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食疗课】第十一讲:五行解密(三)——五行的诞生(选修)




点击链接,查看上下文


1.【推介】带你学中医系列公益课程之——食疗课

2.【前言】反思疫情话⻝疗——写在中医⻝疗课之前

3.【食疗课】第一讲:学着喝水(一)——人需要的是津液,而不是水

4.【食疗课】第二讲:学着喝水(二)——喝什么水,以容易消化为标准

5.【食疗课】第三讲:学着喝水(三)——喝水还有很多更灵活的方式

6.【食疗课】第四讲:学着吃饭(一)——五谷最养人

7.【食疗课】第五讲:五行解密(一)——人类最高端的道易思维(选修)

8.【食疗课】第六讲:学着吃饭(二)——从春季养生粥谈“春季养肝”

9.【食疗课】第七讲:学着吃饭(三)——不得其酱,不食

10.【食疗课】第八讲:五行解密(二)——圭表以及四象的产生(选修)

11.【食疗课】第九讲:学着吃饭(四)——改刀

12.【食疗课】第十讲:学着吃饭(五)——养心之前先识心





【食疗课】第十一讲:五行解密(三)


为你打开进入中国文化的大门


——五行的诞生(选修)





一、一二三四五



人类有一个思维误区,喜欢追问第一因,比如先有蛋还是先有鸡。如果以这种思维去解读《道德经》,那么就很容易把“道”神化,把道作为宇宙的第一因,认为“道”创造了宇宙。但是《道德经》25章告诉我们,“道法自然”。自然是什么?是本来就存在。从人开始认识这个宇宙的时候,宇宙就不知道已经存在多久了,所以宇宙是自然,本来就在。“道”法自然,就说明道是非自然的,是属于人的认识。也就是说,道,是人类探索自然产生的认识,是一种学问。所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里面的天、地、人,也都是人的认识所做出的定义。


道在意思上是等于整体的,这是“道生一”的含义。数字一,在中国文化里的含义是“全体”和“开始”,要跟现代数学“单个”的意思区别开。如果不区别,就看不懂中国文化,也弄不懂中国的术数学。有了这种认识,再去看数字排列,把一放在最前面,就很容易领会到我们古人的研究思维,是从“整体”开始的,叫“整体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我们很多中国人其实还一直保留着,做事情思前后、虑胜败、搞推演,总是力求从总体上把握好之后再行动。不过我们现在缺失了一些工具,比如《六韬》、《三略》等,导致我们的思维效率并不是很高,反而有点耽误了执行力。但是只要我们知道了这种思维方式的好处,工具我们是随时可以拿起来的。


说到“整体思维”,就不能不说中医。中西医的一大区别就是在看待人体的时候,切入点是整体还是部分。西医是部分的,所以会分很多专科;中医是整体的,会讲阴阳平衡,会讲一气周流,会讲上病下治,等等。有这种区别,其最底层的原因,就是东西方对“一”这个数字的理解完全不同。西方数字一,是单个的意思,一后面的数字,只是单个的累计,不断累计下去,只会无限增大,完全产生不了“整体”,在这种数理逻辑上发展出来的思维必然是割裂的。我们现在接受的数学教育,都是西方数学,所以在思维上,其实是更认同西医的。


宇宙在乎手



在《道德经》的第一章里面,我们看到老子并没有讲述这个“整体的一”,而是讲了个“二”,有和无,并说他们是“同出”的,同出自谁?当然是全体。难道还能自全体之外而出吗?整体一分为二,这就是“一生二”的含义。这种“二分思维”是“整体思维”的次生思维,之所以能够产生这种思维方式,来自我们古人观察宇宙的直观感受。《道德经》第21章,“道之为物,唯恍唯忽”,恍是明显,忽是无视。这段话表明我们古人观察宇宙的时候,依据能不能见,把整体分为了可见与不可见这两部分。


所以,在中国文化里,二,指有和无,是整体的二分。有和无,也可以说成是阴和阳。那么,二字的两画,哪个是阴哪个是阳呢?《道德经》41章,“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可见老子认为宇宙中,不可见的部分更为基础,有是在无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基础要画在下面,所以,下面的一画是无,是阳,上面的一画是阴。——说这些事情,有读者可能会感觉有些无聊,但是这真的很重要,不了解数字的真正含义,类似河图、洛书、两仪、四象、五行等中国文化的一些源头概念我们是解读不了的。


再看“二生三”。三为二所生,这里的思维方式既不是整体思维,也不是二分思维,而是交感思维。二为阴阳,阴阳的互动称为阴阳交感。阴阳的相互转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会有中间态,在二的中间加一画来表示这个中间态。这样,三就产生了。中间态并非固定,阴阳转化会有一个过程,那这个中间态就很难说了,几乎是无限的,所以后面又会说,“三生万物”。那么我们看到三这个数字的时候,中间那一横可以直接解读成“万物”,然后就可以想到“万物生于阴阳交感”,也要想到“万物负阴而抱阳”,负是背着,在上面,这不就对应上了二字上面一画是“阴”这个说法了吗?


