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亲子关系||运用正确的沟通方式,让您在跟孩子互动中不再无话可说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QC

清慈教育

全文1500字,阅读时间5分钟
在上一期《

破解亲子沟通障碍背后的机理,让沟通变得亲切自如


文章中,我们从“道”的层面出发,让家长更加清楚认识到亲子之间产生沟通障碍的背后机理。立于道,则万变不离其宗;立于道,则心生万法。同时,我们也认为,术是道的显化,在正确的方向上采用正确的沟通方式,会让沟通效果事半功倍。今天就从术的角度给大家介绍一些沟通技巧,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学会聆听


1)父母和孩子好的沟通始于聆听让孩子们把他们的想法说出,不要轻易发表结论。和他们感同身受时,孩子们会感受到被父母的理解和尊重,心里的话才愿意和父母说,才能够更大的吐露心声。才会和孩子之间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管道!


2)当我们的孩子处在问题区的时候,他最需要的不是讲道理,不是唠叨,不是批评,而是倾听!父母的积极回应会让孩子感觉到我们的陪伴。如果我们还能够用言语准确的表达他们的情绪,他们会知道我们听懂了他们的话,了解了他们的情感,也听懂了他们的内心感受!问题也就迎刃而解!问题本身往往不是问题,背后的情绪才是主要的问题。


学会发问


(一)应避免的两种发问方式


发问有很多种形式,两种方式家长最容易犯也是最忌讳的方式。


1)批判性的发问。家长一开始就表达了对孩子的不满和负面看法,会让孩子从情绪上产生对立性,更不要说沟通和理解了!


2)说教式发问。家长以自己为主体,对孩子发号指令,“你应该这么做”,各种提要求,讲大道理。孩子看似在应承、配合你,实际上在满足你作为家长的虚荣心,对大部分孩子来说,效果并不好。


(二)学会启发式发问


把孩子放在解决问题的主体位置上,通过问题慢慢打开孩子的心扉,让孩子看见自己的盲点误区和局限性,拓展他们看问题的不同思路,从而自动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行为。


以下是孩子在发生问题时,示范几个启发式提问:


1)第一个问题是:“事情的经过是?”这个问题看起来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许多成人碰到突发状况时,会习惯性的太快下判断:“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会打你。”“一定是你做错事,老师才会处罚你。”


如果我们不让孩子从他的角度说说事情的经过,很可能冤枉孩子。况且,让孩子有机会说话,即使真的是他的错,他也会因为有机会为自己辩解而比较甘心认错。


2)第二个问题是:“你现在的感受是?”,事情经过是客观事实,当事人心里受到的冲击纯然是主观的感受,无所谓是非对错。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需要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而已。一旦说出来,哭一哭,骂一骂,心情就会好多了。


脑科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还有情绪的时候,别人说什么他都会听不进去。总要等到他心情平静下来,才可能冷静思考。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听得进去我们的意见,我们就需要先同理他的感情,让他的情绪有个出口。


3)待孩子冷静之后问第三个问题:“你想要怎样?”这时不管孩子说出什么惊人之语,先不要急着教训他,而是冷静的接着问他。


4)第四个问题是:“那你觉得有些什么办法?”在这个阶段,不妨跟孩子一起做脑力激荡,想各种点子,合理的、不合理的、荒唐的、可笑的、恶心的、幼稚的……脑力激荡的重点就是允许任何看似无稽的想法。这时候不论听到什么,都暂时不要做批评或判断。


5)待孩子想不出其他点子后问第五个问题:“这些方法的后果会怎样?”


让孩子自己一一检视,每个方法的后果会是什么?你可能会很讶异的发现,大部分的孩子都明白事情的后果。 如果他的认知有差距,这时候就可以跟他好好讨论,让他明白现实真相。但要避免说教,只要陈述事实就可以了。


6)然后问他第六个问题:“你决定怎么做?”孩子一定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状况,如果他了解后果,通常会做出最合理、最明智的选择。即使他的抉择不是成人期望的结果,也要尊重孩子的决定。


成人一定要言而有信,不能先问他怎么决定,然后又告诉他不可以这么决定这样子,他以后再也不敢信任你了。何况,就算他选择错误,他从这个错误中也可以学到更珍贵难忘的教训。


7)接着问第七个问题:“你希望我做什么?”并且表示支持。


8)等到事情过去之后,问他最后第八个问题:“结果怎样?有没有如你所料?”或是“下次碰见相似的情形,你会怎么选择?”让他有机会检视自己的判断。如此练习几次,孩子就会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需要我们操心了。


以上示范了在遇到问题时的发问方式,对于其它类型的问题,同样可以采取类似的方式,层层递进,原则就是以孩子为主体。如果大家能好好练习沟通的方法,可以让自己趋于理性、明晰目标,并且能建立有效的亲子链接。

往期精选

亲子关系||破解亲子沟通障碍背后的机理,让沟通变得亲切自如

教学||完成一件小事,比想做一件大事更重要

教学||行为心理教育应用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清慈 edu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