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名校气质养成之一:拼尽全力考大学,值得吗?

题记



     大家好,欢迎来到聚爱成长乐园,我是见微。这个系列我们聊的话题是如何通过科学规划,让孩子在短期内达完成美国K12的学习,达到名校的录取标准。在这个系列讲解中,我将会告诉你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让孩子考上名校的概率提升10倍以上。更重要的是,这个方法不仅仅是培养只会读书的高分低能儿,而是通过备考的过程帮助孩子奠定今后事业成功、人生幸福的心理和性格基础。这就是我们这个系列的主题——名校气质养成。

   废话不多说,让我们开始吧



名校之路不容易




为上名校必须拼

名校之路不容易,为上名校必须拼。让我们看看一般情况下为了上名校大家都在干什么?

01   孩子在拼



这两张图据说一张是国内知名高中衡水中学的作息表,而另一张则是美国惠特尼高中某学生的日程表,在这所美国加州排名第一的知名高中有一个魔鬼数字“4”——4小时睡眠,4杯拿铁咖啡,4.0的GPA成绩。


为了考上心仪的好大学,中美两国的学生拼命程度可见一斑。



02   家长也在拼


孩子们这么拼,家长就闲着了吗?当然不会,孩子承载着家族的梦想,是家族的希望,只要孩子能出人投地,当父母肯定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让孩子能专心学习,家长们把所有与学习无关的事情都替孩子做了,要不是学习这事只能靠孩子自己,家长们恨不得自己上。

除了全力保障后勤,家长们也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弯道超车,或者说不被落下的机会。情急之下难免病急乱投医。于是,各种收割智商税的机构应运而生。

比如,近年来有一项来自日本的研究震惊世人!基于量子力学研究,通过HSP所谓的高感知能力去感受人脑和知识之间的量子波动,瞬间激活右脑,从而把人类阅读的能力提高到10万字/分钟!!而且这个技术据说只有10岁以下的小孩才能学会。运用这个技术我们可以闭眼快速读书,甚至不用理会是中文、英文还是甲骨文——因为文字的本质是信息。这项技术是真的,简直可以比肩可控核聚变,是人类文明目前研究中最具有颠覆性的一个,可以将把人类文明直接推进1000年……请原谅我编不下去了。这个明显有漏洞的机构,为什么在国内还会受到很多家长的追捧呢?挺无奈的,家长们望子成龙啊,最后的结果肯定是掉到坑里。




03   没有最拼,只有更拼


中国和美国的孩子很拼了,最拼的是人家韩国学生。美国学生就算只睡4小时,至少他们还有3小时是在搞课外活动或者素质训练上。人家韩国学生才是对学习的全情投入:韩国高中生平均每天要花16小时在学习及其相关活动上,高中生中流传着一种说法叫“四当五落”,就是每天睡四个小时的学生会被录取,睡五个小时的学生将会落榜。


首尔大学、延世大学、高丽大学是韩国的三大名校,它们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韩国绝大多数的社会精英都毕业于这几所大学,如果考上这几所名校,就意为人生大概率上升了很多,如果没考上,就意味着失去了机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这部韩剧——《天空之城》,它以19.2%的收视率,打破韩国有线台历代收视纪录。韩国社会对学历的关注和为此付出的代价可见一斑。


以下图片就摘自这部剧,一起感受下这扑面而来的压迫感:

谁都不可阻挡我家孩子得第一

补习是常态,没补习是变态

学不好你就去死


可见,在拼命这条路上韩国人已经做到极致了。没人一天有25个小时。


然而,不管你怎么拼,能如愿的始终只有金字塔尖尖上的1%,世界各国莫不如此。






上名校的价值是什么?




我们看到的常识是真相吗?





费了那么大劲上名校,但您有没有想过,上名校是否值回票价?上名校的价值是什么?我觉得无非就两个:一个就是名校有好的硬件设施,好的实验设备,好的导师,好的同学,和广泛的人脉圈子,这些综合起来可以汇成一个目标——改变命运;另外一个就是上名校很有面子,您认同哪个呢?


