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人生路上,几乎所有人都会困扰的问题

——人生该如何脱离求之不得的苦海?



修行不够的人,一生都会受一种苦,叫做“求之不得”


大事,就像大家都希望一家人能平平安安的在一起,但一场天灾人祸的到来,或是父母,或是孩子,或是伴侣的生命就消逝了,于是感到痛苦、绝望。


小事,就像你小时渴望考一个好分数,但身边有无数比你更强的竞争者,你只好放弃理想的大学。而长大了,希望找到一个好工作,得到土豪一般潇洒的人生,但招聘者就是不看好你,而你能得到的工作,让你辛苦一辈子也无法满足梦想。


更小的事,比如你在休假日有个很好的计划,但是一场雨,或一个电话,你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计划。或是你身边出现了一个期待已久的机会,你拼尽全力去争取,最终却因为一个失误,或一场意外,机会从你身边溜走。


我们从生下来就在受这种苦:小孩子总是哭,不都是因为想要的东西得不到吗?而到走的时候,仍在受这种苦:看看医院的老人们,不顾一切的想活下去,但无论如何,都拼不过人生的规律。


现代人总是愁眉苦脸,时常吐槽压力大、生活辛苦,仔细想想,不都是因为这些求之不得吗?正是它,导致了我们一生都不得安宁。


只要一个人没有脱离这个苦海,一生就会碌碌无为,成为一个失败者。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都变得没有理想,因为他们的精力都被“求之不得”消耗光了,他们有太多的渴望需要满足,而无法满足后就会陷入各种情绪之中,这样的人能有什么大志向?又能做出什么大成就?


那么,我们该怎样面对“求之不得”?



有些人说:无欲则刚,我们应该什么都不求。


但是,什么都不求了,那我们就什么都不做了吗?干脆饭也不吃,“生”也不求了。我相信,这可能是一种最高级的境界,已经能从生死之中解脱。


可问题在于:我们常人做的到吗?有些人修行,想什么都不求,于是过着最简洁的生活,不接触尘世的一切享乐,但行为上不求,内心就不求吗?只要是在压抑自己的欲望,内心就还是求的,同样处在深深的求之不得的苦海之中。


比如从古到今,很多人因为在世间求之不得,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便对世界和人生失去信心。如一些女人,不能嫁给自己的爱人,便选择出家,或自己找一个地方孤单的死去;还如《笨蛋没活路》中的乔丹,因为妻子的背叛,便随意放纵自己的生命。这种人看似什么都不“求”了,但他们仍然很苦,因为本质上,他们的内心是有期待的,他们仍然处于求之不得的苦海之内。


因此,尝试从外在什么都不要,装成自己“什么都不求”,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那又该怎么办?王阳明死前说了一句话:我心光明,亦复何言。从这八个字中,我们看不到求,也看不到求之不得,而再看他的一生,会发现他不仅没有藏于深山之中、什么都不做,而且还为国家和人民做了很多事情。这便说明:王阳明,似乎已经破解了这个世纪难题。


那他是怎么做的呢?其实,秘诀就在于他所说的:致良知。



山长在今天的课程中,给我们讲了一个麦子的故事:一颗麦子,是不是种到地里,然后努力生长,最终就能结出麦粒了呢?答案是,不一定。


如果它的种子被老鼠或是虫子啃完了,它会死掉。


如果老鼠和虫子不来,但小鸟来将其叼走了,它会死掉。


如果它刚长出苗,就被人踩倒了,而当它辛辛苦苦再长起来时,周围的麦子已经长的很高,并遮住了它的太阳,它又会死掉。


如果它终于刚刚长成了一颗麦子,但一只牛来把它吃掉了,它又会死。


如果发生旱灾、水灾等等天灾中的任何一种,它也会死掉。


所以,麦子不努力长,一定长不出来。但即使它努力长,也很可能长不出来。


这不仅是麦子的故事,也是人的故事:生命就是无常的,不去努力做一件事情肯定不会成功,但努力了本来就不一定会得到成功。



可再看我们受到的教育,从老师到家长都是从小就会用行动和语言,告诉我们两件事情:第一,努力读书是为了考大学。第二,分数高就是好学生。由于我们习惯了,我们会认为这是正常的。但深刻分析下去,这两件事情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妄想:


