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食疗课】第三讲:学着喝水(三)——喝水还有很多更灵活的方式




点击链接,查看上下文


1.【推介】带你学中医系列公益课程之——食疗课

2.【前言】反思疫情话⻝疗——写在中医⻝疗课之前

3.【食疗课】第一讲:学着喝水(一)——人需要的是津液,而不是水

4.【食疗课】第二讲:学着喝水(二)——喝什么水,以容易消化为标准




食疗第三讲:学着喝水(三)


——喝水还有很多更灵活的方式








一、蔬菜水果汁要有区别地使用


现在有非常多的人患有慢性疾病,比如慢性胃炎、肠炎、糖尿病等等,这类人身体的体液会慢慢地但是持续地消耗。看他们的舌头,整体比较薄瘦(体内物质不足的象),舌肉颜色发红,舌面比较干燥,舌苔比较少,即便有舌苔,也是黄色干燥的(以上都说明有内热)。出现这样的舌象,就说明体质上已经是“阴虚内热”了。阴虚内热到了很厉害的时候,阴液枯竭,就会影响生命了。这个状态大家可以类比,炉灶上的锅,水液慢慢烧干,到干烧的状态,就是这种阴液枯竭的状态。


中医里面有个很好的方子叫五汁饮,用于抢救阴液枯竭的病人。五汁饮的组成有荸荠、藕、甘蔗、梨、鲜芦根,用这五样蔬果榨汁服用。新鲜的汁比水更容易被身体吸收利用,汁也是水变来的,但是它已经经过植物细胞的一次转化了,已经跟自然的水变得非常不一样了。


五汁饮用于抢救极度“阴虚内热”的病人,这个方子用到的东西都是非常阴寒的,比水要厉害多了,所以也不能乱用。平常我们如果有轻度阴虚可以用,但是绝对不能多用常用。也可以挑着里面的东西用,比如说藕这种最常见的蔬菜,单用效果就很好。更柔和一些,可以食用藕粉。平常感冒高烧,比如这次疫情中那种高烧的病人,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大量损耗阴液,那么在退烧之后,就适合这样补一下。


上面说的这些呢,都是特殊情况下用这个办法。但是我们也发现,现在一些家庭,常备果汁机,甚至每天都要喝一点果汁,这样不仅不会变得更健康,而且有损于身体。因为大多数水果都是阴寒的,而且很多还是反季水果,对身体尤其是对肠胃黏膜,有很不好的作用。如果有吃水果的嗜好,那么就得看一下自己的体质是不是适合吃水果,阴寒体质的人,最好就是把这个嗜好戒掉,最多可以吃点温平性质的水果,比如桃子、桂圆、榴莲等等。如果是健康人,也不要喝果汁,可以吃一些应季的、熟透的水果。




二、发酵过的水更好消化


发酵,是请微生物帮忙,把我们的食物分解一下,让它们先吃一遍。不排斥微生物,才会产生这种发明,所以它是中国人独有的一种智慧。当然后来也传到其它国家去了,比如韩国的泡菜、日本的纳豆,都属于发酵食品。


发酵食品,有像馒头、酱豆腐、皮蛋这种固态的,也有像醪糟、酸奶、浆水面这种半固态的,还有像醋、豆浆、客家娘酒、酸梅汤、黑茶等这种液态的。非常丰富,我们可以立体性的加以选择,进入我们的日常饮食,帮助我们消化。


醪糟也叫糯米酒,酒液混浊,用来发酵的米也不会过滤出去,味道酸甜(酸甘化阴),渴极了喝一点可以快速解渴,比水好很多。可以与之相比的就是酸梅汤,酸梅汤本身没有发酵过程,但是它制作所用的陈皮是经过发酵的,所以也算是一种发酵食品。广东很多地方,还盛产一种与醪糟同样属于米酒的客家娘酒,很多广东人常会用它煮鸡,给坐月子的产妇补身体,它会让鸡变得非常容易消化。


