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清一联盟读书会分享||如何让萝卜吃出人参的效果?


题记

在这次今日观摩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安然老师的身边,孩子们的眼睛是越来越亮,笑容也是越来越多,学习的状态和学习的效果也是越来越好,一定有什么我们看不到甚至是看不上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才是对教育的成功起关键作用的。这就相当于胡萝卜,虽然家长想把最好的“人参”给到孩子们,但是对于孩子们当下的需求来说,“胡萝卜”就是他们此时最需要的,是最好的“人参”


下面是明心学堂的杨洋老师、黄微老师、陈静怡老师,在新教育清一联盟读书会做的分享:如何让萝卜吃出人参的效果的文字整理稿。


三位老师在联盟读书会的分享从反馈来看,效果很好。一些家长看懂了,学会了关注孩子当下的状态,关注孩子当下存在的问题,看见了孩子。


如何让胡萝卜吃出人参的效果


大家晚上好,我是黄微!我是陈静怡!大家好,我是杨洋!


黄微:我们三人在今年夏天都有幸作为观摩老师,参加了今日学堂夏令营。杨洋老师更是在夏令营以后,有幸获得了继续留在今日观摩一学期的机会。今天我们分享的主题是“如何让萝卜吃出人参的效果?”


在分享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一个老师具备了什么样的素质,您愿意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他?”


之所以取这个题目,是因为我们在这次观摩中,受到了许许多多的震撼,其中最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一位17岁的少女带给我们的。


01

新面孔安然老师成为学生心中最受喜爱的老师


在这次观摩营的6名带班老师中,有一张熟悉的新面孔——何安然老师,说熟悉是她在两年前还在明心学堂学习了一段时间,而现在她已经作为今日学堂的新晋老师,和其他5名在圈内早已成名的资深老师们同台竞技了。不仅如此,当夏令营结束的时候,学生票选最想让谁当自己的正式带班老师,安然老师得票第一,成为学生心目中最受喜爱的老师。


其实,安然老师被学生爱戴早在夏令营的第一周就初见端倪了,按照夏令营的带班规则,6名老师分别带6个班,每人带一周,每周一轮换。第一周结束的时候,我们就听到有学生结队在老师宿舍楼下高喊:“安然老师,我爱您!”那种热切程度,就像热恋中的情侣,或者像粉丝对偶像的表白一样。

作为一个新人而受到学生的喜欢和爱戴,安然老师不是第一人。几年前的刘静慧老师,同样在今日学堂的上岗PK中战胜名牌大学毕业、且从事员工培训多年的资深老师,那时候在圈内已经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只不过那时候,我们还只是在外面听新闻播报。而这一次,我们则是带着放大镜,身临其境,所以,受到的冲击和震撼更为真实和深刻。


这次夏令营的学生,大多数是从各家学堂过去的“新教育老生”,新教育的“道理”和教学方式对他们来说都不是新鲜事,可以说都是见过世面的。可他们在短短一周里就迅速地被安然老师所吸引,并认定安然老师是最有资格教导自己的老师,原因何在?


显然,安然的成功靠的不可能是丰富的知识、经验和阅历,也不太可能是流畅的讲课和控场能力——这些通常意义上优秀老师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这些我们眼中的高大上的东西,都不是安然老师所擅长的,但事实是在安然老师的身边,孩子们眼睛确实是越来越亮,笑容也是越来越多,学习和运动的状态和效果也是越来越好,说明一定有什么我们看不到,甚至是看不上的东西在发挥作用,这也就是我们这此分享的初衷。我们作为家长以及外围学堂的老师,很难在短时间内大幅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讲课能力。但通过对安然老师的解读,希望帮助大家去重视那些我们忽略的小东西,而这些东西才是对教育的成功起关键作用的。


孩子对安然老师的评价

孩子眼中安然老师的形象

 

1:英语好。


2:幽默,平易近人。

在这里,我们简单定义下什么叫幽默,它和搞笑有什么不同。就是看笑完以后你会不会对他产生敬佩之情。之所以有敬佩之情,是因为通过她带给你的欢笑,有所收获。


3:喜欢逗我们玩,善于挖坑。

孩子天生敬佩强者,喜欢跟随强者,你能坑他说明你比他厉害。同时又是在帮他看到自己的盲区,帮他提升认知边界,所以越坑孩子越喜欢你。


4:帮助我解决了不敢解决的问题(孩子原话)。


02

安然老师做了什么让孩子们如此佩服


为什么能帮助孩子解决他不敢解决的问题如此重要?孩子在什么情况下不敢解决问题?


1:问题被看到后会解决一半,孩子被看到后会心安。

在观摩营结束后,我又参加了刘老师的慧心课,在慧心课上,我亲眼见证重度抑郁症的女孩,7天后变得开朗爱笑了;也见证了肺癌晚期的病人,刚来时面部乌黑阴沉,一脸的面目可憎,7天后面色红润,容光焕发。而我本人也有类似的感受,我的左腿总是有气脉堵塞的感觉,总觉得腿是僵硬的,在慧心课期间,这种感觉都没有了,跑步很轻快。在课上,刘老师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让我看到,病由心生。


既然病是由心生的,那么治病的关键就是治心,药的作用其实有就很有限了。同样的道理,在西医里,人们也发现了的确存在安慰剂效应。不仅药品如此,甚至连手术也是如此,只要病人相信自己吃了特效药,或者相信自己做了最好的手术,就会产生和真药、真手术同意的效果。所以,也有:“假药治真病”的说法。


治心,也分不同的层次,大多数的心病其实并不难解决,不需要高深的技巧和医术就可以解决。


比如第一点,当问题说出来的时候也就解决了一大半。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很多时候的言行是处在无意识的自动驾驶状态,这模式对我们是有好处的,比如开车,当从新手变成老司机以后,开车的开灯、挂挡、打方向、刹车这些动作基本上就可以自动完成了,这样一方面我们可以把节省出来的大脑带宽,用来边开车边做其他的事情,另一方面这样反应更快,在遇到突发情况下更会迅速地踩下刹车,让我们更加安全。但这种自动驾驶模式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困扰。而解决困扰的方式也不难,就是看到它。

比如前世界首富保罗盖帝是一个烟瘾很大的人,有一天他住进了一个旅馆,晚上烟瘾发作。那天很冷,他就爬起来穿上大衣准备去外面买烟。结果走到门口,保罗盖帝突然意识到,我这么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居然被一根小小的香烟给控制住了。于是他把衣服脱下来又去睡觉,从此以后,保罗盖帝觉察到这个问题,他就把自己的烟瘾戒掉了,虽然他之前是一个烟瘾很大的人。


同样我们在讲正念修行的时候,我们的大脑经常会窜出一些各种各样的念头,也可以说是我们的“小我”要展现自己。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呢?不是和它对抗,而是把自己抽离出来,去观察这个念头,看着它。当你看着这个念头的时候,这个念头自然就消失了。同样的,孩子需要被看到,你看到他,他也就心安了。 


