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夏令营纪实之一||如何解决沟通困境



2019明心学堂“新思维,新起点”Aha少年训练营,开营第一周里,学生们通过电影课,沟通课,玩生死密码游戏、经营小超市、徒步等方式来体验新教育。对于这些习惯了体制学校生活的孩子们来说,每一个活动都是新奇的,开心的,因为课程内容完全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学生们对课程的参与度以及期待程度都超过了我们的想象,今天就向大家介绍本次训练营专门为小班(8-11岁)学生设计的沟通课。




沟通困境一

说了不听怎么办


日常沟通中,有一种最难的沟通就是:说了也不听!小孩子们之间解决方案往往比较简单粗暴——说了不行就动手打人,但这样会引起更大的纠纷。那么,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处理才好?我们先看老师为孩子们选的视频:


点击观看视频


说了也不听的人是怎样养成的?

 

看完视频后,老师问:这个女孩是什么样的人?你们喜欢她吗?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说这个姐姐很懒,不扫地,不叠被子,不洗碗,这样不好,没人喜欢,我们也不喜欢她。针对这些回答,老师没有评价,而是继续提出问题:她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你们能想象她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怎样把她养大的吗?

 

虽然孩子们很小,但是我发现他们很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如:家长过分宠溺她;家长什么都不让她干,把她养大了,没有教她做事做人;她的什么事都要家长帮她做… …

 

说了也不听的人具有哪些思维特点?

 

听到孩子们的回答,老师提出了一个建议:请大家换位体会一下,如果你一直这样被照顾长大,变成了跟和这位姐姐一样的人,那么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你的思考习惯是什么,你会怎样看待别人?

 

孩子们想了想,认为这样会培养出一种别人都应该为我服务,别人应该围着我转,不会去想我应该为别人做什的人。

 

说了也不听的人,该怎样和他们打交道?

 

作为现场的观察员,我觉得孩子们讲起道理来真是一套一套的,也忍不住想,要是这些道理是由老师来讲的话,那会是一种怎样的场景呢?估计孩子们就没有那么大的兴趣了。我正想着呢,老师又问了一个问题:面对这样的人,我们该怎样和她相处,才能对他有所帮助呢?这个问题让我这个大人也有点费脑筋,一般情况下,这种人我就不理她了,可是老师还要求”要对这个人有帮助”,这就真的有点难了。

 

带着好奇,我分别在学生们的四个小组里旁听了孩子们的讨论,刚开始,学生们觉得她是个大人,我们小孩怎么能给她帮助呢?后来老师提醒他们,不要想着用语言去说服她,要用实际行动去表达你的想法。这下孩子们就来劲了,教室里讨论的声浪越来越高,下面是孩子们的结论:

 

一组的方案是:那个姐姐不是想要一条狗吗?我们给她买一只狗,她不扫地,不给狗洗澡,狗屎拉的满地都是,让她家里脏死。

 

一组的方案引得同学哈哈大笑。

 

二组的方案是:如果这个姐姐不改,再找男朋友的时候,就把这个视频给他看,他就不要她了。

 

三组的方案是:先告诉她结果,如果不洗碗,没人帮她洗,过几天就会臭的不得了。不洗碗不叠被子,这样好吃懒做,她老公就会抛弃她,不让她在这里住,她就得去爸爸妈妈家里,爸爸妈妈以后会去世,没有人会管她,就算她漂亮,当发现她好吃懒做的本性的话,新男友也会不要她,像原来的老公一样抛弃她。

 

这些方案让我不得不暗暗佩服这些孩子们,说实话,这些方案我这个大人也不一定能想得出来,要是真的执行下去,应该会有效吧。有了这个针对实际案例的讨论,我估计孩子们将来再遇到说了不听的人,应该不会随便动手了,因为这么多种方案,哪种都比动手打人要高级得多。

 



沟通困境二

别人骂我,怎么办?


生活中难免出现吵架的情况,尤其是遇到别人的语言攻击时,往往会同样恶言相向,因此发生的冲突和纠纷也最多,老师在课程开始的时候就问学生:你们想不想学会吵架?而且每次吵完还让大家的关系比以前更好一些?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回答:想!太想了!

 

老师说,你们先看一个视频,要找出这个视频中赢的那一方说话的特点,这样才能学到他们所用的技巧。


点击观看视频


这个视频的前半段,女士很会骂人,被骂的男士试图争辩,甚至也试着攻击女士,结果,女士总能接过男士的话,把男士的争辩作为新的“骂点”怼回去,搞得自己很被动。这时候,老师问学生:这样吵架的结果是什么?同学们说这样吵架就会吵不完,会越吵越凶。老师又问:那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最后双方吵不起来?这下孩子们就答不上来了,而这正是视频后半段男士扭转局面的秘密所在,因此,孩子们看后半段的时候就更加专注了。

 

看完视频,老师请学生们思考:这位男士前后的不同在哪里?为什么这位女士最后觉得自己要谢谢她了?

