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唤醒孩子内驱力》(下篇)当今时代下拥有内驱力要素是什么?


– 前言 –

内驱力在我们看来非常重要,所以今天晚上就想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当然,这个话题很全面很深刻,也是一个综合的体系,所以不可能通过一堂课就能阐述得很清楚,今天晚上先和各位一起来探寻一下内驱力的一些原则方法,和我们在实践过程当中的一些体会。





明确孩子的类型



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知道人是分等次的,孩子也是如此。

在这里就不做具体的划分,我只说三种,第一种就是天才,比如说扎克伯格他10岁时就开始做编程,蔡志忠三岁就知道此生为绘画而来,这些人他的成才根本都不是教的,是天生就有,只要家长不要去破坏,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喜好,不做人为的设计和指导,让孩子自然成长就可以了。

不过这里必须说一下,我不知道有多少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我们孩子小的时候说一句,我长大要当科学家,我要做大富翁,那么家长就认为自己孩子以后会成为马云,成为爱因斯坦了。如果这样,在这里我有一个善意的提醒,这极有可能是我们家长的自恋。

当我们家长有了孩子他是一个天才的信念之后,往往就不会谦虚的学习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了,而是扩大孩子的欲望,也不管孩子的想法到底是真还是假,就会用一些爱和自由的方式给予孩子放纵的教养,这就会导致本来还算比较正常的孩子,最后就会变成问题的孩子。

我们之前就有一个孩子,他来到学校之后,对于指导员说的话毫无反应,经常会做一些恶作剧和破坏的事情。我们跟这个家长反映之后,家长怎么说的?他说这个孩子我们非常清楚,因为大师已经给他算好命了,说这个孩子等到12岁,他就会打开封印,开启天赋的通道,他做什么都会成功的。当我们听到家长这样说,我们赶紧劝家长重新找一个学校,重新做一下选择。

因为我非常怕我们这人间的教学能力,耽误孩子的大好前程。现在这个孩子13岁多了,一年半前就离开我们学校,他辗转了一些学校,又带到高人面前亲自去调整,最终他选择回一个小城市的体制里去上学了。

还有一种孩子是再怎么教也教不好的庸才,有可能是基因的问题,也有可能是过去错误的教养方式,让孩子彻底丧失了成长的愿望。

这样的孩子即使有了一点点内驱力,也无法让他未来在社会当中成为引领者,所以如果遇到这样的孩子,最明智的做法就是趁早让我们的孩子锻炼好身体,学会做事,让他能够勉强养活自己就可以了。不管是天才还是庸才,都不是靠教育能教育出来的。

如果您的家里正好有这两种孩子,建议您退出我现在分享的窗口,因为接下来的分享就跟您没关系了,我们今天只说占比90%以上普通的正常孩子,我想大多数孩子都应该属于这一类,教就有,不教就没有,往正确的方向上去教,就会有正向体现,往反向的方向去教,就会成为一个极其庸俗,甚至是自甘堕落的人。

明确孩子的认知水平

当我们明确孩子类型之后,接下来我们还要清晰孩子的认知水平。

生存阶段孩子多半是跟着感觉走的,饿了要吃,累了要睡,怕了会躲,没有太明确的理想,能把自己当下事情做好就很不错了。

往上走生活阶段有一定的目标,但是不一定是长远的目标,也可能没有理想,能够比较理性的去做事情,希望自己可以过得更好一点,更有品质一点。可能物质方面的追求要比精神方面的多,是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人上人这样一个阶段。

高级一点的就是到了生命的阶段,这样的孩子已不再满足当下的物质生活,他可能会追寻一些人生的意义和哲理,希望探寻内在的精神世界。这就很厉害了,但是可遇不可求。

不过我们不要以为幻想也是生命阶段,那样可能让孩子无能厌世,我们父母可能还以为他是佛系或者有修行的人。

怎么判断呢?对大多数人来说,要经历生活阶段才能迈入生命阶段,要先获取入世的能力,才能拥有出世的境界。若是不懂得怎么在社会上立足,也不懂做人做事的常识,虽然不能说绝对没有这样的得道高人,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概率是很小的。作为家长我们最好清醒一点,去做大概率的事情会比较踏实一些。

