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我的老师张清一(一)

我的老师张清一(一)

     作者          陈静

感谢陈静老师授权

前言: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路上都会遇到两种对你影响深远的人,一种是在你的身体成长上给予过照顾和帮助的人,一种是在你精神成长的路上指引你的人。这两种人都值得我们一辈子深深感激,于我而言清一老师是后一种。我自2003年起认识张老师,只是他众多学生中毫不起眼的一位,但他的出现就像一束光指引我走出自己精神的荒蛮地带。经历了人生的无畏、激进、彷徨,每每在自己不知所措的时候都能听到老师的棒喝,将自己从睡梦中敲醒找到正确的路。也更能理解老师一直在做的事情——引导我们清醒的活着,自尊而自由地行走在这个星球上。


大部分只从博客了解老师的朋友总认为他是一个严肃、偏激的人,但是跟老师实际相处过就会发现他是一个友善、睿智的长者。一直都想写一篇关于张老师的文章,迟迟没有动笔。这次的清黑事件对每一个热爱清一老师的人都是极大的触动,虽然我的能力有限但仍希望尽最大的努力维护自己尊敬和喜爱的老师。这篇关于清一老师的回忆采用的是小说连载的方式,希望帮助大家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张老师。


结缘张老师

结识张老师是在一个很不经意的秋日午后,当时正值大一下学期。众所周知大一新生要修《邓论》、《毛概》、《思修》、《马哲》这四门通识课,《马哲》通常是安排在大一下学期。学期初拿到课表的时候就决心要好好研究一下马哲(高中生活充斥着题海和应试,根本不知道哲学为何物,只觉得莫测高深,因为研究哲学的往往都是大师级人物,因此心里一直有一种对哲学的膜拜)。待到满怀希望地坐进教室准备感受马克思老人家的深度智慧时,我彻底傻眼了。说到这里相信大部分的人已经心领神会,脑海里开始浮现老师拿着课本悠悠地念出来,并且开始让你划重点的画面。一节课下来(当年这种公共课都是三节课连上)我已经心灰意冷地准备跟马克思爷爷说 byebye 了,想想这个学期的马哲课都要如此度过,我还是及早做打算考虑考虑每周的这个下午去干点别的什么。不过今天已经想不到别的打算就去看看隔壁班在上什么课吧!于是我到走廊上向隔壁班的同学打听他们所上的课,居然也是马哲。那就看看别的老师是怎么讲马哲的吧!心下暗自思忖的我赶紧收拾东西溜进了隔壁教室的最后一排。

(写到这里请允许我插播一下对当年这位马哲老师的感谢,如果不是她我可能永远都没办法结识张老师!一万朵鲜花送上!!


上课铃响,进来的是一位笑眯眯的中年男子,非常随意的穿着——衬衫搭配牛仔裤、运动鞋,讲课的时候习惯把手放在裤子后面的口袋里:“下面我们继续讨论哲学上的三个终极问题。第一个‘你是谁’?你们谁来回答?”


“我是***“一个女生回答。

“***只是你的名字,你的名字就是你吗?这个世界上可能有很多人叫这个名字,他们都是你吗?

“我是武汉大学**学院**系的学生“一个男生回答。

“武汉大学**学院**系的学生有很多啊”

“我的学号是********”

听到他把自己的学号报了出来,大家伙全都乐了。

“这个数字能代表你吗?”

…………


从没听过这种讲课风格的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似乎无论什么样的回答都会被这位老师驳得哑口无言。同时飞快地在脑海里想“我是谁?天天挂在嘴边‘我要,我想’的这个‘我’到底是谁?”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明明是朝夕相处的自己,为什么竟不知道如何定义?到底什么样的人才会问这种问题啊?这个老师是何许人也?


“我是我妈妈的儿子“耳边又传来同学的回答。不用说,又是一阵哄堂大笑。

“那你妈妈是谁?“老师依旧笑眯眯地问道。

“我妈是我外婆生的“教室里的笑声更大了,这位男生自己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很不容易回答,古往今来很多哲学家都没办法回答,甚至很多人穷尽一生都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要不然也不会成为哲学上的一个终极问题。你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就显示出了你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有着怎样的价值观。“待到一阵五花八门的回答结束后,老师淡淡地说道。



真的是这样吗?从一个人回答问题的方式就能看出他的性格?我有些疑惑,不过坐在最后一排的我也很难看到其他同学的表情。

“现在你们每个人拿出纸和笔用十句话来定义你们自己“。老师的话音刚落,我就开始努力而艰难地在纸上用文字描述自己:

“我是一个孝顺的女儿。

我是一个热爱阅读的人。

我是一个开朗乐观的人……“


突然从教室的中间传来一个声音“老师,我们这本书什么时候开始讲?“我循声望去,一个男生正举起手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本。再看看前面,大部分的同学看起来并不像在思考问题,听到这位同学的提问大家的目光全都聚集在讲台上的老师身上。

“这本书”老师同样扬了一下《马哲》教材,目光扫了一眼整个教室,“以你们的智商我相信任何一个人都能够看懂,应付考试对你们来说一个星期就够了,你们平时都是这么干的吧!”大家都会心地笑了。


“如果你们来我的课堂就是为了听我划重点,那你们只需要来上最后一节课。我也不会像其他老师那样每堂课点名,你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是否来上课。”


“哇塞,这个老师太棒了!”我在心里暗暗惊叹,在照本宣科成风的大学课堂上,老师往往用点名的手段来操控学生的出勤率,这位老师的风格实在是独树一帜。

但是我相信我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价值远远超过你们手里的这本书,我讲的是真正的哲学。不想听的同学这节课结束后就可以自行离开,现在我们继续。”


我听得心花怒放“这才是我想听的课啊,误打误撞居然撞对了门,大学里面这样的老师太少见了,哪个傻瓜会走啊。”


过了一会老师请一个女孩子上台将自己的身份定义写在了黑板上,她只写出来6条(强烈建议大家看到这里的时候也试着用十句话来描述自己,也许能帮你重新梳理一下自我认知)。


“我是武汉大学资环院的学生。

我是父母疼爱的女儿。

我是学生会的干部。

我是一个做事情很认真的人。

我是一个喜欢漫步在花丛中的人。

我是一个偶尔有些小脾气,喜欢美好事物的人。“


“现在我来分析一下你的性格,你看看我说得对不对”老师微微一笑,台上的女孩子点点头。


“你应该从小就是乖乖女,比较听父母的话,也很讨老师的喜欢,学习成绩也不错。比较自信,喜欢浪漫,大部分的时候会以自我为中心,在宿舍跟同学相处的时候可能会有些小矛盾。”老师前面说的时候讲台上的女生一直歪着头听着,等到老师说到最后的时候她的眼里明显出现了不可思议。


“我说得对不对?”老师问。


女孩子点点头走回座位,“这样的女生娶回家应该还不错,你们在座的男生可以考虑一下”老师的调侃让教室里笑声一片。


我看了看自己写的内容,又看了看黑板上的文字,这是怎么看出来的呢?难不成是读心术?我自己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正想着,思绪被拉了回来。

“这个分析就到这里,现在来问你们另外一个问题好不好?你们为什么上大学?


为什么上大学,这不是天经地义的吗,这还需要问?我正在心里嘀咕,就有同学举手回答了“因为我高考被录取了,所以就来上大学了呗”。


“恩,挺实际的回答。你的意思是因为被录取了所以你就来上大学了,如果没有录取你就不上大学了,对吗?”


“没录取的话,就回去复读再考啊”

“那没录取的话,为什么还要回去重新考大学呢?”

“这……”回答问题的这个同学开始支支吾吾了。

“不上大学去干吗呢?”人群中不知谁嘟哝了一句,下面附和声一片。


“我来帮你回答好不好?”看到下面没有人再接着回答,老师笑嘻嘻地说道:“因为你们的父母要求你考大学。”


男生点点头坐下了,“那你们其他人呢?”老师还是一脸的笑容。只是这个笑容背后的目光像是一把利剑在我的大脑里豁开了一个口子,我的脑子一下子懵了。


我为什么上大学?又是一个看似荒诞的问题,却又是我从来没有思考过的,大学生活已经过去了一个学期,我却从没想过自己来这里干什么;高中的时候天天题海战术,我只知道要考大学,却从来没问过自己为什么要考大学。


“你们很多人在上小学的时候父母说要考重点初中,于是你们拼命地考初中;初中的时候父母又说要考重点高中,于是你们拼命地考高中;高中的时候又要考重点大学……“


老师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我的心开始五味杂陈:“这不正是我的人生写照吗?我稀里糊涂地读了12年书,上了12年的学,从没想过为何要读书,我所做的一切仅仅是因为我的父母要求我这么做,我的老师要求我这么做,我周围的人都在这么做。那么我到底是为自己上的大学,还是为父母上的大学?“这么想着,刚刚被豁开的口子经历了最初的麻木开始了刺痛。



“让我们再来猜猜你们接下来的人生剧本,上完大学呢?”


“考研究生”、“找工作”同学们纷纷回答。


“工作了以后呢?”