 

孩子们说:这位男士在赞美那个女孩,女孩不好意思了,所以他们就不吵了。

 

看到孩子们只说出了秘密的一部分,老师请大家再看一遍,看这位男士在赞美之前还做了什么?这次孩子们发现,每次挨骂之后,男士都承认了女士骂的话,不管她骂了什么男士都不反击,还说女士说的是对的!那么,为什么男士要这样做呢?更重要的是,为什么他用了这样的方式之后,女士就不再骂他了,还说要谢谢他呢?

 

老师借助孩子们最喜欢的打沙包游戏做了讲解:别人骂你就像扔过来打你的沙包,如果你想要把沙包扔回去,就要先接住,然后才能扔回去。如果你希望对方不再骂你,那就要把你的善意送过去。为什么要先接住呢?老师让孩子们先体会这个场景,如果打沙包的人,每次都打不到你,他会怎么样?同学们回答说会很生气。假如你是被打的人,如果想赢,就必须把沙包接住。孩子们像是突然明白了。

 

接着老师又讲了一个生活中的场景来让孩子们理解:,当妈妈问你话或者骂你的时候,你一直不吭气,妈妈就像是沙包打空了,可能会越来越生气,于是不停的叨叨和说你。听到这个场景,孩子们好像忽然理解了,都长长地“哦”了一声。

 

接着老师告诉大家,这就好像一个人不断对你说话可是你却没有看见他,所以你要接过她说的话,不是怼回去,只是接过来,不生气不评价的接住,然后加上你的善意,再送过去,沟通就会越来越好。为了让孩子们学会这种沟通,老师邀请孩子们做练习,但孩子们刚开始不适应,既接不住,又不知道怎样送出善意,于是老师邀请孩子们上台,一起练,给孩子们做示范。

 

练习1:

 

老师先出招:看你吊儿郎当的样子,不学好。

 

学生:是啊,我就是吊儿郎当,谁不吊儿郎当啊?

 

老师指出他接了话,没有送出善意。旁边的同学插话说:你接了但是没有送回去,你应该说:我有时候确实是这样,谢谢老师关心。

 

这一次该学生先来,学生对老师说:你真傻。

 

老师:恩,确实有时我很傻,有时忘记了老师教我的东西,不过我很希望像你一样聪明。

 

学生有点不好意思了:不过我有时候也很傻哎(同学大笑)

 

在分析这一回合时,同学们说老师是开心的送回去的,老师提醒学生,这个开心是因为我送出了善意,接住之后,送出善意。

  

练习2:

 

现在同学们开始抢着上场要和老师练习,因为他们往往不知道怎样去接住对方的话,所以老师就让学生先出招。

 

同学:你真呆。

 

老师:是的,我希望像你一样反应灵敏。

 

学生:想得美。我永远比你聪明一圈。

 

老师:确实是,因为你每天都在进步。

 

练习3:

 

老师:你的牙齿长得乱七八糟,像狼一样。

 

同学:我的牙齿确实长得像狼一样。后面就不知道怎样送出善意,这急坏了台下的同学,大家提醒他:你还少一招。台上的同学停顿了一下,继续回答:可是,我希望牙齿跟你一样长得整齐呀。

 

接下来又该同学了,他对老师说:看你这个熊样。

 

老师:,嗯,谢谢你说我像个熊。说实话我确实希望像熊那么有力量的,而且我也希望像你那么灵活。

 

学生:(听到赞美,不好意思了)其实我也想像熊一样的有力量。

 

大家都笑了,因为老师送出的善意,这位同学不好意思再对抗了,后面就变成了友好对话。当老师问大家是否可以相互练习了,有位九岁的女生提出异议,说她不想骂人。于是,老师问大家:我们为什么要用吵架的方式来学习呢?

 

有同学说,你可以不骂人,但不能保证别人不来骂你,你要练习好应对别人来骂你;也有的同学说,以后在吵架骂人的时候,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解决问题……大家说完之后,老师给学生们打了一个比方:比如衣服上的黑白两个颜色,假如这个世界没有黑色,所有的一切都是白色,大家就不会认识白色。同样,如果没有人对你坏过,你就不知道什么叫做……老师的话还没有说完,孩子们立刻抢答了——好!