区分了孩子的类型和孩子目前的认知状态后,我们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执教者和孩子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是否了解我们的孩子?和孩子之间有链接有信任吗?这些都是教育的基础。

执教者与孩子的关系

在西方心理学中,研究内驱力的核心要素有三个,分别是胜任力,归属感和自主力

胜任力就是我行,我能,我可以这样一个状态,归属感就是我能够在团队中感受到安全,自主力就是我的人生我做主的一种状态。

如果执教者和孩子的关系有障碍,执教者就很难入手去帮助孩子获取这些能力。

比如当我们告诉或者给孩子示范,我行我能我可以的时候,孩子往往会认为那是你行,不是我行,你又不了解我,我做不到。这里孩子和大人之间就没有建立有效的链接和信任的关系。

之前清云学塾的朱云龙老师做分享,朱老师就专门提到链接和信任的重要性,链接来自相似,就说我们和孩子之间要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比如谷爱凌,她的滑雪生涯是源自于她的妈妈热爱滑雪,带孩子去玩的时候,发现了谷爱凌有滑雪的天赋才培养的,这样母女之间就悄然建立了链接关系。除了兴趣爱好之外,还可以有共同的经历,共同的目标。

信任又恰恰相反,它是来自于不同,就是说我们的身上是否有孩子想要,但暂时却达不到的。我继续拿谷爱凌举例,因为她的妈妈是斯坦福大学的高材生,当谷爱凌之前还没有考上斯坦福的时候,就一直认为自己不如妈妈优秀,就想向妈妈看齐,也要成为斯坦福的学生,这就是信任的过程。

只有链接和信任有效的建立,大人做的引导和示范才是有用的当然链接和信任也有大小程度,这会决定我们唤醒孩子内驱力的强与弱,这里只要有一些基础,就可以做接下来的事情了,后期也会随着孩子内驱力的增加,有助于建立亲子之间的信任和链接。

找寻内驱力的现实方法

当我们知道自己的孩子比较普通的时候,我们孩子认知水平在比较低的时候,这时我们就可以尝试去找回内驱力了。

我举一个幼儿阶段的案例,这部动画片叫《小猪佩奇》,很多孩子都很喜欢。这里的猪爸爸猪妈妈的做法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故事是说佩奇一家去森林里玩,到了森林里,佩奇就开始抱怨太无聊了,这里只有树,也就是说佩奇对于在森林里玩的这件事情,觉得很无趣,内驱力基本上是0。

设想一下,如果你是猪爸爸或猪妈妈,那么你接下来会怎么处理呢?

我猜一猜,可能有两种形式: 
  • A奖励孩子

  • B惩罚孩子。



奖励孩子这一块,有的家长可能会说你只要乖乖的走完森林小路,我就会给你买一个新玩具,于是孩子就乖乖地跟着家长走了,你以为这个时候孩子是在体验大自然吗?并不是,他满脑子想的都是新玩具,直到最后忍无可忍,然后又重新哭闹,家长只好用更多的奖励来哄孩子。

B惩罚孩子。为什么要惩罚?因为在公共场所,我们带孩子出去玩,这个时候孩子在那哭闹,我们家长觉得特别没面子,就想你这么不懂事,还浪费了我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我都专门来陪你玩了…越想越生气,这时候就会去惩罚孩子。这时如果孩子看到家长很生气的话,他就会哭得更凶的方式来回应家长。

那么我们的猪爸爸他们是怎么做的呢?他们有三个方法。


第一,找原因提供方法,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猪妈妈说,你看得不够仔细,你再仔细看一看,除了树还有什么?于是佩奇到处看了看,突然发现不明物体脚印。好,激发了他的好奇心

第二,提出倡议,让孩子自己去探索。接着猪妈妈又建议了,我们来追着找找看,到底是谁的脚印。他们追踪着脚印,最后找到了一只小鸟,原来是小鸟的脚印。哇!这时候孩子可兴奋了。

