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食疗课】第十讲:学着吃饭(五) ——养心之前先识心




点击链接,查看上下文


1.【推介】带你学中医系列公益课程之——食疗课

2.【前言】反思疫情话⻝疗——写在中医⻝疗课之前

3.【食疗课】第一讲:学着喝水(一)——人需要的是津液,而不是水

4.【食疗课】第二讲:学着喝水(二)——喝什么水,以容易消化为标准

5.【食疗课】第三讲:学着喝水(三)——喝水还有很多更灵活的方式

6.【食疗课】第四讲:学着吃饭(一)——五谷最养人

7.【食疗课】第五讲:五行解密(一)——人类最高端的道易思维(选修)

8.【食疗课】第六讲:学着吃饭(二)——从春季养生粥谈“春季养肝”

9.【食疗课】第七讲:学着吃饭(三)——不得其酱,不食

10.【食疗课】第八讲:五行解密(二)——圭表以及四象的产生(选修)

11.【食疗课】第九讲:学着吃饭(四)——改刀





【食疗课】第十讲:学着吃饭(五)


——养心之前先识心





一、再论“天人合一”


现代科学,一直在追求普适规律,试图发现、整理出一个规律,能放在全宇宙都适用,只是到现在都一直没找到。但是,在历史上,他们曾经非常接近成功,只是自身的局限性导致与成功失之交臂。科学史上最接近成功的理论是在热力学“熵”概念基础上发展的统计物理学“熵”。


专业的科学名词我们不用理会太多,把握住核心含义即可:熵是系统的混乱趋势。这个混乱,是相对于这个系统的稳定性来说的。比如说太阳,一直释放光和热,等到某一天释放完了,太阳这个有结构的物质也就不存在了。所以,熵理论最后的指向是物质的破灭。反之,还有个负熵理论,按照“熵理论”反向理解,就是物质的组建,但是这一理论没有发展很成熟,也就是说,科学界没有确定,太阳在不断消耗自己的过程中,有没有得到补充。


虽然负熵理论没有发展成熟,但是意思很清晰,我们也可以做个基本的归纳。熵理论是构成物质的原子信息无序化,最终会脱离物质的结构而逃逸,那么这个物质也就消失了。负熵理论则与之相反,是离散的原子信息不断向某个结构汇聚,最终全部结合,形成内在于这个结构的物质。如果现代科学能把这两个理论统合起来,那么他们就很接近于发现全宇宙的普遍规律了。而这个规律,中华先人早就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提出了。


老子在其《道德经》中说“无欲,以观其眇;有欲,以观其徼”。如果用原子信息来说,眇,知道有东西存在但是看不见,这是信息的离散状态,没有结构,观测不到,命名为“无”;徼,是物质的边界,有了边界,说明它就具有了结构,这个结构把离散的信息聚拢起来形成了物质,能观测到,命名为“有”。有和无“玄之又玄”,变来变去,也就是说信息在聚合态和离散态之间来回变化,以这种机制演化了宇宙万事万物。老子说“反也者,道之动也”,其中的反,反复之意,就是有和无的来回折腾。


爱因斯坦为什么要读《道德经》?他从里面看出了什么?我们可以通过他的相对论来略窥一二。“狭义相对论”之前的科学界,认为空间就是空间,时间就是时间,谁也不影响谁,是各自独立的绝对存在。但是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里,以“光的运动”作为切入点,重新定义时空,并做出了时空一体化的结论。这刷新了当时科学界的宇宙观,当时的人们都懵了,what?但是,发挥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原子弹造出来了。


喜欢刷新的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的认识跟《道德经》有没有关系?信息的“有”状态和“无”状态之间的转换,是信息空间状态的变化,那么两种状态转化之间,用不用经历时间?所以《道德经》的“有无观”正是时空一体的宇宙论。爱因斯坦内心之中对《道德经》的个人看法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理论的近似性上,他应该是受到了启发,并试图把《道德经》的思想转化为数理语言。


