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清慈读书会第18期预告&第15~17期剪辑


  清慈读书会预告

十八期


题:是什么,障碍了孩子的成长?


时间:5月11日(周六)晚19:00~20:30


地点:清慈交流QQ群(716095200)


分享者:赵素娟

公益·0收费





剧透


是什么,障碍了孩子的成长?

答案是父母。

一是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亲子关系是所有关系的基石,孩子认识这个世界是从认识父母开始的,父母如何对待他,他就学会了如何对待别人,同时孩子也从父母对待别人的方式习得了对待他人的方式。

第二,孩子所接触的外部环境是父母选择(或不加选择)的,比如孩子接触到的人、看的书籍,视频以及网络信息等等。

第三,孩子的老师和伙伴是父母主动选择的。因此,父母固然是促进了孩子的成长,但假如选择不当,也会障碍孩子的成长,甚至到了一定程度,父母会成为孩子成长的天花板。

我们把许多的概念和道理教给了孩子,但却没有让孩子亲身体验到,没有亲身体验也就不可能内化,因此很多孩子在回答问题或者演讲的时候一套一套的,生活中却未必如此,或者眼高手低,或者干脆就是虚伪。

真正教育的精髓在于“心”,用一颗爱孩子的心,去了解孩子,体察孩子的真正需要,看到他行为背后的心理和需求,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给孩子适当的营养,需要严格要求就严格,需要放松就放松,该鼓励鼓励,该泼冷水就泼冷水。没有真实和了解做基础,怎么做可能都是错的。如果不管孩子的个性情况,只是硬性地灌输给孩子我们认为好的内容,那就是把孩子当成了机器。

 

本期的分享以案例为基础来分析孩子是如何受到家长的影响的,家长或者老师怎么做才能够帮助到孩子。

第15~17期剪辑


佐贺的超级

阿嬷



【佐贺的超级阿嬷】电影解读

清慈读书会于第15期迎来了又一部电影解读。我们选用的片子是【佐贺的超级阿嬷】,这部影片被誉为“教育下一代绝妙教材”;2005年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


影片是根据日本喜剧艺人岛田洋七童年生活自传体小说改编。讲述日本在二战后迎来“昭和萧条”,甚至出现了通货紧缩、经济衰退的严峻局面导致社会压力增大,平民的生活成本入不敷出。在广岛一间居酒屋工作的单亲母亲,没有足够的精力与财力同时照顾好两个孩子,只好将年仅八岁的昭广交给家住佐贺乡下的外婆抚养;整部影片的主要情节与人物都有此展开,讲述了昭广在阿嬷的抚养下看似清贫,实则幸福的成长生活。


影片将简单的道理通过艺术化的提炼加工,上升到了“生活哲学”的高度,简单的道理不仅变得不再招人反感,反而观影者会将影片中所传达的被包装过的真挚道理带入生活,反思自我。在引人泪目的背后实则是有着较为深刻的教育意义,它传达着日本人的价值观念、教育观念与生活态度。


好的电影会传递正向的价值观,会激发人们想要追求善良美好高贵等优良品质,这是符合人类提升需求的条件,也是我们教育孩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正向价值观引导手段,比我们单纯说教要好用的多。我们用三期分开解读,相信通过电影解读方法对于我们家长在和孩子的互动过程中会有很大的启发。

4月20日

上(第十五期)


场景:昭广的妈妈将年幼的昭广送往外婆家抚养–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仅靠居酒屋的微薄收入抚养两个孩子的单亲母亲清晰的意识到自己因为忙于生计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小儿子昭广,如果继续把孩子留在身边对自己的工作会带来一定的影响,最重要是这个单亲妈妈意识到自己给予不了孩子需要的成长环境;因此写信给佐贺的外婆,拜托外婆帮忙抚养昭广,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电影中妈妈送小昭广乘火车去外婆家的一幕。

相信我们大多数妈妈看到这一幕的时可能会觉得心疼孩子,觉得这个母亲太狠心了;那么我们也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自己会有这种想法?为什么昭广的妈妈不会纠结孩子的去留呢?其实根本的原因是她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以及未来有明确的目标,简单的说就是你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你就朝着什么方向去做。

昭广的妈妈想把昭广培养成自尊、自强有独立意识人,因此她才会义无反顾的让孩子离开自己交给远方的外婆抚养并且她相信独自养大七个自强不息的子女的外婆具备培养孩子独立意识的能力和素质。而我们之所以纠结是因为我们对于教养孩子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意识;而是我们本身就不是自尊、自强、自我的负责的人,我们对孩子有太多的期待和依赖,我们用孩子爱我、离不开我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因此一个不自尊不自强的孩子是我们自己塑造的。