第三步,提供帮助,让孩子自己去发现更多。小鸟飞到树上了,猪爸爸递给佩奇一个望远镜,说,你快看看小鸟在干什么呢?佩奇一看,原来小鸟在树上喂自己的宝宝,这时候佩奇内心当中特别满足,也特别有成就感。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到了这里佩奇一定觉得森林非常好玩,下次还想玩。从此以后,本来对森林之行一点内驱力都没有的小猪变成了内驱力爆棚的猪,那么猪妈妈和猪爸爸到底做对了什么呢?

接下来我们就此展开分析一下,回到他们的做法上面。

在佩奇抱怨森林小路无聊的时候,猪妈妈提供的是方法,而不是结论。在佩奇发现了脚印之后,猪妈妈是提供了方向,而不是答案,最后小鸟飞到树上,猪爸爸提供的是什么?是工具和辅助,而不是代劳

正是这样一个体验的过程,让佩奇有了很强执行的权利,他会充分的享受自己做这件事情的主动感,自己去寻找、去发现、去定义,所以就会有很多动力去做。

那么我们的猪爸爸猪妈妈在这个事情当中扮演是什么角色?是不是像一个天使投资人的角色,只是对大方向提供建议,包括提供一些必要的物质基础,什么望远镜等等,并给他充分的自主感。

回到上面问题,当佩奇发现陌生脚印的时候,猪妈妈不仅积极回应,并且立马通过动作和表演把佩奇带入到找脚印的亲子游戏当中。这时佩奇就从森林小路这样一个陌生无聊的情境,切换到自己很熟悉的找脚印的亲子游戏当中,找到了平时玩游戏时的舒适感觉,他开始转化自己的信念,全新的投入到新的玩法当中。

另外,在这个故事里,猪爸爸和猪妈妈早就知道这个脚印是谁的,但是他们都不点破,让佩奇自己去寻找,而且还配合演出。猪妈妈还表示:噢!原来是小鸟的脚印。可以想象佩奇在这件事情上获得了主动性、成就感和胜任感,这种感受也就是我们孩子内驱力的来源。

听完小猪佩奇的故事,接下来就实操一下。

体验式成长

前天,我们校园里发生了一件看起来很小的事情,经过也比较简单。一个6岁多的孩子刚入读一个多月,这个孩子叫阳阳。

有一天打扫卫生,有些马虎改进了两次才做完,导致进教室铃声已经响完铃了,孩子进门也没有打招呼,走到书架上拿了教材,找到指导员就问迟到了多久,指导员回复说一分钟,孩子立马就说那我没有迟到,要以我刚进门的时间来算。

在处理之前,我先提醒一下,这个孩子他其实是知道学校规则的,如果迟到一分钟,就得在这一拍结束的时候在院子里跑一圈,一圈大概只有60米长,显然这个孩子是不想接受这个结果的,如果您是指导员,面对迟到的事实应该怎么去选择?


如果指导员直接告诉他迟到,那阳阳他肯定不服气,虽然他知道自己就是迟到了,但他也会给自己找一个理由,他说他要以刚进门来算,所以在他已经知道自己是迟到,但是又找了一个借口的情况下,说明他就不想承担迟到的结果,那么我们就要从怎么样保护孩子内驱力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虽然迟到是事实,但我们要想这里会不会有教机,而不是问题。

这是两种执教者的心态,不同的心态处理的结果肯定不一样,即便是同样的方式。

作为执教者,我们不仅要视问题为常态,更要想所有的问题背后都是礼物,我们还要从中捕捉到教育的机会,我们顺着这个思路出发,面对阳阳对迟到这个说法有质疑,我们该怎么引导?大家还记得小猪佩奇的爸爸妈妈引导佩奇的原则吗?