再看广义相对论,其核心观点是所有质量足够小的测验物体在同一引力场中以“同样的方式”运动。《道德经》告诉我们,组成“无”的信息和组成“有”的信息,是相同的信息,两者的区别就在于这些信息,有没有结构化。那么这个结构化跟“同一引力场”难道不是同一个意思吗?笔者认为“同一引力场”就是原子信息能够聚拢起来形成结构的原因。卡尔良相机曾经拍摄到,植物叶片切掉一部分之后,叶片完整的“引力场”或者说“结构”仍然存在,而一个叶片完全长成之前,一个完整的信息结构也先于实物而存在了。实物叶片的成长过程,好似就是往这个结构里面填空。


 叶片的“幻影”



现代科学在努力靠近《道德经》的宇宙观,但是想要完全符合,没有可能。因为现在科学的基础——数学,本身就是错的,他错就错在是反自然的。现代数学中有零,但是自然界存在真空吗?现代数学中,一个圆,无论多大多小,在数学推算上,结构是一样的,但是自然界有结构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吗?现代科学的实验方法也是错的,比如统计学,在观测分子运动的时候,没有办法观测到全部分子,就只能择取一部分,统计这一部分的数据制作成模型,然后以此模型作为整体模型,认模型为真相。这不是很荒谬的吗?炒股的时候,有谁依据一个数学曲线模型百战百胜过?量子理论出现后,现代科学连数学模型也制作不出来了,所以现在科学实际上陷入了整体迷茫中。现代科学基本上就是在一个错误的地基上盖高楼,貌似高大辉煌,但是当其理论与自然越走越远,坍塌只会在一瞬间。


 不算贵的“炒股利器”




与之相反,完全诞生于自然的中国数字里面,是没有零的。只有从一到十,这十个数。道生一,而道,法的是自然,所以中国的数字一,实际上是指整个宇宙自然,一个完整的宇宙称为“一”。而这个宇宙又是运动变化的,其间存在两个最基本的空间变化,就是有和无,如此,在运动性上,整个宇宙分为有和无,此为“一生二”。有和无相互转化,会经历时间,就会存在一系列、无穷多的中间态,而中间态就在有和无的“二”中间加一道,这就有了“三”,此为“二生三”。


万物变化的基本原理架构就这样搭建起来了,之后就是三生万物。所以中国的起始数字是一,而这个一作为起始数字,又能表明中华先人看待宇宙的一种整体观。从整体再往下分,这是一种俯视的研究路径。而现代科学呢?从下往上走,试图以局部研究领略整体,那难度真不是一般的高。试想啊,把宇宙看作一个盒子,一个人站在盒子外面看,一只虫子在盒子里面探索,哪种方法能更好地认识这个盒子呢? 


 内外之观

 


《道德经》的“宇宙有无论”,先把握了宇宙整体,并从中抽取出整体的规律。能够适应整体的规律,自然也就能够适应这个整体里面的所有部分,所以有无论就成了能够注解万事万物的普适规律。即便是以现代科学看,这个规律也站在了科学的顶点。这个规律适应宇宙整体,适应万事万物,当然也能适应于人,这样以这个规律贯穿起来,中华先人发展出了“天人合一观”。


 

或许有人对此存疑,这个规律真的能适应万事万物?举个例子,我现在写文字,是不是我脑中的无形信息以文字做承载化为一篇有结构的文章?这是不是无化为有?读者读了之后,把文章包含的信息提取出来,这篇文章就不再有用,这又是不是有化成无?再说吃饭,一个馒头,是有吧?你把它嚼碎了,分解了,分解成能量,是不是有化成无?能量被身体吸收,转化为细胞结构内的物质存储起来,是不是无化成有?你再消耗这些物质,转化成能量供你运动、思考,这是不是有化成无?

 

如此复杂的过程,《道德经》用“有”和“无”,仅仅两个字就道尽了,比之于“熵增”和“熵减”理论,多么简洁。当然有和无,在中国文化中,有另外两个相等的字,就是阴和阳,“阴成形,阳化气”,“有促进成形,无促进化气”,所以“阴阳论”和“有无论”之间是可以画等号的。中医以“阴阳”作为理论基础,是根子上的正确,是绝对正确,是永远正确,岂是“今天推翻昨天”的西医理论能比的?

