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食疗课】第二十四讲:体质饮食(七)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




点击链接,查看上下文


1.【推介】带你学中医系列公益课程之——食疗课

2.【前言】反思疫情话⻝疗——写在中医⻝疗课之前

3.【食疗课】第一讲:学着喝水(一)——人需要的是津液,而不是水

4.【食疗课】第二讲:学着喝水(二)——喝什么水,以容易消化为标准

5.【食疗课】第三讲:学着喝水(三)——喝水还有很多更灵活的方式

6.【食疗课】第四讲:学着吃饭(一)——五谷最养人

7.【食疗课】第五讲:五行解密(一)——人类最高端的道易思维(选修)

8.【食疗课】第六讲:学着吃饭(二)——从春季养生粥谈“春季养肝”

9.【食疗课】第七讲:学着吃饭(三)——不得其酱,不食

10.【食疗课】第八讲:五行解密(二)——圭表以及四象的产生(选修)

11.【食疗课】第九讲:学着吃饭(四)——改刀

12.【食疗课】第十讲:学着吃饭(五)——养心之前先识心

13.【食疗课】第十一讲:五行解密(三)——五行的诞生(选修)

14.【食疗课】第十二讲:体质导论(一)人之生

15.【食疗课】第十三讲:体质导论(二)人之存

16.【食疗课】第十四讲:五行解密(四)——洪范》中的五行之序

17.【食疗课】第十五讲:五行解密(五)——五行私生活

18.【食疗课】第十六讲:体质饮食(三)——给神请安

19.【食疗课】第十七讲:发酵生活(一)贫穷——肥胖的根源

20.【食疗课】第十八讲:发酵生活(二)与道失之交臂——评纪录片《生命循环:奇异的腐烂科学》

21.【食疗课】第十九讲:发酵生活(三)——评纪录片《微生物反击》

22.【食疗课】第二十讲:发酵生活(四)对抗新冠的唯一道路——评纪录片《人体内的住客》

23.【食疗课】第二十一讲:体质饮食(四)夜间口渴尿频——兼论阳虚体质

24.【食疗课】第二十二讲:体质饮食(五)运动必须因人而异

25.【食疗课】第二十三讲:体质饮食(六)阳虚体质饮食宜忌









【食疗课】第二十四讲:体质饮食(七)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



01



《道德经》21章有云:“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可以这样理解,道,体现在物质的变化上,会有“鲜明可见(恍)”与“隐晦不可见(忽)”两种状态。


为什么会这样呢?在第1章中就说的很明白,“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可以理解为,无的力量,使物呈现出眇,也就是非常微小的状态,对应“忽”字,隐晦不可见;有的力量,使物呈现出噭,也就是非常显明的状态,对应“恍”字。


有,无,这两种力量,学霸庄子用了另外的表达。有,表达为聚;无,表达为散。他在《知北游》中这样写:“人之生,气之聚也,气聚则生,气散则死”。气,是最基本的物质,今日所知各元素如碳元素,还有未知元素,皆属于气。元素们,处于离散状态,即为无;处于聚集状态,即为有。


庄子还把他的说法具象化了,他在《逍遥游》里面说,“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野马即是有,即是气之聚,显明可见为恍;尘埃即是无,即是气之散,隐晦不可见为忽。



02


《道德经》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无,力图让人认识无,理解无。比如在第14章,他说道,“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噭,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恍。随而不见其後,迎而不见其首”。


在这一章里,他说视、听、搏,这都是人的感知方式,但是这些方式都无法认识无,所谓“三者不可至计”。


为什么会这样呢?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也就是说,人是元素堆积形成的,那么人的感官也是元素堆积形成的,都是“有”。既然这样,人的感知能力就会局限在“有”里面,难以超拔到“无”的层面。正因如此,老子才会不厌其烦地给人讲“无”,想让人摆脱感官限制,而从思维上触摸到“无”。


把“无”讲清楚,人才能明白,有和无的“玄之又玄”是怎么回事。有和无,可以说是物象,元素不管是离散,还是聚集,这都是物象,物象称之为“名”。而“玄之又玄”,则是说有和无两种状态,并不是全然稳定的,而是会聚散不定,会互相循环演变,就像《三国演义》里面说的,“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就不是说物象了,而是说物理。这个“玄之又玄”的物理,就是“道”。


