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知守学堂2018年秋季学期幼狮班第五周周总

XX家长:

您好,本周孩子们整体而言呈上升状态,特别是后半段更是如此,现将一周的生活向您做一汇报:

一,做事方面:

个人内务上,本周幼狮班的同学做的普遍不错,可以做到衣柜整洁、床铺平整、被子睡衣叠放整齐、鞋子摆放整齐,物品不乱放等,不需要老师过多的提醒。

公共卫生方面,本周新换了卫生区,部分孩子对卫生区不够熟悉,对工具的使用不够灵活,本周前两天孩子打扫的卫生区一次性过关率较低。在周二总结时,着重总结了卫生区的打扫。总结的过程中,打扫卫生区存在问题的孩子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其余同学也给出了自己以往的“经验”帮助其解决问题。除了口述帮助之外,同学们还用工具演示了具体的做法。周三跟踪孩子们打扫过程观察到打扫的流程和技能基本上没有问题了。本周有两位同学在公共卫生方面获得了免检资格,这也是老师对于孩子做事态度和能力的信任。

本周进行了“学堂第二期工作招募”,招募前先让孩子们总结了自己在既往工作中收获的地方和可以改进的地方;随后便开始了第二期招募,应聘上岗的同学写了工作入职报告(包含内容:如何做这份工作;如果该岗位需要两位及以上的同学的职责划分;申请原岗位的同学,在岗期间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有些竞争激烈的岗位比如:衣服守护者,带感恩词等,通过孩子递交的入职申请,看谁写的详细,考虑的周全,就把岗位给谁。至本周结束,竞聘成功的孩子已经在岗一周了,一周观察下来,除了上岗后的前两天需要老师帮助梳理工作流程、提醒工作职责,整体看下来大部分同学都可以较好的完成工作职责。

二、运动及活动方面

晨练方面,依然延续上周的运动项目,本周孩子晨练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所用的时间越来越少。跳绳越来越连贯和专注了,甚至有的孩子可以连续跳一百多了;打小球方面,基本上孩子都可以做到连续打了,有个孩子之前只能连续打十个左右,本周周五时竟然连续打了66个,打完之后很开心的给同学和老师说自己的“战绩”;还有的同学打小球,打的有感觉了就一直打到了800个(超出目标300个)。

常规训练方面也正常进行,在动作的标准度上进一步提高要求。但在拉筋这种比较考验人的耐力和毅力的项目上,确实有了不小的差距。有的同学进步明显,但有的同学始终进步不大,究其原因,有的孩子可以忍受在拉筋时身体的疼痛,在最疼的地方坚持几分钟,有的则对疼痛的忍受力较低,有一点疼,就不往下压筋了。这里面有先天对疼痛的阈值不同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心志的差别。侧手翻上,目前班上的孩子基本上已经做到左右侧同时翻,落地的声音也越来越小,有的做得好的孩子开始练习侧手翻将腰腿部甩出去。

本周在运动上进行了挑战,在开始之前给他们梳理了一下什么是尽力。在他们都表示愿意变得更厉害更有本事的前提下,确认了他们都想要做到尽力。但当老师进一步问怎么做的时候,其实他们并不知道这是种什么样的体验。也就是说,他们只是知道“尽力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但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尽最大努力”。老师告诉他们,尽力就是把自己全部的力气都用上,最后多一点力气都用不出了。调查结果显示,不要说在运动和学习上,就是在其他方面,在孩子们过去全部的生命里面,这种“倾尽全力”的体验也非常少。除一位同学因为过去学武有过比较多的体验,两位同学完全不曾有过这种体验外,其他的五位同学曾经在玩耍(游泳,或者爬山等)的时候有过一次或者两次这样的经历。这样的结果也就决定了讲再多的道理,孩子也不可能做到尽力。因为他们对尽力的概念跟我们的理解不一样。因此我们的对策是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到竭尽全力是什么样的感觉,并且能够从中获得真正的成就感。而做到的方法就是专注于当下,只管去做,不要管能做多少,也不去管结果。

在让他们开始体验之前,老师还跟每个孩子都确认了一下,究竟需不需要老师来监督。每个孩子都想要成长,老师也希望大家都能自己管理好自己,但事实却是很难做到。所有的孩子都承认没有老师的监督,他们做不到自律,既然如此,外在的力量也是可以帮助他们成长的,这就是老师的作用。但老师可不想做出力不讨好的事儿,帮了他们最后还要被抱怨。最后,所有的孩子都表示愿意听从老师的指导,并且不会因为老师管自己而生气。甚至有两个孩子想尝试一下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管理自己试试。

