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老子》解读一:老子不谈美丑善恶 专家学者自作多情(下篇)

关注我们,关注中国最新教育


▕ 本博文发表于2008.12.7 ▏



(接上篇:《老子》解读一


辨析一:老子真的是在讲“美丑”,“善恶”吗?


令人遗憾和不解的是:上面几个名家的解读,在对这几个简单的中学文言水平程度的文字解读中,在最基本的学术手段—-文字训诂上就已经出了大问题。


任先生说:《老子》的这一章“论述了辩证法思想,提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美丑,善恶——这是老子哲学中极具特色的可贵部分。”可是《老子》真的是在讲“美丑善恶”吗?还是他自己在胡思乱想,胡说八道?《老子》的“美”难道是美丽的美,与丑相对立,而《老子》的“善”难道是善良,与“善恶”相对应的吗?


用这样的逻辑来看,《老子》第二章似乎就是讲审美的情调和道德仁义的说教。但是,我们从《老子》的后续文字中,发现老子最反对的就是这些仁义说教;老子实质上只关心最高的事实真理和智慧,非常反对人类的自作多情和文饰。所以,专家们在美、恶、善、不善的解读上,已经在思维逻辑上违背了老子的原意。


不仅如此,这些专家还在无法理解老子原意的情况下,有意地歪曲和篡改老子的原始文字,违背基本的古文字汇含义,以求符合他们自己的理解模式。这是典型的“以经注我”,违背了基本的学术真诚原则。


实质上,关于“美”和“善”的真正定义,我们并不需要特别的学术能力,也不需要繁琐的考证研究和回溯古代的原意,这里只需要基本的中学文言水平就可以理解。而且,老子的《道德经》五千言中,已经多处重复出现这两个字,已足够帮助人们认识老子时代对于“美”和“善”的真正定义;只要我们不自作主张,非要用专家们自以为是的观点来有意曲解这两个字,强行歪曲老子的原意,我们就能很容易地理解到老子的思想。


在本章中,《老子》明明就用“恶”来与“美”对应,而不是“丑”;这里的“恶”并非善恶的恶,而是指人的主观和感情情绪不接受的意思,也就是“讨厌”和“不喜欢”的意思;读音也不是“厄”,而是“务”,与现代“厌恶”的说法含义相同;于此相对应,“美”自然就是“喜欢”“爱好”的意思了,而不能解释为“漂亮”“美丽”含义。这种文字考证的功夫,并非高深的学问,只需要高中的文言文水平就能够理解;在《老子》的后续各章中收集关于“美,恶”的字句来看,基本上与上述的含义是一致的,可以证实并非臆断!


如关于“美”: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 而美之者 是乐杀人 美言可以市尊 美行可以加人 甘其食美其服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关于“恶”: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唯之与阿 相去几何 美之与恶 相去若何 馀食赘行 物或恶之兵者 不祥之器 物或恶之 天之所恶 孰知其故。


从《老子》在后文中不同章节里应用这些词句的表述来看,“美”与我们现代人所讲“漂亮”、“美丽”并无直接关系,都是指我们人类情感上“喜欢”和“爱好”的意思。这种词汇用法,目前在老子当年的活动中心—中原河南依然在生活中使用。比如他们想知道你现在的心情好不好,高不高兴的时候会问“你美不美?”,绝对不是想问你对自己的审美评价如何。虽然“漂亮的东西”也的确会让人“喜欢”和“高兴”,但毕竟不是一回事,《老子》在这里并没有兴趣来讨论美学问题。



至于相对应的“恶”字,也绝非“邪恶”的含义,不是道德伦理上的说教和评判,也仅仅是情感上的“讨厌,不喜欢”而已;正好与“美”对应。上文中几个专家,解读中都硬把“恶”翻译为“丑”,不知有何依据?当然,对于“丑”的东西,人们心理上情感上会产生“不喜欢”的感觉,我们就算勉强同意吧!虽然这已经明显“转义”了。所以我们发现这些专家,很善于“今为古用”,用自己的意思来篡改《老子》一点都不脸红。而且如此执着,固执地把明显不对的词汇也坚持“不悔”,正好说明他们的思维方式缺乏理解老子所需要的“放下执着”的“无恒”精神,当然理解不了《老子》。


同样,“善”的含义,也不是上面任先生所讲的,是与“恶”相对应的道德行为上的“善良”,而是指“擅长”、“特长”、“优胜”、“高明”的含义。如古人说“养由基善射”,不能被解释为“养由基很善良,所以去射箭”一样。这也只需高中的文言文水平就能理解。古语中,也极少把“善”的含义,定义为道德上于今天讲的人格的“善良”相同。《老子》后文中对“善”的使用,也证实了这一点,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列举了。很不理解这些专家们一辈子靠“解读老子”吃饭,居然连这点简单的学术功课都没有认真去做。


至于对《老子》“不善”的理解,如果要把它强行解读为现代“恶”的含义,就的确需要巨大的“学术勇气”了;因为古代根本找不到这种用法!因此,感到困惑的专家们,多数小心翼翼地绕过去,干脆不解读,直接搬用(如陈,傅二先生),让读者自己理解去。这虽然不太负责,解读了等于没解。但是也给自己留下了余地;他们两位虽然在前后文的含义中,依然是把它理解为“恶”的,但有难言之隐,不便明说。证明他们在学术上还是有一点亏心和惭愧的。这里只有任先生鲜明地,也是大无畏地把“不善”古义直接解读为“恶”,而没有作任何解释,开中-国古文字训诂学之先河!