提供方法,而不是结论;提供方向,而不是答案;提供工具,而不是代劳。

我们套一下。第一,发现教机,提供思路,引发孩子参与解决的兴趣。

具体是这样,阳阳的意思是说指导员你看表虽然是迟到一分钟,但是我提前就已经进来了,只是我因为要穿越整个教室拿书,这事情正好用了一分钟的时间,所以如果从我进门开始算,那就没有迟到。当我们的指导员知道阳阳是这个心思之后,他会怎么回复呢?

我们指导员是这样说的:听你这么说好像是那么回事。只是现在的确有一个小问题,我的表上是迟到了一分钟,你却说你进门的时间是刚好的,那这样好不好?这个问题既然被你发现了,那我们等会下课就由你带领大家讨论一下,该怎么解决可以吗?这是我们指导员的话。

那么说完这些孩子的自主性立马被调动起来,内心会很乐意,甚至还有点得意,并且他可以以稳定的情绪投入到这一拍的学习环节当中,他愿意等到下课再解决,同时指导员和孩子是不是也形成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接着第二步,发起倡议让孩子自己去探索,下课的时候,阳阳记得这件事情,主动和指导员提起要解决迟到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指导员就顺势说,孩子们今天在上课开始的时候,阳阳发现了我们班有规则不够清晰的地方,虽然现在我们还不知道答案是什么,但是由于阳阳的主动担当,会邀请大家一起讨论一下迟到的界定,这是和你们生活都有关系的事情。如果我们今天讨论清楚了,那我们就知道下次该怎么办了,接下来就让我们和阳阳来一次头脑风暴。

这个倡议立马让所有的孩子搬起小板凳就聚在一起了,孩子也自然七嘴八舌的说出来,指导员这个时候不需要说什么话,在旁边观察就可以了。

第三个阶段,提供帮助让孩子获取更强的胜任感。因为幼儿阶段的孩子他思维往往是跳跃的,很难讨论出有效的信息,但是参与的过程很重要,这个时候指导员可以做一些适当的引导,我们指导员是这样说的,给大家做一个参考,指导员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喜欢迟到吗?孩子们说不喜欢,那么这时指导员特别又问了一下阳阳,你喜欢吗?阳阳也说不喜欢,为什么不喜欢?孩子们纷纷就在那说,迟到了要跑圈,就无法听到想听的故事,还有不好的意思等等。

指导员接收到这么多信息后,接着就说,我每个人都不喜欢迟到,但是如果踩着点走进教室,大家都已经要读书了,会不会让别人误会迟到了呢?孩子们说会,那刚刚问到大家迟到如果都不喜欢,那么如果被误会迟到,大家是不是更不喜欢了呀,孩子们说是。好,既然不喜欢,那么阳阳你和大家就要想一想,怎么才能不迟到呢?

这个时候问题就给孩子们更加清晰化了。那么大家又开始讨论起来,最后很好玩的一个结果是什么?

孩子居然讨论出来了,答案是要有一个闹钟,在上课前一分钟响起,这样子大家听到这个闹钟就互相提醒,然后赶紧回到教室里,就能够在上课铃响起之前进入教室,这样就能保证他们不迟到。

当阳阳和孩子们得到这个答案之后,都很开心,找到指导员,那么指导员也对这个思路给予了肯定,同时又说这个闹钟是需要家长花钱购买的,那怎样才能带来更多的价值呢?

阳阳接着就说,每天早晨大班都会早起半个小时做核心训练,其实他也想参加,但是之前没有铃声他起不来,那现在如果有了闹钟,就可以和大班的哥哥姐姐一起训练了。这个时候我们可想而知这个孩子的内驱力是不是就被调动起来了。

这个过程,其实指导员就是借助一个小的教机,让孩子从规则的遵守者到制定者身份的转换,不仅解决了阳阳的对抗点,还让其他的孩子参与进取,对时间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同时还有一个附带价值,孩子主动说要早起训练,孩子是不是内驱力被激发出来,不仅积极主动,而且他会捍卫自己制定的规则。

上面的案例,对幼儿阶段内驱力没怎么被破坏的孩子来说,是非常有效的做法,只不过事实情况是由于我们家长对教育心理学不是很了解,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或多或少破坏了孩子的内驱力,导致孩子已经存在动力不足或者说破坏的现象。

