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谁能脱颖而出--精彩日记窥斑见豹(下)

 

毛竹前三年不断地在地底下扎根,之后才会长出地面。所以往下走并不一定是坏的,它总有一天要往上的,这时候因为根扎的很深了,会很稳。

2017.5.22–2017.5.26学生日记节选(下)

学习篇

“教其心,育其身”思维学习和体能锻炼相辅相成。留守学堂的孩子们从不同的方向寻求突破。

耿老师说,一个人最聪明的学习方式不是学习行为,而是学习思维。

 

刘清华(15岁)


5月24日课堂收获

耿老师今天回学堂,在下午给我们的答疑过程中,让我对于自己的现状有了更深的反思。耿老师分享了佛陀和驯马师交谈的内容,驯马师把马分成三等,第一等是喜欢跑的,自己就可以跑的很快;第二种马是只要有人抽着它也可以跑的很快;第三种马是你抽它它也不走。而驯马师对于第三种马的态度就是杀了吃了。驯马师又问佛陀你有那么多弟子,你是怎么管理的?佛陀说和你一样,第一种人是自己就追求智慧的;第二种人是你督促他他也会成长;第三种人就是怎么说怎么抽也不成长的。对于第三种人,佛陀就断了他的慧根,不让他继续学习。

 

这样的行为其实是符合天道的,尊重到每一个人。第三种人在进入社会的时候就是被社会“淘汰”的,虽然没有离开社会,但会被各种利益集团控制着的,是这个社会上的大部分人。第二种人是服务于第一种人的。而新教育是培养我们自由地行走在世间,就是帮助我们成为不被奴役的人。

 

听到这里,我问自己,愿意成为第三种人吗?被淘汰,被利用,答案是否的。这回的分组就是一次类似社会分层的考验,耿老师把社会上的机制用在了网校上。第一组的同学他们不论是在种地,还是在当助教都很有收获。但是如果是我去呢?我会有和他们一样的收获吗?显然,需要存疑。我不是第一种人,但是又想成为第一种人,耿老师在之后的答疑中给出了做到第一种人的方法和答案。

 

第一种人的行为习惯是自己成长,不用别人督促的成长,就是严格要求自己。

我的方案是第一给自己设立目标,比如说我们组设定的成为精英的目标,就是一种自我要求,但是更重要的是落实。


第二,是自我找抽,不断的用各种途径发现自己的问题,然后改正。问别人自己的问题或者是自己反思自己的行为都是可以的


第三,真正能够学以致用。成为第一种人过程中致命的问题就是知道了但是做不出来,也是在长征中自己发现的,学了很多,没有多少用的。耿老师用了李钒玉的例子,他觉得马克·奥勒留感恩的行为很好,也不去想太多,要求自己做到就有了很大的进步。

思考过后觉得这三个方案其实都是说了很多遍的,无非就是自我要求和知行合一,但是自己做到了多少呢?真正让自己做到才是真正解决了问题。

 

苏郁涵(15岁)


昨天,我关于耿老师的课程只是粗略地点了一下,并没有详细地说明。今天,在经过了一天的思考之后,我想在此说一下我昨天的收获。


首先,就是关于至上的问题。其实我前一段时间,突然特别困惑,觉得至上好空啊,至上是什么呢?就是自强不息,但是,自我超越真正意味着什么,我不太清楚。似乎我只是知道了“至上”这个词,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不是很清楚。


昨天,耿老师无意之间“至上”的含义,突然间豁然开朗,原来至上是不断地自我超越:我可以做得好,我可以做得很好,我还可以做得更好。对一件事情反复琢磨,做得越来越好,这就是“至上”的含义。除此之外,耿老师还给我们讲了为什么要至上。我之前觉得至上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但是,昨天,耿老师还提出要至上的另外一个原因——防骗。我们之所以要获得智慧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要辨别是非,不像平常的普通人一样,不求上进,一辈子都在“自欺欺人被人欺”,被利益集团所宰割,这使我知道了至上的意义所在,更加明确“我要至上”的目标。


第二个收获就是在我问老师如果有人目前没有很强烈的成长意愿怎么办的时候,老师的回答是“顺其自然”。由于我希望我们组所有人都有所提升,因此,我一开始特别放不下,觉得自己不行,做不到不帮助他们成长。但是,耿老师提出这就是我自身的修行不够,该放下的时候就要学会放手,况且难道只有向上长才是长吗?有些人会“逆生长”,尽管他现在看起来没有什么成长,但是,我怎么知道他们不是在蓄势待发,只要有一个契机,他就会成长得非常快,创造一个奇迹。


