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知守学堂2018年秋季学期幼狮班第十周周总

**家长:

您好!又到了周末的时间,现就本周的学习生活情况向您做一汇报:

  • 做事方面

本周孩子们的个人内务、公共卫生等方面,已经建立起不错的习惯,可以做到不需要老师过多的关注,按时按质完成。只是在晚上的洗漱方面,还是有个别孩子需要监督。

  • 运动和活动方面

本周运动继续延续之前的项目进行,孩子们经过近半个学期的锻炼,体能和灵活性明显有了很大进步,比如在早上跳格子的项目中,大部分孩子对身体的控制力很好,能让身体在短时间内进行快速平衡挪移。虽然有三名新生来的时间不长,但他们的状态也开始上升,在老生的带动下很快就找到了各自的运动节奏。

本周初给孩子们播放了今日新教育QQ群里分享的一个运动短片,讲的是一个日本小男孩学习模仿李小龙练武的内容,孩子们看了之后都大受震动,纷纷表示那个小孩子太厉害了,老师借此引导他们如果未来想和这样的人成为朋友和同学,自己要怎么做才可以?他们表示要更加努力才行。有了这样的对照,孩子们在接下来的运动中状态提升很快,所有同学当天就创造了新的纪录,有的甚至突破了三项纪录,但孩子们毕竟有惰性,需要常抓不懈,也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激励。本周五同学们在练习抻筋拔骨功的时候,赵同学和郭同学两位同学都突破了30分钟,在挑战的过程中,她们因为疼痛和疲惫在后期开始流泪不止,特别是郭同学,看样子坚持得很痛苦,老师引导她们可以选择放弃,也可以选择将情绪转化为力量储存起来,其他孩子也都围在旁边为她们加油鼓劲,最终她们都没有放弃,到最后两个人几乎同时结束。结束后郭同学的第一句话是问另一个同学“你坚持了多长时间?”从中也可以看到伙伴对她们的影响,有实力相当的伙伴作为对手可以让孩子更好地发掘自己的潜能。其他围观的同学对此也很有触动,来自身边伙伴的行为让他们也看到了自己进步的空间,这就像一颗种子一样,不经意播下的时候,我们无法预知结果,但当机缘足够的时候,就会开花结果,这是自然而然的事。



从结果来看,孩子们对于突破自己的状态很喜欢,这会给孩子们带来信心同时带来成就感,当他们突破自己的体验越来越多的时候,就会更愿意突破,形成良性循环。这种正向的良性循环会让孩子们敢于也愿意挑战自己。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本质上成就感也是找感觉的一种,孩子们现在起点比较低,所以突破更容易些,他们每天突破自己的感觉很好,就会享受这种感觉,但越到后来可能突破越难。更重要的是,现实生活中,哪里有那么多突破的喜悦给你找感觉?很可能是枯燥无味的工作更多,没有成就的苦干更多些,孩子如果不能忍受单调,也就不可能成功。我们更看重的是孩子平时的练功状态以及面对突破的态度,孩子们突破自己自然是非常喜悦的,但这些突破都是来源于日常的积累,没有平时踏实认真的练功就不会有最后的结果。所以,家长们在面对孩子们突破的喜悦的时候,也请不要过度反应,以免孩子爱上找感觉。

新生在本周的进步比较明显,冲劲很足,表现在他们在各类项目的目标制定和完成情况都不错,他们那股不服输的劲让老生开始有危机感,班级内正在开始形成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态势,这也是我们希望看到孩子们呈现的状态。值得一提的是,三个男生的冲劲和气势开始显现。我们希望能够培养出有真正男子汉气概的男性出来,运动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但这对家长也是一种挑战,如果孩子们从小习惯了被呵护和宠爱,当面对严格的训练要求时,很可能就会找理由退缩,虽然我们在头脑层面知道孩子退缩是不好的,希望他们能够拥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力,但意志力的形成却是要经过无数的挑战甚至是痛苦的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对父母和老师在心理层面的挑战更大。如果我们“慈母心”一起,很可能就踩进了爱心陷阱,所以我们在这里先给家长们打个预防针,在运动中孩子们会因为突破自己而有成就感,但挑战的确是有难度甚至比较痛苦,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明确态度,帮助孩子一起迎难而上面对挑战,特别是当孩子们暂时陷入低谷或者失败的时候,更不能给孩子“撤梯子”,而要帮助他们重新鼓足勇气迎接挑战。打个比方来说,作为老师我们的角色是把他们往上拉,比如引导孩子,给他们鼓劲,帮助他们分析原因,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甚至需要的时候也会“拿小鞭子抽”等等;而作为家长的角色则是往上推,当孩子想往后退的时候断掉他们的后路,给他鼓励和支持,以及必要的引领。对于家长,如果对孩子的引导能够和学堂一致当然是最好的,但由于父母和孩子之间天生的情感,所以可能会形成理性的障碍,那么最低的要求至少是当孩子想退缩的时候不允许他后退,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孩子也会得到成长。这样老师和家长,一个拉,一个推,孩子自然就会往上走了。