2:孩子信任安然老师,有问题敢找老师解决。

孩子为什么不敢解决问题?言下之意是,孩子自己知道有什么问题,他不敢说。什么情况下,我们会不敢说或不敢做一件事呢?是后果很严重,或者后果未知的情况下。换句话说,孩子之所以敢解决问题,就是因为在安然老师那里,他明确地知道自己说的任何话,即便有后果,后果都是可控的。


在《笑傲江湖》中,仪琳一旦有什么心里过不去的事,就会去找哑婆婆诉说,因为她知道跟哑婆婆说自己的心(里?)话,因为她的心是放下的,说完以后,她就又好了,可以重新振作去面对她自己的生活。

所以,要当一个心理治疗师并不难,只要能忍住不说,当个哑婆婆就行了。而且能解决一大半的问题。就像学生找我修电脑的时候,我通常都会跟他说,你先重启一下,这样90%的问就解决了。据说,医生看病时也会用同样的套路治好90%的病:注意休息,多喝水。


当然,安然老师绝对不止哑婆婆的水平。她还能主动做一些事情。在得知孩子的问题时,通过和孩子的交流,更好地发现孩子的心结,从而给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就算是自己一时解决不了,也可以借助教师团队的力量帮助孩子解决。这样老师和孩子的关系就形成了一个正反馈:他相信你就越跟你说,越说就越能往内心深处走,走得越深你也就越能帮助到他,他就越相信你。


最后的结果,就是你不论教他什么,他都全部吸收。而安然老师的背后是今日的团队,是山长、是老子和佛陀,这些高级的能量,就可以经由她传递给孩子。

3:信任带来的奇迹。

两年前,我们明心学堂还在大理的时候,我们曾经结识过一家定居大理的伊朗人。他们家曾经是伊朗首富,他给我讲了一个他们朋友的故事。他有一个朋友,在伊朗很成功也有名,每次发表演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参加。有一次,他演说完,场下的反应很激动热烈,他示意大家安静,然后说要给大家介绍一个人,是那个人成就了自己。观众都很好奇是一个什么样的高人,结果被他请上台的是一个80多岁的普通老太太。


那个人讲了自己的故事:他们家小时候很穷,穷得连鞋子都穿不起。有一天下大雪,他穿着他的破鞋赶到学校的时候已经迟到了。老师看到他,第一反应是蹲下,为他把脚上的雪拭去、把水擦干,然后用自己的双手为他暖脚。从那件事以后,老师无论说要做什么事,他都冲在最前面,最努力、最用功地完成老师的要求。从而成就了自己,那个老师就是台上的老太太。


这就是信任带来的奇迹。那么安然老师是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就对自己产生信任的?下面就请我的同事,陈静怡进行解读。


03

今日的其他老师是如何赢得学生的爱戴的


大家好,我是陈静怡。接下来我会通过一些实际的案例和在今日发生的各种各样的故事,去呈现出来今日的老师是如何让学生信任自己并且愿意敞开心扉的。


1:老师对学生全程的陪伴。

不光是安然老师,整个今日的老师在整个夏令营当中,几乎是全天都在陪伴着孩子,可能除了午休,除了晚上休息时间,从早上的运动到早餐、午餐、晚餐,都是陪在孩子身边的。有的时候中午吃饭还会给孩子们讲小课,讲着讲着还会忘记时间,这个时候老师其实也不太在乎他自己的午休时间。晚上下了课之后,也依然会去解答和解决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安然老师,她其实在带班期间生病了,她也依然会选择继续陪伴在孩子身边。从她这个行为当中可以很好地看到,她在对待学生身上是非常用心的。


首先从老师的角度来说,陪伴,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去了解学生的全貌,更有利于在后续进行对学生的引导。


从学生的角度上来说,陪伴的价值是什么呢?当老师能够全程陪伴孩子的时候,孩子会有一种我被关注到了,我被看到了这样的一种安全感。因为在每个人的内心当中,其实都会渴望被关注,那么当他得到关注后,他的心就安了,他就不再会去到处寻求关注,到处都在外面去找,而能够静下来去做一些事情。


当时我们班有一个同学,她比较不守规矩,经常在课堂上唱歌啊,或者莫名其妙插一些话。今日的老师在课间的时候会有意无意地去点一下这个同学,叫他的名字,然后问他,愿不愿意来回答一下问题啊?或者说,你来跟我们一起玩。


这个学生因为之前的那些不守规矩的行为,同学们不太把他融到班级当中,他自己也比较疏离。这个时候老师其实看到了他背后是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起别人的关注。因此当老师通过这样的小细节,通过上课点名,以及在下课时间玩游戏把他拉进来等等这些很小的细节,让这个孩子会感受到我被关注到,我被看见了。当他被看见的时候,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就很愿意跟着老师,老师说什么他都愿意做,也变得更愿意守规矩,班里的同学对他也就更能够接纳。


其实陪伴这一点看上去很简单,但很多的家长,都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现在很多家长会认为,我给孩子好的生活,给他好的教育或者甚至是只要给他零花钱,就能够代表我是很爱孩子的。这样的行为在我们小的时候,有时候父母可能随便给一点什么玩具,自己就可以玩了很久,然后玩得还不亦乐乎的。所以作为孩子来说,在他的内心当中,其实要求的并不是很多,没有说我一定要多么好的生活,多么好吃的,多么好玩的东西,他更想要的是父母的关注和关心。


而作为家长,经常是最容易存在的是看上去好像陪在孩子身边,天天都跟他在一起,但是心不在。就像很多的案例都会说到,一个家长在陪着孩子玩,孩子在旁边玩积木,但是家长却在旁边刷手机等等,看上去好像在陪伴,其实心并没有跟孩子在一起。甚至有的时候父母连这种身体的陪伴都没有做到。就像很多“问题孩子”,他们的家庭可能也会比较有钱,这种家长会觉得,我只要给钱给孩子可能就够了,所以很多孩子的叛逆,其实是他想通过叛逆的方式来获得家长的关注。


在陪伴这一点,今日老师为什么他可以做到呢?是因为今日的老师能够全然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因为当他站在学生角度去考虑的时候,他就知道学生要的并不是一些一定要多么高大上的东西,而是最落地、最实质的陪伴和关注。又因为老师能够全力服务于学生的目标,给到她想要的,所以他会通过陪伴的方式,让孩子喜欢和老师在一起,那么当孩子喜欢的时候,他就会愿意跟老师亲近,也愿意慢慢地靠近老师,信任老师。


2:老师对学生全然的接纳和包容。

在今日的时候,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老师对待这些虽然还有各种各样问题的学生,都可以做到全然地接纳和包容,不管这个孩子是什么样子。


比如刚才举的那个案例,那个孩子通过这样的方式,他想融入到班级当中,通过这种插话呀,唱一些歌啊,扰乱秩序的方式,想获得班级其他同学的关注,这个时候老师不单单是看到他这个行为是不守纪律、不守规则的,更重要的是理解了这个孩子背后,他其实是想融入班级的这颗心,只是他不知道该怎么做。因此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跟他谈,去跟他说,你其实是想融入班级的对吗?那么这很好,但是方式可能有些不妥,我们可以去商量一下怎么解决。这个时候学生就会感受到我是被接纳的,我被接纳的时候,他就更愿意去信任这个老师。


