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教育答疑二:乖孩子还是没脑子?




近期接到一些家长的咨询,对于孩子的教育充满了焦急和担忧,很多问题都具有代表性,不同的人存在相似的问题。因此我们组织在“微明智慧母亲学习营”QQ群进行答疑,时间每周四晚 6:00——7:00。

群号码:467086536

期待您的共同参与。

第二周答疑

问题一:

10岁男孩、学习中等,在家和学校比较听话,我说报个学堂冬令营他说“你想报就报”,2020年元旦带去佛山参加新教育分享会,孩子没感觉怎么办?



这是一个乖孩子,乖孩子听话,看起来比较好管。但事物都存在一体两面,乖孩子会慢慢变的不好管,为什么呢?因为乖孩子一般没有主动思考的能力,他不习惯主动思考,所以他才会很听话。因为没有主动思考能力,其他各方面的能力,也不会很出色。所以他越长大,你操心的事儿就会越多,因为你什么事情都替他做了,所以最终家长会越来越有负担。


另一方面现在乖,不等于一直都乖,现在才10岁,再过两三年青春期到了之后,如果这孩子没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找不到存在的价值感,他可能就不再听你的话了。他很有可能会逆反,那个时候他就会有很多你想不到的烦恼。青春期是一个分水岭,青春期如果父母亲没有做好准备,很有可能到时候会手忙脚乱的。


孩子没有感觉是因为什么都不需要他去选择,他的生活是被安排好的,所以他不懂得选择;正因为被安排的好好的,他就不需要思考,也不需要努力了。他得到什么都很容易,因此也不会锻炼他的选择能力和思考能力。


所以听话的孩子现在看上去听话,表现的好像什么都行,其实就会怎么都不行。看上去乖乖的挺听话的,但这种听话的孩子,当他遇到困难,需要自己面对的时候,他一个是不知道该怎么办,另一个就可能会退缩放弃,他没有办法独自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因为以往他的生活都是被安排好的,他自己是不具备这种经验的。所以这种孩子表现的比较安于现状,没有动力,也没有什么热情,什么事情都等着你说,你安排吧,怎么都行,我就听你的,就等标准答案。


我们可以推理一下孩子这种现状是怎么造成的?我们知道原因才可能找到合适的方法。


老子《道德经》里面有一句话叫:“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这是一个常识,应用在孩子身上就是:如果孩子没有了哪方面的能力,应该是他身边的人都替他做了,因此,最重要的家长要学会放手。


10岁的孩子学会放手,还来得及。给他机会去锻炼自己,让他有能力,然后就能建立自信,有了自信,他才有热情有动力。你什么都为他承担了,他什么都不做,就能得到他所需要的东西,当然就不会发展自己的能力了。所以建议这位家长在家里就开始让他承担责任,该做的事要自己做,家里的事情也需要他来承担一份责任。当家长对他的要求越高,他不会像原来那样舒服,他才可能对你的安排,比如对新教学堂,会有一个向往,再选择一个学堂去体验,他可能就不会像原来那样不感兴趣。总之家里的舒适度不要那么高。


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比如说有的孩子如果放假了回家,家里对他要求不严不高的话,也不要求他运动,或运动量没有学堂那么大,在家里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也没有什么规则,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再回到学堂遇到一点困难他就会想家,会闹情绪,就给他的成长造成很多人为的障碍。


所以新教育学堂比较注重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家长提升自己的意识,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对孩子产生最直接的影响,这时候家长的行为方式就会发生改变。比如回家之后很有可能安排的比在学堂还要累还要忙,这时候孩子就会向往回学堂。山长举过例子说:他的孩子小时候在学堂,别的孩子放假回家都欢天喜地的,他的孩子就说:“怎么这么倒霉啊,怎么又放假了又要回家”?因为他回到家之后他要写文章,他要做事情,要运动,比学堂还要忙,还要累,量还要大,这就是山长的家庭教育智慧。



问题二:

初二了,这学期没有了学习动力,大量业余时间都放在玩手机游戏上,手机完全放不下,拿不走了。拿孩子没办法,怎么办?


昨天接待了一位来学堂咨询的家长,这孩子也是初二,没有学习动力,甚至不想上学,整天就抱着手机玩游戏,跟父母亲没办法交流,一次又一次的离家出走。当然他的出走方式就是离开自己的家,去到亲戚家里,比如奶奶家、姥姥家,舅舅家。他倒是没有玩消失玩失踪。


家长最后结论说男孩子没办法。看得出家长是非常无奈的,这么大的孩子打不得,说不得,骂又不管用,很可能你骂他,他会跟家长对着吵,或者就不跟家长沟通,你说什么他就不应,但就是不听,就是不起床不上学,天天抱着手机在家里,该吃吃该喝喝,舒舒服服的养着。


所以这样的孩子就把家长拿捏的死死的,他知道父母拿他没办法,也不敢拿他怎么样,因为怕他出意外。现在的孩子,就是我们经常看到新闻里面说的孩子,一有不如意的地方就跳楼自杀了,家长也是很害怕的。所以这孩子才完全不会听你的。


为什么现在手机游戏是不可以玩的?



