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心灵花园”的秘密



温馨提示
在看文章之前,请点开音乐,愿你的生命活成天籁!


导语:我们都追求学习成长,那到底什么样的学习才是成长,一个比较特殊的农场主提到:农场可以是一个好学校,森林也是,只要可以学习到帮助自己成长的地方就是好学校。那么他说的那种跳出课堂的学习到底是如何带着孩子一起成长的?


缘起



2015年昭明学堂成立,当时我们对生活和教育的一种理解对我们之后践行新教育之路有着很大的影响——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不是局限在固定的课堂,我们的内心是期望一种生活与教育一体的模式,在过程中我们陪伴孩子一起生活成长。

 

最初的心一直引领着我们不断在以新教育理念为基础生活教育一体的模式。

 

记得学堂第一次游学就非常与众不同,在网上了解到广州一个地方准备建造“大地之舟”招收义工,“大地之舟”是一种废物利用加自给自足环保理念的产物,一方面想要通过这件事加强孩子节约环保的意识,另一方面是跟孩子们一起做事,学会做事、如何与人沟通,以及跟外国人沟通练习英语,这些都是在过程中学到提升的,是课堂上没办法学到的,所以我们就报名做了第一次的游学,过程我们收获了很多。

 

之后的一次泰国冬令营,我们接触到pun pun农场的场主,这次是近距离的感受到生活教育一体状态下的人,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看看这个农场吧:


 ▲泰国冬令营——pun pun农场部分

 


pun pun农场的场主Jon对于现代的教育系统同样有很多思考,他觉得现代学校教育就像一个专门生产听话奴隶的工厂,这样的教育没有一门课是教给人们怎样快乐,也没有一门课是教给人们如何自立,如何自由,如何爱,所以他在上大学中间就离开学校,他认为农场可以是一个好学校,森林也是,只要可以学习到帮助自己成长,可以教会我们如何自立,如何自由,如何去爱的地方就是好学校。



任何时候看到Jon他都是平静微笑的样子,面对任何发生的事都发自内心的接受,我们看着很着急的事,人家笑嘻嘻的看着,这样的他总是会让人也慢慢的平静下来,我们做事有时会着急赶紧做好,但人家总是不急不慢的做着,也许从表面上看这个人挺没有目标,行动力好像也没有那么强,但事实上相对于我们,他少了很多焦虑担心,以平和的心态坚定不移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投入全部做自己想要做的农场,甚至在买下农场这片地之后好久吃饭都成问题,因为没钱了,就自己种植吃的更简单。平和、舒适、自然,没有任何压抑,带着享受的状态做事,在做事中学习成长,这就是jon的状态。


除了jon,我们当时还接触了一位义工老师,一位五十多岁的阿姨,但充满活力,她给你的感觉总是对外界的各种充满了好奇,和她一起,我反而觉的自己被带着变得年轻了,哈哈,说来挺好玩的,我一个三十岁的小伙跟一位五十多岁的阿姨会感觉年轻了,当然这位老师的热情活力也赢得了孩子们的喜欢,跟她一起总是会让你感觉会有各种意想不到的惊喜,记得有一天晚上她带着我们来了一趟“时空穿越”,从山脚出发,让我们想象就躺在2亿—2.5亿年前三叠纪时期的大海之中,孩子们演技瞬间上身,开始游泳或喊救命,这时突然告诉我们一条秀尼鱼龙向我们游来,孩子惊叫着都向老师身边拥过去,老师用手指告诉我们静声,大家马上缩着身体眼睛盯着鱼龙的方向,老师说鱼龙没有发现我们已经向远方游走,这时孩子们才舒了一口气,之后我们继续向山上走去,进入1.45亿——1.99亿年前侏罗纪这个恐龙最昌盛的时期,看到了食肉恐龙异特龙,食草恐龙梁龙,就这样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经历了一次充满惊奇刺激的时空之旅,不仅仅是好玩而且在其中我们了解到恐龙的发展史,这位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不拘泥课堂,但是又总是用各种体验学到各种,最重要的是孩子们的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一直都在不断被激发着。

 

两位老师的人生状态其实一直是我们学堂老师向往的状态,我们也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来帮助孩子成长,本学期因为各种因缘最终我们终于真正的开始践行这样的教育模式,接下来就围绕着“建造昭明花园”展开我们与孩子一起在花园建造中的成长故事。



建设“昭明花园”



学期开始,当孩子们得知我们这学期将要一起为学堂伙伴们做一个大花园,这个花园有散步的小道,有休息的亭子,还有树屋等,他们的眼睛亮了,对于自己要做这些都很兴奋,对此我非常理解他们的感受,因为我自己对于这个花园也充满了期待,对于这些没接触过的事物很好奇。
 