  • 学习方面

阅读课继续读小豆豆。里面有一个片段是小豆豆逛庙会的时候死缠烂打非要爸爸妈妈给她买一只小鸡,说道“求求你们,这是我一辈子的心愿。一直到死,我再也不会说要买什么了。给我买只小鸡吧!”孩子们听到这里,纷纷笑了起来。老师问他们,你们会不会用这样的方法对付你们家长?好多孩子都说会,老师又问这种招式好不好用?很少孩子说不管用,有的说对妈妈(爸爸)不管用,但是对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管用,或者对爸爸妈妈中的某一位管用。老师再问,那么你们回想一下,这种招式一般对什么样的人有效呢?孩子说,对溺爱自己的人会有效。老师又问,像这样本来大人不同意你们要挟一下或者吵闹一番就能达到的事情,对你们有没有好处呢?大家纷纷说没好处。那既然没好处为什么你们还会这样做呢?实际上是因为你们并不真正理解。老师举了自己最近的例子,帮助他们理解严格执行规则实际上是为了帮助他们。最近连续三次明珠班的家长会老师都迟到了,原因是老师需要先开咱们幼狮班的家长会,而到时间之后老师没有坚决按照约定退出,而是觉得家长们一周一次开会也不容易所以就想尽量满足他们,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第二次、第三次家长们依旧没有按时结束,而这种结果就是因为老师第一次没有严格地按照规则执行,所以让家长们误以为老师的时间是可以侵占的,所以当第三次发生的时候老师就坚决地退出了,而家长们也及时地进行了反省。其实所有的规则都是一样的,如果执行规则的人一时心软,就等于纵容了违反规则的行为,违规的事情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所以对你们严格要求的人才是真正爱你的人。

小豆豆勇于探索,但有时候比较莽撞,有一次跳“沙堆”,结果却陷到泥里出不来,等了好久妈妈才来把她救出去;还有一次是看到路中间有张报纸,就兴奋地跳进去,结果是掉进了厕所的入口处,孩子们听了乐得不行。老师让他们思考自己有没有类似的行为,或者有没有观察到学堂其他孩子有没有类似不顾后果的行为?答案是有,有的孩子这种行为比较多,有的比较少,但多多少少都有后果考虑不周的例子。老师分析了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因为他们在做事之前没有或者很少考虑后果。原因一是他们养成了不思考的习惯,二是即便思考了对后果的评估也不够准确。这两点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他们头脑中的因果关系不清晰。比如说,正常来讲,一个孩子碰到火,就会被烫到,然后就形成了不能随便碰火的认知。我们通过这种体验知道了一个正常的因果关系。但是对有的孩子来说,没有建立起正常的因果关系,甚至是扭曲的因果关系。这是因为他在体验的过程中被打断或者被扭曲(比如因为玩火而挨揍,这个因和果就没有必然的关系)就会形成错误的认知。道理很浅显,孩子们都能理解,有的孩子说我明白了,那么就得去体验,老师又告诉他们,不是什么事情都需要自己亲自去体验的,那也太蠢了,而且也不可能。比如你看到弟弟玩插座被电了,你就知道插座不能玩,不需要自己再去被电一下才知道。再说有些后果是你无法承担的,比如体验的结果很可能非常危险,甚至危及生命,那这个时候你就不能去体验。那要怎么办呢?就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了。你们学习也好,做事也好,都是在学习别人的经验,真正聪明的人会从别人身上吸取教训,自己不去犯类似的错误等等。