物的理,只要是物,就要遵守。人,谁都不可否认,也是一物,所以也要遵循这个物理。这个物理,在老子那里,是用“有和无”表达的;在庄子那里,是用“聚和散”表达的;在《黄帝内经》,则是用“阴和阳”表达的。



03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这样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从这句话里我们就知道,阴阳并非具体指某物,而是指天地之间最大的规则之体,也就是道体,也就是有无,也就是聚散。而且,我们还能知道,阴阳是人之本。


从人来说,神为本,形为末。《淮南子·泰族训》中说,“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又说,“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生之末也”。


《内经》以“阴阳”为人之本,《淮南子》以“神”为人之本,两相照看,人之神即为阴阳。基于此,我们在《给神请安》一篇里,即是把人之神,分为阴阳来论述的,并且对阴阳予以定性:阳是离散之力,主对人体的消耗;阴是聚合之力,主对人体的补充。而人,就是在补充与消耗之间的,一个动态平衡体。


阴阳概念,是中医最根本的概念。能不能正确解读,乃至正确理解这个概念,决定了能不能进入中医的大门。而通过我们上面的解读,大家又可以看到,阴阳概念,与中国的“天道”文化又是密切关联。所以我们说,一定要把中医还原成天道医学,一定要坚决反对中医是“经验医学”的说法。



04


那么,经验,在中医里面是扮演着一个什么角色呢?


中医的实践史,证明经验很重要,直到现在,人们还普遍地,更多信任“老中医”。老,就意味着经验丰富。还有的人,在向我咨询的时候,会问我“治过这个病没有”,很多时候我都是很尴尬的,因为确实有些病没有治过。有名字的病有几万种,我怎么可能都见识过,都治疗过。


如果中医真的就是经验医学,那没有经验的话,真的是不能治病了。没有经验还去治病,那就是拿别人当小白鼠。果真如此的话,中医怎么发展地起来,而且发展了几千上万年?难道就是靠小白鼠发展起来的吗?非也非也非也啊。


经验,在中医的临床过程中很重要,但是这种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可以对理论进行验证,明确、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这是个什么意思呢?就是中医是理论性的医学,把理论吃透,就可以临床。但是,并不能保证每个中医学生都能把理论吃透,对于理论的理解有什么偏差,有什么不足?这就可以用实践进行补足。


换句话说,中医的临床实践是检验医之真理的,而不是创造医之真理的。不是什么道理都可以称之为真理,对于中国人来说,唯一的真理就是天道,所以《黄帝内经》里有大量的天道论述。其它等而下之的理论,是不是正确,都得看是不是符合天道。


中医就是建立在天道理论基础之上的,一门细化的学科。天道理论的真理性,保证了中医理论的天然正确。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中医理论都是正确的,比如现在学院通用的中医教材,宣称中医是“经验医学”,这样的基础性认识都是错误的,里面的内容也可想而知。我从没见过哪一版中基教材能够真正正视天道的。


就目前所知而言,最能保证正确性的中医基础理论,主要是《黄帝内经》这套书籍。至于《伤寒论》这样的同为中医经典的书籍,其主要贡献在于临床技术,而不是中医基础理论。


现在的中医培训市场,全都是各种技术,几乎没有人能沉下心来去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这是个很危险的局面,急功近利的心态也体现在中医的学习上了。可以想见,如果真的懂了天道,怎么会急功近利?如果急功近利,怎么可能是懂了天道?如果不懂天道,那中医的传承岂不是很危险?


所以啊,我们呼吁,要把中医还原成天道医学,重视天道理论。同时,中医学者,尤其是学龄不长的,不要被经验两个字吓倒,基础理论通透了,可以一两周就能掌握一门技术。



05


老子、庄子的话比较好理解,主要说明道在术之先。


孙子的话,又能给我们另一层启示,就是道术同学,能够互相促进,一起螺旋上升。而且,从实务角度来讲,孙子的实务功绩更明显一些。就对这个社会的适应性来说,下一代的教育问题,孙子的话应该更加值得我们琢磨。孩子的学习,如果只是进行思维训练,这样的做法并不可取,还是要尽可能同时进行技术的学习。



下讲预告——体质饮食8:阴虚体质解



微明道医堂带您学中医——食疗课,欢迎您的加入!


微明道医学堂

扫码关注公众号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微明学堂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