讨论完之后,孩子们都愿意试一试“尽力”的体验:10min三个项目的挑战:踢腿、侧手翻、前滚翻。挑战后的结果孩子们觉得很不可思议:没想到自己可以做那么多,没想到自己尽力之后这么厉害。就拿侧手翻来说:有的同学侧手翻比自己平时训练时翻的多了一倍还多;大部分同学极速挑战的数据结果要比自己平时训练的多出100多个。孩子们很开心突破了以前的自己,并且初步有了一点努力的感觉,这种感觉让他们感觉很好。


挑战结束后跟孩子们及时做了简单总结,主要目的是帮助孩子们分析有哪些因素会干扰到自己,更重要的是忆起专注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并且记住这种感受。

我们在这里希望再次提醒家长,孩子是通过体验来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仅仅通过道理是没用的,何况我们讲的道理有时候自己都未必想得通。

 

周五下午我们带着孩子去山大做了5公里跑步测试,孩子们跑步的时候相互鼓励,相互加油,还有的孩子虽然跑得慢,但是依然坚持跑完全程。孩子们大多创造了自己的新记录。


不过,在晚上总结的时候我们调查孩子们跑步的时候尽力程度,大部分孩子给自己打70分,只有两个孩子给自己打了85分。这个数值偏低的原因,部分由于5km跑步偏长,所以孩子们有意进行了体力的分配,没有以很快的速度跑;部分是由于孩子的体力真的比我们想像的更好,他们仍有很多潜力。

我们给孩子的引导是,让孩子试着去体验一次自己竭尽全力做一件事的感觉。这会帮助我们刷新对自我的认知,体力的提升是在自己每次竭尽全力突破后长起来的,学习上同样是如此。以后我们会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孩子们去体验什么是真正的努力。

 

三,英语学习

如上周所述,为了给孩子体验自律和他律(同学监督)的结果,本周老师对孩子们的英语过关情况依然没有过多的干预和督促,对于某些孩子没有及时定出周目标也没有硬性的要求。

本学期的周目标都是孩子自己预估着定下的。有些孩子会定得偏高,有些定得差不多符合自己的能力。不过,部分孩子等到周末达成不了目标会给自己找外在的理由,比如有一天的英语课因为外出少了一个小时什么的;也有部分孩子会说自己不够努力或专注,也提出了一些改善措施。

总的来说,由于目标定得低就相对容易完成,目标定得高就难些。所以,单纯看目标完成情况的话,是不能较准确地判断出孩子的学习状态。有些孩子完成了自己的目标,依然觉得自己不够努力。为了让孩子更清晰他们自己的学习情况,本周五做了一次单词竞赛的游戏——无敌转转转。

针对孩子记录在各自单词本上的单词,老师制作了单词卡片。游戏的玩法是:两人背对背,分别拿对方的单词卡,随机抽取,老师喊Go,同时转身,看向对方手中的卡片,读出来并且说出意思(用中英文说均可)。一个卡片最长10秒钟。读出来加一分,说出意思加一分,都能做加两分。最后统计孩子们回答的准确率,以及按这个准确率来估算最近十天自己单词量的有效积累情况。最后结果是绝大部分孩子对于自己的掌握结果是不满意的。他们生出需要改变的心,但是具体怎么做,老师没有给出自己的建议,还是把问题交给孩子,把主动权给到他们。

不知各位家长看到这里,是否会有些焦虑?我曾经也是一个焦虑的母亲,在了解新教育后,为了让祖辈能更快的认同,我希望孩子赶紧做出点成绩来,这样好用事实来向祖辈证明新教育的好。这种心态导致了自己在面对孩子问题时失去冷静和客观,变得焦躁,把本属孩子的责任给揽到了自己手里。要么强迫孩子学习,要么让孩子失去自我思考的机会。这样做的结果,并没有让孩子的能力变得更好,反而影响了孩子对学习天然的兴趣。像我这样的情况并非特例。很多父母会出于什么原因,对孩子在学习上的过分关注和用力,大部分时候会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我们在大班部分同学身上也看到了类似的情况。他们有些可能比较乖、听话,所以看着某些方面的学习能力还可以,但是从他们的眼睛里、行动中已看不到多少向上的、主动成长的意愿。还有些孩子比较叛逆,不愿意听从大人的教导学习,所以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学习意愿也很微弱。

孩子在儿童时期学习能力再好,如果他厌恶学习,最终很可能在外界督促或压力的撤掉情况下发誓再也不学习。比如高考撕书,大学毕业后再也不看书诸如此类。但是,如果大人没有破坏孩子对学习的热情和意愿,即使孩子儿提时期再贪玩,有一天他醒悟过来学习,他的学习能力都会成长得很快,最为重要的是,他热爱学习。这就是后劲。山长有篇博文中就讲了一个例子,一个人成天不好好学习,吊儿郎当,初中被人误认为是偷车贼被抓,然后醒悟,自此端正心态,好好做人,好好学习,把之前拉下的学习都补上了。这样的人应该后期不太可能厌学,放弃学习。

