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断后路”是自己最快的成长方式


前言

这是我们家长交流会第二次的分享,分享内容是《“断后路”是自己成长最快的方式》


“断后路”是自己最快的成长方式



人都是逼出来的。在绝境中,我们往往会激发出无穷的潜力,甚至创造出奇迹—自己从来不敢想象的结果。这一点在上次家长会的总结当中大家也说了很多的体悟。所以,今天我想接着这个话题,来分享一下我的“断后路”历程和心得。


1

1

1


第一次:无意识的应用“断后路”技巧,撞开了我们走入新教育的大门。


这个故事是去年10月学会侧滚翻。起因是孩子一直在家调整,状态也不太好。有天我想到:为什么我不能去做一件从来没做过的事情,体会一下那种感觉?因为我希望孩子走的是一条从来也没走过的路,我们都没底气最终会怎么样。我挑选了翻滚。之所以会这样做,是我初中练习滚翻时脖子受过伤,从此没能突破过这个恐惧。我去年43周岁,从来没有想过到这个年纪,我这辈子还有勇气去挑战它。


孩子最终用他的耐心,一点点的教会我做侧滚翻。我从来没有体会过,突破恐惧是如此的令人难受,别人那里是一分钟的事情,我这里似乎成了一辈子。你们可能都无法相信,他是怎样教会我这个运动白痴的:从典型的“小狗打滚”到成功的翻出第一个有点像样的侧滚翻,我用了半个月,几乎下班后的所有时间我都在练这个侧滚翻。孩子为了教会我,不断地模拟我的姿势,找到我的错误并往后推,一直变化到我能接受的程度为止。当时的状态,家里人都觉得我疯了。


但这件事成了孩子和我的新的启动点。我克服着我的恐惧,每天早晚努力的在垫子上练习,从5个到10个到30个,体会着接受一件新事物的困难和完成后的欣喜,也收获了对孩子新的认识。孩子于此建立起信心,直至后来主动提出带爸爸奶奶参加新教育的交流会,参加明心的冬令营,今天正式加入新教育的行列。



1

2

1


第二次:尝试性的使用“断后路”方法,取得的成效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希望。


山长经常说青春期的孩子要“断后路”,学堂老师也这样说。但实际上一直是似懂非懂。孩子是今年2月加入到明心预备班的,第一次“断后路”是开学半个月后他执意要回家,百般劝说无效后,我们父母只好说了一句话”留在学堂,我们供给。离开学堂,自谋生路,不用回家。” 很明显,这是孩子遇到的一个坎。如果我们家长放纵他遇到不适就后退,孩子就不会有改变。当时老师表扬我们做得对,迈过这个坎,孩子会有进步的。事实证明是对的,孩子开始安心在学堂学习。


第二次“断后路”是5月份长征途中被淘汰后,我们听取了老师的建议,决心让孩子学会珍惜学习的机会。与孩子一起讨论各种方法的利弊得失后,我们选择了用打工的方式体会生活:家长提供启动资金500元和一只手机,租房子和找工作全部由孩子自己搞定。要求是每天写点日记并报平安。到6月底为止,能养活自己可以上暑假的江湖课,最好是能独立支付这2个月中所有的费用,包括租房、手机费等。这次打工的实际时间是48天,孩子体验过洗车、搬砖头、发广告和捡瓶子等工作,最后赚到1100多元,达到了要求。


之所以在几天时间内就做了打工的决定,是因为我看到孩子在明心短短2个多月的变化,已经超出我的想象能力。当时我的考虑很简单:第一,我相信老师不会害我们。第二,我认为老师的水平比我高。第三,孩子已经被我们教育失败了,这一次无论如何要抓住机会尝试一下。


老师说的真的是对的,这一次的尝试收获明显,我和孩子都不同程度地体验到“为自己负全部的责任”,各自都有成长。分享一个小故事:借钱。租房花了350元,几天后他没钱了,工资又没发,找我要。我当时本能反应不能这样给他。所以我告诉他:既然我们决定独立,这个事情最好自己解决。实在没办法,最后找妈妈要。后来,他处理的结果是自己找房东借了100元。这件事告诉我,孩子其实有足够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只是家长都习惯于帮他做,孩子都习惯于等靠要。这件事过后,我们才真正进入了“独立体验”的场景中,孩子学会有问题先自己想办法解决,我学会了妈妈的责任是协助孩子成长,而不是替代或包办。


整个体验过程中,孩子表现出比原来谦和理性。比如找旅馆,他否决了我的选择,理由是差不多的条件,老城区与新城区的价格要差一倍,我们不需要为面子而活。尤其是最后一天,他带我爬山,指着整个城区跟我说:妈妈,凡是您可以看到的街道,我几乎都走过了。他说话时的语气和神态都很平静。我当时的感觉,真的是成熟不少。