这张图是大脑成瘾的机制,孩子对游戏是如何成瘾的,和对毒品的成瘾机制是类似的。


当孩子第1次接触游戏,他得到了那种愉悦感,大家看下这个顺序图,他就留存了这样的一个记忆在大脑里。第2次,同样的事情再发生的时候,就会引发他愉悦的回忆,以及有关奖励的记忆。就会再次重复第1次的过程,并且强化这个愉悦,这样就开始建立了习惯。他心里会很向往去重复做这件事儿,做这件事很快就能得到让他愉悦的好处,所以他很愿意一再的去重复它,这就是大脑成瘾的机制。



看下第2张图,游戏能给到孩子什么呢?快感、成就感、还有情感。难道说我们生活里没有这些东西吗?


第一个,快感是什么?我们在生活中伺候他,他得到的快感就是每天都把他伺候的舒舒服服的,什么都不用他做,除了学习你什么都不用干,只要学习就好,他会不会有快感?大家可以回去调查一下自己的孩子。


游戏里的快感来自于即时反馈,比如说做一个任务,做多少次之后会有一个奖励,这个奖励伴随着非常刺激漂亮的画面,还有非常愉悦的声音、音乐声,就是感官刺激,让他感到非常的快乐,他得到了这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它是量化出来的,比如说,固定敲击多少次键盘,会得到一个奖励,并且它是比较容易完成的;另一种是只要积累时间,在电脑前坐的时间足够多,敲击键盘的次数足够多,你就能够完成,它没什么难度,只需要付出时间就可以了。


所以,游戏比较容易得到成就感,而在生活中的成就感是怎么建立的呢?


生活中的成就感一定来自于能力的提高。一个孩子长大能力的提高,哪一项不需要重复练习,哪一种练习能够有游戏那样容易呢?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跟游戏去抗衡,给他成就感的话,是很不容易的,我不否认有人能做到,但太少了。我们别认为自己就是那个少数的幸运儿,别以为我就是那个少数的厉害的家长,我的孩子就是那个少数的幸运的孩子,不要这样去想,这是赌徒心态。


第二个,情感。大家可能会感到矛盾,我很爱他呀,我们夫妇都很爱他,爷爷奶奶很爱他,他怎么就没有情感了呢?他为什么到游戏里面去寻找情感呢?


所谓的情感,不是说你一直给他就认为你对他有情感,他对现实的不满,是存在于方方面面的。


比如说,你对他特别的宠爱,他却对你态度特别不好,为什么?因为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成长,他虽然在理性上不明白,但是他的身体绝对表现出这样一个行为状态,每次你都替他去做,你就剥夺了他得到这个能力的机会,你剥夺了他成长满足感的机会,所以他的情感方面是不满足的,他对现实是不满的,他进入游戏之后,游戏会给他一种虚假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他在现实中是得不到的,所以他尝试过之后就会比较依赖游戏。


另外一个,这张表格里说游戏的话语体系和游戏社交。所谓的话语体系,它存在于特定的群体里,因为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是群体里受欢迎的那一个人,那通过什么去得到这个呢?如果一个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他在现实里一定是跟群体不太融入的,比如说家里对他照顾的特别多,什么都围绕着他,什么都先记着他满足他,这个时候孩子就以自我为中心,他不懂得去照顾别人的感受,他只知道别人应该为他服务,他已经形成这样的惯性,所以在伙伴群体里也不自觉的用这样的习惯去对待伙伴,要求别人照顾他,那其他伙伴也许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怎么又能好好的相处呢?


在游戏里,他们拥有跟游戏相关的话语体系,他在游戏过程中就可以有这样的沟通,潜意识深处认为,我是被接纳的,这对孩子来讲非常重要。


人是群居动物,通过群体的活动,得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这也等同于游戏社交,他在现实的社交中,不容易得到满足,他在游戏里面得到这种社交满足,这是一方面。


最后那个小框框是玩情怀,什么是玩情怀呢?简单点说就是找感觉。在现实生活中他没有力量,没有成就感,因为他没有能力,他就找不到这个成就感。别人都不太重视他,他得不到重视的情况下,他就找不到感觉。但是在游戏里,他可以把自己扮演成任何一个角色,所向披靡,说杀人就杀人,想怎么干就能怎么干,他得到一种内心的力量感,所以是找感觉,也就是玩情怀。在游戏里他可以变身一个特别厉害的人物甚至是领袖级的人物,但是现实中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


那么游戏的吸引力,给我们一个启示,在我们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可不可以使用这种游戏的吸引力呢?看上去是很有道理的对吧?