同样以交感思维产生的数字还有五。五也是二以交感思维产生的。五的甲骨文,是二字中间夹着一个X,大家可以想一下,X是不是有互相勾连、相互转化的意思呢?所以,五这个字,含义直接就是“阴阳交感”。生命万物都是阴阳交感而成,所以,五在中国文化里有着很特殊的意义,往往代表着“养育”的含义,比如九五至尊里面的五,表明皇帝有负责养育万民的职责,其他如五行、五福临门、五谷丰登等等,太多了,再没有比五这个数字更加深入中国人的生活的了。把五理解为“阴阳交感”,以后我们就能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河图》中为什么把“五”放在最核心的位置。


从二产生的数字还有四,是以“二分思维”产生的。甲骨文里,四的写法并不是现在这样,而是四条横线。二是阴阳,是“两仪”,把阴一分为二,分为阴中之阴和阴中之阳,阳也可以分为阳中之阴和阳中之阳,这样“两仪生四象”,所以四这个数字的含义就是“少阳、老阳、少阴、老阴这四象”。从整体的一,到四象的分,经历了两次二分。西方数学从一到四,是一经过了四次累计。大家看,中西思维是不是非常不同?中国思维是基于整体的辩证思维,西方思维则是直线思维,累计思维。累计思维容易造成贪婪,美国那么热衷于在全球割韭菜,跟这种思维方式无关吗?


时间,会把思维方式刻印到我们的意识里。汉民族是最智慧的民族,这不是自吹自擂,而是有深层原因的。整体思维,立于整体,处理部分的事物,那么每个部分的处理,都会在方向上去合于整体。科学思维,没有整体的概念,眼睛里全都是部分,最后就会不知道方向是什么,造成自我的迷失。


在国家层面上,目前中国是整体思维的代表,美国是科学思维的代表。在全球化的道路上,如果让美国来领导,世界只能不断出错、纠错,越来越迷茫;如果中国来领导,则会真正的趋向地球村。两种思维孰优孰劣,在目前中美的国势竞争中已经很明显了,美国败亡只论早晚。中西医的未来走势跟中美之间的关系演化也必然是一样的。目前西医的优势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医学本身,而是外部力量干预造成的,中医人不必有丝毫担心。


看到优势的同时,我们也不能沾沾自喜,还要看到目前的危机。西方入侵中国已经超过百年,并且因为武力的强盛给中国人造成其文化也强盛的假象。不幸的是,新文化运动一干糊涂虫还真被这种假象迷惑住了,大力鼓吹中不如西。从其而转,到现在为止,西方文化成了中国教育内容的主体。这造成了中国人思维的退化,并且在大势裹挟下,在“身在庐山中”的局限下,在“谎言说一千遍就成为真理”的暴力下,我们丧失了判断能力。只有汉文化基因比较牢固的一部分人还在坚守着,坚信着,期待着转机。好在转机就要到了,美国败亡,崇洋媚外者就会失去根基,汉文化复兴将以此为契机。




二、《黄帝阴符经》



阴,按照物质的可见与否来分,是可见的,所谓“阴成形”。但是大家也不要把“阴成形”理解为“阴等于形”,而要理解为“阴促进成形”,这样,阴就有了力量属性。不可见的离散信息,在阴力的作用下,归拢到一个结构里面,成为有形物质,这才是“阴成形”的真正含义。


从成形的物质角度看,阴是把不可见的信息变得可见了。但是从原本的信息角度看,这些信息相当于是被收藏起来了,钱被装进钱包里了,你就看不见那些钱了,所以,阴又有“隐藏”的含义。我们说阴险、阴谋这些词语的时候,实际上用的是阴的“隐藏”含义。《黄帝阴符经》这个题目里的“阴”,也是隐藏的意思。


