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食疗课】第五讲:五行解密——为你打开进入中国文化的大门(一)(选修)




点击链接,查看上下文


1.【推介】带你学中医系列公益课程之——食疗课

2.【前言】反思疫情话⻝疗——写在中医⻝疗课之前

3.【食疗课】第一讲:学着喝水(一)——人需要的是津液,而不是水

4.【食疗课】第二讲:学着喝水(二)——喝什么水,以容易消化为标准

5.【食疗课】第三讲:学着喝水(三)——喝水还有很多更灵活的方式

6.【食疗课】第四讲:学着吃饭(一)——五谷最养人



【食疗课】第五讲:五行解密


为你打开进入中国文化的大门(一)


——人类最高端的道易思维

(选修)



五行是我们中医最根本、最核心的东西,学不好五行,中医就精通不了,所以一定要下定决心拿下来。一时之间搞不明白也不要着急,还需要一点点耐心,拿起笔,记录一下关键词,画画图,还是不难弄明白的。


在人类思维的层次上,最高级的是道易思维,道易思维产生易象思维,再下为象数思维,再之下就是诞生工具科学的数理思维和逻辑思维。逐层下来,在创造的知识量上是递增的,但思维的穿透力度和可成长性,实际是递弱的。打个比方,人类的受精卵,在所有的细胞中应该是最高级的细胞,可以生化为任何一种细胞,这就像是道易思维;成长后发展出来的手脚,尽管工具性能大大提高,但是细胞已经失去了转化的可能性。可是现代人,不了解思维的流变方式,工具思想盛行也就罢了,但是以“手脚”去嘲笑“受精卵”,就只能在堕落的道路上走到无路可走。



所以,我们应该逆流而上。我们要说的五行,属于易象思维的层次,上则为道易,下则成象数,互相勾连,所以我们要从道易开始讲起,到象数结束,来解释这个问题。老子的《道德经》,数千年来一直被当作我们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我们就从他开始说起。


《道德经》的开篇,简明扼要地表达了“道易”这个宇宙最高律。他这样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道,在甲骨文中,是一个种地的人在一个十字路口的形象。种地,收粮食,在古代是头等大事,民以食为天。十字路口,就是古代的“行”字。所以道这个字,表面上看起来就是一个农民在走路的形象。道,在中国文化里,为本源,为至高。那么,一个农民走路的形象,是如何演变为本源、至高这样的存在的表达符号呢?我们可以想一想历法的产生。历法在最初就是为了指导农民种地的,所以农民应该走的路就应该是正确的历法。那么历法又是怎么产生的呢?来自于古人对天象的观察。天象,我们可以理解为宇宙是如何运行的。因此,道这个字的本义,就是“历法所标记的宇宙运行方式”,也可以说是“天道”。



名,甲骨文里,上面一个月亮,下面一张嘴巴,表示天黑了,互相看不见的情况下,大家用嘴巴沟通,比如遇到巡逻的守卫,可以自报名号,“我是二蛋子”,这样就不会误伤。所以,名的价值,就是在难以确定的环境中,增加一点确定性。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二蛋子,只是个语言符号,它并不真的是那个人,我们只是可以通过这个符号想到那个人。再比如月这个字,并不是月亮本身,而只是人对月亮那个东西作出的一个语言符号。所以,名,就是对实物符号化。可以说,我们大部分的文字,都是对实物的符号化。比如说,白这个字,甲骨文里就是个白米粒的形状,让人通过米粒知道白是一种什么颜色。白米粒进入勺子,表示有所归属,就成了“的”,你的,我的,“的”有归属的意思。对文字这些符号,我们可以用,但是一定不要认为文字等于真实,要不然,白马是马吗?文字上,白马是颜色加形状的描述,马只是形状的描述,是不能等同的。可是事实上呢?你看到一匹白马的时候能说它不是马吗?诡辩“白马非马”的公孙龙,在古代称之为“名家”,现代则称之为逻辑思维者。