 

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这个黑白的概念,老师又讲了一个小故事来帮助学生们理解:

 

有个十二岁的小男生,他妈妈把他照顾的特别好,他却对妈妈的一些要求不满,心里有点恨妈妈。有一天他在睡觉,妈妈喊他吃饭,他不想起床,还怪妈妈打搅了他,结果他特别生气。妈妈也生气了,认为这孩子真不懂事,我好心,你居然这样对我,所以妈妈批评了小男生。结果小男孩也很生气,心想这样的妈妈我要她干嘛,然后就离家出走了。

 

走了一天,又累又饿,站在路边很可怜的样子。这时有一个卖馄饨的老人挑着担子走过来,问他,你怎么不回家呢?他如实讲了早上发生的事情,告诉老人自己现在又累又饿,希望能给他一碗馄饨吃,这个卖馄饨的老人给他盛了一碗,他感觉这是他吃的最美味的一顿饭,于是他向老人鞠了个躬,表达自己的感谢。

 

可是卖馄饨的老人说,我只不过给了你一碗馄饨,你就这样感谢我。你爸爸妈妈给了你十几年免费的饭菜,你都没有感谢他们,别感谢我了,回家感谢他们吧。于是这个小孩就知道自己错了,主动回家了。

 

这个男生饿了一天才知道感谢得到的馄饨,离开了家,才知道妈妈的爱有多珍贵,以前不懂是因为没有失去过,当别人给你恶意的时候,我们只知道怼回去,不知道送出善意,所以沟通变成了吵架。现在通过练习吵架送出善意,是为了帮助没有善意的人学会善意,是为了帮助他的成长。听完老师的讲解,这些孩子就开心的去练习了。



沟通困境三

无法达成共识怎么办?


在一件事情中,如果大家意见不统一,怎样才能达成共识,创造出和谐的沟通效果?耿老师选取了下面的视频让大家学习。


点击观看视频


针对这个视频,老师提出了两个问题:为什么爸爸不同意哥哥参加妹妹组织的party?为什么爸爸会说杰克有可能不愿意?

 

因为截取的是一个影片片段,孩子们没有看出哥哥有点智障,加上孩子们年龄小,不能完全理解片段中的人物为何这样去表达,于是老师针对视频给大家做了讲解:


1、爸爸站在其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并提出建议

 

由于哥哥有点智障,父亲不确定妹妹是否想让哥哥去,便对哥哥提议说:我和妈妈都没有接到邀请,我们去看比赛,租个碟,晚上一家三口在家看。而之所以父亲要用这种方式来讲,是为了让哥哥不觉得尴尬,感觉到自己和爸爸妈妈是一样的。而父亲之所以会提前这样说,是因为考虑到哥哥可能给妹妹带来的影响。因此,父亲既考虑了妹妹的顾虑,也考虑到哥哥的感受,才会用这样的方式提出问题。

 

当妹妹明确表态可以让哥哥去,并表示可以让哥哥搭自己男友杰克的车去,爸爸还是没有同意,这时候父亲考虑到杰克可能不愿意哥哥在车里当电灯泡。当哥哥还是坚持要去,而妹妹也赞同时,爸爸才妥协,同意让哥哥去玩一会,早点回来,至此,全家达成共识。

  

2、当每个人都愿意站在对方的立场时,才可能达成协议。

 

整个谈话中,妈妈随时配合父亲的立场,表达支持。虽然妈妈并不是谈话的主导者,却是很重要的配合与协调者,她关注整个家庭的氛围和互动方向,不彰显自己,是好女人的示范。而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哥哥,虽然不像其他人那样能替别人着想,但也能随时调整自己,主动和家庭达成共识。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这种互相替对方着想的沟通场景,耿老师让学生四个人一组模仿表演,并对情节做了一些调整,变成是周末学校要组织一个露营活动,哥哥也要去,爸爸不同意,大家之间如何达成共识。孩子们在练习中非常投入,课程最后,每个小组分别表演了自己的练习成果。从孩子们的表演来看,基本上掌握了这个场景中的关键冲突和处理,不仅在语言方面,在表情方面孩子们表演得也是很到位的。

 

后记:

 

一周结束后,老师们向学生调查本周印象最深的课程,很多同学都提到这次沟通课,可见课程的效果是不错的。作为观察员,我也参与了第二天老师对12岁以上孩子们讲的沟通课, 我发现老师给大班讲解和练习的角度和要求都更高,也更加细腻,比如同频感受,与对方的动作、呼吸、节奏,以及价值观同步等。老师指出,要做到这些,就需要在沟通中达到一种无我的状态,只有从自己的世界中出来,才能进入到对方的世界去感受到对方。显然,大班的课程在理论分析上,进入得更深一些。由于课程要求更高,大班的沟通课进行了两堂,同样,大班沟通课也是孩子们认为第一周最实用、感受最深的课程。

 


明心宣传组

文章链接:

通过观摩日记学习今日老师们怎样教学

什么原因让学生玩游戏玩到愁眉苦脸

成长故事||相信老师,陪伴孩子,静待花开


自立好少年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

做有尊严地可以自由地

行走在地球上的中国人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自立好少年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