刚刚跟大家分享的《看上去很美》,这个电影里的小男孩方枪枪,他已经在丧失内驱力的阶段了。

作为执教者就不能简单的套用这些方法了,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做事情感觉到快乐可以让我们持续行动,反之则不然。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谷爱凌上场之前因为压力很紧张,但正因为有压力反而让他更加有动力去训练,但这只是少数情况。

快乐和痛苦都是来自于比较,在当今这个大环境中,孩子逐步失去了生存的压力,但现实的社会压力其实一直都在,而且越来越严重,比如说各种天灾人祸,谁也想象不到,前几天坐一辆飞机,人说没就没了。

我们过多的人为保护反而让我们的孩子对这些毫无觉知,只想要快乐,而且欲望越来越大。

用朴素艰苦的环境
激发孩子向上的动力

对此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的父辈是怎么做的,我们的父辈自强独立和想要改变现状的意识是非常强烈的,为什么?因为父辈生活在比较贫乏的环境当中,即使每天劳作,依然食不果腹,就像任正非回忆自己小时候的成长经历一样,在那个吃不饱饭的年代,想到的就是要通过上大学或者说外出闯荡来改变命运,这样的成长动能是非常强的。

在我小的时候,正好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可能有些家庭已经没有了生存的压力,但还是会对精神世界有强烈渴望,比如像我是在三线城市长大的,父母都是工人,小的时候虽然有吃有穿,但是小城市的这种乏味跟在电视里看到的对起来,就不断在心里种下一颗我要走出去,我要离开这个小城市的种子,我想要到外面去看一看世界。

因为有这样一个种子,所以我根本都不需要别人的推动,我对自己也有一份成长的要求,但是现在看看我们的孩子,既没有我们父辈那种吃穿的生存压力,也没有像我这样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很多孩子从小就已经领略了山河大川,什么样的高档品,能够让他奋斗的动力到底在哪呢?

我想起曾经一个来参加夏令营的小孩跟我的对话,这个小孩问我,老师我妈妈答应我,我参加完夏令营就会带我到意大利,我问去意大利干嘛?他说到梵蒂冈去看画展,他问我老师你去过吗?我说没有。他问我你去过澳洲吗?我说没有。他说我去过澳洲,还去过南极,但是南极很没有意思,还没有我在轮船上打游戏好玩。

说到这里,大家觉得这个孩子会不会因为自己丰富的旅游而增加内在的力量?对孩子来说,这是促进了成长还是障碍了发展?答案很明显。

小孩子生活条件太过于舒服,想要让他艰苦学习去应对成长路上的各种困难是不可能的,所以现在的孩子大多数只想玩,因为他们没有生活压力,就算是农村的孩子,现在生活压力都不大,都是在不断的刺激欲望,满足欲望的过程中。

因此,我认为内驱力被破坏的最基本的原因,同时也是根治内驱力必要的手段,就是要模拟出艰苦的环境,让孩子体验生存的艰难。每天只给孩子简单朴素的一些必要品,让孩子主动珍惜成长的机会,树立我要改变的决心。


今年寒假,我就是这样刻意磨砺我的孩子和他的小伙伴的。我让4个孩子(分别大概是9~12岁的年纪)在20多天的时间里砍柴砍了1万多公斤,每天的吃饭、洗澡、住宿、使用工具等等全部要算钱。

即使雨雪天气从内到外全部湿透,衣服换的时候,来学校借烘干机也是要算钱的,具体的我也做了一些记录,发布在公众号零突破上,大家感兴趣可以看一看。

这样的孩子出来后就明显知道不好好学习,生活太苦了,怎么说都想要往上拼,即使现在自己能力有些弱,但是也会奋进的。

我们学校的定位就是要不断地刷新自己,勇于挑战。我们是热爱困难,甚至热爱恐惧,要用“勇敢者胜”的精神去提升自己。

下面给大家看一段视频,这是我们关于勇气的一些展现。


每年12月31号~1月1号都是我们的“百公里毅行跨年”,已经连续做了三年的时间。

在我们日常当中,每周每月都会有各种各样的自我突破,不管是指导员还是我们的孩子,都会模拟很多苦难的经历,让自己有那么一点点生存的压力,也让自己的身心更加强大。如果有机会,欢迎大家日后来参与我们每年跨年的百公里毅行活动。