还有一个案例,今日他们整体对学生的态度——因为刚才也说到了他们(学生)也会有不少的问题,或者会干扰到其他同学——那么今日的规则是,这些学生会有一个三天的试读期。如果说学生不合适,可能也会劝退。其中的一个学生,本来我们都觉得他可能是要被劝退的,但是最后今日老师选择把他留下,让他继续有机会参加这个夏令营。


在问到老师的时候,他说,其实通过跟这个学生的家长沟通,他们可以很清楚地理解到,这个学生为什么是现在这样一种状态,只要他接下来能够做到不干扰到其他的同学,老师们也愿意再给他一个机会,继续在这个体验营当中学习,不管他最后能不能被录进去,以及能学到多少,这个体验营对他的价值,就是能够让他在心中留下这样一个种子,之后对他的成长,对他的帮助也会更大一些。


所以通过这两个案例可以看到,今日的老师能够看到所有问题的产生(原因),比如看到孩子与父母的互动模式导致他现在这样的问题等等,老师能看到这个的时候,他就不会有评判,就不会去贴标签说这个孩子好或者不好,而能够真正理解到孩子,所以这个时候孩子会感受到自己是被接纳的,也就因此不会产生对抗、反抗的情绪,也更愿意跟老师靠近。


3:安然老师很幽默。

安然老师和其他今日老师在上课的时候,经常会用到一些网络用语和一些网络上流行的一些动作和手势等等。当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传递一个思路给学生,她所用的方式是将网络上那些流行的表情包串联成一个故事呈现给学生。还有老师在讲到一个社会现象:比如很多姐姐,她们会为了帮助弟弟倾家荡产,甚至搭上自己的丈夫、家庭这样的一个故事的时候,就会把这样的人称为“扶弟魔”,就是扶持弟弟的魔。这个叫法跟哈利波特里面的一个大魔王谐音同名,所以当老师这样子去形容的时候,会让学生觉得很新奇,很有意思,觉得这个老师挺幽默的。


同步和我们所要讲的信任的关系,在于当老师愿意跟学生进行同步的时候,其实从学生角度来说,就是用他最熟悉和感兴趣的东西,让他感受到老师跟他是一致的。因为人本能地对跟自己有共同点的人产生好感,然后更愿意跟他去接近和靠近。这样的案例其实很常见,就像网络上经常有如何社交、如何去交朋友啊等等,就会讲到,别人不管说他的一个什么爱好,你就应和着说自己也有。那么双方的关系就很容易熟络起来,话题就很容易展开,其实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当老师用这样的方式,看上去很流行的,新潮的方式,其实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觉得老师跟他是一样的,他就会更愿意去接近老师。 


4:老师善于发掘学生的优势。

也就是为学生带来成长和帮助。其实前面讲的陪伴和包容,也已经能够给到孩子这样一种价值感,一种我被看见、我被关注、我很重要这样的一种感觉。在这个点当中所要说的价值感,是今日的老师去帮助学生发挥他的优势,让他能够在现实生活当中获得一些成就感和价值感。


今日的老师很善于去发掘学生的优势,帮他把优势放在最适合的位置上去,发挥更大的一个价值,为他自己和团队带来更大的帮助。


比如当时有一个学生,同样还是那种非常闹腾,经常也是说话声音很大,容易插嘴这样一种类型。在课程当中有一个表演环节,这个孩子当时一直不停地讲,不停地说,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干扰到了这个表演的进程。但是今日的老师并没有说你要安静,你现在干扰到了纪律,反而跟那个孩子说,哎,既然你这么能说,而且这么想说,干脆你去当主持人吧!


结果这个孩子在后面让他去主持的一个表演中,不仅把声音优势发挥出来,而且还讲得特别生动有意思,也为这个表演带来更好的效果。这个孩子后面也更开心、更喜欢跟这个老师在一起,后来也因为他声音大的优势,老师就让他去管理班上的纪律问题。当他开始去管纪律的时候,对自己的觉察也更多,自己也更愿意遵守纪律了,他整个人跟班级同学的融入度也提高了很多。


所以从这个孩子的案例当中可以看到,在今日老师的眼中,他不会去评判每个孩子的这个言行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既使是那些平常我们看上去好像不那么好的一些行为,在老师眼中他可能就只是一个放错了地方的“特点”。


除此之外,在安然老师课上,她也会通过给学生发奖励的方式,让他获得即时的成就感。比如每当学生回答对问题的时候,安然老师都会亲自递上一个小红花,这个小红花是用于学生的积分。当时上课的时候,学生们坐的是一排一排的,最后一排的学生,离讲台就会比较远。即使是这样,安然老师都会在他回答对问题的时候,亲自走过去,递上这一朵小红花。


这样的方式一方面让学生得到了一种即时反馈的价值感,另一方面安然老师这种行为,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被重视、被尊重的,这两方面加在一起就会让学生很愿意跟老师在一起。


5:课程具有吸引力。

陪伴、包容、同步和帮助学生建立价值感,其实是让老师自己变得更有吸引力,让学生愿意信任老师。除了让学生愿意信任老师,喜欢老师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让学生愿意和喜欢上课程,让这个课程对他有吸引力。


今日的老师怎么做到的呢?其实原则上和让学生喜爱上老师是一样的,一方面呢,用他熟悉并且感兴趣的内容,另一方面就是能够贴近到他的生活,帮助他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总结归纳起来今日的老师的课程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点就是会用游戏的方式。当时安然老师上课的时候,有一堂课是要给学生讲解蓝、黄思维的不同。老师用的方式不是单纯的讲课,跟你讲什么是蓝色思维,什么是黄色思维,而是一上来先用一个三国的游戏,让学生自己通过土地争夺战,以及海上贸易合作的方式,去体验蓝色思维和黄色思维带来的现实的后果。这样的方式简单易懂,而且学生又很喜欢玩,通过学生这种喜欢的方式,教给他概念化的东西,学生也会更愿意听,更愿意上。


第二点就是在课程的选材上,这一次在观摩当中也感受到,今日的老师选材其实非常丰富和广泛,无论是年代比较久远的,还是最新潮的电影,老师们都会有了解,然后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最适合的一个素材。比如安然老师在课堂上用到的一个推手的实验,就是如何一步步引诱一个普通人将一个人从楼顶上推下来的实验。因为贴近生活,学生很快就能够理解背后的意图,并且能够有一种真实的体验感和带入感,让他更清楚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给现实的生活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除此之外,还会用一些看上去是普通的商业片,比如《动物世界》这样的片子,让学生从中去看到人性。


