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知守学堂2018年秋季学期幼狮班第八周周总

XX家长:

您好!时间过得真快,又到了周末的时候,现就本周孩子们的情况向您做一汇报:

一,做事方面

个人内务方面,本周大部分孩子基本上可以做到床铺整洁、衣柜整洁、鞋子摆放整齐,不需要老师过多的操心了

晚上洗漱方面,根据本周的抽查情况,还有些孩子的刷牙、洗脸还需要老师的监督。

公共卫生方面,孩子们大部分都可以做到8:15之前完成打扫并且一次性检查过关。

本周进行了学堂的第三期工作招募,新增了岗位主负责人职位的申请,申请方式延续第二期工作招募,大部分孩子都获得了自己心仪的工作。本周盛饭四人组感恩词带领人员餐桌管理员岗位竞争比较激烈。这些岗位有些老员工自恃有经验,提交的入职申请中工作流程不够详细,在众多竞聘者中败给了新的申请人员。至本周结束,竞聘成功的孩子已经在岗一周了,整体看下来大部分同学都可以较好的完成工作职责,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也能较快的找到解决方法。

 

本周五大总结时对于做事方面的总积分进行了第二次兑换,积分排名在班内前三名的同学,因为信用良好拥有预支下次兑换积分的权利。我们每次提供的奖品各不相同,主要的范围是学习用品(如文件袋、笔等)、生活用品(如手电筒、收纳盒、手套、围巾等)、手工制品等。这些物品对应的积分值也会根据孩子每次的总积分情况做上下调整。

每次兑换积分孩子们都表现得很兴奋,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得分情况换取自己需要的物品,在兑换的过程中,他们会考虑自己手上的积分是多少,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怎么取舍、是否预支等。在换取的过程中有的孩子就说,我就想换对我来说比较实用的东西。我们也看到有的孩子在兑换的过程中拿拿这个,拿拿那个,比较纠结。在兑换过程中老师不做任何干预,给他们时间,让他们去选择,去体验。看似简单的积分兑换,对孩子们来说也是一种锻炼,他们在这过程中需要思考,需要计算,需要面对自己想要兑换某些东西但是积分却不够的情况,这是孩子们可以切身体会的过程。

 

二,运动及活动方面

运动方面,制定本周目标时,依然延续上周的方式:把运动数据的平均分、最高分和孩子们制定的目标展示给孩子,肯定了孩子们做得好的地方,指出某些孩子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确立目标时,孩子们依然抱着挑战自己的态度,有的孩子还制定了本周在规定时间内所做数量的平均目标。本周看下来,所有孩子绝大部分时间都做到了专注、踏实、尽力而为,虽然有的孩子目标并没有达到,但孩子们在此过程中的体验更为珍贵。孩子们的状态正在稳步上升。

核心力量训练方面,根据孩子们动作的标准度以及自律程度(老师在和不在的情况下表现一致)选出了三位同学,可以在老师不在场的情况下做核心力量训练,以此方式鼓励孩子做到自我监督。

 

本周周三已经立冬,考虑到这种气温蛇已经进入冬眠,本周五下午,我们带着孩子去了学堂后面的山上。部分新生之前很少爬山,这次也是第一次爬学堂的后山,协调能力和灵活性还不够好,脚步没有很娴熟,尤其在下山的时候,有两个女孩子被落下比较远的距离。在爬山的过程中,我们听到孩子们相互说加油,彼此鼓励。这样的正能量正是我们一直倡导的,看来对于有些孩子来说,已经可以落实到行动上,我们也相信,这样的正能量会在孩子们之间传递,最终形成正向循环。

但是幼狮班有个别孩子,看到前面的人掉队,会直接大声态度并不太友好的快点,快点!老师也当场指出了这样做不合适。

 

三,学习方面

 