“结婚生孩子啊”不知谁的回答让大家乐了好一阵,老师也跟着大笑。


“生了孩子呢?再送他们去上学,小学、初中一直到大学,是吗?”老师停顿了一下:“听起来很世俗,不过这很可能是你们当中大多数人今后的生活。“


这难道不是人生的循环吗?每个人都是这么生活的啊。我在心里纳闷。



“你们能够坐在这里的当年应该都是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你们有没有想过以后你们的孩子上小学、初中是什么样的老师来教他?”


毫无疑问,没人考虑过这个问题,连自己上学的问题都没想清楚,更不用说现在还没影的事情了。


“每年高考最优秀的一批学生去了北大、清华、复旦、武大、华科这样的学校,其次一点的呢去了二流的大学,再其次的呢去了三流的大学,最差的那一批去了哪里?”老师问道。


“专科学校”有同学回答。


“是的,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这些专科学校有很多是师范学校哦,你们同学中最差的那一批毕业以后就会分到各大小学,将来你会发现教你们家孩子的老师居然是以前你们班比你成绩差很多的一个同学,你会放心让他来教你的孩子吗?”


“啊”台下一片哗然。老师一边讲的时候我一边想到我有不少初中同学大学就读的是“黄冈师专”、“咸宁师专”(现在这些学校已经升成了本科,十几年后事实证明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回到了当地的小学、初中担任老师,如果我的孩子在老家念书,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非常大),就读的原因也很简单——高考的成绩决定,绝非个人志向。


“那么教初中和高中的老师呢?初中的比小学的要好一些,高中的比初中的好一些,对不对?相对而言,大学老师的门槛更高,素质也会更好一些。我们中国的教育体制基本都是这样,最好的老师都留在了大学里教书,最差的老师都去了小学。但是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哪个阶段老师的重要性最大?“

“越小的时候越重要”大家纷纷说到。


“没错,你们当中很多人即使一个学期不上课考试照样能过,对吧?”老师乐呵呵地问,同学们都不好意思地笑了。谁没有考前一星期的突击经历呢?大学里面大部分的课程通过自学完全可以掌握,应付考试确实绰绰有余。

“可是你们这种学习能力是到大学以后才培养起来的吗?”我看到前面的同学都在摇头。


“很显然不是,你们回想一下自己周围的同学,小学阶段大家似乎都差不多,到了初中开始有明显的差别,到了高中这种差别就更大了,是不是这样?”老师问到。


“你们现在的学习能力不过是小学阶段学习能力的自然延伸罢了,进入了大学即使没有老师你们也完全可以自己自学,等到了研究生阶段,老师仅仅是给你指点方向,剩下的课题研究主要也是靠自己。如果你们到我的课堂上仅仅是为了听那些你们完全可以自己学会的东西,不是很浪费吗?”老师又环视了一下大家。


我一直都不喜欢照本宣科的讲课风格,看到这样的老师就很头痛。理科的课程还好,因为需要不断地思考才能跟上老师讲解的节奏。可是一碰上文科的课程,老师的声音分分钟变成催眠曲,我一直都很纳闷:书上的内容我们都能看懂,老师不过是再提示一下哪些内容比较重要,考试要考,需要背下来。为什么课堂上还要再读一遍给我们听?就不能讲一些书本以外我们不了解的内容吗?此时听到讲台上的老师这么一说,引起了内心极大的共鸣,这不就是我一直想要寻找的老师吗?


“不过很显然,我们体制里教出来的学生很少会问‘为什么’,就像你们只知道要考大学,却不知道为什么考大学,因为从来没有人教过你们思考。”


内心激动之余老师的一席话像重锤一样敲了下来,我们果真是被教得不会思考了吗?从刚刚回答的两个题目看来确实是这样的,那怎么样才能像这个老师一样思考?可是他自己难道不是从学校里面出来的吗,还是说他有什么特别的经历?



这个时候下课铃响了,老师示意大家休息一下。我赶紧跑到走廊上透透气,这节课对我的冲击实在是太大了,一方面有找到自己一直企盼的老师的兴奋,一方面是对自己思考能力的质疑,还有对这位老师的好奇。为什么这个老师会问我们这些其他人从来没跟我们讨论过的问题,还有他的教育背景……想到这里我又看向还在教室里的老师,穿着打扮很普通啊,眼睛不大但是很有精神,对了他讲课的时候好像就没有坐下来过,怎么连下课的时候也不坐?只见他正在很奇怪地活动身体,有点像跳舞有点像拉伸,反正看上去怪怪的。这个时候老师从教室里走出来往楼梯的方向去了,我问了问旁边的同学:“这个老师叫什么名字?“

