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你若优秀,进不进哈佛都一样,难道名校只剩下光环了?| SAT数学突破和名校气质培养之二


2

你若优秀,进不进哈佛都一样,

难道名校只剩下光环了?

SAT数学突破和名校气质培养之二



在第一篇的分享中,我们发现名校气质其实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突破自我限制的品质,这是怎么培养的呢? 


我先卖个关子。先看看一般情况下为了上名校大家都在干什么?玩命学!


这两张图据说一张是国内知名高中衡水中学的作息表,而另一张则是美国惠特尼高中某学生的日程表,在这所美国加州排名第一的知名高中有一个魔鬼数字“4”——4小时睡眠,4杯拿铁咖啡,4.0的GPA成绩。


为了考上心仪的好大学,中美两国的学生拼命程度可见一斑。



学生那么拼,家长也不会闲着。孩子承载着我们家族的梦想,是家族的希望。只要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当父母的肯定会抓住一切的机会。最常见的做法是告诉孩子:你只管用心学习吧,剩下的事情都交给爸爸妈妈。要不是学习这件事情只能靠孩子自己,估计家长都恨不得自己干了。



除了保障后勤以外,还参加各种各样的军备竞赛。比如据说是近年来的一项很震惊世界的成果——量子波动阅读。大概是说通过HSP(高感知力)去感受人脑和知识之间的量子波动,瞬间激活右脑,从而把人类阅读的能力提高到每分钟10万字。


运用这个技术,我们可以闭着眼睛快速读书,甚至不用管它是中文还是英文,或者德文,甚至甲骨文都没关系。因为文字的本质是信息,所以你只要跟信息去波动就好了。我看到后非常震惊,觉得这项技术简直可以比肩可控核聚变,是人类目前文明中最具颠覆性的一个。如果是真的话,它可以把人类文明直接推进1000年……

 

好吧,明显这是在吹牛的胡说八道。但是为什么我们家长有时候还会掉入这样的坑呢?四个字:望子成龙。家长可能就觉得,孩子成绩哪怕能提高一点,花多少钱都值得。


这还不是最拼的。韩国2019年收视率最高的一部电视剧,它的收视率达到了19.2%,名字叫《天空之城》。在韩国流行一种叫四当五落的说法,也就是说高中生每天只睡4个小时的会被录取,如果睡了5个小时的学生就会落榜。虽然惠特尼高中的学生也是只睡4个小时,但他基本上还有3个小时搞课外活动。但是在韩国基本上是全情投入。大家看看里边的这些台词,感受下这种压迫感、窒息感。




即便这么拼,又有多少人能够如愿呢?例如,SAT考试平均7%的人可以考进1400分以上的高分。虽然咱们亚裔天生就比较会考试,这个比例呢也只占到了24%。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SAT的评分规则。它分成数学和阅读两个部分(作文部分是选考)。这两个部分的满分一共是各800分,一共1600分。


它的评分规则很特别:

1):即便交白卷也有400分。

2):并不是按一题多少分计算,而是根据正确率划分档次,不同档次对应不同的分数。

3):不同档次对应的分数每次都不太一样,是根据考生的占比而定的。如果这一次大家考得都比较好,那即便你对的题目比较多,你的可能分数也比较也会偏低。这样就可以保证每个分数段的人数占比是稳定的。

 


美国的平均分是1050分左右。

 

还有一个数据,专门统计了富裕家庭孩子的SAT考试成绩。也就是说就算家里不差钱,舍得送孩子上各种补习班,请各种私教,他们的这个平均分是多少呢?提高了100分,1150分!


