高了人类能量层级的平均值。无论如何选择工作,只要它是一个正当的事情,我们怀着利他之心做,就是利他的。而且人的能力有大有小,刚开始我可能只能服务有限的几个人,或许只能让自己的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而开心;慢慢地,我可能波及到更多人,十几个二十几个。并非只有有利于很大的团体才叫利他。再换个角度,你的生活方式对地球更友好不也是利他吗?

现代社会的三个挑战和应对方式我们都了解了,让我们回忆一下当今社会上人们的状态吧,有很多平静安宁的时刻吗?很少,对吗?更多的时候是不是浮躁、焦虑、易怒,甚至有很多抑郁绝望?如果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我们能做到“全身心的投入”,这些负面情绪将大大减少,不仅提升我们个人的幸福度,同时也提升了社会的安定程度。自然地,也能带来经济效益。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知守学堂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