陕西有一种面,叫浆水面,是把纯净的面汤放在三十度以上的高温环境中发酵三五天,然后面汤变酸了,再用它来煮面,吃起来口感纯正无异味,而且还有助于消化。陕西地方气候很干燥,土地盐碱化比较厉害,当地人食用浆水面,可以用酸去中和碱性,而且还可以败火解暑。这跟山西人吃醋是异曲同工的。


跟陕西一墙之隔的内蒙古人,离不开黑茶,他们会用黑茶来制作奶茶。小米炒熟,然后与黑茶放在一起煮,过程中把奶倒进去,最后出来的汤,可以放盐,也可以放糖,味道很好,而且黑茶里面发酵产生的金花菌,可以很好的帮助消化肉食。所以,以肉食为主的牧民离不开黑茶,历史上汉人与牧民的交易,别的可以没有,黑茶是必须有的。除了黑茶,牧民还会制作酸奶,也是为了帮助消化的。纯正的酸奶闻起来有点臭,跟现在街面上卖的酸奶是两回事,所以如果想用纯正的酸奶,最好就是自己制作。


从发酵食品的制作上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的不同,西方人爱用化学方法,而我们中国人偏爱自然方法。哪种更符合人体需要,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明白的。



三、粥能畅胃气,生津液


宋代文学家张耒写了一篇《粥记》,说:“张安定每天早晨起来,就吃一大碗粥。他觉得空腹的时候胃气虚弱,吃硬食不好消化。而粥柔软细腻,与肠道又比较搭,是最好的食物了。另外一个人,叫妙齐和尚,也是每天早晨吃粥,而且非吃不可。如果不吃,就整天觉得体内干燥。他认为吃粥能畅通胃气,化生津液。由此可见,滋养生命,追求安乐,不是很复杂的事,道道儿就在自己的吃饭睡觉里面。”

 

新冠疫情中,有位否定中医的同志,总是提及中药必须通过实验室标准,必须要做临床实验数据,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位女性,要求一个男的,你必须戴胸罩,要不然你别说自己是人。中医有自己的标准啊,就是像张耒说的这样,要以个人感受为基准。中医的食疗为什么能够诞生?那是因为中国人会吃啊,会吃了几千年,还总结不出一点东西来?

 

就粥来说,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及过,“糜粥自养”,意思是糜粥对于病体的恢复起着很大的作用。糜和粥近似,但也不完全一样,比如大米,囫囵个儿做的叫做粥,磨成米粉做的就叫做糜,我们现在叫米糊。

 

粥之所以能够养人,要从三个方面去看。第一,就是以前曾经说过的,淀粉可以破坏水分子链,能让水在体内细胞之间更通透地运动而化生津液;第二,就是上面张安定说的粥柔软细腻,人消化起来省力气,畅通胃气,与肠相合,以减少损耗来保护人的消化器官;第三呢,要看我们做粥的材料是什么,那是植物的种子,是植物千辛万苦的生长积聚出来的精华,多少阳光水分,多少日日夜夜,就积攒出那么一点点东西。《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可见我们古人认为最养人的就是五谷了。

 

一般人认为,水米一块煮出来的东西就是粥了,但这个说法不对,粥在制作的时候,用了一个特殊的动词,熬,在慢火久煮之后,最后出现的水米交融的东西才能叫做粥。水的分子链,米的蛋白质结构,必须在久煮的过程中互相破坏、互相改造,最后形成能更好被人体利用的物质才能叫做粥。所以做粥,一定得有耐心啊,一个大厨,一位美食家,别的先不说,养心的功夫是要有的。

 

