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答疑||孩子“吃欲”重,家长如何引导?


温馨提示
在阅读前可点开音乐,愿您的生命更加绽放!
【字数共计3744字,读完预计9分钟】

导言:开学将近2个月,清慈教育本学期加入一些新家庭,4月4日周霖灵老师在线上对新老家长们的问题做了答疑分享,家长们都觉得很有收获,周老师分享的方案很落地。


现把家长的疑问和周老师的答疑整理成系列文章分享给更多的人,本文为第一题答疑分享,敬请关注。



问题清单:

一、孩子”吃欲“重,应该如何引导?

二、家长如何做才能避免被孩子牵着走?

三、孩子的心思都在吃和玩上,家长如何引导?

四、家长如何处理青春期孩子情绪化的问题?

五、孩子对背诵家规有抵触情绪应该如何引导?



问题一:孩子”吃欲“重,应该如何引导?
首先对于家长已经有了要“破除吃欲”的意识而点赞,这本来就是少部分人有了一定觉知之后才有的想法!
我们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了解为什么吃。
通过一些主题课程,比如说:为什么要吃素?为什么要少油少盐少配菜?
先给孩子植入一些意识,让孩子知道怎样吃才是对身心健康有益的
另外,我们专门打造“清慈后厨”的体系,陆战队的指导员带着孩子们外出学习五谷阴阳菜的制作方法,我们一直将“为什么吃”、“怎么吃”、“吃什么”作为后厨文化中的重要板块,现在由陆战队学习并践行。
尽管如此,不过通过指导员对学堂孩子的观察,发现不仅是一两个家庭对吃上面有困惑,大多数家庭对此都有一些疑惑。
我们也理解,毕竟大环境是这个样子,所有人都在吃喝玩乐的时候,新教育圈里的人已经开始吃素,并且不再主动去消费了,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
但我们必须知道,“吃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
南怀瑾先生曾感慨道:他花了60年的时间才把最后一口吃欲给解决掉。
一代大师对此都有这样不自由的状态,何况是我们的孩子和家长呢。

世俗的吃法不高级,高级的吃法是符合自然之道的。
这个学期学堂在吃上面做了一些改进。
首先让孩子从心理上先接受吃简单一点是更高级的一种饮食方式。虽然我们吃的品样比较简单,但食材是非常高级的。
在校的一些家长是比较清楚的。我们的米都是从黄山原生态的山沟里运过来的,每一年提前订购几千斤,那里种植的米不使用任何农药,淘米水和牛奶一样,来过学堂的家长应该可以吃出这种米的米香;
玉米是从内蒙古农家物流过来的纯天然农作物,包括炒菜用的油也是农家油,现在学堂提供给孩子们吃的食材,都是符合一整套养生原理的。
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却非常有益于身体健康,而且这些都是有意设计出来的。
学堂现在从理念上帮助孩子们重新树立对吃的意识,有意地避免孩子们重复以前的旧有信念。
家长往往认为:吃的多一点,吃的贵一点,吃的丰富一点,吃的油重一点,就是吃得很好很开心,实际上这是对身体极大的伤害。
同时我们也会从主题课上不断给孩子做一些宣导。

只有高级人才会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

在吃饭的形式上,比如说学堂的孩子吃饭时“头顶书”,吃饭仪态都进行了一些规范,实际上也是让孩子把自己当成一个高级人。

先给孩子们做一个明确的身份定位之后,孩子自然就会把自己跟动物加以区别了。“狼吞虎咽、暴饮暴食”不是高级人的做法,所以孩子们已经从吃的行为上开始不断地约束自己了。
除了身份定位之外,还有打餐形式上的考量。
之前为了节约孩子们的时间,学堂一直由指导员负责给孩子打餐,现在我们开始采取让孩子们自主打餐的形式。
因为我们发现,当把打餐的权利交到别人手上,孩子自然就会觉得你一定会打得比我自己打少,所以孩子无形当中带着一种匮乏的心理去面对吃这件事情,总会觉得自己吃不饱。
打餐形式改变了,孩子外求的心理就减弱了很多,基于此,孩子如果还说“我吃不饱”,大概率可能是心理上的“饿”。
因为同样的时间,明志班的大孩子很少提到吃不饱的事情。

作为家长,您要如何回应孩子吃不饱的问题?
当孩子对家长诉说自己吃不饱的时候,您作为家长经历了怎样的思考过程呢?
您是否和指导员进行过沟通,或者询问其他家庭有没有这个现象?
有一句话叫“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就是让我们多了解一些信息,就不至于是片面的,不会被孩子提供的信息和情绪牵着走了。
现在的孩子的确很聪明,孩子会比我们家长更容易捕捉对方的心理,如果我们屡次被孩子牵着走,家长是不可能引导孩子的,孩子往往会用“我吃不饱,我吃不好”这些话语牵制家长。
很容易在家长面前哭诉,委屈,或者说影响到了自己的一些成长目标的完成。
这样,我们不仅达不到家庭教育的目的,反而会给孩子成长带来很多的牵绊。