我想各位家长和我们老师在这点上都是一样的心,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热爱学习的终身学习者。具体怎么做呢?如何在孩子有选择的前提下,自愿变成(更准确地说是重新回到)一个对学习充满热情的状态呢?下周我们会进行一些安排,具体暂不提前告知。考虑到家长可能升起的焦虑之心,在此先做一个说明。

四,价值观引导

本周有位新同学加入,新同学比较快地融入了集体,小班同学们相处日渐和谐,基本上没有什么投诉事件,跟大班也只是个别同学之间偶尔有些不愉快,算不得什么。最近一段时间的引导基本是围绕着“内因+外因=结果,想改变结果改变内因是最好的途径”来进行的,无论是孩子们之间的相处,还是学习、运动的结果,最终都让孩子们认识到是自己的问题,改变自己才是解决之道。

经典课

继续讲校训,“仁”。上节课讲爱己,这节课讲爱人,爱物,人和人之间以及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先从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开始讲起,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跟世界发生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能力的增强,我们的圈子逐渐扩大,同更多的人和物发生关系,我们每个人的每一个行为,都会对这个世界造成影响。要么是好的影响,要么是坏的影响。老师告诉他们:你们知道吗?你们都是从天堂来的天使,是负有重大的使命的,你们来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的。他们都惊讶地“啊”了起来。然后,老师又说,你们每个人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都是知道这一点的,但是出生以后,由于受到污染,你们慢慢地就忘记了,有的人忘得多一些,有的人还记得一点。我们老师的作用就是来提醒你们别忘记自己的任务的。老师用霍金斯的能量层级理论来帮助他们理解,只有自己能量层级提升,才能帮助别人提升。大家纷纷开始对照自己的层级水平,我注意到,大部分孩子对自己的评价是偏低的,这可能有谦虚的因素,也可能是确实对自己的认识有偏差。其中有个孩子又提及自己的过去,说自己以前可能在50(冷淡),就是觉得世界没有希望,我们一直教导孩子们能从正面去考虑问题,而且他们对吸引力法则也耳熟能详,但是真正内化到心里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孩子们之所以抱着过去的不开心不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心胸格局不够大,所以才纠结于小我的得失。老师希望从“你们是做大事的人”的角度出发,帮助他们树立使命感。

要想做大事,自然要有大本事,要想有本事,则非吃苦不可。老师引用孟子的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从各个角度告诉他们,你们吃过的苦头都能够让你们变得更厉害,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所以生活会让你们吃苦头,如果没有,那我们也会自己主动去找苦头吃。但人天生是不爱吃苦的,所以这时就需要别人的帮助了。老师帮助他们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从正面直接帮助他们,还有就是从反方向去帮助他们,后者有时候看起来像是打击。然后又举了两个例子帮助他们理解这个概念,比如他们掉进一米深的坑里,老师会怎样处理;假如掉进了十米深的土坑里老师会怎样处理,有的时候直接帮助你们不见得是最好的选择,我们会采用反向的帮助方法,但这个时候你们可能会讨厌我们,甚至会恨我们,比如你在深坑里喊救命而老师就是不拉你上来的时候你可能会恨老师。但是当你想方设法自己爬上来以后,你的本领是增长了的。但你们会以为老师在逼你们,让你们做你们不愿意做的事情,让你感觉没有自由。

于是接下来讨论了自由的概念。他们都想要自由,对自由的理解多种多样,不过最后归结起来,大家都承认他们想要的自由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用老师多分析,他们自己就得出结论,这样是行不通的,所以还需要有约束。那么用什么来约束呢?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外在的约束,一种是来自你内心的约束。前者是规则,后者则是道德。前者不必多说,他们都体会颇深;后者则是你对你自己的要求,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良知”,也就是爱人之心。老师以“人皆有恻隐之心”举例帮助他们理解。

说句题外话,对于我来说,这个理解确实走过一些弯路。就我个人的成长经历而言,从小深受很多道德方面的教育,相对而言,自认道德感比较高,但成年以后见到了更多人性的丑恶,更见多了伪君子,所以我对道德绑架特别警惕,而更倾向于用规则来约束。但对于教育来说,这种想法的确有失偏颇。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与我们的“良知”密不可分。康德曾经说过“这世上唯有两样东西能够深深震撼我们的心灵:头顶的灿烂星空,心中的道德律令”。规则与道德两者不可偏废,缺一不可。只强调规则,是把人当成机器,难以激发真正的至上精神;只强调后者,则是过高估计人性,难以防止堕落。

之后给他们放了纪录片《大自然在说话》,进一步触动他们的心灵。大自然不需要人类,人类需要大自然。假如我们只索取而不付出,那世界将一片荒芜。

电影课

本周讲完了音乐剧版本《雾都孤儿》的剩余部分。重点从以下两点来讲:

信用和自由的关系

小奥利弗帮绅士布朗洛去书店还书,布朗洛的朋友说他肯定一去不返,为什么?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但没有一个接近答案的(这点也挺让老师诧异的,孩子们的同理心、换位思考的能力确实需要提升;除这个原因之外,跟孩子们对真实的世界缺乏了解也有关)。通过各种场景的模拟、表演,孩子们终于明白原因在于小奥利弗不被信任。而信任又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说白了就是说话算话。“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而在现实生活中,信用也的确比金钱更重要,比如贷款,比如跟人合作,等等,而不讲信用的人则会给我们带来危害,所以我们得认清楚那些没有信用的人,并且远离他们。同时,信用度越高,你的自由度就越高。这一点很好理解,小奥利弗之所以不被信任,是因为他是从贼窝出来的,假如你家里来了个不守规矩的人,你肯定也会提防他的,所以想要自由,就要让人信任。越自律,越自由。

是承担责任还是推脱责任?

剧中有两个场景,一个是济贫院的院长和他老婆归还项链的时候说的话,明明干了坏事却理直气壮,以及为自己分辨的话明显是在推卸责任;另一个场景是比尔杀死了南茜,却在准备逃亡的时候大喊“南茜,我是爱你的呀,瞧瞧你都对我做了什么!”,孩子们非常不理解这句话,还以为是他说错了,或者是台词错了,老师告诉他们,比尔没有说错话,这就是他的心里话,他的心理跟济贫院院长夫妇的心理其实是一样的,只是程度不一样,他们心里想的就是,我是不会错的,错的都是别人,或者是老天爷,或者是环境。他们遇到问题不会反省内因,只会找外因,其实就是不负责任,这种人最终结果就会很惨。所以我们从中得到的教训是,第一学会分辨这种人并且远离他们,否则会给我们带来灾难;第二是检查自己身上有没有这样的毛病。其实我们对照下自己,或多或少都是有这样的想法或者行为的,知道了它的坏处,就得去发现并且改正。这种心理的形成也是有原因的,归结起来就是没有因为自己做的事情承担责任。比如说有些老人带孩子,孩子磕到桌子,老人就会打桌子“都怪你!”,这其实就是无形地教导孩子不负责任;更多的例子是孩子没有因为自己的不当行为品尝苦果,也是在间接地鼓励了孩子不负责任。

在教育孩子上,由于存在盲区和情绪,父母对待孩子,往往没有那么好的觉察力,在责任问题上往往无法做到清楚明白,这也是现在许多孩子思维混乱、没有规则意识的根本原因。

儿童教养课:

经过一段时间的跟踪观察孩子们在打扫卫生、整理物品和洗衣服上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针对这种情况,本周安排了关于整理、打扫的“大扫除”的理论及实践课。场景设置为有人要去家里做客,但是发现家里比较乱,怎么办?孩子们说:“打扫卫生!”不能让客人觉得“唉,这个小孩好邋遢”。如何打扫?老师跟孩子一起讨论出了大扫除的流程:先准备好需要用的工具、两个袋子用来装垃圾和自己不需要但是可以再利用物品等,准备好之后整理物品并归位、床罩起来之后打扫。打扫顺序:从上到下。讨论了打扫的注意事项,并请孩子们演示工具的使用方法。讲完之后,让孩子们对自己的衣柜进行了整理并找老师检查。检查发现较多的孩子对自己的衣服和物品进行了分类,不再像之前没有分类的混在一起了。其中男生进步比较大的地方是衣物叠的比较平整了。

晚上洗漱的时间,老师跟孩子一起在教室里清洗换下来的衣物,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发现大多数同学将内裤和袜子放在同一个盆子里一起洗。老师提出来这个现象,跟孩子们一起讨论是否恰当。孩子们也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这样洗方便;有的说这样洗不卫生;有的说可以洗完袜子再洗内裤等等。根据这种情况,老师通过问题的形式让孩子们清楚:内裤要求更干净卫生些,袜子和内裤要分开洗。假设有人有脚气的话,袜子跟内裤一起洗容易真菌感染。讨论完之后,老师根据日常检查孩子们内裤和袜子的情况,对不同的孩子洗衣服的方法进行观察和指导。

在日常检查卫生及这次课程中老师观察到孩子在做事上比较马虎,偷懒图省事。这种情况其实是孩子不踏实,没有尽力而为的一种体现。老师对小班的同学内务、做事方面的要求比较高,衣柜整洁、衣服叠的平整、地面上没有渣子等,这种要求背后也是希望能培养孩子踏实、尽力而为的习惯。而这种要求一旦内化成孩子的习惯,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因为习惯跟命运紧密相连。

个人情况:略

 

 

以上,就是本周的总结,欢迎家长来信交流。

祝秋安!

知守学堂教师团队

                                        2018年10月20日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知守学堂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