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食疗课】第十四讲:五行解密(四) ——《洪范》中的五行之序




点击链接,查看上下文


1.【推介】带你学中医系列公益课程之——食疗课

2.【前言】反思疫情话⻝疗——写在中医⻝疗课之前

3.【食疗课】第一讲:学着喝水(一)——人需要的是津液,而不是水

4.【食疗课】第二讲:学着喝水(二)——喝什么水,以容易消化为标准

5.【食疗课】第三讲:学着喝水(三)——喝水还有很多更灵活的方式

6.【食疗课】第四讲:学着吃饭(一)——五谷最养人

7.【食疗课】第五讲:五行解密(一)——人类最高端的道易思维(选修)

8.【食疗课】第六讲:学着吃饭(二)——从春季养生粥谈“春季养肝”

9.【食疗课】第七讲:学着吃饭(三)——不得其酱,不食

10.【食疗课】第八讲:五行解密(二)——圭表以及四象的产生(选修)

11.【食疗课】第九讲:学着吃饭(四)——改刀

12.【食疗课】第十讲:学着吃饭(五)——养心之前先识心

13.【食疗课】第十一讲:五行解密(三)——五行的诞生(选修)

14.【食疗课】第十二讲:体质导论(一)人之生

15.【食疗课】第十三讲:体质导论(二)人之存






【食疗课】第十四讲:五行解密(四)


——《洪范》中的五行之序





一、五行位列第一


《洪范》记载于孔子整理的《尚书》之中,内容是周武王克商之后,向商朝遗臣箕子请教治国之道,然后箕子传给武王这篇《洪范》。洪,言其大;范,言规则。洪范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大的原则,后来被武王作为治国之基,就类似于今天的宪法。


在《洪范》中,有九大规则: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我们先不说五行,先随便挑一条看看那个时候的宪法。次三曰农用八政,农的意思,并非农业,而是国家政事的管理,这是打了个比方,说天子管理国家就跟农民护理庄稼一样。我们看看当时怎么管理国家的。


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第一让百姓吃上饭,第二发展商业互通有无,第三祭祀天地或者说观测天文地理,第四做好百姓的安居工作,第五教育,第六司法,第七外交,第八军事。这是3000年前的宪法,跟今天比有多少落后?我也不再说那时候黑白人在做什么了,我们只需要看到,我们很古老的政治就是实实在在的,那么与其同列的五行,我们也不要看的过于玄乎。


《洪范》的九畴之中,五行位列第一,可见五行实为治国第一事。也并不仅仅是周朝这样,夏朝也是的。《尚书·甘誓》中记载夏朝第一代王夏启,也就是治水的大禹的儿子,征伐有扈氏的时候,所做的动员令是“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有意思的是,启的爷爷,也就是大禹的父亲,鲧(gun),在大禹之前治理洪水的那位,《洪范》中是这么说他的:“鲧治水的时候,采用了围堵的方法,错误地使用了五行关系,结果更加生灵涂炭,导致尧帝大为震怒”,就把鲧处决了。后来大禹治水,主要采取了疏导的方法,启也很重视五行,很明显是吸取了教训。


大禹治水



俗话说,水来土掩,鲧治水就是“土克水”的思路,但是洪水滔滔,水势太大,就会“反克”土,导致他治水无功,不仅无功还劳民伤财。大禹明白这个思路不行,反向行之,改为疏导之法,疏导是挖土,可见疏导是个什么性质?是木的性质。我们前面说的肝主疏泄,也是用的木的这种性质。木克土,挖土有这个含义。同时也要注意“水生木”,生也就意味着木行可以消耗水行。如此合理发挥五行原理,大禹治水最后就成功了。《洪范》开篇就说,鲧太笨,禹聪明,所以禹最后得到了《洪范》这一治国纲领,其实也就是说禹因为他的聪明得到禅让的帝位了。