以上这两点,就是如何让老师本身变得更有吸引力,以及如何让课程对自己更有吸引力,都是在让学生,愿意去信任和喜爱老师。


04

怎样才能像今日老师一样迅速赢得学生的喜欢


第一了解和感受学生,第二放下评判,第三设法帮助学生。


1:了解和感受学生。

想要帮助到孩子,你必须要对孩子有充分的了解,你才知道该如何帮他。那么要做到了解和感受孩子,今日老师就是做到了全程的陪伴,对孩子在每一个场景下的反应都有所了解,更全面地去了解这个孩子的全貌,否则就容易出现,一些孩子可能在老师面前是一套,私底下又是另外一套。老师如果只在课堂上跟孩子互动,他可能就无法全面地看到孩子这一个特点。


其次老师除了要有全程的陪伴,他还要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完全地服务于学生的目标。只有这样他才能够去感受到学生最真实的样子,而不会加上自己的评判。


2:放下评判。

当我们能够全然地站在学生立场思考问题的时候,感受他的所思所想,其实就很容易放下评判。就像如果你知道一棵小树是怎么成长起来的,即使它最后长得比较歪斜,没有那么笔直,你也不会说他很丑,因为你清楚它的整个过程是怎么来的。对待孩子其实也是一样的。今日老师更厉害的一点在于,它不光是可以放下评判,就算是在遇到他可能不能理解的情况下,他依然愿意放下对孩子的评判,接纳孩子真实的样子。这背后更深层的原因,其实就在于——


3:时刻都在想着如何帮助到学生。

今日的老师时刻都在想着,我如何给学生带来更大的价值,帮助学生获得更大的成长。比如安然老师,在带孩子的一周时间当中,她会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空余时间,帮学生一个个做个案。包括前面提到的今日学堂对孩子产生问题的这种包容和接纳等等,其实都能够很好地体现老师们都时刻想的是,我能够多给孩子一点帮助。这是因为老师们完全服务于学生的目标,所以老师她不会执着,不会因为学生没有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就会有情绪,觉得不好啊等等。


那么除此之外,今日老师这种特征、这种信念,不光光是用在对待学生上,老师们自己的一个互动和日常的交流当中也会用到这一点。比如明颖老师在我们班教课的时候,经常就会提及到这个后面的老师是什么样的,他们每个老师都有什么特点,多么厉害等等。这就会让学生对后面老师产生一个期待,而不会因为有了前面老师,本能地去抗拒后面的老师。当时明颖老师能够在这种竞争的环境之下,依然能够想着为后面老师铺路,也是体现在了今日老师这种我如何为别人带来更多价值这种信念的基础之上。


不管是了解,还是放下评判,设法帮助学生,这些东西我们平常都了解和理解到很多,但是好像我们都没有办法,真正能够做到。包括像我们自己在观摩期间会觉得对这些感触很深,以及收获很大,是因为我们看到,自己做不到,所以会对老师们能做这些,感觉非常地敬佩。


那么我们到底为什么做不到这些内容呢?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够用这些看似很简单的东西去帮到孩子呢?下面就请杨老师为大家解读,为什么我们做不到?


05

家长们在与孩子互动中容易出现的误区


杨洋老师:在这个世界上,应该没有任何人比家长更爱自己的孩子的,但是我们的孩子在夏令营短短的一周时间就被老师深深地吸引,那我们作为家长反而会输给这些老师,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也有丰富的阅历,也在不断地学习新教育理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一个结果?刚才静怡老师分享的时候,讲到了一些家长存在的误区,比如说家长跟孩子没有做到真正的陪伴,我们有可能就是用身体在陪伴,或者是给孩子一些物质方面的东西来表达我们在陪伴他,那其实我们没能在心上做到陪伴 ,还有一些如对孩子的关注和接纳不够。我这边有几个感触比较深的误区。


1:家长的误区之一

忽略和不接纳孩子当下的状态


第一个是我们家长往往会有一些妄念,往往会用最优秀、最高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却忽略孩子当下的状态是不是能够达到。


在多年以前,山长在博客中提到一个案例。有一对夫妻来找山长进行教育方面的咨询,他们的孩子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身心问题,这个孩子已经十八岁了。他当时表现出来的状态是什么呢?第一个状态就是厌学,他什么都不想学,什么书都不想看。第二年就要高考了,父母急得跳脚,但女儿很淡定,根本不当一回事,就不想学习。第二个状态就是孩子很厌食,吃什么都没有兴趣,你拿什么山珍海味好吃的放在那,她都没有什么兴趣。因此这孩子身体很瘦弱,经常生病,高二的学生体重八十斤都不到,父母也很担心。第三个问题她还厌活,不想活了,对什么事情都没什么兴趣,连玩都没有兴趣,没有什么爱好,也没有什么想法。孩子经常说,活着太没有意思了,还不如死了好。


孩子是这样一个状态,家长跟山长咨询时,山长问:你们要咨询的目标是什么?就是你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咨询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孩子呈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你们就安心了?这个妈妈当时给出排在第一位的目标是什么呢?妈妈说:我还是希望孩子好好读书学习,而且马上就要高考了,这孩子总要考个大学吧。


听到这山长就觉得很无奈,也觉得很好笑,他告诉家长说:你的愿望好像反了,孩子如果连身体都没有了,什么都是空的,你还谈什么学习呢?那孩子连活下去的意愿都没有,她怎么会在乎身体呢?那如果连身体都不关注,她怎么会在乎学习呢?这位家长说不出话来。因为父母从来就没有这样去想过要这样去思考,但事实上这样的思考是最自然最正常的。但是我们往往因为受体制教育的影响,我们很自然地用一个我们期待的很高的结果去要求孩子,要孩子尽快地达成,看不到孩子当下最需要的状态是什么?


我们在办学当中也遇到很多类似的情况。比如我们学堂曾有过一个男孩子来试读,他已经十三岁了,家长送他到学堂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通过半年或一年的学习调整,去备考国际今日或三语高中做准备。因为在这个家庭家长的心目中,他对孩子的教育目标是希望孩子可以进入最好的今日学校,未来可以成为一个精英或领袖。当孩子来时,我们看到孩子的状态是什么样子的呢?这孩子十三岁身高一米七多,但在那个时候他却经常尿床,也就是说生活的基本自理他还不能完全做到。而且他还不是普通的尿床,因为有一次老师观察到,这孩子是在清醒的状态下,其实他是完全可以起来去厕所的,但是他仍然是在床上尿了,这样一个过程就说明,这个孩子心理行为是有问题的。他可能是通过尿床来表达,自己心里方面的一些需求,也就是说这不单是生理方面的一个尿床。


对于这样的孩子来说,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要调整他,第一步是去发现他的心里障碍到底是什么?他有什么样的心里需求?然后去疏导他,扫除它,最后去帮助他建立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考虑到这个孩子已经是十三岁的年纪了,才进行心理行为方面的矫正,如果孩子能够成为一个正常人就算是一个不错的教育结果了。但是这个家长仍然无法放下自己的教育期待,他希望孩子能成为一个精英,在我们学堂无法帮他达成这个目标的情况下,他只好选择离开去其它的地方了。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来,这个家长对新教育是非常认同的,也是学习非常精进的一个家长,那么像这样的家长,他也很容易出现一个误区,就是把新教育的标准套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另外有些家长的表现不是那么明显,但也会对孩子状态和表现有过高的要求,会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围。