今天下午背水的时候,一开始我觉得李钒玉走得有点快,我跟不上,我就和他相差了一段距离。但是我后来想到:我没有追上是因为我根本没有真正想去追,还是真的追不上?我发现是第一种,因为如果是第二种的话,我就算跑也可以。发现这个问题之后,我就想这是一次挑战自己的机会,于是我就加快速度,其他什么都不看,只看他。我发现在这个时候,我忘记了我走不快,我忘记了疲倦,最后终于赶上了他。在赶上他之后,我还希望可以进一步挑战自己,因此我提步加快速度,最后我也不是很累。我发现自己的潜力还是很大的,只要自己真的想做,就一定可以做到,因此,我之后就是要去逼自己,不断地问自己:你可以有多好?你还可以有多好?  

 

文琪(17岁)

5月24日

不论是书籍还是老师都在教我们要感恩,而我也知道做人要学会感恩这个道理,知道是对的然后就做了。但事实上还是不清楚感恩和不感恩之间的差别的。今天上课时老师讲到了这个,就是感恩的人他心里装着别人,他看到的是别人为自己做了什么。可不感恩的人心里就只有自己,他从来看不到别人为他做的,只纠结于别人没有为他做什么。这两者相比他们的心胸格局是不一样的。前者自己会更快乐,而后者就会很痛苦。

 

昨天晚上耿老师来教室给我们提了一个运动的建议,平时我们就是尽力跑十圈,主要是追求速度,练习的是体力。而老师说我们一定要用“清一跑”跑十圈,所以早晨是尽自己所理解的在跑,注意力很集中,一直在体会肩胯画圆,有没有合上,完全忽略了自己要跑十圈,就这样一直体会一直跑,感觉很快就跑完了十圈,而且也没有很累。其实也不是速度快了,甚至今天用清一跑速度反而会比之前慢。只是因为注意力很集中,不会去想要跑的数量,只是在感受自己的肩胯并向前走,感觉跑着跑着一抬头竟然跑完了一圈,时间过去多久自己都没感觉,就这样跑完了十圈,所以当自己跑完的时候还感到一丝丝差异。


原来在运动时去感受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真的不会感到累,不会感到时间漫长。甚至很享受这个过程。

信仰篇

全球百分之八十一的人拥有宗教信仰,所以我们也要去了解,去思考。。。

拜访Firouz爷爷家时,Faraz叔叔告诉我们人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是身体,第二个是思想,第三个是灵魂。信仰提升和改变的就是我们的灵魂。


 

何安然(16岁)


2017.5.26

从Firouz爷爷一家我学习到了爱和和谐是多么的可贵,他们每一个人都带着自己的闪光点照耀着家庭里面的每一个人,大家欢声笑语,念着虔诚的祷告,造福人类,通过自己的行为真正服务于社会,这样的家庭也正是我渴望的。我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成为一个优秀和对别人有帮助的家庭成员,善良、耐心、接纳、朴实、自信,用这样的美德和品质感染自己身边的所有人。

 

从Iman姐姐的身上我学习到了“国际人”是什么样的。之前一直在听山长说今日学堂要培养受到别人欢迎和尊重的国际人。虽然知道这很好,但是并不明白这样的人到底是怎么样的。而今天在Iman姐姐的身上我学习到了热情、善良、理解还有好多好多的品质,她真的好令人喜欢,说话的时候还经常耸耸肩,像一个很可爱的表情包,兴趣宽泛,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应该怎样为社会付出。

 

二、我的收获与思考

1、拜访巴哈伊一家

昨天晚上我们去拜访了巴哈伊一家,Firouz爷爷还有他的一大家人,不论是有血脉关联的还是没有,让我感到最震撼的一点是在这样的家里面非常的开心,每个人都在互相理解和接纳。而这都不是说着玩的,他们的家庭融合了三个国家的血液:伊朗、俄罗斯、智利,他们对于信仰的虔诚度可以让他们随意放弃伊朗首富的钱财和地位,他们的能量场在时刻散发着这样的光芒,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进步。当他们谈到美德的时候,脸上总是满溢着幸福的笑容,当他们谈到作为社会公民应该为社区带来的贡献时,可以感觉到他们心中满满的爱。