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
如果孩子在情感上对吃是有匮乏心理的。我觉得首先家长要去理解他,并且接纳这种行为,不要一味地去斥责。
因为我们中国人骨子里都有饿死鬼的基因。
据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没有发生战乱的年代时间很短,有只有2年多没有战乱的说法,我们中国人一直都在战乱饿死的边缘,一代又一代的重复记忆,于是就变成了我们基因当中的烙印。
即使我们现在生活非常的富足,但依然会发现我们的下一代孩子对吃也很重视。
不只是孩子,家长有没有发现自己吃欲也很重。除非自己有觉知地去加以克服口欲,就像南怀瑾大师这样。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被口欲牵着走,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吃素了,但我依然有很多的欲望,大家同意吗?
比如说:我喜欢吃豆腐,我不喜欢吃叶子,我喜欢吃红薯,土豆的肉,我不喜欢吃皮,我喜欢吃酸辣一点的,我不喜欢吃清淡一点的。
这背后的信念依然是自己的不自由,在被“吃欲”控制。
所以孩子有口欲的现象更要去理解,因为大环境是这样子,家庭环境是这样子,孩子自然长出来就是有口欲的人。
如果家长的信念认为人活一世就是为了吃,这种情况就没有必要去引导了。
如果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更高的要求,您也认为吃喝玩乐是非常耽误生命的一件事情,而且有害身体健康。
你希望孩子更加健康,以后更容易成功,成为一个更高级,更清醒的人,不会被社会各种诱惑所迷惑,那么你就可以去做一下引导。
如何引导呢?
首先就是家长的信念一定要明确。这个信念就是吃是为了活着,我活着不是为了吃。
家长一定要树立这样的信念,并且行为要匹配上。
如果您知行不合一的话,这种状态是无法引导孩子的。所以首先从信念上检视一下自己有没有过关。
现在我们所采取的山长推荐的道家饮食法。《黄帝内经》也早就说过五谷为养。
就是人体需要的80%以上都是谷物——玉米,大米,糯米,麦子,豆类,就这五谷,剩下20%才是菜。跟我们现在的饮食习惯全都相反的。
现在大众认为我不能吃碳水,太胖了,要多吃菜,要多吃丰富一点的菜。
我们学堂根据黄帝内经为源头来设计的一整套饮食体系,并且实行了多年,从历届孩子们的身心来看,是非常健康的。
其次,引导孩子的方向最主要是从思维上引导孩子成为一个目标型的人。
有一部日本电影,是一个话剧演员拍的自传电影,感动了很多人,叫做《佐贺的超级阿嬷》。
当小主人公真吃不饱的时候,外婆引导她的外孙就说:那是你的感觉,不是真实的。他的外婆是一个非常有目标的人。
您就可以把这句话用在孩子身上,当孩子说吃不饱的时候,您就可以说:那是你的感觉,不是真实的,它不会影响你接下来任何的运动,学习,做事,你可以把你的心思放在你的目标上。
实际上这本来就是孩子的感觉,大家好好想想,即使我们一顿饭不吃没有任何的影响,别说那些辟谷的高人了,就是真的三天不吃饭也没有什么问题。
当然我们在学堂不可能会有三天不吃饭的现象,最多就是这一顿饭的时间吃的少一些,但是他感觉自己吃不饱.
如果家长跟着孩子的感觉走,孩子就永远停留在感觉上,因为这是带着匮乏的心理在向家长索取了。
所以我们要把这种感觉引导到目标上,您做为家长就可以说:没有关系,有很多高级人,他主动要去断食,为了让自己的脑袋更清晰,为了让自己的身体更轻盈,你现在就已经开始了。
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已经加入了高级人的行列,妈妈为你点赞,这一顿饭不吃肠道就会更加轻盈,这对你的学习,运动,做事会更加有利。
孩子的思维悄然间就已经被您引领到目标型人格上了。
在通话当中您的语言要注意一点,就是少给孩子感觉类的话语。
在学堂指导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周末通话的时候孩子在打电话之前特别开心,但是一拿到电话,他跟父母相处的旧有模式立马就开启了。
要么哭,要么大喊大叫,要么报喜不报忧,实际上孩子所有的呈现都是父母想要看到的样子。
不管孩子在您面前哭也好,索取也好,证明也好,这些都是家长想要看到的样子。
如果家长很在乎吃的话,比如说你在言语中表露出:唉呀,你今天吃的什么呀?辣不辣?吃得怎么样?开心吗?热不热?冷不冷?等等。
孩子自然捕捉到用“吃”可以跟妈妈交谈得更深入一点,用“吃”可以跟妈妈建立更多的链接,用“吃”也可以来捆绑和控制妈妈,所以孩子在家长面前呈现的所有样子都是您希望看到的。
因为我也是家长,我一路走过来,深有体会,我就发现,可能我对吃不是很关注,我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就基本不会涉及“吃不饱,吃不好”的问题,我和孩子谈的更多的就是他的进步,他的成长。
我每次在通话时的指向性就是:
你这一周突破哪些?
你的目标完成了吗?
你有帮助过哪些人?
你有成为更受欢迎的人吗?
我为什么这样做呢?
因为我希望孩子成为更有格局和目标感的人。
所以家长的指向性是什么,孩子就会呈现出什么样子。如果家长给孩子种下找感觉的种子,孩子自然给到您的反馈就是找感觉的行为。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清慈 edu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