我自己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情况。在女儿七八岁的时候,希望她能展示出新教育的那种至上和目标感比较强的状态。但这明显超出了她当时的年龄状态。在那个时候孩子就比较喜欢去玩沙子,玩那些花花草草,有时候还经常发呆,一玩就是一两个小时,我会觉得这太浪费时间了,太浪费生命了,应该让她做一些学习和运动比较好。我就会给她讲一些道理去要求她。这个时候孩子年龄比较小,她就会顺从家长的要求,她听话去做了,但是心里面不太情愿,她做的时候就更谈不上投入地去做,所以整个效果也不是特别好,反而孩子会觉得压力比较大。


因为当家长这样做的时候,是在要求孩子达成自己的想法和标准,扮演的角色就是一个操控者,孩子就相当于一个木偶一样。但她并不是真正的木偶,她是一个有感受、有需求的一个人。用这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往往关注的是自己的需求。家长虽然会花很长的时间陪在孩子身边,陪她去学习去运动,去做家长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不但没有起到真正陪伴的效果,反而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所以这样的陪伴,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的压力,亲子关系也会变得越来越远。


这次的观摩以及之前山长的博文中,我们看到山长和安然老师和家长的处理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其中就讲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就是明颖老师和我们分享的,山长对待小明慧不想学习英语时他是怎么做的。当时小明慧从今日学堂出来之后,刚刚回到山长身边,她也不太想学习,经常一个人会花大把时间在院子里玩些花花草草。这时候很多学堂的老师和学生,包括明颖老师看到这种情况,也觉得这样是不是太浪费时间了?孩子九岁这个时间还是蛮重要的,是黄金学习期,如果不利用起来太可惜了,所以就想着是不是要管一下。当时刘老师也有这样的担心。


但山长是怎么来看这个问题的呢?他告诉刘老师,小明慧这样玩,总比去玩网络游戏、去读网络小说,或者天天缠着别人去八卦聊天、去找感觉要好。从这个地方看出来,山长当时对明慧的要求没有一个什么高的标准,而是在体会小明慧为什么不喜欢学习英语?为什么会出现那个状态?山长给出的答案是小明慧之所以不喜欢英语,是之前她在学堂的时候,她的老师在有些事情上对她有不太公平的地方,明慧对这个老师会有些怨言和不太舒服,而这个老师教英语,所以明慧对英语的兴趣就没有那么高了。而这个时候,强迫她学习英语是不太合适的。


山长在这个时候所展示出来的,就是对孩子的完全接纳和理解!那么当孩子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我们家长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的时候,去理解孩子,去耐心的等待,往往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就像刚才黄老师在最开始讲到的那个病是怎么治好的,有时候并不需要一个什么特殊的方法解决这个病,而是当心里的问题和阴影被你看到,她知道或感受到父母真的理解我,理解父母知道我不去做还能接纳我,那么这个时候问题就可能解决一大半了。


比如说这次夏令营,我们班上有一个孩子也参加了,当时我正好在二班观摩,她也在这个班上。在安然老师带班的这一周,她发生了一个非常大的变化,之前这个孩子不太自信,凡事喜欢躲在后面不出头,但是她的实际能力并不弱,尤其是她在思维方面,是比较成熟和全面的,而且她骨子里也是有一种拼劲的,但她总是展现不出来。结果在安然老师带班的这一周,大概是第三天,安然老师和她做了一次特别的谈话,谈话是中午做的,到下午我就感觉到她不一样了。眼睛发亮,神采奕奕,让人觉得眼前一亮的感觉。就在那天下午,大家玩踢足球的比赛,平时她是不参加这比赛的,她会躲在边上,因为它害怕被球砸到也害怕被人撞到,但这次她居然冲上去抢球。


我觉得很神奇,就去问她,你为什么变化这么大呢?她非常开心,掩饰不住那种激动和喜悦的心情告诉我,她说安然老师找她谈话的时候,说我是一个很有好胜心的人,我这样一个特点之前从没有人发现过,我觉得老师太理解我了,不过老师也告诉我,如果我总是躲在后面,那就永远不可能获胜。我就想突破一下自己,我要改变总是躲在别人后面的这个习惯。于是她就做出来了。


我们来看,其实这个道理非常简单,你要赢,你必须要站出来展现你自己才有可能,你如果总是躲在别人后面是不可能的。道理虽简单,那如果我们就这样直接告诉她,我想她就当一个道理,听了也不会有什么感受,不会转化成什么行动。但是当老师说出孩子心中真实的想法,把她内心的声音解读出来之后,再告诉她这个道理,她就会觉得这个道理真的对自己很有用,就产生这样一个强大的能量推动她转化成行动,这是第一个小例子。


第二个是我们上清福三年级的时候,有两个低年龄的孩子在做心理行为调整。其中有一个小男孩平时不太爱说话,和人互动比较少,而且经常一个人蹲在花园里玩很长时间。之前我女儿也有那样一个状态,我不太能接受,我觉得太浪费时间了。但山长是怎么看待这个孩子的表现的呢?他觉得这个孩子这个行为,展现出他非常有深度。这个孩子虽然不太表达,但是并不代表他不思考。从孩子的行为来看,他是喜欢观察和思考的。


例如有一次我午饭后去花园里散步,当时这个孩子正在跑半马。他因为没有跑完没有得到吃饭的机会,但是他一直蹲在那个地方在看什么东西。我走近的时候,他突然看见我,他拿一个蜂巢跑过来和我说,叔叔你看,我找到一个这个东西。那时我特别激动,我问他你在哪里找到的?怎么找到的?他非常有序地把他是如何发现这个花、发现这个蜜蜂采哪个树的花、他顺着这个树找到这个蜂巢,然后发现这个蜂巢的位置很高、他就想去找到一个竹竿,那竹竿不够长,他又如何把竹竿上系个东西把废弃的蜂巢打下来。


他把这个过程讲得非常清楚,也就是说这个孩子不太和别人互动表达,并不见得他不思考。他的回答正好说明他是一个善于思考和观察的孩子,他不表达有可能第一个是他比较谨慎,不轻易去下一个结论,或者他认为并没有表达的必要。他通过这个事情去观察这个世界,然后通过动手,通过思考问题达成自己的目的,他已经获得乐趣。他不需要通过跟人互动去获得乐趣,去找这个感觉,他是一个很理性的思考者。通过山长的一个判断,这个孩子是比较有深度的。


但是山长说他的这个行为习惯虽然会比较有深度,但他也偏静,不太喜欢动。对于男生来说太静了,就会变得比较阴柔,性格上不够开朗,不够坚毅的性格。所以说需要进行弥补,通过运动提升他的阳气,避免他这个性格副作用的出现。


我们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得出来,在山长的眼中是没有标准的。跟静怡讲到的安然老师一样,山长始终在找孩子的特点。所有今日的老师也是在做这样的事情,孩子在他们眼中没有缺点,只有特点。找到这个特点来发挥,这个特点可以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优势?这个优势背后是不是还会伴随一些不良的影响?我们如何保持他的优势,同时来弥补这些不足,来发展他的长处?这就是老师要思考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思维方式,老师就会给出各种的调整方式和建议,这个孩子就会成为一个更全面、更平衡的人。