因为时间很短而我们又对巴哈伊教义知之甚少的缘故,所以我们只问了三个问题。


一、信仰的力量是如何改变一个人的。

 Faraz叔叔告诉我们人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是身体,第二个是思想,第三个是灵魂。信仰提升和改变的就是我们的灵魂。而我们的一生就是要培养各种各样的美德和品质,也就是说信仰帮助我们提升了自己的境界。因为巴哈伊倡导美德,以及作为世界公民需要为这个社会带来怎样的贡献,所以他们在与我们分享教义的时候一直都在强调这两点。在追求这些教义的美德的同时,我们就已经在改变了,在变得越来越善良和友好、耐心和圆满,时刻不忘自己作为世界公民的身份。


也是因为信仰,所以我们需要不断为社会做奉献,将这样的正能量传递出去,帮助更多的人明白,这样的新世界是多么的可贵和令人向往。而这样的事情需要我们年轻一代来完成,将更多的平等和爱带去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或许我们在做着默默无闻的事情,但是这也足够了,因为我们的内心是丰足圆满的。

 

二、我们要怎样才能做到全然的接纳和理解别人呢?

这个问题主要是Iman姐姐的妈妈Nicole在回答,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点要素:

1.理解别人这样做是因为有着不同的背景。家庭背景,国家背景,信仰背景。或许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的能出生在一个有着良好环境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造就了他们的今天,所以不论怎样我们都应该做到全然的理解。而且我们不应该去嫌弃任何一个人在先天上的缺陷,也不应该随意用高矮胖瘦或者是容颜评价一个人。

2.总是去看别人的优点,而忽略那些缺点。

 

三、我们应该如何寻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Faraz叔叔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就是一点:追求教义美德,争为社会奉献,做一位合格的社会公民。这一点和新教育的理念简直就是一样的,所谓的美德我们说是“至上情节和经营者意识”等等,为社会奉献也是新教育一直提倡的,我们要成为一位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陈姝颖(15岁)


今天我们观看了关于佛陀的电影《炉香赞佛》,因为佛陀的心里始终装着大众,他的使命感让他必须去关心天下百姓的疾苦,他要帮大家解脱这种痛苦,所以才会有那么大的决心,而不是为了自己,如果只是为了自己,他肯定早就放弃了。而我们强调的感恩之心,跟这种慈悲心一样,都要求我们把别人装在心里,这样对于别人的付出才看得见,才能感受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希望帮助的心。

 

引申思考:感恩之心和慈悲之心的不同?两者都是以别人为主体,但是感恩之心是去感受别人对自己的关心,而慈悲之心是自己去关心别人。

  

影片开始播放,正片部分一开始,就是无数人在虔诚的朝拜。老师问我们:“他们这样能不能成佛?”,我的想法就是因为他们这样的行为是在“求”,希望不劳而获,但是又怎么可能呢?所以是绝对不可能成佛的。而且悉达多就已经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要不断的去寻求智慧才有可能达到成佛的目的。但是他们还是会每天坚持这样去做,我以为就是因为他们对成佛的极度渴望,但老师却说,是因为他们心中对佛的那一份虔诚、恭敬之心。他们这样的行为的确很难成佛,但是经过几世的积累,他们的恭敬心所带来的福报就能让他们也可以得到高人的指点,获得智慧。并且有信仰,有虔诚之心的人,他们的这一生相较于其他人来说,也更加幸福平安。这也是为什么印度、泰国这两个国家建国以来没有发生过什么“大事件”的原因,而我们中国却一直大灾大难不断,就是因为中国人没有信仰,总觉得自己很牛不知天高地厚。而这就是是否有恭敬心对我们产生的影响。

 

那我们该如何摆脱中国人的劣根性,找到自己的信仰呢?其实新教育就应该是我们的信仰,坚定不移的追随它,相信它能够改变我们,改变世界,并把它作为自己的一个警钟,做的每件事时都去思考这样是否有损新教育的形象,努力地去维护自己的信仰,不允许有人污蔑贬低它。


助教篇(续)

做为助教,今天我问了黄微老师一个问题:是不是带小孩子要比带大孩子更加困难?老师说不是啊,因为小孩子的改变速率是远超大孩子和大人的。我们几个却说:小孩子不容易沟通、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李老师说小孩子的动物性更强一些。但黄老师却说对于大人基本上就是没救了,对小孩却越小越好改变。

小孩子动物性很强,大人模式已经根深蒂固,最好的机会就是在青少年之前。

 

童安琪(13岁)


我个人觉得对于小孩子来说,可能她无法理解到“接纳”这么深层次的东西,而告诉她这样做的后果会让她更重视。比如这样做,她的人际关系肯定不太好,那么到时候整个团队可能都不愿意接受她,这个后果你愿意发生吗?