比如说即时的自我犒劳,模仿的就是游戏中的即时反馈机制,比如说,学习30分钟之后,玩10分钟的游戏给自己一个奖励,这是我们不赞同的方法,绝对不能用游戏来奖励,奖励是什么?奖励是稀有的东西,对父母来说,能帮助他建立正向的对他成长有利的,未来生活有利的价值观,这样的奖励才是对的,如果拿游戏当成奖励的话,他潜意识认为游戏就是好的,你看我的奖励都是游戏,所以游戏是对的,别的都是苦的,别的都是我不愿意接受的,就会帮助他养成对游戏的依赖。


第二个启示,在安排他做事,学习,制定任务时,目标不要过大,在孩子定目标的时候引导他,一定是他能力范围内能够完成的,然后再稍加那么一点点但不是很难,这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方法。


再下一条启示,追寻理想与诗意,有点空对不对?理想与诗意,我们既然说空的话,我们暂时把它放一放。


最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个群体里如果大家都用一样的方法或者是学相同的内容,就像他玩游戏的时候,他跟其他玩相同游戏的人,是能够及时沟通的,他就有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是有道理的。这图是我从网上找到的,所以我们也要分析着看,大家要明白游戏为什么那么吸引他,这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



第3张图,心流体验包含其中的几项或者全部。心流体验,是指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沉浸其中的心理状态。我们看了这8项之后,我们特别希望孩子在完成他的事情的时候,会是这样的状态,对吧?但是,真的能吗?我们如何能够保证孩子或者是给孩子创造这样的条件,让他进入这样的状态,或者引导他进入这样的状态呢,特别是当你面对游戏竞争的时候,你能否保证?


这完全符合他玩游戏时的状态,而他在做别的事情或者是学习的时候,我们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认真学习,他在学习的时候几乎是不可能出现这8项状态的,所以,你要思考,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对学习没兴趣,而对游戏很快就能痴迷进去。


这个答案呢,有心的家长其实也知道的,因为设计游戏的人就是想让你上瘾的,他要的是点击率,他要的是一个人坐在电脑屏幕前长时间能够停留在这个页面上,不停的去点击,对这个页面感兴趣。所以他会让很多超级聪明的人去设计这个游戏,让人对这个游戏很快就产生兴趣,并且欲罢不能。一群非常懂得心理学的人在设计这个游戏,请问我们作为普通的父母,普通学校的老师,拿什么去跟这群心理学家设计的游戏来抗衡?我们不认为我们能够抗衡,所以我们采取的方法就是隔绝。当我们发现这个东西太强大了,我的能力没办法跟游戏来抢孩子。孩子不会听你讲一句道理,或者不停的去劝说他,那是没有用的,你完全不知道沉浸游戏中的那种快感,是什么东西能跟它媲美。所以要认清现实,既然我们没有办法跟游戏来争夺孩子的,唯一的办法就是隔绝。


怎么隔绝呢?当然是不让她接触到。像我们新教育学堂基本上都是,孩子的手机带过来,尽量也都是带老人机,不带智能机,手机平时都是由老师保管,只有在周末跟家长打电话,孩子才能拿到。


第2,平时网络是管制的,孩子不能随便上网,所有的学习资料,老师帮你用U盘拷过来,麻烦一点都没关系,只要孩子能够继续把精力不浪费在这些东西上,我们愿意麻烦一些,为什么?因为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习惯塑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的价值观、自我控制能力、辨别抗拒游戏吸引力的能力还不够强大,所以这时你需要帮他塑造一个干净的环境,让他跟这个东西接触不上。没有游戏的牵扯,否则会很麻烦的。


关于沉迷游戏,造成家庭矛盾,造成孩子毁掉了的这种案例,随便去网上搜索一搜一大把,大家看一看,要重视它,要正视它,不要给自己找借口说我真是没办法了。


相信家长们都知道,跟孩子玩游戏不是件好事。既然家长知道玩游戏会成瘾,会影响他学习,他的成长,为什么还允许他玩儿呢?经过统计和分析,这样的家长都具有侥幸心理,认为我的孩子也许不会那样沉迷,我的孩子挺乖的,赌徒心理,就赌一把,赌我的孩子不会那样,结果发现承担不了这个后果,你受不了了对不对?其实这是在内心深处不愿意为自己为孩子真正负责。如果是负责任的,会把这件事情研究一下,我的力量能不能跟游戏抗衡?如果不能,这个东西对孩子影响真的不好,我应该怎么办?另一方面也说明家长们不懂得尊重因果规律。