 

2016年,科技部发布《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把“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作为132个基准点之一,引起了全民轰动,网民互怼互撕。现在看来,有些中国人迷信现代科学,对中国古代文化不解真意,无知的情况下以有知自居,不知道作为中国人的脸皮要丢到哪里去。我希望没有真的丢到地上去,而只是丢在了脚尖上,想要的话,挑回来。

 


科技部催生科学与迷信的大争论



如果说“有无”或者“阴阳”是信息运动变化的空间论,那么“五行”就是信息变化的时间论。五,按甲骨文看,字源在二,二是“阴阳”,在二之间加入一个“X”,表明阴阳的相互转化;行,则是过程的意思。照这个解释看来,我们理解五行,绝对不能脱离阴阳,五行的最根本含义并不是“木火土金水”,而是“阴阳转换的过程”。《黄帝阴符经》里说,“天有五贼,见之者昌”,那么我们想,如果真能把握住“阴阳转换的过程”,按照规律去办事,事情会办不好吗?


当然,我们也不是说“木火土金水”不是五行。五行是个过程,本来这个过程是连续不间断的,如果完全把握,会产生非常庞大的数据,庞大到任何电脑任何人脑都会死机。为了能够把握,就有必要把过程合理简化,把过程进行分段表达。而“木火金水”就是一种分段表达方式。注意啊,我把“土”择出来了,也就是说,土不是转换的阶段,而是制造阶段的原因,也可以说是动力,此所谓“土枢四象”。既然四象为土所枢,那么我们搞明白四象,是否就可以顺藤摸瓜,把造成四象的原因,也就是“土”的含义,给确定下来?具体的推理过程,我们有另文《解密五行》专论,在此不展开。


土枢四象


按照阶段说,木和火,是阴化为阳的两个阶段,金和水,是阳化为阴的两个阶段。大家看看,还是一分为二的路数——道之一,二分为阴阳;阴阳之二,二分为四象;四象,二分为八卦。不断二分的过程中,是认识的不断细化,是数据的不断扩展。也明确告诉我们,我们先人的思维方式是从上到下的,从整体到部分的,有别于现代科学的“从部分到整体”。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到这种区别的价值,就很容易落入“以现代科学否定中国文化”的泥坑里去,当然也容易落入“以西医否定中医”的泥坑里去。


研究方法的正确,决定了我们的“天人合一观”的正确性。“天人合一观”的核心在于宇宙与人体遵循同样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道,就是道细化后的阴阳五行,甚而乃至八卦、六十四卦。这全都是自然规律。但是现代人理解的“天人合一”是什么呢?是西汉儒生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要是地震了,说明天子干了什么错事”。这当然是荒谬的,汉武帝差点因此砍了他的脑袋。我看,应该砍,妖孽当然砍之而后快。也可见,儒家对于我们中国,真不是什么好东西,太能祸祸了。


中国文化在老子之前,传承算是很好的,天道文化原汁原味。但是随着东周太子“公子朝”盗取皇室图书“奔楚”逃避篡位者的追杀,皇室藏书流散于民间,被民间私学肆意解读,催生了“诸子百家”的产生,从那以后,一切都乱了,天道文化被诸多等而下之的“流俗文化”所掩盖,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大退化。第二次则是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提出,比第一次还厉害,直接把“天人合一”给妖魔化了,其流毒一直延续到今天。现在很多人,反对将“天人合一”作为公民基本科学素质的时候,脑袋里的“天人合一”实际是“天人感应”,笑话一般的误解,却满含历史的悲哀。


我们今天重提“天人合一”,一定要把“道”,把“阴阳五行”揣在心里,把“规律的统一性”揣在心里,才能不会产生误解。把握这个规律,使用这个规律,则“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二、什么是中医



医当然好理解,但中医是什么呢?到目前为止,笔者还没见过对中医的正确解释,因为“中”字,就没有被正确解读过。要了解中医,就得了解“中”。


中字,目前的文献中,最早见于《尚书·尧典》,在这篇文章中,记录了尧帝传位给舜帝时候的情景,尧帝对舜帝说:“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在这句话里,“中”似乎是一件物事,是可以被拿来用的,如果我们能知道被拿来干什么用,自然就好确定“中”是什么了。被拿来做什么用呢?就是上一句话,“天之历数在尔躬”,意思就是制定历法的担子就交给你了。