罗素曾经说过,教育就是教人学会思考。我们对此深以为然。尤其是现在的信息时代,获取知识和信息变得非常容易,因此掌握知识变得不重要,而了解如何获取知识以及处理信息变得非常重要,也就是说,掌握自学的能力,使自己能够在纷繁的信息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的能力更加重要。也因此,不仅学堂的所有课程都是围绕这个原则开设,而且老师在跟孩子接触的时候,脑子里也会有这根弦,尽量提供机会让孩子们自己去体验,去思考。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确实发现许多孩子貌似知识面比较广,甚至在某个领域懂得还挺多,但他们知道的比较散乱,是点状而不是线状的,孩子只是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了一些知识点,这些知识不但没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科学思维,反而增长了他们的骄傲之心,孩子会觉得“我懂得挺多”而自满。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有大量的互动,帮助孩子建立思考的习惯,建立遇事能够多问为什么的习惯,单纯对知识的传授并不多,也并不是像我们传统概念里分门类的学科,希望家长能对此加深理解,以免因为急于看到孩子外在能力的增长而焦虑不安。我们更愿意学习传统的师带徒的模式,无时无刻不在教导,潜移默化地对孩子施加影响,缓慢而稳定地构建孩子的价值观、思维力和知识体系。

阅读课

继续读《窗边的小豆豆》。尽管许多孩子都具备自己阅读的能力,但他们依然非常喜欢听老师朗读,以及跟老师之间的互动。从获取知识的角度讲,进度确实很慢,但从培养孩子感知力的角度讲,这样的慢非常必要。每次看到孩子们渴求的目光,我就希望家长们能够慢下来,再慢一点,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体验,我们总是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有那么多的东西要教给孩子,怎能白白放任时间流逝,放任孩子呆呆地看蚂蚁看上两个小时呢?但是孩子的学习,并不是仅仅通过智力来的,而是通过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用整个身体和灵魂去感知,让感觉和语言直接联结在一起,这就是孩子内心感知力的来源,也是生命力的来源。


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的作者)在《奇迹感知力》一书中说:

我坚信,对哪些为孩子或孩子的教育问题伤透脑筋的父母来说,“知道”的重要性还不及“感知”的一半。如果把孩子们经历的一件件事情比喻成最终会孕育出知识和智慧的种子,那么各种情绪和丰富的感知力则是让这些种子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幼年,正是耕耘这片土壤的最佳时期。

但是大量的孩子被过早地开发了“智”的一面,以至于小小年纪,就养成了用脑不用心的习惯,有的甚至跟自己身体的链接非常之弱,这是非常遗憾的。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渐唤醒他们的感觉。

经典课

本周继续讲校训的“”。这周只跟孩子们讨论了一个问题“你认为什么样的行为是孝?”就花去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而且还没讨论完。孩子们纷纷举出自己认为是孝的行为,又在老师不断地追问中一样样地被驳倒,过程比较琐碎,就不过多描述,只举几个例子来说明:比如他们认为帮妈妈做饭、打扫卫生是孝,老师问他们那你是不是也要吃饭,是不是也要踩地板?如果没人做,是不是你就得饿肚子,住垃圾堆里?所以这些事情本来就应该你们做,明明是妈妈在帮你们做饭、打扫卫生,你们不但没感谢他们,反而还认为这是在帮他们,如果这也算孝,那也太可笑了。有的孩子提出帮妈妈看宝宝,老师说这看起来似乎是在帮忙了,不过如果你不帮忙,那妈妈就得照顾宝宝,就没有时间跟你玩,你照顾了宝宝,妈妈就能有时间跟你玩了,所以你帮忙不是为了妈妈,而是为了自己,所以也不能算。而且你们本身还愿意跟宝宝玩,那就更不能算了。后来终于有孩子往前推进了一步,说帮爸爸妈妈做家务是因为我们需要,我们需要长本事。老师接着问:你们为啥需要长本事?比如说洗碗,为啥你需要自己会洗自己的碗?孩子们一一提出理由,又一一被推翻。最后老师说,如果你们想不出来,那今天中午你们都不要洗碗了,老师帮你们洗。他们全都大叫“不要啊”,有几个孩子说那我干脆不吃了,眼见孩子们陷入困境,老师提醒他们,可以从相反的方向思考,如果不这样做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山长讲过正思,反思,合思)就这样一步步地,孩子们自己得出结论,洗自己的碗是必须的,而且要开开心心地洗,做家务也是如此。当然,对我们来说,这样的思考可能很简单,但对孩子来说,这种思考的习惯,不断追问的习惯是难能可贵的。