可见,花钱的效果很有限,不过这也在情理之中。如果花钱真的能够提高成绩的话,美国的富人还搞捐款或者搞贿赂,搞这些事干什么呢?所以,即便是美国家长也只能很无奈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只能帮你到这儿了,剩下的还得全靠你自己。


这也是件好事,因为花钱效果不大,所以这个考试才更公平,也才能被大家接受。

 

这是关于这个SAT的一个简单的介绍。


下面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很多人都挤破头想要上名校,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上名校?您认为上名校的价值是什么?可能有人会说,名校有更好的教学资源,更好的同学网,更好的圈子,更好的教学品质,将来孩子会有更多机会,或者是更容易成功。总而言之归结成一点——改变命运。 


学校带给人的影响有多大?有研究者专门做了研究。比如说上一所好的高中,对未来学生考大学的成绩到底有没有提升呢?这个并不能拿简单地拿考大学的录取率说明。因为好高中,学生生源质量本身就更好。他们用了一个比较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这个事情。就是找到两种学生,一种刚好过线,另一种是1分之差刚好落榜的。也就是说这两拨人本来水平差距不大,但是A这拨人去了重点,B这拨人只能去普通中学。那么大家猜一下,3年之后,这两拨人在考大学的时候,他们的成绩差距有多大?不是100分,也不是200分、300分。

 

这份报告给出了一个可以说很让人绝望的结果——没有区别,不是差别很小,而且是完全没有区别的。研究者统计了这两拨人的标准化考试成绩,结果是一样的,没有区别。重点高中并没有提升你的个人成绩,而是学生提升了重点高中的成绩。难道说重点高中不是师资力量更强,同学水平更高,在这种高水平环境里头,能学得更好吗?具体原因我也不知道,但至少在分数这个层面,这些外界的环境没有那么重要。 


像常春藤这样的名校,他们选择学生也不完全是按照分数,还要看课外实践和家庭背景之类。而且大学毕业以后要面向社会,环境就更复杂了,并不是只会考试就行的,分数的作用也就更小了。


那环境的作用也没那么重要吗?又有人对大学做了类似的研究。也是两拨人,这两拨人的SAT成绩考试都很过硬,都达到了哈佛的标准,也都申请了哈佛大学。只不过有一个同学申请了,但没去;或者是因为他课外实践的问题没有被录取,只能去一所普通大学。那么他们两个的前途又有多大的差别呢? 


这份研究得到的结论是这样的,至少在经济收入这个指标上来看的话,也是完全没有影响的。只要SAT这个硬指标达标,不管他们是上哈佛这样的名校,还是上一般的大学,平均而言在刚毕业的时候,收入差距可能会有,但是毕业10年之后,他们的收入水平就是一样的了。这个时候我们不得不反思,名校的意义是在哪儿呢?真的能让人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吗?名校有高水平的校友网络,但是这个研究似乎告诉我们这些作用都不大。

 


不过这个研究做的很细,名校对你没有加持,需要有两个前提:第一个前提是这个人确实申请了哈佛,只是哈佛没有录取他;如果他压根儿就没申请,那就意味着他的眼界不够高,他的心气不够大。


敢申请说明他认为自己属于名校。如果这个人硬指标达标,又认为自己应该属于名校,那他上不上名校影响都不大。第二个前提是中产阶级以上的子女硬指标达标,上不上名校影响也不大。名校加持最有用的是对黑人、墨西哥裔等家庭情况比较差的学生,尤其是家族里的第一个大学生,也就是说上名校对于那种眼界低的人比较有用。 


我们中国和美国是不同的圈子,上美国的名校还是有一定意义的。但这个意义究竟是什么样的?是好是坏?就不好说了。比如我们这个年代出国的人,他未必会比留在国内的人有更好的发展前途。

 

这项研究的主持者叫阿兰德克鲁格,是美国的经济学家,曾经担任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名的经济政策财政部助理秘书。所以他的论文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其实山长在《如何让孩子学习优秀》讲到学习的五大要素的时候,也只是把学校的环境排在了五大要素的最后一位。而且山长也反复的强调只要前三项做好了,基本上也就可以做到跟今日学堂相近甚至相同的结果。所以山长的这个观点,跟我们今天提出的这个数据也是很吻合的。


当然,上面的这些研究只是说了经济收入这一个维度。我们人生还有其他的维度,比如幸福度,它比经济收入更重要。但根据常识,幸不幸福,跟上不上名校更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上名校其实是为了更有面子,而不是更成功。


那么这些结论,对我们而言,

有什么启示呢? 