禅让



有疑问吗?须知古代“民以食为天”,食怎么来呢?主要靠种地吧?怎么把地种好呢?最重要的是播种的时间要合适吧?要把握播种时间,不靠历法靠什么呢?所以,在古代,种地是第一大事,历法则是大事中的大事,为第一要事。有能力制定历法,就会成为万民之主。三皇五帝,能成为万民之主,最核心的能力就在于能制定历法。而制定历法,就需要观测太阳,掌握太阳运行的规律,因为庄稼的生长主要靠着太阳。观测太阳,是“观天象”的核心,能读懂太阳,能读懂天象,这样的人被百姓所推崇,形象地称之为“老天爷的亲儿子”,也就是“天子”。那么天子靠什么读太阳、读天象呢?有一套工具,称之为“中”。


中,这一套工具到底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以前的人回答不了,是有原因的,因为这一套工具在2003年才出土。2003年,中国考古人员在山西“尧帝都城”陶寺遗址,发掘出“观象台”,它由13根夯土柱组成,呈半圆形,从观测点通过土柱狭缝可以观测到日出方位。考古队在原址复制模型进行模拟实测,从第二个狭缝看到日出为冬至日,第12个狭缝看到日出为夏至日,第7个狭缝看到日出为春分、秋分。


多么精密的仪器!4700年前,能准确测定四时非常不容易,这样的仪器,包括其所在的天文台,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而他被命名为“中”,中字,像不像一缕阳光穿过一堵有缝隙的墙壁呢?通过“中”,能读懂天道,那么这个中,像不像老天爷的嘴巴?中原人在同意或者答应某件事情的时候,喜欢说“中”,是不是模仿老天爷,表达自己完全、非常确定的意思呢?


陶寺观象台



这样,“中”字的意思我们就确定来了:中,是我们古人把握天道的工具,稍加引申,他自身就含有了天道之意。中国,是天道之国;中医,是天道之医。所以,不懂天道,能叫“中医”吗?中医黑们,你们心心念念要消灭的是什么啊?是先人的呕心沥血,是养育我们数千年的农业,是我们中国人的立身之本,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文明啊!你们连一座城市的古建筑被拆除都不能容忍,却能硬起心肠推倒我们中华文明的灯塔吗?


天道文化,传至今日已经非常稀薄,典籍了了,最精简的表述在《黄帝阴符经》,最充分的表述在《道德经》,最具体的表述在《黄帝内经》。天道,是中医的根;《黄帝内经》,则是中医的本。无根,本不立;无本,根不伸。有志于中医的人们呐,让我们一起回到根本,一起重登中医大道吧!



三、天道读心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刺法论》


对心的这个定位,历来解读错误。错误之处在于,以后世“君主”的含义误读了《黄帝内经》成书时的“君主”含义,忽略了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关系。


《内经》成书时代,中国政治为天道治世,所谓“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彼时,君主即天子,是天道的代言人,是天道与人道之间的联系纽带。老子所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人道易偏而以天道纠之,是那时人们的共识。所以天子的地位就很特殊,在普通人看来,天子就是天道的代表,但是天子毕竟也是人,也处在人道之中。所以天子的地位实际怎么样呢?人道之顶,天道之下。只认作人道之顶是不行的。


五行之中,土枢四象。心是四象之火,当然同样被土所枢,说明心在脏腑中地位并非最高。也因为这句话,五行之中我们也可以分出个天道、人道来,那么土自然是作为天道的,木火金水这四象,则属于人道,人道被天道枢转。这样一来,心作为君主之官的含义就清晰了,只是四象之君主。


在政治中,君主得天道而后传之于人道,《内经》中有同样逻辑的一句话,在《素问·玉机真藏论》中:“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如果我们把脾,类比于天道,那么“心受气于脾”的逻辑就是君主得天授道。君主得天授道之后,将天道宣之于人道,在人道看来,天道自君主口中而宣,此谓“神明出焉”。


大家请仔细点,“神明”自君主口中宣,这不等于说“神明”是君主生的,实际是天道给的,《灵枢·大惑论》中也说,“心者,神之舍也”,也就是说,神,只是住在心这个房子里。那么神从哪里来的呢?我们已经给出了答案,土(脾胃)就是天道,神既然是天道给的,也就等于说是脾胃给的,“心受气于脾”正说明这一点。还有没有更牢靠的证据?有。《灵枢·平人绝谷》中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水谷之精气不正是脾胃所化吗?


