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清慈读书会第33期预告&第31、32期剪辑


33期预告



主题

孩子不爱阅读的真相

时间

8月24日(周六)晚19:00~20:30

地点

清慈交流QQ群(716095200)


分享

周霖灵

















剧透

在中国教育界有句话,叫“得语文者得天下,得阅读者得语文”。语文文绝不是语言+文字这么简单,真正的语文是要会说和要会写,也就是说既能流畅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又能够用文字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
中文学习如此重要,但是为何现代人的汉语水平越来越低呢?几乎人人都知道阅读对学业很重要、对成长很重要,但现实生活中真的喜欢阅读的人仍然是少数,喜欢阅读的孩子就更是凤毛麟角,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中国人90%人都不爱阅读,另外的10%阅读者也是读一些消遣之类的读物,所以如果我们的孩子从小养成阅读习惯,并且阅读有提升价值的读物的话会大大提升孩子的竞争力。
周霖灵老师从科学角度来阐述孩子为什么不爱阅读,敬请关注清慈读书会第33期活动【孩子不爱阅读的真相】。


 

第31期回顾


用教学案例理解什么是“成长”

我们清慈刚成立,目前接引的孩子大部分都是从体制学校转过来的,个性品质,行为习惯、学习、做事都与新教育学生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自律性方面比较欠缺,比如上一期夏令营时有一组几乎都是体制学生,不管运动、做事和打扫卫生时都是四处闲逛,在那儿闲聊八卦。开始,老师会适时提醒一下,发现无效。于是改变策略,不再提醒、干预他们,让他们原貌呈现,老师只当一个观察者,去更多的了解他们的状态、特点,以便后续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和个性化。

第二周通关时,自然成了最后一名。如何把这个结果当成“教学资源”而不是麻烦和问题,来真正帮助孩子成长呢?为了让孩子有更强的体验感,我们就在已经预测孩子是最后一名的反应前就告知他们最后一名无法参加下一周的丛林探险,并且就地解散小组。这个时候,这群体制的孩子内心还是受到很大的碰撞的。
 
老师是以引导者协助者的身份,很平和客观不带情绪的帮助他们自我认知:首先让孩子们思考什么是因果?孩子们回答大致如此:你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你上辈子做了好事下辈子就有好报,干了坏事就会有恶报。孩子们说得很含糊也不具体,对因果的这些理解也是之前听到比较含糊的词。

为了帮助孩子们进一步理解,老师直接透过他们亲身经历的事情来理解、看到“因果”。因果中的“果”是什么?是结果,而因就是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为什么你们会得到最后一名的“果”?孩子们开始找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发现是前一周大家没有规则意识,经常不按照规定做事,参与度不高,团队配合度也有问题,结果扣了很多分,最终导致小组得了最后一名,就要必须承担就地解散的结果。到此他们对自己之前打扫的状态和行为有了一个初步的自我认知。这个过程,老师没有直接去下结论评价他们的行为,而只是一个协助孩子自我反思、自我认知的引导者。
 
引导孩子们做出选择:问孩子们这样的结果是不是你想要的?为什么?如果不是你想要的,你该怎么办?从而进一步让孩子去理解,要改变结果,必须要从改变原因开始。思考过后,他们觉得这不是他们想要的结果。因为这个结果直接反应出他们没有把事情做好以及他们身上的一些问题,同时从班级荣誉感上觉得是有损荣誉班级荣誉的事情。因此他们觉得要改变之前打扫闲逛、聊天、不仔细的状态。
 
做出选择后,是不是意味着就能做出行动,改变了呢?其实不是,从“头”到“脚”的距离还是蛮长的,头脑层面知道——实际行动做到,还需要一个过程。梳理完,孩子们心服口服,这个时候,老师提议其他小组要不要给解散的小组一次复活之旅,其他组看到了这个组的态度,自然表达愿意,而这个快要解散的组听说还能复活,既升起了感恩,又有了目标,由此,在感性的复活团队建设活动中,孩子们从内到外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所以,试想一下,当时如果老师直接去要求他们,监督他们,催促他们,表象的状态是会显得更认真。但是内在却不会发生真正的改变。