烹饪课

本次烹饪课依然是学习做麻球。为什么要安排同样的学习内容呢?是因为孩子们看懂了老师的操作,能说出怎么操作和实际操作成功不是一回事。让他们体验这种的差别,最后直至他们有单独操作的能力,并从这一次次的操作中有收获良好的品质和习惯才是我们的目的。

上次是老师示范给他们看的部分相对多一些,这次老师只有在最后炸麻球的才操作,所以孩子们有了更多的实际操作,也能从中看出他们的问题。有两个人都想参与削南瓜皮,但那两个人就拿着一块南瓜在不同的地方削,不知道把南瓜切开。削完皮后切片蒸,有两个孩子切得非常薄,有位同学切得略厚,那两个孩子就提醒那位切得厚的同学说厚了。老师问他们,是觉得这样厚不合适吗?经过引导他们思考,他们发现这样厚也是可以的,而且它比薄片更方便取出。类似这样的事情,引导孩子思考解决,慢慢孩子的相关能力就能提升。

课程中途也发生了一件小事。正常我们的称量过程都是把空容器放上去,去皮,然后加对应的材料进行称量。这一次老师教他们反向的操作:把已蒸好的南瓜及碗放称上,去皮,然后逐步取出需要的量。在这个过程中,南瓜渐少,但我们需要的称量的量300g还没到。有同学就直接舀了一勺南瓜加到碗里。老师引导孩子们思考这样做之后是否能得到我们想称量的部分?孩子们发现不行。这时,这位同学眼睛开始涌出眼泪,非常难过的样子。老师再问孩子们,应如何补救?我们刚刚已经取出了多少g?孩子们说出了之前的数据。那还剩多少?所以,孩子们想出了解决方法。老师再安抚那位同学,告诉她,没有关系,不要过分自责,犯错了想办法解决就好,只是沉浸在悲伤中是没有帮助的。然后再问她以后可以怎么做呢?她情绪稳定了些,说下次做之前要先想一想。

其他孩子也旁观了这一过程,相信对他们也有一些触动。

英语学习

1,学习节奏的转换

本学期考虑小班的年龄及中英文学习的重要次序上,中文比起英文而言是更急需提高的一点,所以英文学习一周只有8-9小时,也就是说,一个学期的英语学习总量只有160-180个小时。这个学习量是非常少的。再者,外在的推动叫压力,内在生出的叫动力。从学习结果上说,无论给孩子压力或是催生孩子动力可能短时间学习进度上没有看出不同。但是,长时间就有后劲的差异了。

为了真正让孩子生出内心的动力,老师们学期初做的决定就是用半学期的时间给孩子体验撤销外在压力下自己的学习状态、感受和结果。然后引导孩子进行回顾,把半学期孩子的学习进展给他们看并进行分析,让孩子能重新做出更理性的选择。体验永远比别人告知的道理更打动人心,对于孩子而言更是如此。

周二安排了专注测试日,让孩子们不提前定任何目标,只是全然专注地学习,看看自己一天的学习结果。当天总结,孩子们兴奋地告诉老师,很喜欢这样的状态和结果。是以,老师引导孩子们以后不需要定每日目标了,每天都按这样来要求自己,这样每天都能感受这样的状态。老师计划每两周进行一次英语的专注测试日,看他们的提升情况,并鼓励孩子一周达成5天的日目标,这样可以周末跟老师拷贝自己想看的电影或进行Raz kids的阅读。希望借由这样的安排激励孩子,让他们的英语学习进入更快的轨道。

 

周五将半学期的积分汇总跟孩子们进行了分析。这些数据如下:(略)

从上半学期平均每周的积分和这周的积分比较来看,李振宇是差别比较小的一个,这和老师平时的观察也是一致的。他是比较自律、比较认真学习的。双双、祈淮和冠卿的内在动力和自律性上都是偏不足的。其他同学因为是输入阶段,暂不能得出这方面的结论。

老师带领孩子们观看《Caillou》里的一集Caillou learns to whistle,里面Caillou看到有位同学会吹口哨,特别羡慕,也想学。然后一直练习,练习。晚上睡觉前,他爸爸过来说,“孩子,我为你这么努力地练习而自豪。”卡由很沮丧地说,“可是我还不会。”爸爸说,“你会学会的,只要你一直努力练习。学会吹口哨需要一些时间。”卡由说,“可是Leo马上就学会了。”爸爸说,“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学习节奏。”我请孩子们思考,这句话有没有前提。孩子们经过思考,发现前提是:你真正努力了。