这里,我们好像在解决一个很大的难题,就是很多人都很迷惑的“神”,到底是什么意思。历来我们都把“神”看的很玄乎,虚无缥缈、超乎寻常、不可思议,以至于解释不清,在《道德经》里遇到“谷神不死”这样的话就要死机。但是,《内经》给我们的答案,玄乎吗?神不过只是“水谷精气”。


“水谷之精气”也难以理解?吃饭之后,我们都会拉屎吧?如果说粮食跟屎之间有什么截然不同,那就是“谷气”,被提取出来了。那么,谷气就是营养咯?也不是,因为大便里面也有营养,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但是要注意不要吃,孔子八不食里说了味道难闻的食物不吃,我们不能见营养就吃)。那到底是什么呢?说玄乎点,就是天地之精华。说实在点,就是宇宙结构。


太阳系的单螺旋结构



我们提到过,宇宙三件事,信息、结构与通信。诸多分子、原子甚至波都可以称之为信息。如果没有结构,这些信息就都是离散的,信息要想聚合起来就需要结构;反之,如果结构遭到破坏,信息也会重新离散。那这个结构是什么呢?从大的来看,银河系、太阳系都是螺旋结构;从小的来看,一个细胞、一个细菌,也具有这种螺旋结构。这个结构如此普遍,所以笔者称之为“宇宙结构”。但是也要清楚,上面说的大小两种螺旋,是有区别的,大螺旋是单螺旋,而小螺旋则是双螺旋,这大概就是非生命物质与生命物质的区别。而笔者所谓的宇宙结构,是指单螺旋。


生命的双螺旋结构



中华先人对单螺旋和双螺旋是有认识的,并起了名字,单螺旋叫做“神”,双螺旋叫做“精”。也并非笔者胡说,是有证据的。《灵枢·决气》中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两神相搏相合,是不是两条单螺旋组合成双螺旋?《素问·天元纪大论》中说:“神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我们大致可以认为:气,信息的离散态,有单螺旋在发挥作用促进离散;形,信息的聚合态,也有单螺旋在发挥作用促进聚合。单螺旋就是“有无相转”的核心机制,我们古人把这个核心机制称之为“神”。


 DNA指令



“常先身生”又是什么意思呢?卡尔良相机拍摄到,一个叶片,在实体未出现之前,已经存在了一个能量态的树叶,在实体破坏之后,能量态的树叶依然可以短暂存在。树叶实体的生长过程,貌似就是往“能量态的树叶”里面去填空,我想,这就是所谓“DNA的指令性”,指令的内容就是模型,这个模型是“先身而生”的。所以,“精”等于DNA。


那么,水谷精气的意思就很清晰了,就是粮食细胞的生命遗传结构。双螺旋进入人体后,又被分解成单螺旋,精又变成了神,然后再被身体利用。我们人类好像就是在通过补充这样的结构来对自身结构进行维稳,所以人类只能吃生命。现代科学“负熵”理论也认为,熵,也就是混乱离散,是宇宙的常态,人体也服从熵定律,但是人也在主动做着一些能够“减熵”的事情,那就是吃生命。如此看来,“民以食为天”或许有着更深层的含义,就是人必须从食物中去获得天道支持。


以上解释有我推测的成分,去沟通古代经典和现代科学,还是一件挺困难的事情。但是以上推论貌似可以逻辑自洽,就姑且信之。现在就可以再回本节开头,重新梳理一下。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脾胃将水谷之精从水谷之形中剥离出来,并进行分离,获得能够用于人体的单螺旋结构,这个单螺旋称之为神。脾将此神传递给心,由心收纳,并通过血液循环把它传递给全身所有的细胞。细胞在收到神之后,吸收入自身双螺旋结构,来作为不断分裂的消耗补充,让分裂代数可以增加,从而保持细胞的活力,延缓衰老的进程。


以上梳理侧重于生理层面,但是我们也知道,神还有更重要的心理层面的含义。对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心理活动,思考、情绪等,也是信息的运动,而且这种信息的运动,属于一种“增熵”,也就是会导致我们的身体趋向离散、败坏的,也就是说对我们的结构是有破坏力的,这称之为“耗神”。






微明道医堂带您学中医——食疗课,欢迎您的加入!


食疗课第二期预报名已开始,详情请点击下列链接。


【推介】带你学中医系列公益课程之——食疗课


报名扫码加微信:



微明道医学堂

扫码关注公众号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微明学堂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