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知守学堂2018年上学期(少狮班)第六周周总---谁该为孩子的情绪负责?

  推荐语:如何当家长是一个经常被忽略但又非常重要的话题,孩子是家庭最重要的资产,无论事业如何成功、资产如何丰厚,如果后代没有教育好,终究是父母心中最大的痛。此次周总探讨了此话题,应该能带给家长们一些启示。


***家长:

你们好!很快到了期中假期,适逢国假假期较长,相信家长们都迫不及待地想早些看到孩子,珍惜此次假期好好和孩子相处。所以,老师们特别安排在今天发出周总,方便父母们更清晰地了解孩子情况,做好准备以便向孩子传递更大的爱,或想出更合适、有效地方法引导孩子走向家长心中的培养目标。

本次周总将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略谈如何当家长,第二部分提供本周大体教学内容,第三部分是其余个人情况。

 

第一部分:如何当家长

这个问题看似奇怪,有孩子的成人自动成了家长,有啥必要探讨如何当家长呢?其实,当家长这事有些像投资,会进行买卖操作不代表“会投资”,是家长不代表“会当家长”《与神对话》说:家长的道路向来是很艰苦的道路,也许是最艰苦的。而大多数人对家长的认知并非如此,我们过于低估了“当家长”的难度。

山长有一篇博文中说:

做一个家长的难度,超过做总经理,超过想赚一大笔钱,超过做科学研究出成果——做家长需要太多的智慧和能力了。今日学堂要培养一个合格的老师,难度远远大于培养一个合格的企业职员;而做家长的难度要比当学堂老师的难度更高——因为他们还要排除自己心中的情执。

 不过,有多少家长会认为“当爹妈不容易”呢?很少人会这样想。他们好像以为,只要会生孩子,就自动会教养孩子。所以多数父母不会去学习相关的教育知识,不去研究儿童心理,不去研判教育目标。多数父母仅仅是凭“本能”来“教育孩子”,而父母的这种“本能智慧”却连基本的常识都不具备。这实在是无知无畏——家长们实在太“敢为”了。

 生孩子很容易,连母鸡都会。教育孩子,就需要大智慧了。所以,如果父母们把当“家长”当做一件很有难度、很有挑战的工作,或者是“最有难度、最有挑战的工作”,就不会糊里糊涂“当家长”了,会认真考虑许多,也一定会去认真学习的。

如果家长有强烈的意愿,一定要啃下这个“硬骨头”,把家长当好,那可能收获的不仅是一个自立自强的孩子,还能顺带收获对人心人性、规划管理更深的认识,把工作或事业做得更上一层楼。在此家长自修的道路上,如果发现了不足对自己特别没信心,或许应安慰下自己:这本是一个比当总经理更难的工作,没学过不会是正常的,慢慢学;同时也提醒自己,不怕慢,就怕停。做家长的能升起这样的信念,勇于挑战自己,对自己的未来满怀信心,对孩子也是一个莫大的示范。

老师们通过这六周的观察发现,有些孩子情绪平稳,每天开开心心,遇到不那么愉快的事情也不怎么恼,好像自带喜感,经常一副怡然自得的模样,比如JY、XY;

而有些孩子情绪波动较大,同学某句话、某个行为就会让他很生气或伤心,比如ZR、XY*、JS是属于比较容易受同学的言行所影响的,XY*妈妈上周回信里提到的XY*委屈生气的事件也是这种情况。这方面有些孩子表现在被老师略微严肃地说话就感到受挫或受伤,或感到没面子,这方面比较明显的是JS。

JY和ZR、XY*、JS三位比起来,情绪稳定些,但她不属于那种天天开开心心的孩子,平时兴致不高。

这种情绪的稳定和调节能力也体现在其他方面:JY、XY对老师指出其不足较容易接受,他人不良情绪对其影响也较小。其他四个孩子这方面相对不足。这体现在几次事件中,事件过程略。

为什么大部分孩子都有类似的问题,情绪波动大,认为老师或同学应该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呢?因为现代社会中,大部分父母、祖辈都是看孩子的脸色和需求行事,一切以孩子开心、以孩子感受良好为目的。如果孩子有一点愁色或难过,家长比孩子更愁,甚至心急如焚,急于弄清原委帮孩子解决问题。大人的干预看似迅速解决了问题,让孩子的笑容重现,但这种快乐是虚的,不稳定的,建立在大人身上。大人干预的比例越高,孩子的成长越慢。没有成长,谈何真正的快乐?