而我学会了遇事并不是单单解决一件事情,而是要学会一种思维方法。家长越能信任和放手,孩子的成长速度和空间就越大。当家长的能力和眼光都不足以引导孩子的时候,请全然信任老师,听从老师的建议。所以我用两个词组总结这次“断后路”的成效:全然信任—-相信老师和孩子,尊重—-决定前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


尝试性的体验“断后路”带给我们的收获不仅仅是这些,更让我们看到前行的希望。遗憾的是,因为自己没有真正懂得“断后路”的精髓,所以,没能理解老师的提醒—让这份“为自己负责”的责任入骨入心,导致这次“断后路”没有达到更好的效果。



1

3

1


第三次:主动给自己“断后路”,是终于清晰地认识到这是成长自己最快的方式。


这个故事是刚刚10月成立了一个小型的读书会。我一直有个问题就是心胸不够开阔,很自私。解决方法老师从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了,而且是反复的提醒。但我总是以自己的水平还不够、活动的圈子小找不到合适的人等等借口,迟迟不行动。这次江湖课上看到大家的行动力都是超强,真的很震动。所以,这次回来时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实施”零”的突破,先从小型的读书会开始,哪怕只有家里3个人参加,也要把这个事情做出来。事实上,真的做了以后,发现也不难。虽然前几个邀请都被拒绝了,但还是找到一两个对家庭教育感兴趣的伙伴,目前已经开始活动。


这个读书会活动的收获远远超出我的预想。以前总说越分享越收获,这次才算是真正体会到了。


说说我在这里的最重要收获:知行合一。把学到的概念做出来,这一直是我的弱点。但现在在整个活动中,我时刻都要想办法把自己学到的内容应用出来。我分享两个事例。


第一个事例:针对目标做事的应用。第一次活动时,我琢磨怎样才能让他们有兴趣又能坚持下去?首先是“坚持”,除了订制了印有我们自创图标的笔记本送给他们,并特地举出“因上班或杂事原因不能按时参加”的实例,点出“最关键的是自己的心力。如果没有愿心,谁也救不了”、“请假的人总是有充足的理由,但坚持的人一定也能想出办法”,以此坚定成员学习的心态。其次要考虑对方需要什么。讨论结果是他们最需要有人帮他们解决孩子的问题,所以我们给出的短期目标是让孩子学会独立,而第一次课的目标是解决自己认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教他们分析并列出方案,指导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应变。这就相当于同一个目标,我们做了五份不同的方案,而且要分析出他们方案的漏洞和原因,并给出建议。


第二个事例:尊重、教育以孩子为中心等概念的应用。我们的理论讲述:有效沟通的前题是了解对方的需求,而要让对方能畅开心扉,首先是要做到尊重,让对方感受到你的诚意,你的心—不是批评或抱怨,只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能居高临下的态度,“我都是为你好,你还不领情”,这样的心态是我们经常出现的错误。作业是体验与孩子的有效沟通。有个家长发了一段对话来汇报他的成功经历。我们分析后觉得不是一个有效沟通,而是“披着羊皮的狼—-假的”。因为孩子有2次提到“想看过去的书是为了重温童年美好的回忆”,但家长忽略了这个点,而是以“为了纪念跟妈妈一起睡的时间我们就看新书”的理由让孩子服从了家长。我们提醒家长,二胎家庭中的大孩子出现“重温童年美好的回忆”的时候,要考虑到孩子有可能存在的背后想法是“想重温过去一个人可以独占父母的爱”,现实生活中父母是否有忽视、不当表达,让孩子产生错误的感觉,以为父母不再爱他。家长可以从这中间去引导孩子讲出他的心里话,了解真实想法,及时修补以前的错误做法,特别是语言上的一些伤害。


在帮助成员理清概念的时候,我也理清了自己同样的问题:儿子在准备课程过程中,第一稿被我否决了,我认为他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而没有更好地服务于读书会的目的:让大家学到更多。在这个过程中,我起了情绪,语气比较冲,声音也比较响,儿子也起了情绪,两人就争吵起来。看起来我也没什么错,因为这不是演习,毕竟是要上台分享的。我要求严格也是应该的。但我事实上还是错了。


我的错误:第一,我没有肯定他为此付出的努力。虽然表达不周全,问题设计也浅显些,但都是他辛苦一天的结果,是他原创的。第二,我的言行表现出对他的不信任。同意他讲又不相信他,这是一种令人很差的感觉。这就是不尊重他的表现。第三,我没了解他的需求。他的需求是帮他完善他的演讲。