因为从头脑层面的知道,到内心真正的“悟到”,必然要经历一番“体悟”的过程,这里的体,我的理解是体验的意思,体验行为带来的结果,透过结果来教育。当然,上等根器的人除外。只有经历这么一番体验、折腾后,他们才深刻的体验到了什么是因果。结果从那以后,他们团队状态变了,在整个营期中不仅后来居上,还起了一些带头作用。这就是他们成长经历的一个过程:认识自我,做出选择,做出行动。




第32期回顾


如何让孩子获得由内而外的开心


社会上大概有这样几类父母,他们难以养育出开心的孩子,孩子往往在青春期时出现系列问题,让其父母才有意识重视孩子的内心,但是这个时候往往错过了最佳教养时间,只能做最后的补救措施。

第一种,放任型的父母。这样的父母对孩子几乎是有求必应,他们没有意识制定规则,也不提出期望,因此缺乏威信和被尊重,可能经常做的事情就是提醒、唠叨,但很少落实口头威胁所要采取的行动。这样的孩子在家长满足他的想法时,就会显示出开心的样子,但是这种开心不是真正的开心,而是操控父母获得胜利的满足感,一旦哪一次你不满足他时,就会不开心甚至和父母产生对抗。

第二种,忽视型父母。这样的父母对孩子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一般只提供食宿衣服等物质需求,不在精神上提供支持。父亲占据很大的比例。这样孩子内在比较匮乏,很难有真正的开心,他可能会封闭自我,有时又会通过各种捣乱、恶作剧来引起他人的关注,而当他破坏时又会受到他人的制约,更会让孩子走向不知道自己是谁的误区里。

第三种,专制型父母。这种父母主观性强,高标准,严要求,期望孩子服从,尊重自己,习惯于诉诸恐吓、羞辱、打压、惩罚。他们不倾听子女,不解释自己的行为理由,类似虎爸虎妈。
还有一种与之相反的类型是权威型的父母。

权威型父母把孩子视为独立、有理性的人,对孩子充满亲情温暖,对子女有要求,有引导,有支持,对孩子的需求和行为做出及时热情的反应,鼓励并尊重孩子表达意见和观点。这是一种理性的、民主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最为有利。


如果是前三类家长,那么就很不幸,因为您的孩子会因为您的错误养育方式逐渐的关闭心门,这样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呢?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会对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灾难。


周霖灵老师以夏令营期间8岁男孩为例分享如何打开内心,开启自性?首先是接纳,有的时候,我们会把接纳当成一种理念,觉得自己要接纳,但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就无法做到真正接纳了,面对很多同学的投诉,我们也看到事情的另外一面,说明这个孩子开始打开内心,愿意表现真实的自己了,不过在规则和接纳面前,我们选择接纳在先,规则随后的原则。

第二步骤的实施,就是找到行为背后的原因。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面对孩子的行为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搞清楚孩子为什么会出现问题。孩子系列问题背后是来自宠爱型+专制型家长造成的心理障碍,而目前对于孩子来说,安全感和规则意识的建立要比在夏令营期间的运动学习更为重要,所以和爸爸分析了原因,梳理了成长次第后,获得了爸爸对孩子引导的认同。
这一步实施完,我们会私下和这个男孩做些互动,比如陪他跳绳,从一个都不会,现在可以连续跳几十个,只是我们不是为了培养的他的跳绳能力,只是通过陪伴建立孩子对老师的信任。信任是实施管教的基础,有了信任基础后,老师随即会针对他每次被投诉的点来上规则。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发现孩子在被接纳后对规则是有认知的,只是这样的调整过程需要很长时间,通过反复的痛苦和快乐的链接建立才能真正破除孩子内在的负面种子。

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的调整都是外力的作用,我们还要在孩子内心植入正确的信念种子,建立正向的价值观以及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这也是比较长期的过程,所以家长不要指望一种招数,一个方法就让孩子改变,就能收获健康快乐的孩子,我们经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神,要想让孩子得到更多的成长,一定在于父母的指引。

内容来自新教育平台


相关链接:

清慈学堂介绍与招聘招生公告

清慈【勇者武道】特训营第一周播报

清慈【勇者武道】特训营第二周播报

清慈【勇敢者胜】夏令营总结

勇敢者胜体验营【第三周实战篇】播报

勇敢者胜体验营【第二周丛林篇】播报

勇敢者胜体验营【第一周生活篇】播报



愿中国有真教育

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

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发扬光大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清慈 edu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