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通关门票---推荐信,你集齐了几封?(续)

推荐信,只是个开始。高票通过的伙伴们,带着荣誉与责任前行;低分飘过的伙伴们,安定神思,重新上路。新的征途,有彷徨有思考,让我们一起加油!


我们所有人要进入新的成长组,原则上是七人为一组,每个人要拿到至少三份别人的推荐信,才能进入成长组。拿到推荐信最多的何安然得到了挑选伙伴的机会,所以她把六个最强的挑到一起,组成第一组—勇狮组。剩下的,又由得票最高的人挑选了六个人,组成第二组—理智组。收到三份以上推荐信的人组成第三组—奇迹组。收到三份以下以及没有收到推荐信的组成第四组—JTC组。每个组获得的学习机会也是不一样的。

请看——


勇狮组去大理,三人获得去小班当助教,四人获得种地的机会——

 

邓蕙京

助教感悟


在这两天的助教观察中,收获了一个很重要的点:前天去爬苍山,在回途的过程中,黄威老师问越障组的孩子,“这有分岔口,你们商量决定走哪一条?”当时的场面是有两个孩子决定走右边,杨景然和黄小然觉得左边离学堂更近,最后在杨景然的坚持下,所有人都选择了左边,但走下去后才发现这条路其实很难走,加上前几天下过雪,地上就容易滑。


其他孩子隐约的抱怨“怎么带这条路?”等等之类的话,而让我觉得很有收获的是黄威老师在引导杨景然发现自己问题的过程:黄老师不是直接去指责,你看,这是你选择的路,这么难走……,而是比较理性的说出一个事实,或者是问杨景然,你觉得这条路好不好走?和右边那条以前走过的路相比如何?你能告诉我为什么不走熟悉的路,而要选择这条吗?……一问一答,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问题的所在。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做到理性,不把自己的观念和判断加到孩子身上,这样孩子才会容易接受自己的问题,而且当孩子发现老师愿意无条件接受自己身上的问题时,也才会更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在老师面前露出真实的自己。因为她知道老师愿意接纳她,并且愿意帮助她。


这一点我在徐心蕙老师带班的时候深有体会,我想这也是老师所具备的人格魅力。而这个接纳的程度我还需要慢慢提高,首先要做到接纳我自己,这样我才可能毫无保留的接纳孩子。而接纳自己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每天跟自己说一些激励的话,如每天早上想一遍自己的身份展现,未来的目标和使命等等,不断内化自己的目标。


 

何安然

抛开外在,我还剩下了什么?


这个星期我们进行了一次伙伴评选和推荐,其目的是将网校所有成员分为几个小组,在接下来的生活中共进步,共成长。我获得了11张推荐票,本来还有点沾沾自喜的我在与耿老师沟通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问题。耿老师问我:你应该想想如果这次长征你不是队长,你预计自己的票数会减少到多少?我回答:4、5票。


耿老师问我在这种情况下自己的票数会和谁的相同?我一想:是啊,如果我没有队长这个头衔的话,那么会有多少人收回他们对我的选票?实际上,很多人的选票理由中都包含着“我作为队长对团队的奉献较大”,而身为队长这些事情是我本来就要负责的,在长征的过程中,我还时常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


所以仅从这一点来看,我作为队长就是不达标的,可是同学们仍旧愿意相信我,这也是我非常想要感恩大家的。与耿老师通完话后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抛开了队长的头衔,我还剩下了什么?放下所有作为队长本应为团队做的事情,我还为团队多做了些什么?


反省后注意到自己自以为是的问题,也让我明白了应该多为团队做些事情。因此,本周我竞选了小组内的运动委员,并以突破运动作为自己的目标,多向队里武功比较好的同学请教,如蕙京,尽我所能提升自己的武功。


听小班同学的分享

理智组留在会泽,改写博文,寻找差距,居安思危——

 

梁舒晴

成长愿心的强度决定一切


我和领导者最大的差距在哪里?温暖。我和他们最根本的差距是什么?成长的愿心。


星期三我们进行了伙伴价值评选,我在排名中是第六,并且我发现在晚上的自由分组时,那些排在自己前面的五个人都成为了第一组的组员,而在那一组里的人,在我们学堂来说都是比较核心,影响力比较大的人。


而这种人一般成为领导者,同时也是自己想成为的人。因此,要想成为这种人,我就需要具备这种人身上的特质。根据分析自己发现,我和他们最大的差距就是温暖。他们会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让人在敬畏他们的同时也感到亲切,但是自己就很缺乏这种特质。所以我把这一点定为自己的短期目标。


在晚上的时候,耿老师和分出来的一组和二组进行了通话,我在二组。耿老师在和我们视频通话的过程中,问了我们一个问题:我们二组和一组最根本的差距是什么?我们一致认为是成长的意愿没有一组的强烈,那么,为什么我们的成长意愿没有他们一组强呢?