白马非马


为什么说逻辑思维是一种低等思维呢?就是因为这种思维把文字与真实进行脱离,只在文字中打转转。庄子就喜欢调戏这种人,惠施用“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与庄子进行诡辩,庄子就用同样的逻辑“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来反驳他,用惠施的石头砸惠施的脚,让惠施体会自己逻辑的荒谬。事实上呢?庄子是在感知,惠施是在推理,貌似聪明,实则蠢笨,庄子就经常说,“哎呀惠施呀,你笨死了”。数理思维也一样,比如说1=1,自然界中存在一棵树=一棵树的情况吗?有两棵完全一样的树吗?所以啊,数理思维和逻辑思维,都脱离了真实,这种思维用到医学中,能不产生“标准血压”这种强令一个人=另一个人的东西吗?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我们赋物以名,就给了这个物以一定的确定性,以便于人类思维能够把握,但真实的事物实际上是在不停变化的,任何事物都时刻在“生长坏死”,是不确定的,也没有具有同一个名字,但完全相同的两个事物,所以“名”从根本上并不合道,不能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换句话说,“名是死的,物是活的”。老子说“非恒名”,就是在提醒,用名把握事物,想把握到真实情况,就得自行纠正名的确定性,而注意到真实的变化性。比如,2000年的你和2020年的你,其实完全是两个人,仅仅靠你的名字,完全不足以显示这种变化,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再比如月,为了跟上事物的变化,后来又多了很多月的名,上弦月,下弦月,望月,朔月,明月,隐月,等等。



可,带个口字,说话的意思,另外一部分是个支架,现代解读多数倾向于认为是祭祀时候摆放供品的案台。那么这个字,神案说话,意思是,女巫得到了所祭祀的天地反馈的信息。什么信息呢?是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就是“能行,放心大胆地去干吧”。为什么不是否定的信息呢?因为还有个相反含义的否字。否,上面是个不,下面是个口。不的象形文字,是一条横线下面悬挂着几条竖线,是结绳记事积攒了好久的样子,结绳记事记下来的很多都是教训,不要再重犯错误的那一类事情,这是不的意思,宣之于口,就是否。所以,可,是肯定,还不是一般的肯定,而是天地所肯定,是符合天道的。道法自然,自然,是事物没有受到人类意识界定的状态,是真实的状态,所以,我们可以把可字引申为“真实自然”。


老子做《道德经》的时代,为东周时期,那时候使用的文字,现在称为金文,金文与甲骨文是一类文字,甲骨文刻在动物骨头上,金文刻在金属器具上,文字的意思基本都还是造字最初的意思。这样,我们了解了关键的几个字的造字本义之后,就可以解读这段经文了——天道演化万物的真实状态,是变化;名是对道所演化的万事万物的描绘,先有道,后有物,再有名,所以,对事物最好的描绘,是要能让人从中体会到变化之道。


从上可知,我们这个世界,最大的真实就是变化。认下这一点,进而去把握变化的规律,就是“道易”思维。那么,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呢?老子继续说。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老子强调说,无和有,都是名。我们已经知道,名,是对事物的描绘,是人类意识的产物,一只大猩猩,应该不会把人类命名的香蕉也叫做香蕉吧?所以,这里的无和有,老子先界定它们都是名,就是告诉我们,它们也是人类意识界定出来的,是人类在意识上想把握道而人为命名的,并不等于真实。


人类的意识怎么产生的呢?《黄帝阴符经》里有解释:“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心,意识也;意识的产生消失跟物有关,眼睛则是开关。眼睛睁开,精神外驰,与万物混杂,就产生了意识;眼睛闭合,精神内守,与物不相接,则神识纯粹。这里存在三方,在于内的神,在于外的物,在于中间当开关的眼睛。人的内在之神与外物相接才产生意识,才产生物名。这样一来,意识就必然受到物以及观察物的方式的局限,名呢,也必然有这个局限性。老子一再强调“名”,就是在强调名的局限性,是离道愈远的,这样在思维上就必然会引向老子后来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也就是精神内守,那样才是合道的。