绝大多数人都会选前者,尤其是在我们这个有着千年科举制度的国家,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一朝金榜题名,光耀门楣。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这是常识,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到根本不会去研究和量化。


但是美国就有一些爱较真的人,他们会去研究上大学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前途。比如这本书《成功公式》 。它的作者巴拉巴西是一名学者,他写这本书不是教你如何成功的成功学,它不靠故事和个案给人喝鸡汤、打鸡血。而是以一个学者的身份经过调研和分析,用数据说话,来揭示的成功的规律。








关于名校价值的研究




用事实和数据说话

01


《成功公式》 作者巴拉巴西

这本书里就提到过一个美国的研究:

上一所好高中,对学生未来考大学的成绩到底有没有提升作用?注意:好高中的大学录取率高并不能说明问题,因为生源质量本来就好。他们用的方法是:找来两拨人,学生A刚好达到重点高中的录取分数线,学生B只比录取分数线低一分。他们原本的水平几乎一样,但是A去了重点,B只能去普通中学。这两个学生将来考大学的时候,他们的成绩会不会有显著的差距呢?大家也可以思考一下。


这个问题我问过身边很多的人,他们无一例外都觉得两种人的差距会很大,甚至是天壤之别。但实际上结果很让人意外,是完全没区别。研究者统计了像A和B这两种人高中毕业时的标准化考试的成绩,结果是一样的,对于正好跨线的两类人来说,上不上重点没区别。


所以,重点高中并没有提升学生的成绩,而是学生提升了重点高中的成绩。


难道说重点高中不是师资力量更强、同学水平更高、在这个高水平环境里学生才能学的更好吗?至少在分数这个层面,环境没有那么重要。

02


阿兰·克鲁格(美国经济学家)的研究

那么,像常春藤这样的名校,他们选择学生也不是完全按照分数选的,还要看课外文体活动和家庭背景之类。大学毕业以后面向社会,环境就更加复杂,分数的作用也就更小了。这回环境总该有点用了吧?


有人对大学也做了类似的研究。比如说有个学生,他的SAT考试成绩以及他在高中的平时成绩的排名这两个指标都很过硬,都达到了哈佛的标准,他也申请了哈佛大学,但是因为课外活动不行没有被录取。他去了一所普通大学,这会对他的前途有什么影响呢?答案还是没影响。只要硬指标达标,不管他上的是哈佛这样的名校,还是一般的大学,平均而言,他将来毕业十年之后的收入水平跟哈佛名校的毕业生其实是一样的。


主持这种研究的还不是一般人,他叫阿兰·克鲁格,是美国经济学家,曾担任由奥巴马总统提名的经济政策财政部助理秘书。所以这份研究还是很有价值的。



那名校的意义在哪呢?




只是为了面子吗?





名校能让人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名校还有高水平的校友网络。但是,这个研究似乎说明,那些东西的作用并不大。是不是很出乎意料呢?


不过,这个研究做得很细,统计分析表明,名校加持对人没影响,需要两个前提。

第一个前提是他得确实申请了名校。

这个学生的硬指标达标,而且他申请了哈佛,只是哈佛没录取他。但是如果根本就没申请,那就是眼界不够高,野心不够大。敢申请,说明他认为他属于名校。


第二个前提是他的家庭条件还可以。

中产阶层的子女只要硬指标达标,最后上没上名校影响不大。名校加持最有用的,是黑人、墨西哥裔和来自家庭状况比较差的学生,尤其是那些家族里的第一个大学生。说白了,上名校对眼界比较低的人最有用。


所以,至少在经济收入这个维度上看,上名校没有任何加持。但人生不止收入这一个维度,至少还有健康、幸福这些维度。这些维度有没有名校加持,我还没看到相关研究,但直觉上应该是关系不大。


那么刚刚讲的上名校的目的,看来这些不是改变命运的出路,那就剩下第二个目的了,上名校就是为了面子,是不是很难接受?










以上的两个研究可以说明什么?

  1. 不是名校成就了好学生,而是好学生成就了名校

  2. 名校只是一把尺子,是你水平的追认。比起上名校,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更重要,只要能够得上名校的标准,其实上不上名校不重要。

  3. 至少在上高中之前,一个人的性格特质、心理行为特点这些真正决定今后命运的特点就已经大致定型了。








残酷的现实有什么启示





01   对学校的启示


对于15岁以下的学生,学校是培养机构,孩子越小越好调整;15岁以上学校就是选拔机构了。但是实话是不能说的,说了就没人来了,但比如像比尔盖茨、乔布斯这些人,他们就深谙这个道理,所以他们考名校只是用来做自己的试金石,考上后就退学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了。