但是我们作为家长往往会有一个标准来衡量这个孩子。比如说体制的家长他衡量的标准就是考上大学,考上名校,都恨不得自己的孩子可以读北大清华。作为新教育的家长,往往也会和体制家长犯同样的错误,只不过我们用的标准不一样,我们会用新教育所推崇的各种价值观,比如说至上意识、荣誉精神或者是服务意识等,用新教育推崇的价值观来要求孩子。


这两种做法在本质上是没有什么差别的,都是在扮演一个操纵者的角色,希望孩子按自己的要求,去做,去达成我们的目标。而山长和今日的老师,他们之所以没有这个判断标准,是因为他们永远在扮演孩子的服务者和支持者。他们永远在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特长和不足,他们永远在帮助孩子改正自己的不足,和让自己变得更加的平衡。


这里面又有一个矛盾的东西,就是山长会教导我们这些老师,作为老师永远要给孩子最高级的东西,而不是说太迎合孩子,这是不是和我们之前讲的标准有冲突呢?


其实是没有冲突的,就是我们对孩子始终要给他最好的东西,要给他最高的引领,但是不能用标准来要求他,我们要去看到孩子成长的过程是有阶段性的,是有一个阶梯性的。就像我们爬楼梯一样,我们要一梯一梯地往上爬,我们不可能从第一梯直接爬到十梯或二十梯,我们要从第一梯一步一步往上走。


孩子在每一个状态都是正常的,就像之前静怡老师讲到的,你如果种过树,就知道它是如何从树苗一步步长起来的?它是如何从一棵小树长成参天大树的?当我们把这个过程搞清楚,那我们在它发芽的时候,就知道给它松松土,给它一些适当的肥料,我们在这时还不能给它太厉害的肥料,这样会把它烧死,那么当它长大时根已经很稳,没必要给它松土,只需要帮它修剪枝叶,或者让它朝着更直、更高的方向去成长,所以每一步我们做的事情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给孩子定一个很明确的教育目标,但是我们不能要求他一下子达到,要一步一步地走。只要我们看到了这个成长的过程,我们就可以放下虚妄的标准。


比如说我在观摩营期间,班上有一个女生,她非常喜欢安然老师,她非常喜欢她的课程,希望和安然老师有更多的互动,但是这个孩子本身比较燥,规则意识不是很强,喜欢在上课时干扰到其他同学,她一不小心就会做那样的事情。那怎么办呢?在这种情况之下,安然老师还是很果断地让她上课的时候,在走廊上隔着窗户听课,因为她会干扰别人,让她知道她在这一步最该掌握和学习的,就是建立自己的规则意识。


所以这个孩子在上课的时候,安然老师提的问题她把手伸的很高,伸进来,想让安然老师点她回答问题。安然老师虽然在里面上课,但也在关注到她,看着她的手伸进来,笑笑看着她,很无奈的说,什么时候你能早一点让自己坐进来,就可以回答我提的问题,现在你在外面还不能回答问题。安然老师用这样的方式,帮孩子一步步建立在当下最需要的东西。


这就是第一个误区,关于家长容易用一个最高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而忽视了孩子当下的状态,能够接收到什么,他最需要改进的是什么,然后去支持到她。


在这一点上家长是有天然的优势的,因为家长是孩子最熟悉最亲密的人。假设我们从可以转变自己的身份,从一个操控者、控制者转变成一个服务者、支持者。我们去感受孩子发现孩子的需求。其实很多老师都不具备天然的优势,只要我们愿意改变,孩子是很容易和我们链接上的。也就是说,他们之前的想法可能是这样的:我很爱我的妈妈,要是她能多理解我一点就更好了。如果你现在转变了,他就可能会变成我很爱妈妈我太她,她又这么的理解我,我好幸福。当孩子转变了这样的心态的时候,随便教他什么他都会和你同步。


2:家长误区二

自己认为的好东西强加给孩子


第二个误区是我们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容易直来直去,没有什么铺垫,所以很难走进孩子的内心。


前面静怡老师讲到的,安然老师和今日其他的老师,他们都很想给孩子更多的东西,所以他们就用很多零碎的时间,比如说吃饭时间、休息的时间、甚至晚上,跟孩子讲很多小课,或者跟他们谈心。其实我们家长也经常和孩子讲一些道理,也会和孩子做很多这方面的沟通,但是差别还是蛮大的。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别呢?其实还是身份上的问题。家长和孩子讲的时候,往往体现出来的一种身份是什么?是一个表演者、传授者的身份。就是说,我有很多的经验,有很多阅历,有价值的经验教训,我想把它教给你,因为我这个东西很好,所以你应该学。就是和孩子互动时,把自己的位置摆的比较高,忽略了孩子他是否真的愿意听。在这个时候,我们往往会忽略最基本的事实,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们扪心自问,如果你是一个诚实的人,一定会承认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你自己。孩子虽然年龄小,但心态和成年人是一样的,他也会认为自己的东西才是最好的,你凭什么说你的东西就一定好呢?


所以说要把自己认为很有价值的东西硬塞给对方,往往是事与愿违做不到的。只有当对方觉得这样做对自己有好处的时候,他才愿意来接收这份来自你的信息,所以说沟通的方式很重要。前面静怡老师讲了很多关于今日老师和孩子互动沟通的具体方式和例子,还有包括课程设计和游戏等等,这里我就不多讲了。关于沟通的方式我们在清心课上,山长通过《鬼谷子》的第一章捭阖教大家,所以我也推荐大家去看一下。


第二个就是在沟通上为什么不能直来直去?就算你讲的东西再好,对方如果接收不到,他一定是有某些价值观或某些信念方面是和你传递的东西是矛盾的,冲突的,所以他才会无法接收到。在这个时候他没有办法认可你的结论,所以在跟他沟通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去破除对方的限制性信念,才能顺利传递自己的信息。


那怎么去破除呢?首先我们怎么去了解别人?还是要问自己。安然老师能这么理解孩子,我觉得和她当初离开今日学堂那段经历是有关系的。她当初离开今日学堂,她自己没有意识到新教育有多么的好,多么的重要。但是她在回去之后,她的爸爸、妈妈让她去放羊(当时安然老师十岁?),在新疆的农场里面,很荒芜,没有什么人烟的地方去割草,去放羊、种地。通过这样的方式,在那个时候她才体会到,原来我心里面有这么多限制性的东西,是什么障碍了我,认为不需要在今日学堂学习,不需要再去学习新教育的东西?


当她有了这份理解的时候,她重新面对这些孩子,就能够体会出来,这些孩子是不是和我一样,也是在那个地方卡住了?我当时是怎么转过来的?我可不可以用这样的方式给他来疏通?是不是这样就可以帮助他更好地解决问题?