“他第一节课就介绍过了,你没听到?”我没跟他说我是隔壁班跑来蹭课的,不好意思地笑一笑示意他继续说下去:“姓张,具体名字我也忘记了“。


“张老师“我在心里默念了一下。升了个懒腰正准备从后门进教室,却发现有十几个同学陆续背着书包从后门出来。这么有意思的课居然都有人翘,难道其他人觉得很无趣?我心里小小诧异了一下,转念一想今天是周五哎,活动安排大大的有。


“不知道这个老师说的不点名是不是真的,但愿如他所说咱们就走运了“,“我已经跟其他人说好了万一点名会给我们发信息的“,一前一后出门的两个男生边走边嘀咕。

踏着上课铃张老师走进了教室(这下可算知道怎么称呼了),迈的步子又是一种奇怪得难以形容的轻盈。我看了看前面的座位,稀稀拉拉少了两排人。老师显然也注意到了,不过并不以为意。


“这节课自由提问”老师靠着讲台环视了一圈。


这是什么套路?这位张老师尽不按常理出牌。习惯被动接受知识、坐在下面安心听课的我们全都傻了眼,一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每个人都有意无意地把头低了下去,避免跟老师的目光接触。


“以后我上课基本都是这样,前面两节课我来讲,最后一节课你们提问。你们问得越多,我就讲得越多。你们问不出来问题,咱们就坐着大眼瞪小眼”。老师依旧是一脸的笑容,他怎么这么爱笑呢?



大约静默了五分钟左右,看看前面的同学都没有问问题的意思,我心想总不能真的白白坐一节课吧!于是举手站起来提问,这一下前面的同学全都呼啦啦扭头看向我:“张老师您好,我想问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刚刚您说的每个人的生活从小学到大学最后工作结婚生子,即使没上大学的人最后也是工作结婚生子,每个人不都是这么过的吗?第二个问题是,您自己应该也是从体制教育走出来的,请问您是怎么做到现在这样的呢?您能跟我们讲讲您自己的成长经历吗?”

“挺好的问题”老师颔首示意我坐下,双手插着裤兜在讲台上踱了两步。



“表面看起来都是读书、工作、结婚,似乎没什么差别,真正的不同在于你面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时是否有觉知力。”老师停顿了一下:“打个比方,假如你上大学是为了放松玩乐那么你可能会花大量的时间打游戏、看韩剧、逛街;如果你是为了提高自己,你可能会参加各种社团、讲座,泡图书馆;如果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上大学,可能就是稀里糊涂地混四年然后拿个大学文凭。看起来都是上大学,是不是差别很大?其他的事情也是一样。”


“如果你不带着觉知选择你要走的路,你就是被命运推动着往前走而不是主动地选择命运”老师最后说。


“关于我个人的经历,我父母都是文革前的大学生,学历是亲戚中最高的,现在听起来好像挺有面子的,但是在我读书的那个年代大家推崇的是‘读书无用论’,‘白卷英雄‘,读书人根本不受尊重。即使是大学老师收入都比不上一个百货商店的营业员,社会地位就更不用说了。我父母都是老师,因此很被亲戚看不起,所以我从小的志向就是以后坚决不当老师,没想到现在还是当了老师。”张老师自嘲道,大家也跟着乐了。


“我当年一直是一个问题学生,平时成绩很差,都在忙着看闲书,只是到了大考的时候才突击一下,但成绩会超过很多平时比我成绩好的同学。因此我往往大考的成绩都不错,但老师和同学都认为我挺不务正业的”张老师又自嘲了一把。


从老师后面的介绍我了解到他本科学的是工科——电气自动化,但一直很喜欢文科,大学的时候还是文学社的社长。听到这里的时候我小小地诧异了一下,大一上学期参加了一次学校文学社“春英诗社”的活动,众师兄师姐“银装冬月共佳节”的雅韵才情惊得我自此打消了进入文学社的念头。这个张老师实在是太其貌不扬了,怎么都无法跟玉树临风才气逼人的文学社社长联系在一起。

大学毕业后去了电厂工作,依然是利用一切闲暇时间看书,工作了几年后自学考入武大哲学系研究哲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读书期间下海经商至今,武大门口的今日电器就是他的公司……


一堂课很快就在老师的谈笑风生中结束了,但我对于他的疑惑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回到宿舍后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电脑在选课系统里面查询资环院的马哲课代课老师——“张健柏”(张清一老师原名)我开始紧张而兴奋地期盼第二个周五的到来。



相关阅读 请点击——

张清一老师 博客

 我的老师张清一(一)原文链接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明心自立

网校

微信号:mxzlwx-xjy

老师引导

儿女自强

父母助力


学习新教育

成就幸福人生


16位13-18岁学生

在会泽明心学堂

耿宁静老师指导下

学习践行清一新教育

不断挑战自己

自主管理

 进步成长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自立好少年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