我的纠正:1、首先肯定他比上次做得好。2、明确他想演讲的决心—-重申读书会的目标是让大家收获更大,所以我们宁可少讲点,也要尽量讲透一点,让大家可以用得出来—-肯定老师比我们讲的更深—-我们需要的是把老师的讲解和大家的实际结合起来,让大家学会用。不用计较是不是自己想出来的还是用了老师的。3、提供了我整理的资料。4、提醒他要感恩老师和大家给的机会。注意个人形象等。


最终结果:儿子接受了我的建议。主动地询问关于形象、表达问题的方式,并且采用。结束后马上邀请我一起讨论他主持的情况,特别强调只需要说问题—-只有找到问题才能有进步,记录下来。


这件事情给我的震动很大。我反思这次沟通的成功在于我改变了我的发心—-从指责担心到全力协助,孩子很快就感受到了我的变化,而他所表现出来的变化是不是比我们想要的更多更好?当我们真正理解“尊重、教育以孩子为中心”的概念,哪怕就是一两次成功的沟通,孩子是不是就会慢慢启动向上走?而我们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把这些理念和方法越用越顺手,是不是效果就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大家都会越来越好。


同时,我也感受到这就是老师一直在说的“心生,种种法生”,也是“教其心”。教育的简单和复杂都在于你有没有找到你的心—对方的心。上述的沟通中还无意的用到了在《四等》中学到的一个片断:教练—妈妈—孩子的位置关系。在教练—孩子—妈妈的关系中,妈妈应该站在哪里?当时朱老师讲到妈妈位置不当会引起后续的麻烦,妈妈第一步要站在孩子后面。我的错误就在于第一次我站的位置不对。分析一下:现在的结构是读书会成员—孩子—我。正确的做法:他要面对成员,我是不是应该站在他的后面(支持和协助),让他自己来面对成员?但我由于担心和不信任,站到了他的前面,所以我站错位置了。


通过这样的实际应用训练,虽然需要耗费的时间很多,但学到的东西不能用语言表达。基本上1.5小时的活动,我们大概要用4天时间来做好整个过程。以前学到的概念在实践中不断的出现,不断的强化,慢慢有部分进入到内心,能够自然应用出来。这就是这次主动“断后路”带给我的惊喜和成长。




所以,我总结自己“断后路”的心得:


1、“断后路”不仅仅是依靠外力把退路堵住,而是换种方式成长你的“心”。没有用心,一次只是一次,很快就会回到原地,你只不过是多了一次独特的体验而已。


2、同样是“断后路”,不同的发心会造成不同的结果。比如这次分享,对我来说,也是一次“断后路”的实施,但“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和“想让我的分享变得更有价值”是两种不一样的发心,收获当然会不一样。


3、不断地追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可以厘清思路,做得更好。(这点大家可以参考清醒思考六步曲。)今天早上讨论一个电影课片断,就用到这点:我们的对象是在校的学生,她们想学习的是关于人际交往方面的内容,而我们一开始准备的是按老师的讲课思路去讲。当我们追问目标的时候,发现做偏了,所以及时调整了上课的侧重点,把问题的引导集中到分析人物的表情和对话,导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遇到这样类型的人如何交往,我们可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等等方面,效果就很满意。


讲了这么多,其实只需四步,就可以收获满满:


第一步:找到自己最弱或最想改掉的问题,断后路。


第二步:做了再说,别考虑对错好坏。就当是世界末日前做的最后一件事,反正做完大家都over了。因为太多时候我们不敢去做是因为我们担心别人的评价让自己受不了。


第三步:想想如何让这件事做得更漂亮些?


第四步:事情结束后一定要总结反思。这一步很重要,反思自己的不足,特别是通过反思去追问背后的根源是最好的礼物,也是让自己成长最快的方法



结束语:勤能补拙,这是去年3月份耿老师开的一个QQ学习群的名字,我就是其中的受益人之一。今天,我借花献佛,把这个词送给我们全体家庭,祝福我们在新教育的路上越走越宽广!


感恩清一新教育平台! 感恩明心大家庭! 感恩所有引领我成长的老师和伙伴们!我将用行动证明我的感谢之情。

 



编辑:彬彬妈妈


推荐文章:

五月花和中产危机

扎克伯格清华演讲:相信你的使命

奶头乐理论与现实社会

没有觉知让我们失去希望


有意愿加入我们一起学习与成长的朋友!欢迎先加入明心学堂入学预备群

QQ群号:548188244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自立好少年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