为何说成长才有真正的快乐呢?如下图,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及了人作为一个有精神追求的动物,其需要大体的层次。底层需求被满足了只是满足人作为动物的生存需要,食物、水、居住场所等物质超过需求临界点后不断增多也无助于让人得到更多快乐。



只要生存需求得到满足,人就会生出更上层需求被满足的渴望,这就是成长性需要。这种需求的满足会带给人持久的快乐和成就感。这就是 “真正的快乐”。


越关注孩子快不快乐,就越要暂时忽视孩子的情绪,转而关注孩子是否得到成长。如果仅仅着眼于关注和处理孩子的情绪,细心呵护孩子的良好感觉,时刻想着这样做孩子是否开心,那样处理孩子是否会难过,最终反而无法让孩子得到真正的快乐。

 

悉心呵护孩子情绪还有一个常见的结果:孩子对自己的情绪没有自我负责的意识。他的生活体验让他发现,让他舒服愉快是大人的事。不开心不爽,只需要给父母甩个脸色,然后父母就忙乎开了。孩子像老板一样等着父母汇报,问题解决了重展笑容,问题没有解决就大哭大闹。如此,父母、祖辈变成了孩子的仆人,当有一天发现孩子有问题,想好好教育了,能成功吗?这样说或许过于锋利,但网络上层出不穷的熊孩子事件和视频证实了此点。

20171月,一部仅有10秒的视频在网络上疯传热议。视频中,广州一名十岁左右的小男孩短短几秒钟连续抬脚向自己的亲妈飞踹了5脚,伴随着怒吼,情绪十分激动。尽管站在一旁的奶奶,一直在阻止孙子的暴力行为,但小男孩依然我行我素,小男孩踢打母亲的原因,只是因为他的母亲刚刚想阻止他玩手机。

物以稀为贵,人也是如此,独生子女的政策导致了4-2-14个祖辈,父母两人,1个孩子)的家庭结构,让孩子自然成为了稀缺资源,成了中心,所以一切围绕孩子转,大人把孩子看得太娇。假使换一种家庭结构,父母两人,四五个或七八个孩子,哪个孩子会成为中心呢?都不会,中心自然是父母。这种情况下,几乎没人会娇宠着孩子,也没法娇着孩子。这就是山长说的把一个孩子当十个养背后的智慧。这种情况下,孩子学会自寻开心,自行处理烦恼,也学会了看父母的脸色,帮父母做事,自动习得了很多品质如勤快,责任。在此,也顺便提一句,不要以为我们大人随随便便就成长得很好了,所以我们的孩子也会自然而然成长得不错。这背后有很多原因,无法等同。

 

回到最初老师们观察的结果,为何JY、XY会更快乐、情绪更稳定呢?她们和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之处?她们俩自小进入新教育学堂,新教育学堂注重培养孩子“成长型快乐”——真正的快乐,培养孩子面对困难自己解决的能力,不大会有老师看孩子脸色、讨好孩子的可能。同时,他们的父母也早早接触到新教育理念,或许对新教育的理解各有侧重,但应该都保有基本的父母为主,孩子为从的地位之别。这样的孩子到了学校自然情绪稳定,关注点在自己的成长上,不会因为情绪不好而要求同学或老师来为自己的开心负责。按山长的说法就是,找感觉,没有好感觉;不找感觉(关注目标),反而有好感觉。

JY也专门为此事找我私下谈话,她一脸困惑的模样,觉得自己跟其他人都不一样,是不是自己有什么问题。老师跟JY引导,那是其他孩子被培养成这样子,你没有问题。正是这次谈话让老师觉得有点不对劲,这不就是道德经里讲的“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吗?不找感觉的人反而会觉得自己有问题,所以家长们,此事看似虽小,但我们需见微知著,为了防患于未然,我们需要重视起来,共同努力,让孩子从“找感觉”的类型变成“关注目标”的类型。

山长从去年江湖课开始就着重讲“感觉型”和“目标型”人的区别,今年清福二年级更是将新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目标型”人,而这也是今日学堂的教学实践中践行的,相关的信息和资料相信家长应该已经从很多途径了解到,我们在这里暂时不展开,附上一篇清福二年级的日记,供家长参考:

《海洋奇缘》电影课日记:与目标型的人生共振李姬韧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MzU0MTUwMg==&mid=2653262305&idx=2&sn=b1b3d4193e330d52bdceaba6ac0840fa&chksm=807038f0b707b1e6f9a1eff815edc2391a00eff28e9cead42341a340d0de5ba3b904aaf61cd4&mpshare=1&scene=23&srcid=04287P1JZoyAOp4rsJVs893t#rd

 

我们当父母,要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学会不找感觉,得到真正的快乐呢?

