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143.音乐和艺术鉴赏课介绍:怎样才能让土地不长杂草?

2016-07-14 

人不仅仅是动物,不是只要“活下去”就够了;

人是有精神生活的,是需要文化提升的;

人需要娱乐,而娱乐是有品位的;

要获得有品位的娱乐,是需要教育的—很精致的教育。这种提升人的文化品位的教育,往往是很需要成本的,很可能是“奢侈”的。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生活保证都有问题,是不可能进行这种品位和文化以及思想的教育。中国古人说:女儿需要富养;其实就是说养女儿不容易,不仅需要考虑简单的物质生活条件,还必须考虑精神生活的提高,不能把女人当动物。因此女儿需要有更深刻的品位和精神需要的教育;而这种教育条件,必须要“富裕”才能够达到,就是说:养育女儿需要更多的心灵关注。

最典型的女人培养案例,可能就是日本的艺伎了。这种女人是专门培养服务于“娱乐”的,对于她们的谈吐,姿态和谈话的品位,社交技巧等等要求甚高,要请来很多一流的老师专门面对面培训,目的就是培养一个举止优雅,有品位的,言谈交际有魅力的女子;这种培养的成本四年就高达每人50万美元以上,比美国的四年精英大学还贵,难度更高。她们可不是“妓女”,这种女人的培养成本很低,只要学会解腰带就行了。

可惜中国这些根本不懂精神品位和文化为何物的家长们,把“穷养儿子富养女”理解为“女儿需要娇生惯养”,没想“当动物”培养女儿,结果却当“宠物”来培养了—本质还是动物。最终当然就是“培养”出一大堆任性,放纵,自以为是,毫无品位和教养的,言行举止粗糙的疯女人出来。

如果在幼年和学生时代,没有得到这种娱乐和文化品味的教育,可能一辈子都是一个低俗之人;无论他后来可以达到多高的地位,但是骨子里面的低俗,无法脱离基本生理功能限制的“低级趣味”,却怎么也无法掩盖。就像是北大校长一样,虽然贵为中国最有文化学府(至少大众认为是这样)的掌门人,其艺术和文化的品味能力,却与市井之徒没有什么两样。我想,也许这些北大校长的艺术修养和教育,都与大众一样,是来自于CCTV,来自于春晚,来自赵本山之流的“艺术家”。因此,他们只有流行通俗的市民级别和感觉也很正常。

佛经上有故事说:师父问弟子,怎样才能让地里面不长草?弟子们想尽办法,用手拔,锄头挖,用火烧,第二年,土地依然长出大量的草。徒弟们很迷惑,问师傅怎样才能够做到不长杂草?

谜底很简单:只有种上庄稼,地里才能不长杂草。

 

这个道理,用在精神层面也一样:精神的土壤总要生长各种东西,如果没有给予高品质的“精神庄稼”,就只能生长精神杂草;一个人从来没有接触过有品位的生活,没有去专门培养这种高级品味的生活方式,随年龄自然成长而“自动自发”学会的“高品位生活”,无非就是在人在基本生理功能上延伸出来的东西。无论他多么的有钱,多么的有地位,也脱离不了这种低俗的趣味。

比如只会吃吃喝喝,玩玩情人,买些衣服,皮包等等,把原始的生理功能满足放大一些,自以为就是“高品位”了。比如中国的有钱老板喜欢“包女人”,喜欢用一辆跑车换来明星的春宵一度;以为这就是“上档次”,跟民工去泡村姑不同了;这本质上依然是动物级别的“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就正如吃一餐十万元的大餐,与吃盒饭,并无本质的区别;盖十万元一床的高级被子,与几十元的“低档棉被”,其睡眠本质也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包装变了一点而已,这些有钱的贵族生活,与“大众生活”唯一的不同,就是花的钱不同,本质上没什么两样的。实际上,只能说富人们更傻一些,花更多钱去买这些本质上一样东西。这就是目前中国很多“富人”的生活方式,很没有文化,让人很不齿。