我们分三个层面来说


1)对办学者的启示:

15岁以下我们还可以做一些培养的工作,而且孩子越小越好培养。等到15岁以上,学校基本上就是一个选拔机构了。


作为学校,肯定不能这么实话实说的,学校肯定会告诉你,上名校可以改变命运,然后还会拼命包装自己,做很多宣传,让家长真的相信这点。还会用奖学金或减免学费等方式来网罗好学生,用这帮好学生来冲成绩,另外通过溢价、或者接收捐款的方式来圈利益。


很多家长其实也很乐于相信这样的谎言,说真话的人反倒会被攻击。比如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医院的一个新医生,刚去的时候还有良心,他跟一位病人家属说:太晚了,治疗没有价值了,还是接回家去把最后这段日子走好吧。这些家属怎么哀求都没用,只好把病人接回去了。但是过了没几天,这个病人被同一科室的专家收治了,然后在这个医院折腾了一个多月,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人身上也插满各种管子受尽折磨,最后还是死掉了。但是家属给主治的专家送来一面锦旗,说医德高尚,而前面那个说良心话的医生呢?被说成是见死不救。


 2)对于家长而言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就是教育要趁早。道理大家都懂,但是所谓的趁早,大家更多的理解可能是要早教,做早期的智力开发。


实际上,我也要说点大实话,过早的智力开发会影响人的心智发育。这个观点也是有严肃的研究结论的。尤其是在6岁以前的孩子,他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玩儿。他在玩儿的时候就是心智养成的过程。


如果他在6岁之前学了很多知识性的东西,可能在1、2年级的时候成绩会很好,但是到了4年级以后就跟大家差不多了,再往以后甚至会有障碍。这些东西放到后面学,其实是很简单的。


孩子大了,可以轻易的学会幼年时期要花很大力气才能学到的东西。比如说我自己的女儿就是这样,她已经9岁了,之前也没怎么学习,就在我们学堂跟着泡着、玩着,在班上的成绩也不算优秀,这次疫情在家里呆了两个月,闲着没事儿,花了一周多学会了拼音,学会了查字典,又花了差不多半个月学会了写字。


说起来有点儿好笑,她以前那不叫写字,叫画字。这次写字用的是幼小衔接的描红本,她半个月就写完了。为此很多电商还以为我们家有五六岁的孩子,给我推送了一大堆幼小衔接的东西。


一个月的时间,她的识字量涨了1000多个,基本上就可以独立阅读了。然后又花了3天的时间学会了自然拼读,也就是前面小学两年的东西,她两个月就学完了。她还学会了除法,我根本没教过,有一天跟她聊天儿说起来2万多块是什么概念?她算了算,一次赶集30块,2万多够赶集680回了。


这几年她跟着我在学堂就是运动,我们接触新教育时间也不是很长,6岁之前也犯了很多教育的失误。6到9岁这三年,基本上都是在修正以前所形成的不良习性。经过3年多的调整,现在也好多了,做事的主动性也很强。 


我这里说的是教育要趁早,指的是心理行为、学习的胃口。


7-12岁还有调整的机会 ,如果已经超过了15岁,先前的教育也不成功,怎么办呢?这个时候你不能再指望学校教育了,只有社会教育才能够起到作用。


前一阵子,山长在清粉群教一位家长:孩子都1米8几了,长得比妈妈还高,再让妈养着,不合适,出去自谋生路吧。


3)对于学生有什么启发呢?

毕竟浪子回头金不换嘛,人生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但前提是你真心想要改。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曾国藩,他在30岁之前是庸人,30岁之后通过自我训练变成了圣人。但是我也只能给你讲讲故事,毕竟古今中外能做到这步的只有寥寥数人。这个过程肯定会很痛苦,你必须有很强的愿心才行。想要自我改变的同学,推荐大家可以看看宁静老师的找抽系列文章。



我把名校“黑”了这么一大通,那么拼命备考三语高中这所名校还值得吗? 


未完待续—- 


明心学堂宣传组


往期文章链接:

明心学堂明珠班招生公告

如何攀登SAT这座英语考试界的高山

带着使命去学习,你也能创造奇迹!  – 姜傅恒SAT备考之路分享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自立好少年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