如果专家们认真做点功课,参考一下古人的解读,比如说最常见的通行本王弼的[注],相信就不会出这种学术上的“硬伤”了。王弼注“美者,人心之所进乐也;恶者,人心之所恶疾也;美恶犹喜怒也,善不善犹是非也”。这里说得很明白:美就是人心中所喜欢并追求的感觉;恶就是人心中不喜欢并逃避的感觉,美恶就好像“喜欢”和“不喜欢”的情绪,善不善就如同说“好”还是“不好”的评价一样;可见古人还是很清楚的,王弼的老子注,因其历史上一贯的“权威性”,是学习研究《老子》的人必读的书,学者专家们不至于没有读过吧?那就太欺世盗名了。


可惜,这几个并不复杂的文字,在专家们对于《老子》的解读中,竟然全被误读了,实在让人不可思议。可见,我们的学者专家,在现代解读的时候,其实是创造了一套新的“古人解读语言体系”,令人叹为观止。不幸的是:也正因为在这几个关键文字上的错误理解,导致专家学者们在本章后文中的解释中自相矛盾和错漏百出,让学习者莫名其妙!并且这种错误已经成为现代解读老子的“基本常识”,流弊极深远,其影响所及,恐怕今后我们无论怎样努力,再花上一千年时间,都无法拔除干净。这都是在学术上错误地先入为主,先预定了一个理解的框架,强行把《老子》的思想往里面套,导致出现这样的滑稽和悲惨的局面。


辨析二:《老子》真的会自相矛盾和胡言乱语吗?


除了上面的基本词义误读外,专家学者们对于整个句子的解读,基本上是象小学生一样,按照字面意思直接“翻译”,初看还不觉有异,如果连起来理解的话,可以说是“惨不忍睹”,违背了基本的语言思维逻辑,让读者完全无法理解;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任先生等翻译为:“天下的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就有了丑了。都知道怎样才算善,这就有了恶了”。


这种译读的语句,在语法上倒没有错,可是在语言逻辑思维上,是无法理解的词句,近乎于一个笑话:因为在历史和现实中,我们还不知道有哪一个时期的人们,已经达到了“都知道什么是美,都懂得什么是善”的至高境界;而且看来今后也没有希望达到这个“审美和道德”的至高水平。因此按照任先生们的解释,此时“丑”和“不善”就应该还没有出现。所以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还没有出现“丑”和“不善”的“完美”世界,是因为这个世界还未达到“皆知善,”也没有“皆知美”的不完美的世界!


而且这个世界还很奇怪,一旦达到“尽善尽美”(皆知美之为美,善之为善)的时刻,就反而冒出了“丑”和“不善”;这种荒诞的逻辑,明显的语言错乱,居然会出现在大家面前,真是不可思议。怪不得人们常说《老子》的原文看不懂,看了翻译就更不懂,的确如此。


因为,稍有点头脑的人,就会得出结论:这种解释,要么是《老子》疯了,说些莫名其妙的话。要么是这些专家们疯了!乱解《老子》。


悖论一:上述这种解释,明显是把“美和丑”“善与不善”对立起来,彼此毫无相干,没有在逻辑上给它们同一存在的时空;这也违背了他们自己确定的解读逻辑:“失去了对立的一方,另一方也不存在”,所以是典型的自相矛盾。而且,这种理解也无法连接老子的下一句“故有无相生”等句,译文上又如何能通过“所以”这样的语句进行意义和思维逻辑上的关联呢?


实质上,在傅先生的翻译中。“所以”和“因此之故”(任先生写成“所以”“因此”)等后述语句,逻辑上就缺乏前后文意义上的关联,只是一种孤立的存在,很难想象老子通过第一句的重点强调后,引出的后述结论居然没有任何思维和意义关联。在这一点上,只有陈鼓应先生的解说,照顾到了这一逻辑,但是在具体的含义上,也没有解释清楚!



悖论二:用专家们解读方式同样的思维逻辑,我们还可以合理地推导出:天下的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丑,这样就有了美;都知道什么样算是不善,这样就有了善。虽然这种话同样的让人莫名其妙!


悖论三:专家学者们自己也意识到上面的这种解释方式非常勉强,在对后文附注解说的时候,又说老子这些互相对立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彼此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互相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也就是说:否定了自己本句的解说,承认对立的两者是同时存在,而不是一个存在概念“充分存在”以后,“这样才有了”另一个概念。典型的自己打自己的耳光。


可是,这样来理解,固然好像强行加了一点现代的“辩证法思想”给老子,强行打扮了一点“哲学味道”出来。可是这种理解,不仅大大浅化了老子的深刻思想,让人以为老子只会说一些不疼不痒的大实话;同时又造成了新的矛盾:果如此,在语言表达上,老子完全可以简单地说:“知美斯恶,知善斯不善”就行了。为何要在这里说得很复杂,不仅要“知”,还要“皆知”,更要“天下皆知”,如果解释呢?学者们又无话了。


– END –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清一新教育



扫码关注我们

微明学堂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微明学堂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