所谓的素质是什么呢?素质其实就是精神品质;就是把自己一切外在的东西丢掉,把金钱,地位,文凭,衣服等等都丢掉;最后剩下的,丢不掉的东西,就是素质。

所谓的素质教育是什么呢?就是不去追求这一切外在的东西,着重于发展人内在的,一生中都丢不掉的东西的教育,是提升精致思维和鉴赏品位的教育,这就是素质教育。

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素质教育,最有效,最基本的素质教育手段,是体育和音乐两门“课程”。这个教育传统,就是古希腊学院派时期的基本教育观点。这些文化造就了人类文化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从现在留下来的很多艺术作品中,依然可以看到这种阳刚和健康,积极进取,同时很善于思考的古代希腊人。古希腊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积累,不仅仅是雕像和哲学。我们熟悉的奥林匹克运动会,音色优雅的竖琴,就是希腊文化的代表。

中国的古代也是这样要求的。比如孔子的“六艺”,并非孔子的发明,而是古代贵族教育的传统,是孔子的教学实践。孔子的教育价值,不过是把这些教育方式应用到了平民;在中国的古代,的,以提高精神品质为目的的教育;以及—以提高身体素质为目的的教育,都同样是教育的重点。

中国以“武术教育”为核心的体育教育,一直是“贵族教育”的重点。古语说“穷习文,富练武”,穷家小子习文读书,是为了科举,好混个功名提升社会地位。富家小子一定要去练武,是因为要继承财富和权利,就需要良好的身体和个性品质的磨练。他们当然也学文,但是武术和体育无疑是更重点的教育(古人“富养女,富练武”,男孩也要富养—去练武强身)。可惜国人基本上不懂为什么“富练武”,以为是培养保镖呢!现在去武校学习的,大多数是穷家小子,想通过练武“搏个出身”,混个好点的工作;还有就是读不进书的人才去练武,弄得“中国武术”越来越没有文化了。现在的很多“艺术学校”,其对象基本上家长们为自己读不进书,思维有问题的孩子们找的“出路”,这样的“艺术院校”,哪里可能有什么“精英贵族”之气呢?倒像是捡破烂的学校。

这种古代的贵族教育传统,无论中西,自工业革命后需要大批培养有知识的工人这种“现代教育模式”—各级公办学校出现后就开始消亡了。因为没有必要培养工人有精致的品位,这些需要大量成本的教育,可不能指望“国家义务”来解决。因此,这种教育传统,主要在西方的一些贵族私立学校中还依然保存了下来。一个真正的精英私立学校,就要真正懂得运用音乐和体育来塑造学生的气质和个性,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素质一定很不一般。他们的思想和品位,都会达到很精致的地步。他们绝对不可能是“动物级别”的人。想了解国外对于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的重视,推荐看看一部电影【爱情故事】,哈佛大学里面,一个爱好运动的富家小子与一个爱好巴赫的穷女大学生的故事,其象征意义,就是阳刚的体育与阴柔的音乐两者完美的结合。

今日学堂的体育教育一向很有特色;这一点了解我们的家长们都是毫无疑问的。由于意识到:体育是精英教育的核心要素,体育比读书上课和听讲更重要!因此今日学堂的体育和武术教育抓得很紧;但是,今日学堂的音乐教育到底有什么特点?甚至学堂到底有没有音乐教育?很多人表示怀疑。实际上,由于我的文章中一直反对教孩子们练琴,因此有人可能还会误以为我反对音乐教育。

不过,如果这些人知道我十五年前就是音乐发烧友,是北京一本音响杂志的主要作者之一,自己设计和建造了武汉当时音质最好的试音室,并取得香港厂商的器材支持,独立举办了一次面向全国音乐爱好者的音乐欣赏会,吸引和带领了一大批的武汉音乐发烧友入门和提高,还为全国有名的【音响世界】培养了主力编辑;在【楚天音乐台】做过多次音响客座主持,在武汉大学主办过多次音乐欣赏会和歌剧欣赏会,武汉的报刊曾经以【玩家—张健柏】为主题,整版报道过我“音乐玩家的资格和经历”。如果了解这些后,大约就不会认为我会“反对音乐教育了”。