所以在沟通方面,除了方法上,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感受到孩子到底卡到了哪个点。如果说我们没有这样一个觉察力去觉知到,我们的沟通往往是无效的,这一点也需要家长通过更多的练习才能做到。


3:家长误区三

教育过程中让孩子成为方向的掌控者


第三个误区就是很多家长崇尚爱与自由。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成了为引领者,自己成为跟随者,无法给到孩子更有价值的东西。这种家长和第一种家长刚好完全相反,他们认为只要保护好孩子的天性,发展孩子的兴趣所在,孩子就会自然地成长为出色的人才。


山长曾经讲过一个例子,在今日学堂刚刚成立不久,有一个家长送孩子到学堂的第一届明珠班。这个妈妈是武汉大学的毕业生,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她对山长说,我们家的孩子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山长一听觉得很奇怪,就问她你是怎么知道的?她说这个孩子每一天都在做科学实验,他每天把自己的尿撒在瓶子里放到阳台上,而且还会去观察。听完山长哭笑不得,他告诉这个家长说,他现在还没有做出来,不知道,等他成了科学家后再说,现在不要这么激动。结果这个家长觉得山长太冷漠,把孩子给接走了。


这种家长觉得孩子什么都好,不需要引领自然就能长成参天大树。她处处在保护孩子,呵护孩子。孩子有什么需求,他就尽量地满足,孩子有什么爱好也尽量去给他。比如孩子说喜欢绘画,就去买最高级的颜料,去报画画班。如果有一天觉得没有兴趣了想学轮滑,就又让他做那样的事情,总是被孩子带着走。那么这个时候孩子就会一直没有机会见识真正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他只是生活在家长的一个幻想当中。当他长大成人的那一天,他才发现原来这个世界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个样子,如果我不经过踏实地训练和磨练,那么很多事情是做不好的。这个时候她和同龄人相比,会缺乏基本的竞争力,很难获得真实的成就感。他容易躲在妈妈的怀里,不愿意融入社会。


我们学堂曾经有一些是来自华德福的孩子,他们最后基本上都回家了。在华德福孩子被照顾的比较好。桌椅板凳都有防护处理,在细节上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也就是说他连不注意要撞到桌子这样的责任都不需要去承担。在这个时候他的确可以得到很良好的感觉,也可以获得很好的呵护,但是他同时也失去了训练自己各方面能力和提高自己心里承受力的机会。


其中有一个孩子到学堂后非常不适应,很多孩子做到的事情对他来讲就比较难。原因很简单,就是之前他比较缺乏相应的训练,也比较懒,觉得自己很努力,但还是追不上人家,无法获得成就感。虽然老师鼓励他跟自己比,看到自己的进步。但因为之前的习惯,他的心理比较脆弱,没有办法接受这样的事实。他之前在华德福,做个手工捏个泥人,老师都会肯定他,表扬他,所以,他自然而然就想退缩回去,不愿意面对这个世界,因为他觉得这个世界太没有美好的感觉,太残酷了,所以他整天哭着要妈妈,给妈妈打电话哭诉。后来妈妈也因为受不了孩子的哭诉,也觉得学堂有点无情,就把孩子接回去了。后来孩子的情况怎么样我也不太清楚。


山长曾经写过一篇博文,题目叫《爱与自由,多少罪恶借汝之名而行》,这篇博文就提到一个让人心痛的案例,今日学堂早年就有一个不错的孩子,就是因为家长认为学堂没有给孩子提供爱与自由,就把孩子接走了。在之后的四五年,他辗转去了一个大理的倡导爱与自由的私学,后又辗转到国际学校,但还是没有成功考入国外的大学和高中。他始终没有办法和别人建立正常的人际沟通关系,当时状态不肯见人也不肯上学,整天呆在家里不出去,据说还得了抑郁症,想自杀,妈妈很愁也没有办法,只能整天陪着孩子,怕孩子出事。


总结一下:所以作为家长对孩子一定要有一个确定的教育目标,然后要有清晰的实现路径,还要有一套有效的实施方式,从而避免上面提到的三个误区,成为孩子的引领者和支持者。要彻底转变自己的身份并不容易,就像静怡讲到的我们在观摩今日老师的时候,会发现他们做到的这些东西真的很神奇,我们并不一定能做到。所以说要彻底转变自己的身份,并不是很容易的事,需要我们面对和改变自己很多固有的观念和价值观。这一部分内容在之前联盟平台的分享中,昭明学堂的何仁方老师对信念系统改变的方法和理论里讲得比较详细清楚,建议大家可以参考和学习。


06

明心的老师是怎样赢得学生喜欢的


我们在教学中是怎样做的

下面请静怡、黄微老师分享观摩之后应用案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陈静怡)接下来,我给大家简单地讲一下,我们观摩回来之后,用到的一些案例。


首先,我们的教学原则就是随顺。随顺就是放下我想要的,放下我的执着,然后给到孩子他想要的目标,就像我们前面讲到的,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理解,他现在的状态是什么,然后给到他所想要的。第二点,就是先跟后带。如果说我们只是单纯地给到他所想要的东西,那就没有办法达到前面杨老师讲到的要引领他的作用,所以,我们先是要先顺着他的方向来。就像我们要先跟他同步,跟他保持一致,然后,让孩子愿意听你的,不产生对抗情绪之后,再引导他往我们想让他走的方向去走。好,接下来就给大家分享几个小案例:


案例一:

第一个案例,是在我们的勇毅班(就是小班),有一次,小班的小孩子在那面玩,很平常。这时候他们的带班老师文清老师看到,武道班的同学正好是突破日。当天突破的情绪非常的高涨,非常的震撼,因此她就被这样的气氛给感染到了,就让勇毅班的孩子来观看。


当小班的孩子们看到这些哥哥姐姐在那里非常努力地突破之后,也被那样的气势所渲染到。这时候文清老师,就带着他们回去制定当天他们自己班的运动任务。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很多孩子其实最后定出来的目标,还是对自己的要求比较低。虽然他们说是要向武道班的哥哥姐姐学习。


个时候老师并没有去打击他们,而是说,哦,没关系,我们是小孩子,所以我们可以对自己要求低一点,所以我们下午的运动呢,不运动也可以,我们继续玩没关系。但是小孩子们一听,立刻就不干了,然后就开始给自己定出更高的目标,而这其中,有两个女生,她们对自己的标准还是很低。


这时候文清老师又说,那也没关系的,山长说过,女生是可以平庸的。结果两个小女生也坐不住了,立马开始改自己的目标。然后其中有一个女生,还把自己的目标定成了全班最高的要求。


文清老师的这个案例,就是顺着他们被感染的情绪制定目标,顺着他们低标准的运动目标,看上去不想做的想法,最后却引导到让他们定出一个更高的对自己要求的结果。


案例二:

还有一个案例,同样发生在小班。在运动的时候,有几个孩子就不愿意运动,就在旁边就一直看着。老师就问他,你们为什么不运动啊?他们开玩笑地说,我喜欢看着。这时候老师就顺势说:“那既然你们喜欢看,就真的成为一个看的人好了。这次老师们去今日学习,也是去看那边的老师们怎么做的,去学习。那你们也像老师们一样成为勇毅班的观摩团。观摩团也有规则,只能看,不能插话。所以勇毅班的活动,你们就只能看,好好观摩向他们学习。