眼睛只是精神外弛的一个主要通道,是一个代表。我们日常的精神外弛绝不仅仅局限于眼睛。比如有人对别人有过分强烈的责任感,并把它作为努力做事的动力,其实这也是一种程度上的精神外弛。于是我劝她,各人努力各回报,回报是老天爷给的,不能代替老天爷去做事。卸下这个心理重担后,她一身轻松,长期的背痛瞬间自愈。这就应了《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里面的一句话:“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既然有和无都是名,都属于意识的界定,那么我们就得考虑到他们的局限性。老子在这里说无和有,都是名,那就说明无和有本身不是道,而都是道的显化,是能够被人类意识捕捉到的,有可以被捕捉到,无也可以被捕捉到。具体被什么捕捉到,答案在下文。


始与母的意思接近,可以综合理解为产生的源头。整句话的意思就是,道演化为宇宙万事万物,有他的一套办法,是有和无共同参与完成的。这里,只说到了有和无共同参与,没说他俩的具体行动,就是确定了工作小组成员,还没有说工作方法。方法是什么呢?老子继续说。


欲=谷+欠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徼。


欲,谷加欠。谷字,下面是一张嘴,上面是一些小东西,一些小东西进入嘴里,我们可以把谷理解为粮食。欠字,金文里是一个人顶着一张大嘴,嗷嗷待哺的样子。所以欲字的本义就是饿了想要吃的,我们可以引申理解为“想获得”或者“重视”。有欲,无欲,皆是倒装句式,就像古文“是以”其实是“以是(因此)”的倒装,所以,无欲、有欲,正装为欲无、欲有,重视无、重视有的意思。欲无也恒,欲有也恒,则恒表示无所偏,同样重视无和有。


观,古文字是一个很复杂的写法,左边是个睁大眼睛的大鸟,像是猫头鹰,夜里看,右边的见是一个人顶着一只大眼睛,白天看。晚上也看,白天也看,所以观就不是普通的看,而是要看的更深入、更仔细。这个字,就回答了上一句的问题,捕捉有和无的方法,就是看。看依赖于人的眼睛,自然就会有人眼的局限性,有看得见的星辰,也会有看不见的虚空。



眇,一个眼睛加一个少字,少在甲骨文里是四个小点,类似于“谷”字上面那一部分,我们可以理解为微小的。一眼望去,全是些微小难见的东西。这样,观其眇,我们就可以理解为“看无那种无形无相的特点”。



徼,古文里面的象形含义是一个人拿着武器走在路上,而且这个路不像“道”字两边都有路,它是单边路,拿着武器只看一侧,就是巡查部落的边界,防止危险动物侵入的。所以,徼,也引申为边界的意思。信息一旦具有了边界,那就成了有形之物,也可以说,有形之物就是结构化了的、有边界的信息集合体。所以,观其徼,我们可以理解为“看有那种有形有相的特点”。


故,承接上文,说明有因果关系。上文说的是无和有共同造成了万物演化,所以,下文的意思就是,因此,我们要同时重视无和有,他们有各自的特点,无的特点是无形无相,有的特点是有形有相。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两者,指有和无。同出,承接自上文的观,也就是两者同样出自人的眼睛。异名,人眼能不能看到,会产生不同的意识,制定不同的名称。同谓,重点来了,同谓就是同一种东西,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庄子《逍遥游》中说,“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他的意思是,看得见的野马会变成看不见的尘埃,看不见的尘埃也会变成看的见的野马,万事万物的生灭都是这样,都是信息在不停地聚合、离散,呈现出的面貌不同,也就成了万事万物。


庄子说的这个意思,跟老子说的意思是一样的,野马看得见是有,尘埃看不见是无,所谓的有和无,其实是一件东西,都是信息。所以老子说,两者同出,异名同谓,就是说虽然说法不一样,但是他俩是一种东西,都是信息。


宇宙看起来繁杂无比,但归根结底就三样:信息、结构与通信。宇宙中所有的东西,都可以看作信息;然后就是结构,信息没有结构就看不到,有结构了就成为有形之物,就像DNA就是信息的结构化;再然后就是万事万物,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它们之间会保持通信,比如植物会输送花香给昆虫来邀请它帮助传播花粉,有的孢子植物会借助雨滴的冲击力散播孢子,太阳会照射地球产生气候变化等等。