假设有另一种情况,家长不知道游戏的危害,他完全不知道,大家觉得有没有可能?不知道游戏的危害才准许孩子玩,那这样的家长应该是什么,应该是平时比较闭塞不太爱学习,他对了解信息没有什么兴趣。因此他才会不知道。所以我认为,现代社会大家几乎人人都有手机,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可能不知道游戏的危害?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准许他玩,那就是不懂得如何思考。别人的孩子都玩嘛,如果不玩的话,他会觉得自己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会觉得没有伙伴,伙伴都玩的,就这样的理由也能站得住脚,直到发现自己没法控制孩子,因为游戏的事情已经放弃了所有的学业,跟家长也没办法沟通。


我们学堂有过这样的案例,孩子对游戏痴迷到什么程度?痴迷到他在生活中,把生活场景当成游戏场景,他跟同学相处的方式就是要不然是好朋友,要不然就是我要杀掉你,他跟别人起冲突的时候,就是到处找刀子,要杀别人。但是由于长期玩游戏,天天窝在那玩游戏,他身体特别的差,没有劲儿,随便一个孩子随手一扳他就会倒下,他就到这种程度,他拿着刀子,谁也杀不到,最后把自己急的非常的沮丧,性格变得非常暴躁。学堂调整这样的案例,也算是比较成功,前后经过一年的时间,这个孩子才进入了正常状态,但是我们不能不遗憾的说,这个孩子跟别的孩子相比,他正常的学习,正常的运动都起步得比较晚,所以他的学习跟别人是没法同步的。当然这已是非常好的了,如果他一直这样下去,你就更没法想象了。



问题三

请老师解读一下:独立人格。


山长的很多课程里面,都涉及过这样的话题,大家可以去找一找相关的资料去看一看。


独立人格我的理解:首先从这个词的本身去理解,所谓独立就是不依赖别人,能够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最起码是这样的,没有依赖之心。


那么人格呢,今天跟孩子们讨论说人格是什么意思,孩子们就开玩笑一样,嘻嘻哈哈的说:“老师,我觉得人格呀,就是相对于动物,我们作为人应该做人能做的事,而不能做动物的事,如果只能做动物能做的事儿的话,比如说吃吃喝喝,玩玩乐乐睡睡,这一生就过去了,那么我们就不如去做动物。”


这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讲出来的话,我觉得讲得很朴实,没有上升到什么高度,但是他讲的非常真实。实际上,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因为他会有很多的概念,人的人生意义是需要自己赋予的,那么你人格的高与低,完全在于你把自己塑造成什么样子。


我们怎么样去衡量人格的高低呢?简单的说就是你被人尊重的程度。所以独立人格我们用新教育的话来说,你是自尊自立自强的,能够自由的行走在这个星球上的人,你就具有了独立的人格。那么不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会有怎样的行为方式呢?它就会呈现这样的状态,对比他强的人,他就会去攀附,对能力比他弱的人,他就会去倾轧去踩踏。他依赖心很重不能够独立思考完成重要的事情,需要独立的时候是不能独立的。因此他也不是能自我负责的人。所以新教育的教育方式,就是培养一个孩子具有独立人格的一个方式。



问题四

如何把男孩当将军培养?想问具体方法。


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山长的做法,山长学习投资,他就学投资领域最厉害的人物,巴菲特,索罗斯这样的人。


那我们如何模仿呢?


如果你想把孩子培养成将军,就先研究研究,将军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质?去模仿他,去研究他,别人怎么思考,思考什么?怎么做事?做什么事,别人怎么做人,做什么人?我们就全然的摹仿,这就是培养的方法。但是我们要小心别模仿错了,因为我们生活在现代,你如果模仿古代的将军那就麻烦了。古代的将军,印象中他要有武力值对吧?武力值是最重要的。那他需要真刀真枪的去战斗,那现在的将军呢?现在的战争打的是信息战,他要有什么科学素养,出色的领导力等我们去研究一下,再去模仿,找一个合适的榜样我认为这样就对了,至少没有走错方向。

期待下期答疑,欢迎扫码入群。

答疑时间:每周四下午6:00——7:00.欢迎您的到来。


扫码关注我们

微明学堂

期待你的

分享

点赞

在看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微明学堂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