如何增加成长的动力?——提高和目标的共振程度。在星期五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状态相比于刚长征回来的时候下降了,变得浮躁了很多。而自己根据分析总结出来的原因是:缺乏和目标的共振,导致成长动力减少,状态下滑。


所以我的解决方案是增强自己和目标的共振程度。而根据这个逻辑倒推过来,同样可以回答第一部分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成长意愿没有一组强?就是因为我们和自己目标的共振不足,导致目标感不强,成长动力不够。所以要想解决我们组成长动力不强的问题,就要不断地强调我们的目标,通过各种方式来增加我们和目标的共振程度。


 

刘清华

理智班的建设


在长征之后,耿老师给我们提出了分组学习的要求,我是二组,理智班。我们组在讨论目标和安排的时候就提出了希望这个团队像家一样,每个人都能够在这个团队里面做真实的自己。


针对这个目标和期待,我们制定了共同的目标,这样我们一个团队能够拧成一股绳,更加有凝聚力,更加团结。同时也清楚了我们的处境,如果不努力就是淘汰,这样的情况带给我们了很大的危机感,同时目标的一步步清晰让我们逐渐变得有冲劲。


我的感受就是比原来在学堂的感受好很多,不是一天一天的没感觉,而是期待明天的到来。


同时为了帮助团队成员变得真实,我们选择了每周一次真实度评测,看看每个人的真实度是百分之多少,帮助她调整努力。


这样的团队虽然还在建设的过程中,但也是让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团队氛围,比原来正式班更舒服的团队,虽然还不够好,但是每个人都各自发挥优势,各司其职,共同努力。


我的观察是每个人对带运动的态度都比原来更加积极了,我就在十圈的基础上给自己加了数量,周六完成了十一圈。


开班会

奇迹组留在会泽,选择了不同的进取

方法——

 

张天宇

打击不断,越挫越强


对于我而言,这一周的主题是适应学堂的日常生活和制定方向。我们刚刚结束了为期一个月的长征,适应了长时间的持续运动,也可以说我们每天只做三件事:走路、思考和睡觉,照这个逻辑推断的话我们所面临的诱惑也很少。


按理说面临这样的情况自己的进步应该是很大的,但是回学堂发现自己的种种行为与徒步之前相比并没有什么太大改进。这个问题的出现让我遇到了第一个打击。


这个问题在这一周也进行过许多思考,我认为最重要就是没有思考好这次徒步的目的,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真正清楚自己这次徒步的目的,但回来有些人问我这次徒步你有什么进步?你定的这次徒步目标是什么?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我的徒步目标是什么来着?”我在徒步之前真的有定目标,在当时也是壮志满满,觉得这个目标肯定能够完成,但是回来重新比对自己定的目标时竟然连自己的定的目标也忘得差不多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呢?


我认为是没有时刻拿自己的目标比对自己,因此会出现定了目标但是没有用的情况,也就是说没有执行力度。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不仅仅只是定目标,同时也要时刻反思和对比,也就是增加觉知力。


第二个打击就是在伙伴评选和组员选择方面,我是很勉强才进入了二组,更别说一组了。按理说在新教育待了这么长时间,应该要比后来的同学好一些,也更有机会去一组,事实也正是如此,除我之外的第一批网校同学也确实都进入了一组。


为什么这个“特例”就偏偏出现在了我的身上呢。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就是没有自控力,需要规则对我的限制和同学对我的监督,否则出现堕落的情况。现在想到的办法有三个,第一个方法是请同学们监督我的言行,另外就是自我觉察。还有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给自己找事干,而且是找一些比较紧急的事情,这样自己的精力就会放到做事上,不会去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第二个原因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好坏是根据自己对别人的行为来决定的,而对别人的行为又是因为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决定的,自己看待自己的伙伴评选的结果是埋怨和愤怒的,觉得都是别人的问题,从心里都是愤怒的情绪,带出来的行为也肯定是不善的。


