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知守学堂2018年秋季学期少狮班第七周周总

少狮班第七周周总

**家长:

你们好!家长开放日结束之后,又迎来新的一周,我们也将这周孩子们的情况向您做一汇报,具体周总如下:

一、做事方面:

     孩子们各自负责的岗位,大部分孩子能尽到自己的职责,除了个别孩子偶尔还需要老师的帮助。从这几周对比来看,我们把一项职责交给孩子,让他们从头到尾思考怎么把这项工作做好,远比我们成人告诉孩子怎么做,要做到什么程度,收效更好。因为从孩子思考的那一刻开始,就意味着他们开始承担责任,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这个思考过程是“我”怎么做,而不是别人要“我”怎么做。

      从第五周开始,我们除了会带着孩子们总结各自岗位工作情况,还采用了鼓励语卡片奖励的方式肯定工作做得尽职的孩子们。我们自制了卡片,在上面写一句名言。这个卡片可以累积,换积分的时候可以一起兑换。我们传递给孩子,这张卡片是孩子们工作做得好而收获的荣誉。老师观察到有的孩子把卡片放到餐桌的桌布下面,有的孩子放到课桌桌布下面。整体看来孩子们对于这份荣誉是比较重视的。

     其实这背后的思路就是把更多的责任交给孩子,让孩子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感受到能力的增长和自我价值的提升。这样做的前提是:需要成人适当的放手,愿意接受孩子承担责任初始阶段的“混乱”,相信孩子,同时给予适时地引导。成人的角色就是站在比他们更高的层面,能看出他们的漏洞以及看到他们做的值得肯定的事情,把我们的观察反馈给孩子,引导孩子思考,孩子主动愿意纠正或者继续前行。但有时由于时间紧张,或是耐心不足,大人会急于求成,把事情交给孩子又担心他们做得不够好,我们就忍不住事先替他们思考,甚至替他们做事。假使这样的话,请大人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孩子体验到的是什么呢?会不会是不被信任或者觉得自己被安排?结果就是我们最初的目的没有达成反而让孩子对大人的安排心生抵触,觉得这件事是“你”让“我”做的。我们还观察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孩子认为自己可以做很多事,但是一做就漏洞百出。想必这些结果都不是我们想要的。

      个人内务方面,男生们零零散散的被扣分,女生们本周做得不错,基本上都是满分。公共卫生方面,有的孩子可以做到免检,但是有的孩子经常因为一些小细节被扣分。扣分的原因有的时候是因为孩子忘了,有的时候是因为孩子没有想到被扣分的这块细节。这些情况往往发生在之前做事比较少的孩子身上。对这样的孩子,老师会提醒他在做事之前先思考一下,如何避免遗漏。

 

二、运动方面:

本周运动内容没有特别调整,周一晚上老师带着孩子们把过去几周的运动情况做了总结。总结的目的有二,其一是想以总结的方式帮助孩子们开放日之后收心,其二是想以这样的方式让孩子直观地看到自己的状态,可以把之前他们知道的理论与个人体验到的情况结合起来,更有助于他们成长。

总结的方式是,带着孩子们看一下过去几周运动时候老师抓拍的视频,让他们看一下自己是否有变化,并思考为什么自己会有变化或者为什么自己没有变化。从孩子们的表达中,老师观察到,孩子们想法大多是很落地的,对此老师也做出肯定。同时鼓励孩子,既然发现了这背后的原因,那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让自己变得更好。从本周孩子的运动状态来看,他们运动时候大部分孩子的精气神儿很足,运动很积极,看得出孩子们自己总结出来的东西,比起老师单方面输入更容易落实。

周四是孩子们的激情突破日,本周突破的是十分钟前滚翻,当时定这个时间,是出于谨慎考虑,部分孩子练习前滚翻的时间不长。突破也不用着急,先从十分钟开始,但是从孩子们的状态来看,十分钟连续做前滚翻完全没有问题,有的孩子说,我一点都没有晕。有两位同学由于身体原因没有参与本次挑战,孩子们突破的数据如下:(略)

本周五下午运动组织孩子们摔跤比赛,相比前几次摔跤比赛,孩子们的气势增加了不少,无论是从挑战者孩子被挑战者的眼睛里,我们都看到了不服输的劲头和尽力的状态,这正是我们希望的。

 

三、学习方面:

英语

本周二是英语外教课,这次参加外教课的人数比上次增加了不少。上周所有英语自强组的人都能参加(绝大部分同学达到了之前外教课的两个要求),考虑到上周给了部分孩子体验英语自强组的机会,一部分是本周体验,所以也给了不符合要求,但是有意愿参加的同学一个机会。在了解哪些孩子想参加的情况下,告诉他们,如果本周也像自强组一样制定日目标并完成的话,外教课可以参加。孩子们参加完外教课都很开心,没有参加的也很期盼自己早日达成要求。外教老师给我反馈,他能感受到一些孩子较为明显的进步。

考虑到有些孩子因为英语词汇量的不足或个性偏腼腆,对于说英语有些不习惯或不适应,需要增加一些使用英语的机会。周四晚上,少狮班安排了一个英语主题交流和词汇游戏。孩子们表示收获很大,喜欢这样的活动。