课快要结束了,老师留了个问题,我们上节课讲过,孝是从心而发的,是因为你们爱爸爸妈妈所以愿意孝,那么从“你爱一个人,你会希望他怎样?”这个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揣摩一下父母的心思,他们最需要什么,最希望得到什么。家长在跟孩子通话时也可以问问他们的想法,我们下节课会继续讨论。

模拟木工课

为了帮助孩子们理清思路,树立“观念先行”的习惯,本周还给他们上了一节模拟手工课,有点类似像山长所说的“策”。要求孩子们复制一个木头凳子。首先观察,然后决定用什么材料、工具、工艺流程等等,最终从头脑中模拟出来整个的流程。整个过程结束后,孩子们惊讶地发现,原来做一个简单的凳子,涉及到原料的准备,从原料加工成半成品,再组装成成品,不但要了解那么多的知识和领域,并且还要脑子清楚,哪一个环节漏了都不行。他们在感叹的同时也会油然而生惜物之心,可谓一举数得。

儿童教养课:

本周的儿童教养课,讲了三个主题:第一是一天的规矩,第二个是说话的方式,第三个是有没有这样的孩子

安排第一个主题,是因为最近抽查孩子洗漱,一些孩子存在牙齿黄,脸洗的不干净的情况。在这个主题中,着重讲了刷牙洗脸,并让孩子们表演了自己刷牙、洗脸的方法。在表演的过程中,有的孩子刷牙漏掉了大门牙,只刷后面的牙齿;有的孩子在洗脸的时候,只洗鼻子和眼睛的那一部分,而忽略了脸颊处。

接着讲了第二个主题说话的方式,并且在课堂中,设置了几个场景,让孩子们选择场景表演:场景一:不小心撞到别人;场景二:借用别人的东西;场景三:两个同学一起说话,老师扮演插话的同学,模拟平时孩子们日常的行为;场景四:平时的站姿、坐姿等。让孩子们看看这些行为,并给出自己的感受。课程中,孩子们发现自己知道借东西要说感谢,碰到别人要说对不起,但是在行为上,有的时候就忘记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会认为自己的事情最重要,所以即便看到别人在谈话,还是忍不住要插话,在第三个场景中,让孩子们扮演正在说话的人,老师来扮演插话的同学。对于老师表演的同学插话的场景,孩子们哈哈大笑,笑完之后,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打扰到正在谈话的人,可能会让谈话的人烦,这种行为是欠妥的。后来老师也强调,不是所有的插话都不可以,如果遇见紧急的事情,是可以插话的。

第三个主题,主要是看到某些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了一些不雅或者不安全的行为:衣衫不整露着内衣、吃饭时满嘴都是油、在三楼阳台探出身子、高空抛物等行为。在这个主题中,主要点出了这些行为,也让孩子们对照书上给出的一些不当行为,反思自己做过的那些行为是不当的,会有什么后果等。

 

 

价值观引导方面

周二大班的心理学课时间因为有同时涉及到大小班的事情需要处理,所以就一起上的大课。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最近某同学一直跟老师说想要回家,但是遭到家长的拒绝,这几天情绪低落,大班的两位女生给写了封信,大意是想问问他别人给他提的问题是不是会全力改正,从她们的观察来看,并没有改正,而是在找借口,从上学期到如今一直如此,所以想帮助他,希望他能够真的改正,同时也表明改不改是他自己的事。另外,女生也表达了要寻找一下她们自己有问题的地方。而某同学收到信之后把信撕碎扔到了垃圾桶,后来又找回来用胶带粘了起来,给她们回了一封信,大意是强调自己没有找借口,还用一些比较模糊的话来反击,比如你们的语气、话语是什么样你们最清楚对事不对人你们是怎么以身作则的,等等,更为严重的是,在下面的签名处签上了几乎所有男生的名字。于是引起了这场男生女生之间的矛盾。