符,最初的含义是“刻录”,比如画画、写字,都是用某种工具进行刻录。在古人那里,刻录下来的内容都比较重要,是某些重大事件的记录。所以,符,可以引申出“标记、记录”的意思。


阴符,合起来,就是对隐藏的东西做一个标记,我们就能认识它了。比如我们前面说的“土圭测日”,就是对“太阳运行规律”这个隐藏的东西做一个标记。好,理解了这个题目之后,我们进入正文。

1、“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天,并非自然,而是人类认识的成果,是人制造出来的一个概念。那么,这是个什么概念?“民以食为天”,食物是怎么来的?我们古人已经认识到,是太阳给的。所以,在我们的文化里,天基本的含义是太阳,也会引申扩展为整个太空。


所以,观天之道,就是观察太阳的运行规律。执天之行呢?不难理解,就是按照太阳的运行规律去办事。办的什么事?除了种地还有什么更重要的事呢?时至今日,种地仍然是我们社会活动中最重要的事情,只是不缺饭吃的人们往往会忽略这一点,正如,只有便秘的人才会感觉到“哗啦”是多么幸福。


尽矣,按现在话说,就这么点事儿!有点野牛迁徙——牛轰轰的感觉啊!这得多自信呐……


地球晒太阳



2、“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带着自信,接下来的结论斩钉截铁,“所以,能够把握天上的五贼,就能繁荣昌盛”。——坏事了,看似一切尽在把握,结果抛出来个“五贼”这么云山雾罩的词儿糊弄人?怎么跟中医似的?其实还真不是,只是现代人,都把五理解为“五个”的含义了,南某人就将五解释为“命、物、时、功、神”。更懵。


当时的人,根本没有现代数学的概念,对五的理解,原汁原味。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五是“阴阳交感”。阴阳,是个大概念,具体到这儿,太阳为阳,地球为阴,这样五就有了“日地互动”的含义。很好理解啊!庄稼,下面靠着地,上面靠太阳。但是,经文说的是,“天”有五贼,可见五主要指的是太阳。然后,太阳怎么就成了贼呢?贼是隐蔽的,偷摸的,也就是说,太阳不好琢磨。正因为它不好琢磨,所以题目里说它是“阴”,才有了“土圭测日”那样的行为。


我们前面也说过,五有“养育”的含义,这里呢,又说了五有“太阳”的含义。实际上,这两个含义也是互通的,地球上的生命,全都是碳基生命,全部都是太阳养育的。知道了庄稼是太阳养育的,那么把握了太阳运行规律,不就可以快乐地种地了么。


太阳的运行规律是什么?太阳是五啊,太阳的运行规律不就是“五行规律”吗?尽矣。


3、“五贼在乎心,施行于天。”


五贼在乎心,就是已经掌握了太阳的运行规律。施行于天,就是把太阳运行规律往整个宇宙去扩展。为什么要扩展?就是看看太阳的运行规律适应不适应太阳系之外,如果适应,那么说明这个规律真的是个普遍规律了。是不是普遍规律,意义非常重大,它能决定这个规律的应用范围。结合后世人们对五行规律几乎无孔不入的扩展应用,我们可以知道,古人的检测是成功了的,五行真的是个普遍规律。


五贼在乎心,施行于天。这句话能说明我们古人严谨的研究态度,不是拍脑门得出来的。也由此看到,“土圭测日”,以日作为切入点,上连宇宙星汉,下接地球生命万物,真的是非常巧妙的研究思路。


4、“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这句话说明,我们古人将“五(太阳)行规律”“施行于天”进行检测的结果是成功了的。宇宙是全体宇宙,万化是地球上的生命万物,他们都符合这个规律。这个规律是谁发现总结出来的?是圣人。手是圣人之手,身是圣人之身。


要理解“宇宙在乎手”这句话,有必要借助“女娲伏羲图”。在这个图里,我们可以看到女娲手里拿的是“圆规”,伏羲手里拿的是“矩尺”,说明我们古人为了观天,不仅发明出了“土圭”,还有“规矩”,甚至还有陶寺遗址观象台上那个不知名的有缝隙的墙。所以,宇宙在乎手这句话,实际是说,圣人用工具可以掌握天道运行规律。


掌握了规律之后,就可以指导人们去种地,指导人们的其他社会生活。只有圣人有能力掌握规律,所以说“万化生乎身”。万化,指有生命的万物,更指人类与庄稼。因为只有庄稼与人类需要指导,其它生命并不需要。千万不要走到“神创世界”的邪道上去。