而且我们交流的过程中,杨景然说她的目标是要考今日学堂,那么可以以这一点入手,告诉她这样做能不能达成自己的目标?如果不受别人欢迎,能不能进今日学堂?那么她如果想要达到目标,肯定就不能还按之前的方式方法来。如果给别人指出问题是为了帮助他,他肯定会非常喜欢你这个伙伴,你的受欢迎程度就上去了,人际关系就会更加融洽,而你自己也会比较开心。


这样的思路去引导,我个人感觉会更好、更直接一些。舒馨最后的沟通也达到了效果,我后面也和舒馨、蕙京沟通了这个问题,交流了我们对待问题的方式。尽量在沟通的时候,选择她的理解范围能够接受的思路去引导,当然,舒馨的处理方式也是很值得我学习的,对于大一些的同学来说(比如网校同学)就可以这样帮他进行分析和指出,而不是只让他知道后果不清楚自己出现问题的原因。

 

然后很感谢舒馨指出了我的一个问题,我自己都没有觉察到,那就是对于小孩子会问他们这样做对还是不对。而舒馨指出,山长从来不会这样引导,都是在说后果是不是你想要的?是不是符合你的目标?然后让他自己选择该怎么做。如果一直按我那样的模式去做,后果就是:1.让他一直顺着我的思路去走,甚至养成取悦老师的习惯。2.阴一点的孩子,就不会去思考,而是像体制一样认定对或不对了;阳一点的孩子就会产生叛逆: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因此,我这样的引导方式是有很大问题的,并且里面有一种主观意见和判断,就是对的和错的。实际上《与神对话》里也讲过这都是所谓的对或不对,不要下这种判断。


这也是发现了我身上一个很大的问题吧,我执非常强。就想让那些孩子变得努力,变得至上,而不是做好助教的职责,帮助孩子达成他们的目标。假如他们的目标就是享受,那么作为老师你也要帮助这个孩子去达成目标,即使你可以引导他这样的选择是不是真的思考清楚了,但你不能干预每个孩子的选择,要尊重他们的做法。这是我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无为,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到他们身上。

 

 

邓惠京(19岁)


今天听了一篇山长博文,听到美国的一个教授雷夫,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老师。58号教室的奇迹,就是他创造的。而他的教学理念是“我的职责不是去拽着、推着学生往前走,而是给他们一个往前走的机会”。因而他的教育方式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不再是传统的教育方式,老师在上面表演,学生作为背景。转而变成了学生是表演者,老师是背景。而雷夫教授之所以会把自己的位置放低,我想是因为他看到了教育者的本质,不是匮乏的想要从学生身上获取成就感,也不是非常有为的想要改变学生,而是一种理性、带着一种接纳的心态去对待学生,激发出他们内在要成长的愿望,我只不过是一个点燃火苗的人而已。

 

而如果注重于成就感,在带班的过程中就很可能落入孩子的“陷阱”里。就像昨天晚上曾子暄跑过来送了我一张图片,我问为什么,然后他说“我觉得你带我们挺好的”。当时我的内心是很高兴的,但事后想了一下,觉得有点不对劲。直到今早杨老师点了我一下,才发现,这就是孩子控制大人的方式,他会表现的很乖、很顺从你,然后让你感觉他是服了,他先满足你的需求,然后慢慢的让你去满足他的想法和需求。这就是一个很细小的陷阱,如果会以找价值感为目标,就会陷入其中。

 

要转变这个心态就是要认识到,我并不需要这种成就感,我是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富足的。但同时,作为老师所需要做的并不多,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这样既不会陷入一种匮乏,也不会增强我执的心。



编辑:文琪妈妈


推荐文章:谁会脱颖而出–精彩日记窥斑见豹(上)

                不完美的个人,组成了完美的团队

                扎克伯格:该轮到我们为我们这一代定义了!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自立好少年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