如果努力读书是为了考大学,反过来就是考不上大学便不用读书。因此学习和做事,都是为了得到最终的结果。如果没有结果,就没有做的必要。因此体制生都会认为:只有结果才能说明自己做的事情有没有价值、自己是否优秀。


当老师和家长认为分数高,就代表是好学生时,学生就会自动产生赢家和输家的概念。第一名就是赢家,其他人都是输家,因此想当赢家,就要把别人都踩下去。而成绩好的人也会始终认为自己才能是赢家,他们会害怕别人超过自己,因为那样自己就是输家,因此越是优等生,越会有自己永远应该是第一的妄想。


那么,带着这样的思维模式,当他们在人生的路上努力却得不到结果时,就会失望,而如果得到的结果竟然比别人还差时,就会更加痛苦。但从麦子的故事中,我们也能发现:不成功的结果无论如何都可能产生,因此如果不改变这样的思维模式,便注定受一生的求之不得苦。



但一颗正常的麦子应该是怎样的呢?它会不断的成长,如果有任何外界的意外让它死去,它便会继续努力,开始新的一次成长,没有伤心、没有抱怨、不会嫉妒,直到成功。因为如果自己死去,那么这是宇宙的安排,而和自己有关的事情,并非是有没有长成的结果,而是有没有努力的成长。


王阳明说我们要修不动心,便是像这颗麦子一样,能否做到不为外在的结果而心动。比如他参加科举,虽然也落选了,但是周围落选的人大哭时,他却不哭,别人问他为何不哭,他说:“他们都以落选为耻,而我以落选后哭泣为耻。”这便说明他真的是一个看重良知而非结果的人,因为落选是结果,而哭不哭取决于自己的良知。



那么看重良知后,人生会有怎样的区别呢?


首先,看重良知的人虽然不看重结果,但是他们却会比常人更有至上情节。因为注重结果的人,有结果时会努力,没结果时就会懈怠;别人努力时,为了不比别人差,就会更加努力,但别人放纵时,既然能够轻松得到比别人更好的成就,就会时而偷懒。而注重良知的人,无论有没有结果、无论别人是否比自己厉害,都会很努力,因为他努力本来就只是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良知。


其次,看重良知的人将不会再有求之不得苦,因为他对结果没有执着,他只在意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是否对得起良知,而至于良知之外发生的事情,无法引起他心中的波折。比如同样是科举落榜,注重结果的人就会伤心失落,而注重良知的人,首先他会认为自己即使落榜,过程中的努力也对得起良知,因此根本不会感到伤心;其次,就算偶尔感到不满,他也会认为哭泣是一件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而浪费生命才是对不起良知,因此也只会像麦子一样继续努力。



因此,想要脱离求之不得的苦海,就要去除对结果的妄想,时刻只想和做对得起自己良知的事情。



——清一书院学生 程宝仪 

写于2015.12.18



后记:对结果的执着和妄想,会让我们常为“成功”而自满、懈怠,为“失败”而纠结、踌躇。对宝仪的这篇课程总结觉得很有启发,希望可以尽快建立“我心光明,夫复何言”的至上情节,脱离求之不得、得之有惧的苦海。尤其作为老师,更需要摆脱这种习性,因为学生看的不是老师说什么,而是老师做什么。课上说的天花乱坠也抵不过遇事时真实的示范,只有老师看重过程、而非结果,学生才能不纠结、不恐惧、做好自己。所以日后要多觉知自己对结果的执着和妄想,全心投入过程。


——清一书院学生 王聪颖

写于2015.12.18



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内容,

可以长按下图二维码关注清一书院



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

愿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发扬广大。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知守学堂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