五行规律作为全宇宙的普遍规律,应用非常广泛。所以《黄帝阴符经》在历史上有角度非常多的解读,有人认为是纵横家之书,有人认为是内丹术之书,有人认为是兵家之书,都可以,你需要什么就把它解读成什么,因为是普遍规律。但是无论做什么解读,都不要忘了根是什么,那就是天道。人只是宇宙里面的小小过客,不要自大到把人道凌驾于天道之上。


同时也因为规律的普遍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容易让人认为它也充满了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科学的大敌,因为科学是追求确定性的。所以,中西文化在天然的属性上就是敌人,难以调和。那么你支持谁?


能不能看到今天的科学在推翻昨天的科学?能不能预测明天的科学会推翻今天的科学?有人会说,这正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就是要不断否定。那么请问,你要让我们活在一个不断被否定的世界里吗?有人说,西医比中医的科学之处在于,中医几千年未变,而西医是在不断变化进步的。那么请问,不需要变为何要变?不断变化进步也不正能说明其本身有诸多不足之处吗?你期待着西医的完美,但是未来的理想不能用现实的牺牲去满足。


再回头看,追求确定性的科学,实际上是真正充满不确定性的。而貌似不确定的中国文化,却有个最确定的天道内核。醒醒吧,科迷们。


《黄帝阴符经》里面关于对天道的认知和把握部分就到这里了,往下就是应用部分,我们不在本文解读,有必要的话,会另外开文。




三、木火土金水



五行,木火土金水。


四象,木火金水。


区别,五行比四象多了一个土。


四象,我们已经很清楚,是“土圭测日”中,对太阳阴影的分段描述,是个时间概念。四段时间,组成一年,这样看上去,四象已经是个闭环。这种情况下,如果说土是插入的,那么逻辑上就不通,因为它会破坏时间的年度闭环结构。所以,推理起来,土需置于四象之外。


在这样一个逻辑前提下,我们考虑四象与土的关系的时候,需要想一下“土枢四象”这句话。土枢四象的逻辑里,土与四象是上下级的关系。如果我们能够梳理清楚他们之间是如何产生的上下级关系,那就好理解多了。


“土枢四象”,说明土是四象产生的驱动力。接下来只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就可以。第一,四象的实际驱动力是什么?第二,这个驱动力是如何转换为土的?


1、四象的实际驱动力


这个问题我们在《五行解密2》里详细说明了,四象是在地球上产生的,而之所以能够产生,又是因为太阳的照射。而且还不是简单的照射,太阳与地球之间特殊的空间关系是决定性因素。试想,如果太阳一直直射赤道,还会产生四季的变化吗?我们还会有年的概念吗?不会有了,我们的时间感觉就剩下了白天黑夜,可怕啊。好在地球绕着太阳转的时候是倾斜的,有黄赤夹角。这样,太阳直射地球的角度,就会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地球上才能产生四季的节奏。


吃饭的时候,如果手里拿的馒头烫手,我们会在两个手之间来回倒腾。沙漠里有种小蜥蜴,在灼热的沙面上,四条腿总是轮流抬起来,因为它感觉有点烫。在太阳的照射下,地球也感觉有点烫啊,不停地侧一下身子,不要老晒一个地方。


四象产生的驱动力,我们可以这样总结:地球晒太阳。





黄赤夹角

我们都知道,地球有个赤道,赤道与地轴是垂直的。但是这些都是概念,实际上地球本身并没有轴。那么这个概念是怎么产生产生的呢?也是来自于观天象。在观天象的过程中,我们古人发现一颗极为特殊的星星,它在天空中的位置从来不变,总是处于正北方。这可太罕见了,它被命名为北极星。人类认识到地球与北极星之间的特殊关系,就在地球与北极星之间连线,这条线就成了地轴。垂直于这条轴的地球最大平面命名为赤道。大家也都听说过“黄道吉日”这个说法,那么黄道又是什么呢?它是阳光直射地球的平面。也就是说,把地球与太阳进行连线,平行于这条线的地球最大平面就是黄道。这样我们就能看到,黄道是不固定的,冬至的时候在南回归线,夏至的时候在北回归线,而春分秋分的时候,黄道与赤道是重合的。除了春分日秋分日,都是有夹角的,称为黄赤夹角。





