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张清一||解读《道德经》

  导语  


我们学了很多知识却不会做事,原因就是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本。老子的这部《道德经》教我们如何驾驭生活,成为一个智慧之人。


《道德经》是一本古书,我们很难读懂,下面我们以连续报道的形式,将张清一老师于2007年至2009年在武汉大学对道德经讲解的录音进行整理后推送给大家。(既然是录音,这个文字稿未免会有一些错漏的地方,也希望大家能够接受并理解。)


一       合       行      知


清一:

我自认为我文章中水平最高,对大家最有价值的文章,是老子道德经解读部分。我所有的思想来源,做事方式等等,都来自于这部经典。真想学会我的东西,就好好看看这部书。


长按关注

《道德经》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门“功夫”——功夫无门法自修。这需要个人的细心体悟和行动,要用自己的实际生活和行为方式来“解读老子”的,而不是靠书面的语言解读。

长按关注

张清一解读《道德经》  

 序言1:返璞归真


从今天开始准备讲老子的《道德经》,先作一个概略式的讲述,然后再讲一下第一章。不过在这之前需要大家配合,回答一些问题。


第一,你们认为老子思想最突出点在哪里?你不去思考就没办法回答。


女生A:发散性思维,道法自然。

男生A:没有定式。你怎么说都可以。


张老师:那老子是个没有原则的人?那怎么理解你这句话?


男生A:我也说不清。


张老师:就是把事情做成了就得退下来,不急功近利。


男生C:对宇宙的认识。


张老师:我们把问题换一下,可能容易解决一些。老子干嘛要写这么一个《道德经》?他这个思想用来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好不好?咱们把它改成“目的性”的问题,前面那种叫“本体论”的评论,不太容易掌握。现在用“目的论”。注意中国跟外国不一样,中国不太有本体论。本体论就是这东西到底是什么,然后起一个什么名出来,西方人喜欢搞本体论,动不动就搞一个体系。


有些中国学生学外国哲学学多了,有点犯傻,于是动不动就搞什么体系去了。但是在中国人看来,去搞一些体系,为去说什么理论而去说什么理论,是非常狗屁的东西。中国古代的学问家,一直到近代的学问家,包括我最不喜欢的什么朱子呀,二程呀,这些人,他还是目的论的。他们要崇尚理学,是为了要拯救世风日下的明清社会,所以他是目的论的。那么孔子和老子、墨子三家,也是目的论的。孔子的目的论,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为了一个“治”的社会。



第二,那么老子的目的论是什么呢?


女生C: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张老师:怎么样能够称之为精神上的自由呢?


女生C:就是不被外物所束缚的那种感觉。


张老师:老子能做到不为外物所束缚吗?这样理解老子可能不太合适。老子他西出函谷关,还要骑一个青牛呢。


女生C:就是精神上的相对自由,不为世俗身外之物太约束。


张老师:不为身外之物所约束,看怎么理解。你能不能把这句话再总结深一些呢?就是说不为哪一个类型的身外之物所约束?比如说人要饮食。


女生C:物质方面的,还有社会的,就是当官的方面。


张老师:不要去当官?


女生C:不要因为想当官,所有行为都受到这个目的牵连。

女生D:可以教育人类吧,让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张老师:是改造自然还是认识自然?


女生D:引导人去认识自然。然后让自然更加和谐一点。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张老师:人怎样让自然和谐呢?如果人没产生之前呢,自然和谐吗?


女生D:但现在人已经产生了。


张老师:那人类总有一天会灭亡,人一灭亡自然又不和谐了?你说的和谐是人心中的自然和谐,还是自然本身的和谐呢?


所以要把一个概念表述清楚的话,自己心中的思维得清楚。心中思维不清楚,随便拿概念来用,就容易弄得很混淆。


但是我们传统的教育,给大家的都是这种教育方式,就是拿出一个词来,不去思考这个词的本身,然后我们的老师,只要你拿出一些好像还似模似样的词,他就给你个还不错的分数,因为你比没有词好,这点恰好就是老子最反对的。今天阐述的就是老子的这种观点。他说一件事情,不要轻易地去给它个名,你随随便便去给它个名,随随便便去给它个概念,这种东西只会让你越来越糊涂,不会让你越来越聪明。

 

仔细想想,我们的教育体系,是不是恰好和老子的这个理论相反,我们的理论就是说,管他这个名意味着什么,管它这个概念这个词汇意味着什么,我们先把它拿来往脑袋里面一装,然后嘴巴上拿着一挑。其结果就是在我们中国产生了一种很奇怪的状态,有些读书比较多的人,会说一大堆词的人,其实可能是活的最昏庸的、跟人打交道最差劲的。


我的弟子们都见过这样的人,一些学问很高的所谓的老师,说起话来会说几个小时,滔滔不绝,最后叫不知所云。为什么呢?他在拼命地堆一些词,其实这些词的含义他自己都不清楚。所以老子说“名可名,非常名”。这个名,一个概念,这个概念绝对不能乱用,要很清楚它的来龙去脉。


我们可以犯错误,但是不要犯糊涂的错误,不要犯有意去添加的错误。这个世界本身是很简单的,弄得复杂是因为我们自己把它弄复杂了。西方人喜欢搞这套,所以老子说了个词叫”返璞归真”,道家思想。归真归什么?璞。归什么?自然本来就简单。真就是假,我们弄了很多假象。


这里特别重新再提出一下,我的观念就是:我希望我们的学堂,在小孩子15岁之前,不给他们讲文学。为什么不讲?文学就是真和璞的反面。文是什么?文就是“文饰”,就是多余的东西,装饰的东西。古代的文就是这个概念。文学是什么呢?就是把没有的东西变得有,把不存在的东西变得好像存在,这就叫“文”。


文的东西,最典型的,就是黛玉的那种文,她看着花在落,马上就去搞一个“葬花词”,“花谢花飞花满天”,然后在那儿想,这花多伤心呀!但觉得花还比她好。“侬今葬花人笑痴,她年葬侬知是谁”?她又在想:你这个花呀虽然那么飘零,我那么漂亮,那么有才情,我拿个小花锄来葬你,但是谁来葬我呢?会不会是一个很粗笨的家伙,像焦大这样的人来挖个坑,把我埋到里面去了?她想想啊又在那儿伤心。


另外杜甫也说过这样的话:“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真的在那落泪吗?鸟真的在那儿伤心吗?是谁在那儿伤心?是人。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在那伤心呢?所以不是“人”在那儿伤心,是“文人”在那儿伤心。


中国自古而今以来的所有的文学,它的传统,从它的这个字面意思,本身就培植了这种“文饰之学”、“装饰之学”。


但是如果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教育,从一开始就从文饰和装饰入手,来对小孩子的思维进行训练,对小孩子的语言进行训练,这样的小孩子长大了,你指望他有多少踏踏实实的功夫和踏踏实实的思维呢?他的思维会不会离真正的自然之道越来越远?所以我们这个社会,成批地培养一些思维脱离现实,而且很喜欢在虚假的东西中沉迷的人。比如说网络成瘾现象,跟这现象也很有关系。因为他习惯了虚假的东西。他宁可找一种虚假的满足,像游戏,比这虚假的文学更容易让他得到满足。




  张清一解读《道德经》

序言2:文质彬彬


明心网校宣传组


推荐文章:

上海分享会.如何做一个懂孩子的家长

山长博文:让厌学的孩子把学习变成生活中最有趣和最伟大的游戏

新教育长征合集

老师文章合集

有意愿加入我们一起学习与成长的朋友!欢迎先加入明心学堂入学预备群。QQ群号:548188244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自立好少年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