这个时候,由于孩子们没办法真正参与到那些日常的学习,运动,包括一些好玩的手工课,烹饪课,做饼干类似这样的事情,就激起了他回到班级的愿心。这时候老师再给他提出他要改进的目标和要求,他们就更愿意做。同时,对于没有在观摩团,就是在正常班级的人,老师就也以此去激励他们说,要更努力地做好榜样,要让观摩团的同学们以他们为努力的方向,也可以帮助他们尽快回来。这是发生在小班的一个案例。


案例三:

还有一个案例,是最近发生在我们英语突破班,当时有几个学生,他们违规看电影。看了一个叫《复仇者联盟》的一部影片。按照规矩他们是违规了。但这个时候,老师说:既然你们想看就一直看好了,但是你们要同步,不能落下你们的英语任务。所以,就让他们用看这部电影的方式,重复看这个片段,让他们跟读影片,并且要过关。


刚开始的时候,有些同学还是挺兴奋的,结果因为一直重复看一个片段,越看越无聊。等到他们真的不想再看时候,就让他们去表演,瞬间他们又会变得更加的积极。在整个表演的过程当中,效率比之前都高。等到片段表演结束之后,有一部分学生,情绪还是很高涨,还是很喜欢演。因此他们就将学堂国庆汇演的目标,定成了要表演《复仇者联盟》的片段,把之前的学习任务放下。在得到老师的同意之后,他们只用三天多一点的时间就达到了,之前他们两到三个星期可能都没有达到的表演效果。而另外一部分同学,在他们结束《复联4》的表演后,回归到正常的表演和学习中,表演他们之前练习的《环游世界80天》的片段。


同样的,他们因为觉得《复联4》表演起来太无聊了,还是觉得表演这里面的绅士会更有意义一些,所以他们会更珍惜这样的一个学习机会和素材,比之前也更加关注,效率更高。之前几分钟的几段台词可能一天都背不下来,结果经过这件事情之后,他们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将那个片段,不仅台词能背下来,而且表演都能达到基本的有序。


案例四:

(黄微老师)同样的变化,在这个学期我带的备考班身上,也有体现。


其实,我以前带的都是明心学堂的中小班的学生,13岁以上的大孩子这会儿还是头一次带。奇怪的是,我接到任命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内心很平静,甚至有点小兴奋。我想应该是受到了今日学堂老师的加持。


我们这个班的学生,基本以体制来的新生为主,还有几个参加了天使之翼没选上的孩子。可以说都是存在一些问题的,而且都说青春期的孩子难搞,但我接手以后,我觉得我们这帮孩子,真的挺棒,又有目标,又有志气,做事还挺有主动性。当然,后来接触时间长了发现,其实这群孩子就是一群很普通的孩子,既谈不上有多么优秀,也谈不上有多么不好,他们有这个年龄段孩子该有的优点,也有缺点,但是我依然都很喜欢他们。真的打心里相信这帮孩子,在一年之后可以创造奇迹,然后就开始设法的去帮助他们。


比如说在备考SAT的这个过程当中,阅读理解是一个大问题。要搞好阅读,除了有大量的素材积累以外,还需要有一定的思维训练,于是根据孩子们的这个喜好,我就开始研究和准备辩论课和侦探课。这个时候班上有个孩子,他出了一个状况,他的英语起点相对来说要低一些,备考SAT对他来说压力很大。这个时候他给家里打电话说,他有点绷不住了,那几天整个状态都不对,总感觉自己睡不醒的样子。一上课,睡眼惺忪地来,在教室里坐不到一会,就说我困了,要去睡觉,成天都是这个状态。他给家里打电话的时候,说我想回家。因为我觉得这样子在这备考是在浪费家里的钱。


通过这个孩子跟父母沟通这些语言,我们就开始分析他的这个念头,发现他心里边,其实有两个限制性信念。第一个是:他相信,我学不会。第二个是觉得自己不配。


于是,我就结合我们准备辩论课的主题,给孩子们上了一堂课。主要讲的是,要用到辩论,就要先学会去审视自己和对手的每一个观点,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审视这个观点的前提,而这个前提有可能是被隐藏的。


比如说,我们用导航的时候,里面都会说限速60,那么我们都知道隐藏的前提,她说60是指60公里每小时。它的长度单位是公里,不是厘米,不是米。时间单位是小时,也不是秒。这个例子相对浅显,但是也有更深层次的隐藏前提。这个隐藏前提就来源于我们的信念,讲到这里,我们再把这个同学的信念,带着其他同学一起推导出来。


这个时候,其他同学就像是一个,第一次做外科手术的主刀医师一样,拿着手术刀小心翼翼的划开病人的身体,然后找到病灶,既兴奋又要保持理性。而那个被我们分析的同学,他也很投入,这个过程中没有感到尴尬,等把他的这两个限制性信念挖出来以后,我们再用慧心课上,刘老师教我们的方法,带着他进行疗愈。


这个课结束以后,这个孩子的状态发生很神奇的变化,马上就变了。当天晚上他学习的精气神和效率一下子就提起来了。看到这种状态,我作为老师,特别的开心,我感觉自己也备受鼓舞。


现在我们这个班,虽然刚刚成立一个月,但现在我觉得我们这帮孩子学习和运动状态,真的都特别好,挺主动的。我们的几个委员、部长,特别给力。有问题他们就自己商量解决,还会想办法帮助同学们提高效率。我只是在有的时候——他们给自己定的惩罚都特别狠——这个时候我跟他们说,哎,悠着点,我们转变一下心态,从给对方帮助的角度(进行指导)。


比方说,他们定的突破日目标达不成,之前定的是对自己要多狠多狠,我说我们搞点开心的,达不成目标可能是某些地方堵住了,好吧,我们的惩罚就是给那个同学拍打。结果一天下来,有几个同学没达成目标,他们就进行拍打。拍着拍着,全班都拍起来了,气氛特别嗨。


我作为老师带班也感觉特别轻松,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也可以去为他们找更有价值的资料,或者做其他为学生修桥铺路的事。


以上就是我们本次分享的全部内容,通过此次的观摩,让我们打开了视野和脑洞,原来新教育可以玩得这么精彩。通过深入解读背后的这些原理,又让我们对今日的老师产生由衷的叹服和敬佩。在这里,我再次感谢山长和刘老师的不断加持,也要感谢网络那头在聆听我们分享的您。让我们可以有幸成为这个媒介,把这份能量传递出来。


谢谢各位的支持和聆听!


明心宣传组


推荐文章:

心理行为分析在教学中的实践3||男神养成计划

心理行为分析在教学中的实践2||观摩团的诞生

心理行为分析在教学中的实践


 

愿天下有真教育

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名师指路

愿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发扬光大。

愿加入我们一起学习与成长的朋友!欢迎先加入新教育明心学堂群。QQ群号:548188244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自立好少年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