步入生活阶段
用五个内核密码打造万里挑一的卓越人生


如果生存阶段已经度过了,想让孩子有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意愿,那又该怎么办呢?

在生活阶段,我们要去考虑如何去提升内驱力。在此我稍微分享一下山长告诉我们万里挑一打造卓越人生的5个内核密码,就是有目标、爱学习、爱运动、不贪吃、不贪玩。

它的原理是按照国人的弱点,来选择做相反的事情。

我们去做大众不敢做的事情,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能做的事情。关键是我们做一些他们不做的事情,那么我们成功是毫不费力的,在此过程当中考验我们的是是否有持久战胜自己欲望的决心,以及不断修正自己不足的毅力品质。


如果我有明确的目标,其实我至少战胜了99%的对手。


如果我是一个运动者,那么我至少战胜90%的中国人,如果我选择的运动是太极格斗,那么现在世人连知道都不知道,非常小众的一种玩法,这个时候我自然就超越99%的人了。


我是一个阅读者,那么只要我肯学习肯阅读,我又超过90%的中国人,如果我阅读的书籍是有教育意义的,可以给自己更多的启发,带着哲学思考的,那么我又超越了99%的人。


我是不怎么贪吃的人,只要简单的吃就可以了,吃是为了让我活着,这个时候我又轻松的超越了99%的人,那还有一点就是我不爱玩,那么中国人特别爱玩,玩各种各样的东西,如果我不爱玩,我只专注在自己成长目标上,我又轻松的超越了90%人,所以说这个5项全部加在一起,就可以保证我未来成为非常卓越的一类人。

坚持行动才会成功
坚持行动需要毅力

刚有说过非常考验我们的毅力值,那这个怎么去提升呢?

用刚所讲的,如果想去提升这样一个毅力值,就必须得给他模拟一些苦难的环境。

像我们常规的就是通过运动,通过练武,比如我们以前有个小姑娘,刚来的时候,拈轻怕重,不能跑,也不能爬,稍微走几百米,她就觉得自己上气不接下气,哪哪都疼。通过近一年的运动磨砺,我们现在明显的发现这个孩子,她在身心素质等方面都得到极大的提升,并且她的学习力爆棚,所以运动是提升孩子毅力,非常好的促进手段。

从理论上来说是非常简单易操作的,不过在执行的过程当中需要考虑一些细节,后期我们有机会再去探讨。

生存、生活阶段多半是物质方面的追求,如果希望能够开启巨大潜能让自己内驱力源源不断地涌出,就要有追求更高级生命的意愿。

如果没有这一点,有的孩子成为精英人才后,就开始止步不前了,所以我们就要把他的愿望不断的往上调,一直调到最高的自我超越和自我成就

比如今日的孩子要做最好中国人,打败美国人;武道馆的孩子,要用真正的太极格斗问鼎世界冠军,弘扬传武精神;我们学校的孩子也要做中国勇士,去和今日学校,这些最好中国人一起建设美好家园,这就是很高级的,在生命阶段的驱动源泉,但不能用嘴说,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孩子从内到外,印刻出强烈的责任感、荣誉感和服务他人的心。

如果孩子层次还比较低,还仅仅在生存阶段,只能做好自己当下事情的时候,你就给他很高级的目标去灌输,他是够不着的,往往只会形成空谈理想,眼高手低的做派。

我们看山长在这一点上用到了极致,在这里,清一木兰背后就代表着巨大的荣誉,一份要追求更高价值的心,这就不断推动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刚讲的三点,就是生存危机感,生活毅力值和生命高级感,这是驱动孩子内驱力的核心要素。