老师征得双方同意,当众宣读了这两封信,分析了信的内容,还原了整个事情,过程不细说了,结论是:女生的行为是出于帮助同学的发心,表达也没有问题,是提升我们学堂能量场的举动,值得鼓励;敬生不愿正视自己的问题,反而利用自己是老生的身份,以肯定而带有倾向性的语气,说一些语义模糊实际上没有任何事实和细节的话,让别人误以为他知道全部事实,但又留下了无限遐想,别人以为他知道很多秘密,所以就会听他的信他的,更为严重的是,将这种不良影响扩大化,引发男女生之间矛盾;其他男生(除王同学外全部参与,程度不一,李同学另位王同学对回信有参与和修改,其他人没有反对自己的名字被写上)稀里糊涂,是非不分,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处理结果是:表扬了两位女生;某同学记大过一次;李同学另一位同学记小过一次;其他同学警告一次。

开学之初我们就引入了记过制度,也跟孩子们讲过,警告三次累计一次小过;三次小过累计一次大过;两次大过作退学处理。如果表现好愿意改过,是可以销过的。

整个过程中这个同学的态度是不合作的,一直低着头不说话,老师也指出,跟法庭一样,沉默就等于放弃了你的辩护,然而即便没有你的证词,我们也有足够的证据可以看清是非黑白。

老师还引用了心理学上的认知失调理论来帮助孩子们认识某同学回避问题甚至攻击别人的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并且指出,这种心理机制,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我们唯有认清它,才能摆脱它。简单说,按常理讲,人的想法和做法应该是一致的,当出现不一致的时候,人就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和不愉快的情绪,这就是认知失调。为了消除这种不舒服,人会采取两种方式,改变态度,或者改变行为。改变行为意味着首先得承认行为不当,然后再改变它,我们都知道,改变行为是比较难的,所以人们倾向于改变态度,也就是说合理化自己的行为,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找借口

讲完原理后,老师用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这个小故事,说明这种心理机制的运行模式:原本狐狸是认为葡萄好吃的,并且做出了与这种认知一致的行为,就是拼命去够,但是行为的结果是没有够到,所以在心里就引发了不舒服,为了消除这种不舒服,狐狸要么继续拼命去够葡萄,要么改变自己之前的认知。狐狸选择了后者。实际上日常生活中这也是大多数人的选择。通过这个例子让孩子们更清晰,认知失调会有什么行为。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思考,我们生活中,面对错误的时候会有什么行为是找借口的,孩子们举了许多例子,比如有孩子说,别人在说自己哪里有问题的时候,自己会回应,你也有问题啊。还有别人说自己有问题的时候嘴上会说好好,知道了,但是心里并不认同。或者说我已经在改了嘛。等等。在互动的过程中,孩子们基本理清楚了什么是找借口,希望他们能够引以为戒,提高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找借口的觉察。

 

经过跟本人及爸爸多次的沟通,我们认为目前既然有强烈地想要回家调整身体(最近艾灸身体排寒经常肚子疼、发冷)和心理的意愿,他本人也表示道理都明白,但是就是到具体的事儿上就不知道自己怎么回事了,所以想暂时换个环境理一理思路,同时也希望能够跟家长,特别是爸爸有更好地沟通,因此在我们的建议下,爸爸同意他暂时回家调整。选择周日下午离开。我们在周五的总结大会上也特地指出:我们每个人,包括我们成年人在内,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困难,有的时候靠自己能够克服,但有的时候就需要帮助,那么现在就是遇到了凭借自己的力量很难走过去的坎儿,需要父母和老师以及同学的帮助,我们希望大家能够一起用力,帮助他进步。回去依旧是知守学堂的学生,我们老师依然会提供指导,跟家长在线上交流,希望他能早日解决问题,尽快归队。

 

周五大总结的时候,我们按照孩子开放日到现在的表现,调整了部分孩子的组别,自强组增加了一名新同学,目前成员是有四名,自立组的一名同学降至扬鞭组,扬鞭组的两名同学升到自立组,目前扬鞭组成员有三名。其他人都是自立组。小班暂时还没有同学达到自强组的标准。

 

 

孩子的个人情况(略)

 

以上,就是本周的总结,如果家长有任何疑问,欢迎来信交流。


知守学堂教师团队

2018年11月11日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知守学堂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