另一个,就是距离伙伴评选已经过了一段时间了,但是自己仍然对别人抱怨,这个问题是姐姐提出来的。这周六我找姐姐帮我看下病,姐姐说我的肝不好,肝不好是因为生闷气,而这个闷气不是生自己的而是生别人的。但是这个问题我没有察觉到,我认为生的闷气是生自己的,这可以证明关于这个方面自己的察觉力还不够。对于这个方面的解决方法是常看刘有生的演讲录,还有就是尽量培养这方面的察觉能力,在心态上培养出现问题自己负责,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李钒玉

用自己的行动,帮助团队成长


这是我们徒步回来的第一个周,这一周我们的排组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被分到了第三组。因为我在徒步的过程中进步很大,所以我很希望可以把这样的进步带给云川队的同学和在学堂的学生,现在我想的不再是怎样证明我自己,而是我怎样可以帮助整个集体能取得像我一样的进步。

  

我在团队中开始担任职责了,这是我有点自豪的一点,在徒步中的进步,回来之后依然没有忘却,还是能够主动地去为团队承担责任。


我们的团队还有很多的问题,不光是自己作为三组存在着一种自卑的感觉,也有我们提到的“破罐子破摔”心理,认为自己已经这样了就干脆等着回家吧。我做出的选择是帮助他们认识到我们的团队并不差劲。


我们虽然是被他们剩下来的人,但是我们也是因为各自的推荐信才聚集到一起的,我们要做的不是追上他们的步伐,而是要超越他们!这样打鸡血的方式虽然有那么一点点效果,但是仍然无法完全做到让他们相信自己,或者是打消退却的念头。这其实才真正预示了我们的组不如别的组。


今天星期六的时候我,我们早上运动之前又开了一次会议,但是这一次倒让我产生了一些思考。我们的团队状态依旧不是很好,大家还是有些无精打采,我和组长商量了一会,认为我们真正需要的激情还不够。邓慧京同学她曾经做到了把整个预备班都全部带动了起来,一度甚至对我们的正式班造成了威胁,组长告诉我说,可不可以像邓蕙京那样帮助我们实现进步呢?


无论是什么样的方式,我都愿意再去尝试,因为我是这个组的其中一个成员。早上因为运动的缘故,大家的氛围都还不错,我很高兴这样也可以帮助到他们,如果新教育不懂得奉献,我就永远做不了一个经营者。


                                 热烈讨论

JTC组留在会泽,以坚持、突破和超越

组成团队名称,奋起直追——

 

陈姝颖

谨记自己的身份,开始了”崛起之路“


本来对加入七人小组势在必得,之前完全没有担心的我却又和这次机会擦肩而过了。但是,我们几个共同被大家所不接受的同学也组成了一个小组,开始了我们的“崛起之路”。


我最近在微信公众号上看到高玉梅老师的一篇分享,其中就讲到如何培养孩子的至上情结,即深信自己卓尔不凡的问题。以她自己的女儿(施畅)为例。


她发现自己女儿在别人眼中的印象跟自己的评价不符,便开始找寻原因,发现这一切都是女儿强烈而良好的身份认定起的作用。就是因为在一次谈话中,老师告诉施畅“要记得你的身份”。


于是她便开始以一种自己认定的身份来行事,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与自己的身份相符的事情,这样当她做每一件事情都依据这句话来,她达成自己身份的成就感又会对她产生激励,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能量循环,她一直都在不断地向自己理想中的形象靠拢。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施畅始终都坚定那一个目标,这个目标也在不断清晰的过程中。


如果把这个方法用到我身上来,克服堕落,那我只需要时刻想着我要展现一个怎样的形象。什么样的形象呢?我觉得可以以自己目前的人生目标为方向,时刻想着一个要代表国家形象,在国外传播中医学,让外国人看到中国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会如何做?


或者,耿老师下学期的计划是从外面再招四十多个人加上我们一起进行一个月的集训,挑选出7、8位最优秀的同学留下来,并且将来可能还有机会跟老师一起去泰国,那我不妨以之后最优秀的那7、8位同学中的一个的形象来要求自己,做每件事情前都思考,如果我是七十多个人里头的佼佼者会怎么行动。


 
 
 
 
 
 
 

(节选自:学生周记)

   编辑:郭旗妈妈

               鼎涵妈妈

推荐文章:通关门票—推荐信,你集齐了几封?

                 未来十年,学校会变成什么样?

                 长征后的思考和收获是什么?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自立好少年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