场景:外婆让初来乍到的昭广早上起来自己做饭,饭前先供奉神灵–培养       孩子自尊心和恭敬心


外婆对于初次见面的外孙没有我们惯常的嘘寒问暖、拉家常,而是言简意赅的告诉他“明天早上就要自己做饭”;当昭广反问“做饭?”时,外婆没有做任何解释而是直接带他去厨房,给他演示如何生火做饭之后就把灶台交给昭广,做自己的事情去了。


通过祖孙俩互动的场景,首先我们可以看出外婆是一个高度自尊的人,没有多余的废话;用不言之教向昭广传递一个信念就是长幼有序,我接受你但是我不会围着你转;以后也不会照顾到你的感受,你来了该干嘛干嘛。其次用饭前先供奉神灵,这一点呈现出外婆是一个注重礼仪和传统的长辈,内心对神灵心怀敬畏。


进而解释了后面昭广和同学打架时会下意识的回头看外婆,当看见外婆摇头示意的动作后立即放下拳头的行为;这个小事例充分说明了外婆在昭广内心的地位。当孩子心中没有长辈的时候,他无论做什么都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但如果他心中有父母,他就会有所顾忌。


4月27日

(第十六期)


场景:阿嬷上下班路上,身上拉着磁铁,走到哪里“捡”到哪里,并且在家后院河面上放一根棍子,拦截上游漂浮下来的东西作为自家日常生活必需品–思维方式决定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阿嬷捡废铁回家对昭广说“我没有需要丢掉的东西,是因为我可以让每一件东西为我所用”。从她这句非常智慧的话可以看出阿嬷具备一个目标人的思维方式,她非常清楚自己最大的需要是什么,如何把不起眼的东西变成自己的生活必须品–“茄子弯了,黄瓜弯了,切成丝,是一样的”。由此反映她看问题本质的能力特别强,阿嬷之所以有这样的价值观和想法根源是她跟别人不一样的思维方式。


例如同样的环境,我们会觉的自己生活的很凄惨,我们生活艰难到需要捡别人不要的东西吃;我们常常不去想自己得到了什么,而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匮乏上;因此我们的不快乐来源于自己喜欢比较、患得患失,而阿嬷永远只看积极的一面,所以说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那么我们的生活的一切都会改变。




场景:阿嬷用旧衣服给昭广改了件衣服,让他试穿,但昭广穿上特别大,       阿嬷说:“节约是天才。


古往今来,凡是智慧之人,持家时都离不开“勤俭”二字,古有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今有李嘉诚,作为多年的亚洲首富,生活却异常简朴,衣服等都是穿了十几年;同时勤劳地工作了一辈子,九十岁才宣布退休。


而阿嬷在生活中也践行着这两个字,并给了小昭广潜移默化的影响。反观我们多数父母在生活中一味的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滋生孩子的欲望和内在的匮乏感;当自己的能力无法提供孩子生活所需的时候会觉得自己没本事,觉得亏欠孩子;我们的孩子之所以被我们教的很有匮乏感,其实是因为家长自己有一颗匮乏的心。所以,如果发现孩子有问题,应该问问我们自己,我的问题在哪里?我需要做什么改变。


5月4日

(第十七期)



场景:昭广参加运动会时,午饭便当时间,昭广独自一人在教室用餐


三位老师前后不约而同以肚子疼为由,想要跟昭广换便当,回到家,昭广很疑惑地告诉阿嬷,阿嬷回答:”如果他们说专程为你带便当来,你和阿嬷会觉得很难堪对吧,要做得让人不会觉得难堪,那才是真正的体贴”。


这样的体贴在影片中多次出现,如卖豆腐的大叔为了不让昭广不好意思,偷偷把好豆腐戳个洞以烂豆腐的价格卖给他;同学的妈妈以“做多了卖不出去,孩子们不介意的话请享用”为由,让棒球队的其他孩子们放心地食用糕点等细节。


这些都反映出日本人的价值观,是我们希望教给孩子的东西,就是心中有他人;因为在与别人相处中你想到了别人的尴尬,关注到别人的感受,你才会以让对方最自然的方式接受你给出去的善意。这种价值观很值得我们学习,真正的善意是让人没有觉察的,不让对方产生愧疚的心理,这才是真正的帮助别人。




场景:昭广和同学们玩棒球时,一个胖胖的同学提出也想加入他们的棒球队,而这个同学提出可以一起分享他的棒球手套和球棒,这样同学们都同意他加入他们的棒球队。


从孩子们互动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接纳,首先你要成为一份礼物给他人带去价值。我们要做的就是教自己的孩子学会成为别人的礼物。让孩子意识到如果自己没有本事,那就可以拿出自己的礼物。如果拿不出这种可见的礼物,你就要让他具备能力,给别人提供价值。




愿中国有真教育

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

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发扬光大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清慈 edu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