 

 

历史课

历史课讲的是姜太公钓鱼的故事。里面有两个小故事,画地为牢和以礼让地。前一个故事里面有个樵夫在大街上挑着扁担,换肩挑的时候打到路人误伤人命,老师问我们身边是不是也有人像这个樵夫一样?同学们都觉得某同学有点像,他自己也这样觉得。同学们举了最近艾灸的例子,截止上课前,他已经连续烫坏了三块垫子,还有8个小洞,包括他平时经常会有的一些莽撞的举动,表面上看起来原因各不一样,其实归结起来都有共同的特点。大家讨论后认为原因有几点:不重视,马虎大意,做前没有考虑后果,等等,老师认为大家说的都对,但是没说到点子上。事实上,这些都是缺乏常识的表现,比如他会把燃着的艾灸条直接放到纸盒里然后再放到垫子上,像这样的结果可以说一眼就可以看得到的。所谓常识,就是最简单的因果关系,比如不吃东西会饿,比如煮鸡蛋得剥皮吃,等等,但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一直被塞着吃就不会知道饿是什么滋味,如果他从小吃的鸡蛋都是别人剥好了的就不会知道吃煮鸡蛋还得剥皮(这有活生生的例子),这些都是家长包办过多造成的。

另外还有可能就是孩子在探索世界的过程经常被打断,导致他体验到的因果链不完整。比如说一个小孩子对火很好奇,他做出了去摸的动作,但是中途被家长阻止了,那他就不会体验到被火烫的结果,对他来说这个过程只有因,没有果。这样的事情多了,他就无法建立正确的因果关系链条,他头脑中的逻辑关系就会混乱。老师在举例的时候,补充说自己如果玩火的话体验到的结果是被打,这种事情也很多。如果是这样,那么孩子体验到的就是与这个“因”无关的“果”,换句话说就是,孩子体验到的是错误的因果关系。我们认为,这正是他行为莽撞不计后果的真正原因。

孩子自己也说,他并不是不考虑后果,他都是考虑过的,但是觉得没问题,不会有事的,这也佐证了我们之前的分析,他没有能力对因果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因此他现在需要的是重新建立正确的逻辑关系。我们老师会帮助他,希望同学们也对他多些理解,在他犯错的时候多加提醒,而不是批评,帮助他养成思考的习惯。因为他现在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已经具备思考能力,很多事情如果能在做之前停下来多推演一下,是可以预估到结果的,但这样做的前提有两个:一是得真正认同这个观点,二是他真的想改进。

这个案例中我们虽然是分析了的行为,但是其实很多孩子或多或少都是有这样逻辑不清的问题的,表现出来的就是思维混乱,做事情没有顺序,希望其他孩子和家长也能引以为戒,从思想深处重视孩子做事的必要性。

还有一个以礼让地的故事,是周文王时两个部落争地,被文王的仁政感化而让地。清朝有个类似的故事“六尺巷”,大家可自行搜索。通过这两个故事,老师让大家思考,自己身上有没有类似的情形?为什么他们在看到别人谦让,或者对方谦让的时候自己也愿意谦让?我们应该怎样做才对大家都好?最后老师引出孟子的“四端”之说结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电影课《传奇的诞生》及辩论

之前的电影课是采用看的过程中暂停,询问,孩子思考作答,然后再继续观看的过程,这样做虽然可以促进孩子思考,但观看的感觉不够流畅。本次的电影课选择了《传奇的诞生》,这部电影描述的是世界球王贝利的故事,展示了他从9岁的孩子成长到17岁,帮助巴西夺得了世界杯冠军的激动人心的历程。电影本身就蕴含着孩子能看懂的很多道理,也给孩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是以,采用了和以往不同的上课方式,电影播放全程中基本没停,让孩子们流畅地看完了整部电影。然后,再对电影中孩子印象深刻的部分进行回顾,问孩子们的想法。他们的想法各有不同,根据每个孩子所执观点的不同进行分组,展开了一次辩论。

 

之一:谁为自己的结果承担责任?

辩论始于影片中的一段,Dico(贝利本名)带领的足球队参加巴鲁少年足球杯的情节,富家子弟组成的国王队嘲笑他们连球鞋都没有,Dico不想被他们嘲笑,提议买球鞋,胖胖的小孩想出个主意,去偷花生卖钱。最后,比赛结束,他们也被花生的主人发现,然后逃跑,在逃跑途中蒂亚戈扭到脚,在山洞中休息,结果大雨导致洞口塌方,蒂亚戈丧生。Dico非常后悔,认为是自己的错,就是因为自己提议买鞋才让蒂亚戈死去的。让孩子们思考,Dico这样想他们是否认同?到底谁应该为蒂亚戈的死负责?很多孩子认为,不全是Dico的责任,提议偷花生的孩子也应为此负责。还有同学认为,参与偷花生的都有责任。对于责任归属的问题,孩子们观点各不相同,所以老师组织孩子们开始了一次辩论。