在这里插一段,我们看看中西医在治疗感冒的策略上的不同。


感冒,是体表伤寒导致毛孔封闭。毛孔封闭厉害的话,我们体表感觉是冷的,但是内部的热量又因为毛孔封闭散不出去,所以体内又是发烧的。总的来看,外寒内热,这就是寒包火。寒是原因,火是结果。所以我们治疗感冒,就要去掉这个寒气,寒气去掉以后,毛孔打开了,内热自然而然的就发散掉了,烧也就退了。那么怎么去掉这个寒?寒是水性,治理这个寒是不是可以模仿大禹治水的思路,也就是发挥木性进行疏导?中医就是这样做的,麻黄汤是代表性方剂。麻黄这一味中药,古代的名称叫做青龙。青龙在四象里面是春分时东方的星座,五行属性是属木的,麻黄以此命名,充分说明了麻黄的木属性。木,能克土,有疏泄的能力,所以可以打开我们人体的腠理毛孔,中医管这种现象叫做“解表”。木,为水所生,那么水在生木的时候,就会对水造成消耗,具体到感冒上,就是麻黄可以消耗侵犯人体体表的寒气。这样,寒气渐弱了,毛孔也打开了,体内的热量就会往外透,人体就会退烧,同时热量也会把残余的寒气顶出人体之外,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麻黄



西医看不到人体伤于寒这个病因,反倒是非常注意发烧这个结果,并且发现发烧后,因为体温升高的关系,细菌会比较快速的繁殖,结论认为细菌是导致感冒的原因,所以西医用抗生素来对付感冒。吃过抗生素药片的人,有的会有经验,就是那个药非常苦,苦味的五行属性是水,是寒的,用寒去克热,用水去克火,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退烧非常快。但是退下来之后,又容易反复,原因在哪里呢?就是因为没解决寒气这个原因嘛。而且是用抗生素还是寒上加寒,把身体内部也弄的很寒凉了,没有热气了,最后也就不发烧了,感冒也就貌似治愈了。但是真的治愈了吗?根本就没去管你是受寒了才感冒这个事实,怎么可能真的治愈呢?体表的寒气没有去掉,体内也寒了,我们的身体就这样一遍一遍被损坏,留下了太多的健康隐患。笔者认为,这个情况是造成今天慢性病这么普遍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西医治疗感冒,其实跟鲧治水一样笨,要是尧帝还在,这么乱用五行,是要被砍的。不管是医生还是病人,只能说无知者无畏。


书归正传。通过对“鲧禹治水”的分析,我们看到古人是把“五行”作为一种处理具体事务的高级思维方式或者说意识形态来看待的,把五行列为宪法第一项,是强调治国要有个好脑子,不管是治国方略还是具体事务的策划,都要运用健全的思维方式。俗话说,“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疗疾”,好像把医吹的有点大了,但其实呢?古人看来,无论治国还是疗疾,五行思维是统一在其中的,理解运用越好越灵活,就能处理越复杂的事情。《道德经》六十章也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国跟做菜可比较?当然可以,也在对五行的使用上,比如炖鱼的时候,香辛调料再加一点醋,鱼汤就会更鲜美,用的是五行里面“辛酸化甘”的规律。如果不懂这个,放了大料然后你再放点白糖,你看看鱼汤会不会发苦?要知道“辛甘化苦”啊。放点醋鱼汤会变甜,放点糖鱼汤却会变苦,奇怪不奇怪?可见小鲜也不是那么好烹的。而《洪范》把“五行”列为治国第一条,治国与做菜怎么不能比呢?



二、五行之序


《洪范》这样表达五行: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没了,就这点字,懵不懵?反正我多年前看这个话的时候,那个感觉,只敢说我认识这些字,别的就不知道不敢问。今天再来一遍,感觉就不一样了。学习就是这样,看似又回头,其实是螺旋式上升。没有什么也不懂的第一遍,螺都旋不起来。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个表达顺序,跟河图是一致的。


河图的文字表达是: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河图



天是太阳,地是地球。在河图上看,“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位置在北方,是四象之中的水,按照季节来说就是冬至的时候。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但是也到了“物极必反”的时候,从这一天开始,太阳的直射点,又开始往北移动,我们中国人称之为“冬至一阳生”。冬至一阳生,天一生水,联合起来看,得到什么启发?“天一”的时候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接下来顺势推理,春分的“天三”是太阳直射赤道,夏至的“天七”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秋分的“天九”则是太阳又直射赤道了。