现代科学的发展崇尚“眼见为实”,并且不断发展“见”的能力,显微镜,超显微镜,但无论再如何超显微,终究是有些东西不可见的,现在的量子理论、暗物质理论,不就能说明这一点吗?我们古人很明白这一点,一早就按照信息是否具备结构来把所有的信息区分为有和无,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一系列理论,这到底是先进还是“跳大神”呢?继续看吧。



玄,古文字的形象是两个小绳结。没错,还是跟结绳记事有关。结绳记事是文字的前身,也可以说是在结绳记事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为结绳记事的时候,要配合画图来说明具体记的是什么事情,画的那些图,就是文字的雏形。玄就是记事做结的绳结。事情能被记录下来,主要还是因为那不是熟悉的事情,跟以前发生的不太一样,是发生了变化的,所以玄这个字,是“变化”的一个象。


玄之又玄呢?就是变来变去。谁变来变去?两者啊。也就是有和无,信息的聚合状态和离散状态,两种状态会变来变去。比如说,我们看不见的二氧化碳,是信息的离散态,但是当它被植物吃掉后,会成为植物的一部分,信息就转变成了聚合态。而植物的叶子腐烂了,树干烧毁了,又变成二氧化碳,信息又会从聚合态变成离散态。


玄之又玄,就是工作小组的工作方式。有和无,可以说是信息的一种状态,这是从静态角度看。从动态角度看,也可以说成是信息的变化趋势,有,是信息向聚合方向变化,无,是信息向离散方向变化。


妙,在古文字里,女字旁实际是个玄字,少前面已经说过,是微小的意思。这样,妙字的意思,就是微小的变化。信息聚合、离散、聚合、离散,在不同的状态转换之间,发生一些变化,就会呈现出丰富的面貌。这种不停歇的变化,变了又变,老子谓之“玄之又玄”,而后的万物演化,谓之“众妙之门”。


道以信息聚合、离散的方式来演化万物,聚合的信息流散为无,流散的信息聚合为有。变来变去,这个情况我们称之为“易”。易字,上日下月,日夜更替,日从夜而来又归于夜,夜从日而来又归于日,生生不息。


总结一下全章:天道,是时刻变化着的,我们要依循天道,就得依循它的变动不居。道蕴含两种相反的力量,离散与聚合,或者说无序化和有序化(现代的熵概念,可网络了解),两种力量共同造就了万物,万物也都呈现为两种状态。所以我们都得重视,要看到聚合的力量,可以产生有形有相的具体事物,离散的力量,又可以使这个事物分解消亡。所有的东西,小到蚂蚁,大到宇宙,都是这样“生成坏死”地变化着的,这就是道演化万物的方式啊。所以离散和聚合,虽然我们的说法不一样,但本质上是一回事,都是信息,只是信息的趋变方向不一样,你来我往的,慢慢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宇宙。


了解了这一章,我们就可以发现,中国文化里面的阴阳概念,其实就等同于这里的有无概念,所谓阴成形、阳化气,不也是物质两个不同的趋变方向吗?有无相转,阴阳相易,就奠定了我们中国文化的至高思维——道易思维。







附:⼏个版本的⽼⼦ 道德经第⼀章原⽂


王弼版《道德经》:道可道⾮常道,名可名⾮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異名,同謂之⽞,⽞之⼜⽞,眾妙之⾨。


《帛书⽼⼦》甲本:道可道也⾮恒道也,名可名也⾮恒名也。⽆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也。故垣⽆欲也以觀其眇,恒有欲也以觀其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胃,⽞之有⽞,眾眇之⾨。


《帛书⽼⼦》⼄本:道可道也⾮恒道也,名可名也⾮恒名也。⽆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也。故恒⽆欲也以觀其妙,恒⼜欲也以觀其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胃,⽞之⼜⽞,眾眇之⾨。

(以上内容来⾃⾼明先⽣所撰《帛书⽼⼦校注》)


清一句读版: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jiào]。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微明道医堂带您学中医——食疗课,欢迎您的加入!



微明道医学堂

扫码关注公众号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微明学堂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