 河图



2、地球晒太阳转化为土


地球晒太阳,是个大景观,大到没法看。聪明的古人弄个小地球,就是“土圭”。太阳晒地球,跟晒土圭,有区别吗?完全没有的。圭,我们都已经知道是测量太阳运行规律的工具,那么这个字是由两个土字组成的,土是什么意思呢?看甲骨文,土字下面一条横线,上面一个圈,横线是地,圈则是测量,所以土的初始含义是测量圈地时候所使用的工具。


《周礼·地官·大司徒》:“凡建邦国,以土圭土其地而制其域”。土其地而制其域,土就成了动词,测量的意思,是从“测量工具”引申出来的。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土圭不仅是测日的工具,也是测量土地的工具,也就是说,土圭具备了“刻度”功能。而刻度的产生,拍脑袋定的吗?肯定不是,其实也是在测日的过程中确定出来的。


如果说“圭”是太阳照射“表(立杆)”产生的影子的整体,那么,土作为圭的一半,也就是“半圭”,可以引申为影子的一部分,而且这一部分还不能确定是哪一部分,可以说是任意一部分。这种不确定性,就赋予了土“动态性”的含义,对应着“地球晒太阳”的时候,地球不停侧身的动作。


这样分析下来,其实土的含义,跟“地球晒太阳”完全对应上了,我们可以直接就把土理解为“地球晒太阳”。你用这个含义去看河图,那么就会发现河图中央的“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正是“地球晒太阳”的形象。


3、阴阳五行,时空一体化


地球晒太阳的过程中,会产生诸多的生命现象。用有和无的角度来看,这是个无化为有的过程。阳光是无,化成的有,是植物,然后以植物为食物链的基础,才繁衍出诸多生命。


从地球生命的繁衍看,植物常年生长,造出更多的食物,就能养活更多的动物,生命就会无比繁盛。但是有可能无限吗?地球的面积是有限的,能容纳的生命数量就会有极限。出于自保,地球不会无限繁衍,所以他会有节奏地进行生杀。我们局限在太阳系里,太阳是不动的,那么地球的生杀就是通过他自己的侧身动作完成的。歪到这边,接收的阳光更多一些,以春夏而生;歪到那边,接收的阳光少一些,以秋冬而杀。


生,是无化为有;杀,是有化为无。


在“道易思维”中,道,是宇宙整体,这个整体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而变化称之为易。易,包括空间的变化,也包括时间的变化。阴阳变化,是空间之易,比如无形的阳光转化为有形的植物,而植物又能转化为动物运动产生的不可见的热量。五行变化,则是时间之易。空间的转化会有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时间,那么五行显示的就是过程规律。


如此,阴阳五行,就是宇宙大道规律的时空一体化的总结。中医以“阴阳五行”作为基础理论,既可以把握人体的空间变化,也能把握空间变化的进程,如此则一切尽在把握中。还有什么能脱出时空之外不成?


4、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的关系


有人会说,阴阳五行这么野牛迁徙,怎么造不出原子弹?实际上,理论越基础,离实际应用就越远。都知道手脚细胞是受精卵转化来的,但是受精卵还是受精卵的时候,根本就长不出手脚来。高楼的地基,既不能停车,也不能住人,但是高楼能没有地基吗?


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就是给卵细胞受精,就是给高楼打地基。至于应用,完全不必着急。从现在的资料看,缺乏的不是应用,而是应用所依据的原理。中医的针灸、食疗、草药这些应用资料缺吗?一点都不缺,比古代多多了。但是大家都能用得好吗?如果都能用得好,还会存在中西医之争吗?用不好原因在哪里?不就是因为缺失了最基础的原理吗?原理不熟,病机分析不透彻,如何决定使用什么方法?


“学医三天,天下无不可治之病;学医三年,天下无可治之病”。这是对当前医术困境的描述。而医术之所以面临这样的困局,就是因为缺乏了医道的支撑。现代人浮躁啊,焦虑啊,总想万丈高楼平地起,但是如果真的就是“平地”,它牢靠吗?


不论是什么学科,它的一些基础概念,都是进入这门学科的钥匙。所以大家大可不必着急,先把钥匙配好,配的严丝合缝,门一转就开。





微明道医堂带您学中医——食疗课,欢迎您的加入!


食疗课第二期报名已开始,详情请点击下列链接。



第二期食疗课开启报名喽



报名扫码加微信:



微明道医学堂

扫码关注公众号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微明学堂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