根据他们的观点不同进行分组,有些同学看到能言善辩的周同学到了另一组就说,肯定是那组会赢,周同学太会辨了。老师告诉他们,辩论的目的不是为了比谁赢谁输,而是为了弄明白道理。辩论得越深入,对道理的理解越深刻。如果在辩论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逻辑漏洞或是发现了自己的观点有不对的地方,直接更改观点就可以了。

整个辩论过程比较复杂,在此简要叙述一下。刚开始分两组,一组认为团队里的每个人都承担事情的部分责任,根据事件不同,比例不均。另一组认为团队里的每个人都应负全责。如果事情的责任是100%,那每个人都应负担100%。随后因为孩子们拿了一个事件为例进行说明,在不断的辩论中,他们发现了自己和别人观点的不同,所以分成了三组。老师适时根据他们的阐述进行一些再确认或补充,帮助各组更好地理解别人的意思。

当他们的辩论僵持不下时,老师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真实发生的案例:重庆公交坠江事件,让他们根据这个案例来说明自己的论点下,对司机、骂人的女乘客和其他乘客的责任进行区分,他们每个人为各自的结果(或死或伤)承担多少的责任。部分同学认为,骂人的女乘客应为自己的结果承担全部的责任,而司机次之,其他乘客更少。有些同学认为,所有人都应为自己的结果承担全部的责任,但是对事件的发展承担不同的责任。也有同学认为,所有人应为自己的结果负全责,同时也为事件的发生负全责。他的理由是,任何一个乘客选择阻止那位骂人打人的女人,都会改变事情的结果。老师把另一个事件给孩子们进行了叙述,长沙的一个公交车上,有人和司机发生争执,去抢方向盘,被一个乘客踹开。

最后,在不断地梳理和辩论中,所有的同学都认同这个观点:这个事件中,每个人都应为自己的后果承担全部的责任。换句话说,没有人是无辜枉死的。但事实上,网上有很多文章认为,那些旁观的乘客是枉死的,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孩子们分析说,这是因为他们生活中总认为发生了不好的事情就是别人的责任,跟自己无关,他们以为自己是受害者,而且习惯了这样想问题。

如果说,这么严重的后果,每个人都应为此承担全部的责任,那平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呢?其后果由谁来承担?是别人吗?老师把孩子们生活中发生的小矛盾拿来一说,孩子们就看到了他们原来没有看到的那一部分,他们发现了自己原来可以承担更多的责任,不需要把这部分责任推卸出去。

事实上,从对孩子们的观察和跟孩子们私聊得到的情况来看,很多孩子都有受害者倾向,会把发生在自己身上不好的事情归咎于别人,或要求其他人改变。如果这种情绪很严重,这种怨恨或悲伤的能量就会积累在孩子的身心中,让孩子无法阳光积极地面对他的现在和未来。马福临暂时回家调整就是类似的情况,他对于过去自己经受的事件不能释怀,认为都是别人的错。

孩子们清晰地看到,一个人如果对于他自己的境况和经历愿意承担起全部的责任,他就不会抱怨,他也会因此获得力量。

 

之二:把承担责任的含义拔高一步

老师继续请孩子们思考,贝利能从一个底层家庭的孩子变成一个带领巴西赢得世界杯的关键点在哪里?有几位孩子认为是1950年巴西输的时候,Dico跟父亲说我要为巴西赢得世界杯。孩子们说,贝利愿意站出来为国家赢得世界杯就和那些乘客不一样。确实,他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为巴西捧起了三次世界杯冠军,也正因此,巴西总统宣布他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受到很多人的尊重。责任等于力量,如果我们的境况需要别人来负责,我们要么依赖,要么归咎于别人、会抱怨,这些都没有力量。愿意为自己负责,我们就能成长为一个自食其力、自立的人;愿意为更多人负责,我们就能成为一个更有价值的人,像贝利一样。

那为什么只有贝利有这个想法呢?1950年看到巴西输球的人那么多,其他人怎么没有这个想法呢?孩子们回答,其他人没有想过这个可能性,因为他们不相信自己能。老师肯定了孩子们的分析,问他们,他们有不相信自己的时候吗?那以后要怎么做呢?老师把目光投向了几位比较不自信的孩子,他们用了然的目光看向我,神采飞扬。

 

为什么老师要花了这么大的篇幅阐述责任感,剔除受害者心态呢?是因为在课程中孩子们亲身经历辩论和思考,最终所有的孩子都真心认同了这个观点。但是,认同这个观点到行动上体现这个观点是需要不断的、长时间的践行的,也是需要大人有觉知地进行指引或以身示范。如果我们的家庭小环境里是遇到问题就抱怨,如果父母对自己的境况不愿意承担起全部的责任来,孩子就可能受到影响,重新回到之前的轨道上。赋予孩子责任并不是为了方便事后追究或归咎,我们大人经常会这样做,所以造成孩子逃避责任或不敢承担责任。责任其实等于力量。鼓励孩子,让孩子承担起责任来,是为了帮助孩子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成长能力,提升自信和格局。

 

 

四、孩子个人情况:(略)

  以上就是本周的总结情况,如有疑问,欢迎来信沟通!

 祝安好!

                                                                          知守学堂教师团队                                                                             2018年11月4日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知守学堂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