想做出好粥,你还得选择合适的器具。我们古人是用陶瓷锅、砂锅那种导热均匀的器具,用火的热,把食物的阴寒之性平衡了,这样做出来的东西才更适合人体。有细心的人会有体会,用电磁炉做的饭吃了容易上火,用煤气就不会。现代化的微波炉、电磁炉、高压锅,那些高效、快速的东西,不仅不能消去食物的阴寒,反而加了一层邪热,人吃进去会很不舒服。

 

我们中国有丰富的粥文化,在时间上、地域上,都出现了一些合理特点。比如按照天时养生的四季粥,春食小米百合粥,夏食绿豆莲藕粥,秋食山药扁豆粥,冬食龙眼枸杞粥;再比如南方的潮汕砂锅粥,北方的八宝粥,等等。南方因为热,人的消耗比较大,容易出汗,所以咸粥比较多;在北方的话,还是原味儿粥或者稍微偏甜一点的粥,更适合北方人,可以养护脾胃。另外值得一说的是,潮汕砂锅粥里面喜欢放一些膏蟹什么的,那种东西不好消化,最好是放醉蟹、腌蟹这种经过发酵或者腌制处理的东西。




四、富人吃肉,贵人喝汤


熬粥,是提取植物精华的方法,相应的,也有提取动物精华的方法,那就是煲汤了。煲的意思,也是小火慢煮,我们有“三煲四炖”的说法,就是煲一般需要三个小时左右,而炖则需要四个小时左右。总之呢,需要的时间不短,只有时间足够,食物里面的精华才能慢慢渗到汤里。

 

说起煲汤,最出名的是广东人。我有多年在广东的生活经历,感觉就是广东的家庭主妇们,整天都在煲汤。广东人之所以有煲汤的习惯,跟地域有关系。地处中国最南,没有明显的四季之分,最重要是没有很明显的冬天。我们讲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广东人藏的功能就不太好。藏的意思,就是积攒,攒劲儿,就像打拳之前你得先收拳憋劲儿再打出去才有力量。广东没有冬天,没法藏,来年打春就没劲儿,无奈之下,他们就有了煲汤这种时时补充的办法。

 

这个办法很好啊,好在它符合人体需要。我们知道,人体内部是个液体环境,饮食精华必须能够溶于水,才能被身体使用。如果不能溶于水,要么就排出体外,要么就停留在体内形成痰湿、淤血危害身体。而煲汤呢,把“食物溶于水”这道工序提前完成了,食物里能够溶于水的成分,全在汤里了,剩下的,只有很少一部分还能被消化液腐蚀改造的。

 

产妇坐月子的时候,会喝炖鸡汤,而不会吃整块儿的鸡肉。鸡肉里面最有营养的、最容易被人体吸收的成分都融到了汤里,鸡肉本身反而变成了一种纯粹用来充饥的东西。所以比较会养生的人,喝的是汤,而一般人吃的是肉。

 

汤,也有两种吃法,有的人喜欢吃热汤,有的人喜欢吃冷汤——皮冻,比如猪皮冻、鱼皮冻、鸭皮冻等等,用什么肉炖的汤为原料做出来的皮冻,就叫什么皮冻。跟汤的道理一样,皮冻具有非常好的滋补效果,像上面提到的几种皮冻,都是滋阴的,适合在干燥的季节食用。

 

科学家研究,皮冻可以延缓衰老,使皮肤更具有弹性,延缓、减少皱纹的出现。他们认为这是胶原蛋白的作用。其实并不是,只是因为这种食物可以很好地补充人体的津液,津液充足,细胞得以滋润,自然就能保持饱满和弹性。如果是胶原蛋白的作用,直接吃猪皮更好,做成皮冻的过程还破坏掉一些蛋白呢。所以,一些所谓科学的研究,在结论上并不能很好地给我们以生活指导,反而很多都是暗搓搓地把人们引向了一些商业行为,“胶原蛋白”不就成了美容行业的一个大项目吗?



微明道医堂带您学中医——食疗课,欢迎您的加入!



微明道医学堂

扫码关注公众号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微明学堂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