但学校要让家长相信上名校能改变命运,所以会包装自己,做很多宣传。一方面用奖学金、减免学费等方式网罗好学生,冲成绩;然后用接受捐款、溢价等方式冲收益。家长们也很乐于相信这样的谎言,因为站在家长的立场上,确实没有太多能帮的上忙的地方,唯一能掌控的就只有出钱这一个因素了。


这种背景下,说真话的反倒会被攻击。这有点像医院,有个故事这么说的,某三甲医院一位良知的新医生建议病人家属,癌症已经扩散,没有治疗价值,回家安享最后的时光吧。病人苦苦哀求无果,只得回家。几天后却被同科室的专家收治,几个月后,花光了所有积蓄,身上插满管子,被各种化疗放疗折腾得不成人形,最终还是死了。家属给专家送锦旗,称赞医德高尚,提升了病人最后时光的生命质量,而那个年轻医生呢,被骂做见死不救,让人回家等死。




02   对家长的启示


其实,要治疗癌症,最好的方式是不得癌症,采用健康的方式生活,而不是患癌了才治。所以,对于家长的启示是:教育要趁早,在孩子的一些心理行为习惯还没有定型的时候,就教会他正确的处理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但是,这个趁早并不是说要早教,事实上,小的孩子,尤其是6岁以前,就是玩。


您可能会说别的孩子都在学,只有我家的孩子在玩,成绩落后了咋办?


首先,过早的智力开发会影响心智发育,这点是有严肃的研究结论的。如果你让他该玩的时候没玩够,而是学习知识性的东西,可能一二年级成绩会好,但是一般到了4年级就“泯然众人矣”,再往后反而有障碍了。


其次,孩子大了他可以轻易学会幼年时候要花很大力气才能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比如我自己的女儿就是这样,9岁了,之前也没怎么学,在就在我身边跟着泡着,在班上也算不上优秀。这个寒假在家的2个月时间里,花了一周多学会了拼音,查字典。半个月学会了写字,以前那叫画字,用的是幼小衔接的描红本。为此,电商还以为我们家有5/6岁的小孩,给我推送一堆幼小衔接的东西。一个月的时间,识字量从800涨到1800,基本可以独立阅读了。她一个月就能学完小学一二年级的东西。


因为之前有足够的英语浸泡,这次3天时间就学会了自然拼读,基本可以拼80%的英单词了。还学会了除法,有一次我们聊起来20000多块是什么概念,她拜了拜手指头,说“够我赶集680次了”,我都不知道她怎么学会的。


那么这几年我们让她学什么了吗?运动,调整心性,6前由于教育的失误,这个孩子的情绪很重,怕困难,经过这两年的调整,现在情绪管理好多了,自律性、做事主动性也更强了。


所以,教育要趁早指的是心理行为、性格养成要趁早。因为6岁前是性格和思维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看的就是性格和思维方式。


7到12岁还有很大的可塑性,12岁进入青春期,还有最后一个窗口期。如果超过15岁,先前的教育也失败了怎么办,这个时候就不能指望学校教育了,只有社会教育才有可能起作用。



03   对学生的启示


如果已经过了15岁,甚至是成人了,怎么办?是不是就没希望了,也不是。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人生其实什么时候开始也不晚,但前提是你要真心想改变。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曾国藩,他30岁前是庸人,30岁后经过严苛的自我训练,成了圣人。


不过,这样的人太少太稀有,而且过程很痛苦,必须有很强的愿心才行。这里我也贴上了我的老师,宁静老师的找抽系列文章,这个系列的文章是宁静老师根据自己的经历来分享如何让自己不断的精进。


耿宁静老师《走,找抽去》系列文章 

扫码即可看








讲到这里我好像把名校都黑了一遍,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去养成名校气质呢?我们下一次再说。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教其心  育其身




明心学堂宣传组


文章链接:

山长演讲主题已定,首届清粉节等你来!

山长的分享主题确定了!

“坪田君”晋级计划&海报评比开始了!–清粉节热点播报6月10日

玩转分会场:清粉文化节热点播报-6月8日

2020首届清粉节热点播报—6月6日

2020首届清粉节热点播报-6月4日

明心学堂一年/两年/三年SAT备考班招生啦!

明心学堂南京郑州两地特色幼儿明珠班招生啦!!

两大校区,七个班级,明心学堂全新起航!2020秋季招生公告

新明心,新起点,2020明心学堂简介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自立好少年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