除了这三条要素之外,正确必要的外驱力,也同样能促进孩子内驱力的提升。

外驱力对内驱力的提升


第一点,就是让孩子建立对成长的认同度。

其中有4个小点,第一,孩子必须得对指导员有认同度。如果像电影《看上去很美》里面的李老师,拿一把大剪刀,把孩子吓都吓跑了,孩子肯定不喜欢这样的老师。

孩子喜欢的是真正可以帮他答疑解惑,能够帮助到他生命成长的老师,所以我们必须得选择孩子内心尊敬和喜爱的人来做指导员。

第二是对伙伴的认同。相比较来说,新教育的孩子都是很多学校筛选出来的,家庭当中有一定成长意愿的家长,才愿意把孩子送进来。

相比体制,伙伴价值会好一点,体制更多是一种散沙模式,甚至互相踩踏,还有霸凌的现象,那么孩子就很难在这个过程当中对伙伴有认同。

三是对学习方式的认同。我们新教育用的是表演、社会实践,这种好玩有趣的成长活动,跟体制这种灌输式的死记硬背完全不一样的。

体制教材几十年不改变,里面大多数是一些陈旧的知识,但我们的教材很有趣,随时随地都能够拿去用,比如谷爱凌代表的奥运精神,就可以当成我们的教材用;比如清一木兰这次问鼎冠军,我们也可以当做教材来用,因此我们的教材很丰富,我们不限于这种书本知识。

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手段


第二个外驱力就是让孩子拥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手段,这需要大人去做培植。这个学习方法和手段我做两组比较明显的对比,过去的旧模式就是一种倒水和压紧的方式,孩子会不情愿,教育也很辛苦,没有什么效果。现在新模式就是让孩子的愿心强,教育起来就很轻松,效果就比较突出。稍后我会分享给大家一个案例,是关于学习方法和手段的体验式教学。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外驱力,是让孩子有好的成长环境和氛围

有位专家曾说:中国每年都有2000万的大学生在睡觉,这个责任难道只能由大学生来承担吗?


我们想一想,现在大学的环境基本上是像这个右图,我自己回忆在上大学的时候,很多时候都在浪费时间。所有人都在那无所事事,反观另一个图片,这是拉菲尔的画作,叫做雅典学院。

我们可以看到百家争鸣的一种状态,所有人都在平等和优雅的讨论,有的是独自思考,有的是在那里窃窃私语,完全是无拘无束的,充满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自由辩论的气息。整个画面让我们想到了我们中国过去百家争鸣的一种民主气氛。

在此我们可以想象,即使我在这个过程当中,这个环境里很微不足道,但是我始终在和人类智慧的思想在共振,即使很平凡也很丰盈。

反观右边,即使我在这个环境当中很脱颖而出,我是爱学习的学生,但由于整个大环境,然后都是向下堕落的,所以我再优秀,也优秀不到哪里去。所以这个好的环境,对于我们孩子的驱动力是有极强推动力的。

体验式教学

在此,分享一个我们学校日常体验式教学的案例。

去年下半年我们的少师班,年龄大概是在8岁左右,他们做了一个项目,以鸡舍为基础的做事体验,鸡舍孩子们都已建好,现在已经投入使用了。


这块地设计了好几个版本,在尝试的过程当中都失败了,现在是不断改进思路后的一个呈现。

鸡舍搭好之后,就要去围网,我记得有一段时间,我们这些孩子每天就是堆泥巴、刷鞋子,孩子们不断进行设计改造,逐步形成了耕种区、堆肥区、加工区、厨房等整个生态体系。

下面两张照片是我今天上午拍的,很欣喜的发现,鸡窝里有两个刚刚下的鸡蛋,我就拿到厨房去做我们的美食了。在耕种区也长满了绿叶菜,随手一摘就能够做菜吃,而且吃剩下的菜还可以切碎喂鸡,还有果皮之类的,是可以丢进堆肥区里,成为土地的肥料。