奇数是用来表述太阳的,一三七九都全了,就差五。但是我们以前也说过了,五就是太阳照地球,无论直射还是斜射,都是太阳照地球,所以全年都是五,一三七九则是以五为核心甩出去的离心段落。五在中央,在包容性、平衡性、发展性上,都是最好的数字。中国有个富豪叫做严介和,特别喜欢五,买房子选五楼,车牌号、手机号也尽量选五,比选六、八的有文化。


偶数是用来表示地球的,所以“地二”跟“天一”一样,都是开始。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阳始生可以用一来表示,但是阴始生就得用二了。《易经》里面用“一”表示阳,却用“— —”表示阴,就是这个道理,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夏至为什么一阴生呢?因为这时候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也到了一个物极必反的时候,这一天太阳开始远离我们,圭表的影子开始变长,所以说“夏至一阴生”。天是阳,地为阴,这样夏至对应的数就合称为“地二”,同时夏至在四象中为“火”,合起来就是“地二生火”。


然后是天三生木,河图上的位置是在春分。地四生金,河图上是秋分的位置。这时我们就要注意,同样就生数来说,冬至到夏至的这个区间,生数为天,冬至是天一生水,春分是天三生木;夏至到冬至的区间,生数为地,夏至是地二生火,秋分是地四生金。这说明什么?天为阳,地为阴,是不是冬至到夏至期间,是太阳不断靠近的过程,是地球上阳气不断增长的过程?而夏至到冬至期间又反过来了,是阳气不断衰减,阴气不断增加的过程?所以天地以谁为生数,反映了期间阴阳的此消彼长、你进我退的关系。而这个相互对立的关系是谁造成的呢?就是日地的相对运动。


所以,河图的本质是什么?是把圭表测日的结果转移到一个日地相对运动的模型里来了。河图反映的是太阳和地球的相对位置关系,这是阴阳变化最原始的原因,所以易学研究者把河图称为“先天之图”,相应的就把洛书称为“后天之书”。因为洛书体现的已经不是日地相对关系,而是地球上的实际寒热,是阴阳互动的结果。比如冬至的时候是天一,夏至的时候就不是天七而是天九了。从河图到洛书,数字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河图的数字主要表达次序,而洛书的数字则能反映程度。也因为洛书反映的是阴阳互动的结果,所以我们在使用的时候,主要用的是后天洛书和后天八卦。能不能理解这一点,对能否顺利进入易学的门内,至关重要。


洛书



河图反映日地相对运动,但是我们也感觉到太阳开始向我们靠近,也就是冬至之后,天气反而是最寒冷的,也就是说,地球上的寒热变化跟日地运动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古人发现这一点之后,就把先天河图之数略作调整,形成“后天洛书”。先天之数的规律在于“相对”,相对用的是减法,减法的结果都是五,“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间相差五,“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之间也是相差五,等等都是这样,这符合“日地相对运动”。后天之数的规律在于“日地相合”,用的是加法,如果把洛书之数画直线连接,直线都要通过中间的五,那么每三个数的和都是十五,这种相合,说的就是实际的寒热是地球太阳共同作用的结果。


做以上简单分析,现在我们回头看,《洪范》所排列的五行次序,使用了河图的五行次序,而河图的五行次序,反映的是阴阳的产生原因和相对关系。我们可以说,太阳和地球的相对运动是我们现在已知生命的总成因,如果考虑生命的事情,就有必要把这个总成因放到最优先级的位置。我想,这是为什么《洪范》把五行放在九畴之第一位置的原因。从中,也能看到我们古人的政治观,是以天道规律作为基础,进行人道的治理。不得不想起老子说的那句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可见,古人的政治观念是有“天下大同”的意味在里面的。


当然了,我们现在学习五行,了解五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医学原理。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叫做“医易同源”,有一个共同的源头,而我们现在就是在讲这个源头。源头能够理清楚,今后的学习就可以“一泻千里”。



微明道医堂带您学中医——食疗课,欢迎您的加入!


食疗课第二期报名已开始,详情请点击下列链接。



第二期食疗课开启报名喽



报名扫码加微信:



微明道医学堂

扫码关注公众号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微明学堂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