老师让他们看看自己上半学期的积分,问问自己,上半学期够努力了吗?很多同学都摇头。下周开始,老师会引导孩子们认同一周完成五天的英语日目标是英语自立组的标准。

2,根据单词测试结果进行学习方法上的微调

由于孩子学习英语是采用的是浸泡式学习法,模仿母语学习的方式进行听力的先输入,所以马同学、郭同学听力的词汇量都是大于阅读的词汇量。李同学和刘同学相对来说,由于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他们的中文就已经发展了很好的阅读能力,所以造成了他们习惯用眼睛来进行学习,对于字幕的依赖比较高。

根据人的思维发展规律来看,认读思维一旦发展出来之后很容易被频繁使用,听力思维和图像思维就会被抑制,进而退化。刘同学的这个认读倾向比李同学更明显,所以刘同学的听力词汇增长缓慢。而学习英语的第一个应该掌握的能力就是听说。听说能力具备了后,由于每日交流的词汇量比较狭窄,想要进一步提高,就需要增加阅读,拓展知识面。不同的阶段需要进行不同的侧重,发展不同的能力,前一阶段帮助自己提升的可能下一阶段反而对自己而言是一个障碍。

把这些数据不同意味着什么,怎么进行针对性的学习背后的道理给孩子讲明白后,刘同学和李同学表示愿意接受老师对其学习方式的调整,把他们正在学习的材料Little Bear去掉字幕学习,并暂时不再进行单词的书写和刻意的记忆。刘同学原本申请每日学习一小段时间的Raz Kids的阅读也暂停。对于郭同学、马同学(马同学并没有听到老师的分析)这样听说能力还可以的同学,要开始重点进行阅读了,尤其是郭祈淮,她习惯了用耳朵来获取信息,那是她的舒适圈,她不太愿意主动走出来,需要老师进行一些推动。

对于处在英语输入期的孩子,老师降低了要求,原来是能配音就找老师过关(由于王同学的口音重,一直是跟读过关的;其他孩子都是配音过关)。现在调整为可以跟读就找老师过关,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给到他们成就感。火同学的英文学习材料由迪斯尼英语改成Muzzy。

 

  • 其他方面

周五晚上大总结,指出了孩子们日常行为中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洗碗池里老是有食物残渣,给后来打扫的同学带来不便,洗衣机在使用过程中经常门没有关紧就操作,还有打饭时着急忙慌地跑,以及有好吃的不管不顾地打很多,宿舍卫生间的灯老是开着,等等。教育就体现在细节当中,我们希望教导孩子让他们打心底里认同正确的做法,并且能够做出来,而不是仅仅硬性规定或者用惩罚的手段让他们服从。事实上,据我们观察,许多孩子想出的办法就是在复制他们以前被对待的方式,经常是“如果不怎样怎样,就怎样怎样”,这样做确实有可能能够达到让他们遵守规则的目的,但孩子是否是发自内心愿意遵守规则未必。我们希望通过细节的引导,激发孩子内心的善,激发他们愿意为他人着想的同理心,如果自律无效,再用他律。以厨房水槽的食物残渣为例,每个孩子都曾经为这些残渣苦恼过,但是轮到自己的时候却因为懒惰或者“不关我的事儿”的想法而随便把垃圾倒进水槽,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在我们看来,这是有次第的,首先需要树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念,做事情的时候永远考虑到下一个人,只有你愿意这样做,才有可能做得出来;其次,即便你有了这种意识,但是实际操作中很可能会忘记,所以用提醒的方式帮助自己,或者贴个纸条,或者用标志物,或者其他人来提醒,等等。老师相信,绝大部分的同学,在这两步就可以解决大部分的问题。如果对于一些就是比较懒惰或者不愿意考虑他人的人,再启用第三步,用规则的后果约束他。如此,对孩子来说,他会感受到自己整个过程是受到尊重的,他是自己愿意选择遵守规则的,即便是因为违反规则承担了后果,他也不会有抵触心理。

 

五、个人情况(略)

以上,就是本周的总结,欢迎家长回信交流。

祝冬安!

知守学堂教师团队

20181124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知守学堂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