第一,   父母要有意识培养孩子尊重自己,尊重长辈。

第二,   不随意被孩子的哭闹或撒娇所动摇,分清可以给什么(物质或帮助),不能给什么,需要他负责的部分让他去承担。

特举两个案例说明。

1. 约翰泰勒盖托的故事,他是《上学真的有用吗?》一书作者,在曼哈顿当了三十年老师,于1991年当选纽约州年度教师。同年,他在《华尔街日报》上公开发表了辞职信,从此不倦地为学校改革而奔赴各地演说。

七岁时,有天下午,我对祖父抱怨说,我觉得烦。他当即扇了我脑勺一巴掌,说,再也不许当他的面说烦——我烦是我的错,与旁人无关。使自己高兴、学习,是我无可推卸的责任,不懂得这一点的人都是长不大的小孩子,离他们远一点,因为他们不可信任。这一巴掌根治了我的厌烦。

解读:让孩子明白让自己开心是自己的责任。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这样的祖父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孙子说明“会当家长”是多么重要。

2.特朗普女婿贾瑞德库什纳的故事

犹太人的教育是出了名的严格,这点又像了中国人,贾瑞德的妈妈是典型的虎妈,上小学时,贾瑞德有次考试成绩差想蒙混过关,但他的妈妈知道后,问他怎么不考好,他回答说是因为老师不喜欢他。

妈妈马上斩钉截铁地说,“让老师喜欢就是你必须的责任!”从那时开始,贾瑞德明白,在家里,老师永远是对的,必须认真学习,因为:“你不能总指望你的父母,总在你身后无条件支持你,总指望世界变成你想要的状态。”

解读:父母应让孩子明白,让老师喜欢自己是学生必须的责任,让父母喜欢自己也是孩子必须的责任。连贾瑞德这样的家庭都不是给孩子“无条件”的支持,其他的家庭给得起吗?

 

假如孩子担心被退学,父母怎么处理?

首先,孩子会担心自己被退学,说明孩子喜欢认可学堂,所以从这方面来说是个好事。其次,这也是一个引导的教机,了解孩子担心被退的原因,如果孩子有明显担心的问题,说明孩子知道自己哪方面不够好,所以才有此担心。那么以孩子为主体,引导他思考解决的方向或方法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式,当然,根据孩子情况不同,可以先对孩子的担心表示接受理解。

下面对孩子担心自己被退学的原因及老师的引导逐一说明。每个人共性的引导是,说明退孩子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也不表示对此位孩子的否定。退学生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对其他人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这个原因是基于对更多孩子成长的负责态度;二是孩子不想成长或老师无法帮助孩子成长,这是对拟劝退的孩子负责的态度。这样的安排都是基于成长和帮助的原则。

 

第二部分:本周大体教学内容

运动方面

在学堂孩子们每天的运动时间将近占了一天的近1/3。可能有家长会有疑惑为什么要安排这么长的时间的运动呢?毋庸置疑,运动可以增强孩子的体魄,帮助孩子们拥有健康的的身体。但如果仅仅出于此种考量,并不足以让老师们安排孩子们如此多的时间来做运动。其实,运动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锻炼孩子们的精神品质、帮助孩子塑造健全的人格。

在运动上孩子会自己制定运动目标,无论是在老师的帮助下还是孩子自己的估算,只要孩子制定了目标,老师就会帮助他达成。在完成运动目标的过程中,孩子们需要与自己身体的疲劳做斗争,克服完成目标过程中的遇到的各种困难。当孩子遇到困难,想往后退的时候,老师会根据孩子不同的的心理特点,或鼓励,或严格要求,不让他退缩,这无不都是对孩子意志力和抗挫能力的训练。

对某些运动项目,虽然老师讲过方法,但孩子从不会到会的过程,仍然需要孩子不断的尝试、练习,半点巧也偷不得。这一方面锻炼了孩子脚踏实地的素质,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孩子的不断探索、永不放弃的精神品质。

孩子在完成了他原本以为很难的目标时,那种心理上的成就感是任何物质奖励都无法比拟的,这也是前文提到的“真正的快乐”。这里简单的举几个例子:当JY首次倒立坚持2min时,当天她告诉好几个老师:自己倒立能坚持2min了,并且在接连几次运动课结束后自己都会利用其他孩子收拾垫子的时间倒立一会,完全沉浸倒立的喜悦之中。上周有两个孩子突破侧手翻时,在突破之后的几天里,都会积极的“敦促”老师帮助他们计时,找老师帮忙测试。这种例子在运动过程中有很多,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出现类似的这种状态,当孩子们突破后获得的喜悦是任何物质奖励都无法实现的,而这种及时的正向反馈,无疑会增加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附上焦老师分享的关于运动的文章:

体育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全人格(上)http://blog.sina.com.cn/s/blog_153b7fcee0102wt0r.html

体育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全人格(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53b7fcee0102wt0s.html

体育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全人格(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53b7fcee0102wt0t.html

 

 

文课方面

1.中文阅读

选用《你的梦想一定能实现》活法青少年版一书作为中文阅读课的教材,作者:稻盛和夫。作为一个创办了2家曾经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家,78岁时应日本政府请求出任濒临破产的日本航空公司会长,仅仅一年就让日航大幅度扭亏为盈,创造了企业界的奇迹。稻盛和夫先生对生活哲学有着简单而深刻的理解,用浅显的话语讲述深奥的道理,并指出切实可行的做法,这对孩子们而言是极为宝贵的人生课程。

上课的方式是孩子阅读,老师提问,一起探讨的模式。本周和孩子探讨了自己梦想实现的几率及思善行善的作用。

书中也提到一点,我目前未和孩子们探讨,但觉得有必要和家长们分享。稻盛和夫在书中提出学生“在学校里学习什么?”,大多数人都认为是学习知识,得到文凭。而稻盛先生给出了他的答案,是学会勤奋,学会如何正确的做人,学习创造性。这和新教育强调做人做事,重视品质培养非常类似。

 

2.经书诵读的重要性阐述

现实生活中,经常见到同样付出100%的努力的一群人,他们的条件及成长速度也有差异,为什么有人快,有人慢?曾国藩公小时夜读半宿,梁上的小偷都能背了,但曾国藩依然不断读诵,小偷等得颇为不耐,从梁上跳下背诵一遍扬长而去。有人把这种差别归因为天赋,也有人把这个归于业力。其实我认为这两者是一样的,天赋源于之前世的积累,所以是好的那部分结果的呈现,而坏的那部分结果的呈现我们会称之为业力。很多孩子不理解这种天赋的差异,会产生自卑的想法。很多大人不了解孩子之间的天赋差异,可能会过高地要求孩子(当然,前提是孩子足够努力),造成孩子无论怎么努力都达不到家长的要求产生沮丧的心理。

《你的梦想一定能实现》的译者曹岫云就是这样描述自己小时候的:坐在我旁边的一位同学画动物、画人物、画什么都像,我却画什么都画不好;上音乐课,有的同学没练几遍就唱得很有节奏感,我却怎么唱也不靠谱;上体育课,有的同学跑得快、跳得远,做体操动作优美,我的运动神经很差,只能站在一旁欣赏別人。到高中、大学连篮球也不会打,别的就更不必说了。我的空间概念极差,动手能力属于低能,机械制图学起来非常吃力。直到现在我还会做梦,梦见绘图考试时我手足无措的窘境,甚至在梦中惊出一身冷汗。后来办企业了,理所当然技术是我的软肋。

基于很多类似的例子,也基于孩子们对读经不够积极和主动,老师用《地藏经》的一句话,如负重石来说明人人皆有业力。如果我们付出了全部的努力,依然比别人行进慢是因为我们身上背的石头太重。

减轻石头重量的方式就是从现在起多思善行善,持善念,行善行。如果对别人造成了伤害,诚心道歉并用行动改正就不会增加这块石头的重量。对于我们曾经累世积累的业力,需要正心诚意,给自己的冤亲债主念经,如金刚经,地藏经等,帮助他们提升智慧。

所以读经的好处很多,不仅让自己亲近高能量的经书,还能提升自己的智慧,同时还能帮助自己曾经的冤亲债主提升,消除自己的业力,一举多得的事情。


做事方面

劳动课

本周初下过一场酣畅的春雨,我们也因此迎来了一次田间劳作课的机会,同时学堂这边也需要大扫除,所以在大小班中各选了一半的人去老学堂那边种红薯和花生,选拔的标准是平时打扫卫生和内务很认真并且干净的,留下的孩子也没有什么怨言,毕竟道理明摆着的,内务没有练好就继续练习,学好了一样才能学新东西。这样的安排也是用行动向孩子们表明,做事机会是需要争取的。

     结果回来之后,两边的同学都很兴奋,各自显摆自己做了多少事儿,又有多少有趣之处,其实在我们老师看来,颇多夸大之处,然而孩子的这种比较心是人之常情,善加利用就可以成为动力。

以上,是本次周总的内容。

祝假期愉快!

 

知守学堂教师组

2018/4/28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知守学堂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