我其实反对的不是音乐本身,而是根本就不懂音乐的家长和某些老师,去胡乱教孩子们瞎学和练什么“音乐”。如果以为练琴和考级成功,就是学习和懂音乐的标志,就是有品位,简直就是笑话。特别在中国,很多教钢琴,小提琴的老师,根本就不懂真正的音乐鉴赏,也不懂西方的音乐文化。他们只是一些懂“乐器弹奏技术”的工匠,能够把乐器弄出声音的机器人而已。我认识一些这种“音乐教师”,这些人甚至于无法欣赏古典音乐。跟着这种老师,天天对着练习曲去弹奏乐谱,以为这就是“学习音乐”?简直就是对音乐的亵渎,会离真正的音乐越来越远。

一个外国人到中国,看到一个中国“音乐神童”的演奏,说:这个人怎么把美好的音乐弄得这么痛苦。别人问他为什么这样说,他解释道:听这个人的演奏的乐曲音符,就像是机器一样严格精准地冒出来,但是完全没有对乐曲的真正理解和体验。要做到这个样子,不知道要经过多少痛苦的磨练,完全放弃掉自己的情感才能够做到;而且他从此失去了对音乐的真正美好的感觉,还不如不学。实际上,这个评价,适用于绝大多数的中国琴童们。他们在家长的逼迫下,像是马戏团的的猴子一样学会了“表演”,但是失去了音乐的灵魂。

 

真正的音乐教育,是要通过聆听大师的作品入门。要做到这点,现在已经不难了,我们很容易找到世界上最好的演奏家和歌手最高品质的演出录音,配上有品质的音响系统(千万不要是公立学校的大喇叭),你就相当于参加了在欧洲最具音乐文化的地方举办的音乐会了。比如你可以轻松地参加盛大的【萨尔兹堡音乐节】–莫扎特故乡的年度音乐会。

今日学堂的音乐教育是“无形”的,没有安排老师来“教学”。每天三次的开饭时间,食堂里面用高素质的音响,国外原装进口的音箱来播送我专门选出来的,觉得学生们应该了解的古典音乐。每天一个半小时以上的时间,让学生们完全在无意识中“学习和欣赏音乐课程”。当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后,就不会如北大校长一般,喜欢去听和唱什么流行音乐了。这种品味的提升,不是课堂上讲课能够得到的,不是靠上几节什么国学堂的“古琴课”之类能够提升的,而是靠日常一点一滴的熏染。

当然,学生们最终还是要上音乐课的,这是他们在11-12岁以后的事情。下个学期,一班就要正式开设音乐欣赏课了。不过,要给学生们上音乐鉴赏课程,让他们懂得更细致,更有音乐味道的东西,就必须有一套良好的音响系统才行,不是食堂的音乐系统能够胜任的;比如,您知道【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是有品位的象征,因此您就去看电视台转播的音乐会节目,以为这就与“世界高档品位”接轨了,事实上这是个大大的笑话,是不懂音乐,附庸风雅的表现。真正的音乐欣赏,是不可能通过“看音乐电视转播”而得到的,这种电视转播效果毫无音乐品质可言。学生们在我家中,体验了用高档的音响系统看【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后,才发现音乐的确“很震撼,很感人”,也很容易让人入迷;这才是真正的音乐欣赏。这不是乐曲本身的旋律有多么的优美,而是这些旋律,加上音乐表达的品质(指挥,乐队,环境,现场还原度等)两者密不可分的结合,才会带来真正的“音乐鉴赏”。欣赏过如此精彩音乐会的人,不太可能对流行音乐有什么感觉,更不可能对春晚和赵本山的节目有什么真正的“艺术兴趣”,只会把它当马戏看。

不过,要让现在的学堂学生,使用全套的音响系统来听音乐是不可能的。因为一套真正好的音响,不仅仅价格非常昂贵,最重要的是必须与房间的环境相配合,需要考虑很多细节,维护起来也很花精力。而且音乐欣赏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体验;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欣赏到高品质的音乐,我现在只能推荐他们使用高档的耳机,加上优质的耳放,加上音频解码器,来实现这种高品位的音乐要求。欣赏的内容,我当然会选择给他们—都是世界第一流的音乐家和作品,但是这些东西必须用一流的放音设备来聆听,才会感受到真正的音乐之美。对于国内公立学校的音乐课,居然用一个音质极为低劣的手提播放器到教室里来让学生“聆听音乐”,用学唱流行歌曲和红歌来“培养音乐细胞”,当然只能培养出北大校长这种“娱乐精英”了。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