孩子们搭建生态体系运用到PDAC的原理

简单来说,P就是我们的计划——建设校园生态链。这是去年9月份孩子他们的学期计划,D就执行,具体的做法是什么。设计鸡舍是第一步,然后开始做耕种区,因为整个地面还挺大的,没法拍整个场景。那边的耕种区就等于是这个班的自留田,大概几分地大小,我们还有1块20亩的地,那就是指导员、教练们在做的事情了,这个耕种地专门是为这个生态链而服务的。

接着挖堆肥区,然后到搭建加工区的棚子,再到养鸡,再到生态管理,这是执行的阶段。

 C是检查和学习的阶段。在这个过程当中就发现,因为我们的肥料不够,种出来的菜又小又少,根本都不够用。有一次好不容易种生菜长熟了,结果一顿都不够,这时问题就出现了,当时买了一批鸡,结果黄鼠狼经常光顾,最后小鸡死了还剩两只。

当我们在做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就进入我们最后一步,对我们改进的效果做评估,同时也是为下一次做标准,那么我们怎么解决?

不是说肥料不够吗?我们就从我们校园的后面的化粪池里去收集肥料养土地,所以有段时间我们的孩子是要天天拿着小桶,去舀这些粪便,然后去施肥的。

第二点黄鼠狼这个问题,我们牵了一条狗,然后用狗吠声,来驱赶黄鼠狼。这就是我们整个PDAC的运作过程。当然今天我说起来比较简单,但实际在操作的过程中,极其考验指导员的应变能力,耐心和用心程度。

我们的孩子去年基本上是半天做事,半天学习,来完成这个生态体系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会不会认为孩子少了学习时间就会少很多的认知,答案完全相反。

在这过程当中,孩子以建立农耕生态体系为目标,边做边学习,了解到很多的自然常识,动物常识、温度与气候,以及团队合作、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情绪管理等等,虽然看起来慢,但和一生的成长来说是很快的,而且最主要的是极大的激发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自我意识

最后,送给大家一个小小的礼物,孩子内驱力养成是一个综合设计的体验,我不可能通过一次的分享就能阐述很多。

不过我们认为学以致用是最好的学习,正好我们学校近期三个班级,包括项目中心的陆战队商武班,都会启动5月份的主题活动,叫做《清一木兰首胜地带你游》


什么意思?我们的孩子要以导游的身份将清一木兰的首胜地给介绍出去,这是一个体验式的游戏。

在前两天山长的发言当中,我们已经知道这两位清一木兰,他们是在泰国的南邦府获胜的,这是他们第一次出征,得到冠军的地方,是开创荣誉的象征。

现在正是国内旅游旺季,如何通过你的介绍,让更多人对南邦府心生向往,让这个地方成为清一圈内的网红打卡地,请设计出一套方案,于4月30日做公众导游讲解。

这是我们经常玩的一种游戏方式,而且我们大人和孩子在一起,不同的认知水平所呈现的方案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不在意结果,我们去玩就好了。

要强调一下,不是让大家真的扎堆去旅游,我们设计这些主题是为了让大家参与其中,让自己讲解清一圈里有荣耀的事情,获得得到一份荣誉感。

不要看简单,如果想要做好,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据我们以前做这样主题活动的经验来判断,这里面至少涉及到气候学,泰拳的历史,传武太极的历史,疫情政策,交通工具、地理常识等学科知识,所以说这些内容都要有所涉猎,这份方案才能有实施的可能性。

我们非常欢迎大家一起来体验,到时候我们看看谁设计的方案,更有可操作性也更好玩。

非常感恩清一山长刘明慧老师,不断给我们的示范,感谢清一联盟读书会给予我们清慈学校的分享机会,这些只是我们在践行新教育过程当中的一些体会,有学艺不精和阐述不明的地方,请各位学长多多指正。

父母课堂预告

4月6日开始,每周一周五晚8~9点都有我们的公益课程。
分别是许少杰老师的《守中投资》和周霖灵老师的《弟子规人生幸福指南》
>>>上课地址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清慈 edu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