相信大家也能感同深受吧,我们小时候应该都有过期待跟父母做一件有趣的事的想法,如果是树屋那就太棒了,不过我们那时的父母可没这个心思陪我们这么做,不过我记得我爸爸当时还是带着我做过一把大砍刀,大概做了两三天的样子,那时我应该挺小的,除了这件事其他事基本不记得了,但对这件事到现在都记忆深刻,记得大刀的样子,记得爸爸告诉我怎么做的细节,爸爸拿着做好的刀的样子现在都像一张照片一样在脑海里,一个美好幸福的童年回忆,相反占据我童年大多数时间的学校学习的记忆少之又少,学校是让我学到了各种知识,但是对我这个人的改变并不大,善良正直、不贪小便宜、不给他人添麻烦等品质大多来源于我的爸爸和妈妈,因为有这样的体验,我切身的体会到人的成长关键是让心改变,学会感受到爱的能力,至于知识技能在做事中会一点点学到的。

孩子面对新奇没做过事物兴奋感的同时他们还有另一个反应,他们会问老师:这样的花园我们真的能做吗?在他们看了《花园改造》之后有的孩子甚至问到:老师可不可请视频中的团队帮我们做啊?他们都是专业的,我们都是小孩子,这个太难了吧!虽然他们这样说,他们内心也确实觉得难,但他们其实还是更想去尝试,带着复杂的兴奋,他们开始花园的第一步——了解学堂同学、老师和后勤阿姨他们对花园的需求,两个人一组在学堂兴奋的跑来跑去采访自己想采访的人,大家应该能想象他们兴奋样子吧,当哥哥姐姐他们说出自己的需求:树屋阅览室、滑滑梯、喷泉、竹林餐厅,他们的样子特别好玩,先是张嘴露出惊呆的表情——没搞错吧,你们让我们来做这些,我们哪里能做得出来啊?但接下来的表情语气又透露出兴奋——我居然可以做这些,可以满足这么多人的需求,对于自己被大家需要有着莫名的兴奋感,这也让我们清楚的看到我们每个人内心真正的需要——创造更多的价值。
  

    

在做完采访之后,孩子们把各自了解到的大家需求统合,然后在老师的带领下根据大家的需求量以及现实情况做了一定的筛选,接下来就是考察场地,把这些要做的每一块画到图纸上,虽然跟孩子们说了图纸非常重要,但是结果是——孩子们好像没心思在这上面,画了一会会就说好了,一个个急着马上就开干,好吧,那就开始吧,然后你就看到他们飞跑着冲向工具,就这样我们的第一个项目“昭明花园”就这样在孩子们带着无限的兴奋劲开始了,结果是什么样呢?敬请期待……




真实



拿好工具飞奔到花园场地,接下来就傻眼了,我们要从哪里做起?没人知道。区域怎么分?不知道。怎么做?还是不知道。好吧,热情挺高,不过一开始就打脸了,只有热情没有计划也做不了事的,不过在老师问了这些之后他们已经在想要怎么做,所以接下来老师再次带他们明确步骤,先从清理开始,然后分配区域说明清理的标准,才正式开始。

不知道大家对于孩子这样的出场状态会怎么想,觉得他们混乱,没有秩序?不思考?这些评论对之前的我肯定也会出现,有了这样的评论之后会怎么样呢?一般很难控制的要来一场说教吧,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应该怎么样?但可以想象到是一场说教下来,孩子们的热情基本也就跟着说教没有了,接下来就变成“乖乖宝”,按照你的指示行事了,“昭明花园”也变成了我们让他们做,而不是他们要做,同时还会出现他们担心自己什么时候又没有按照我们想的做好,可能又会得来一顿“耐心”的教导吧。



但事实上,孩子们即使不是因为兴奋过头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也是很正常的吧?我们带着他们做事运动学习不就是为了帮助他们一点点改进这些吗?

 

孩子们带着这样的热情开始除草、挖土填坑,连续三四天,大家都做的很积极,过程中,之前没用过锄头铲子的孩子逐渐学会怎么用,做的越来越快,做的更有劲,之前做过的孩子会因为自己做的比同伴做的更快而成就感很足,还出现了很多让我们看了很欣慰的情况,比如说:同伴遇到不会做的时候,有同学主动来教一下,还有的孩子自己做完了之后会去帮助没做完的同学,一切都显得非常好,但这样的情况会一直持续下去吗?正常情况下我们是不是会期待这样,甚至变得更好,这样的心态经历相信大家应该有很多人体验过吧?

     

但事实会这样吗?其实根本就不能这样想,事实是又过了几天之后,开始有孩子的脸耷拉下来了,那种兴奋劲慢慢没有了,面对除草、刨地、填沟时的脏、累、晒开始抱怨,不想做了,当然还有一部分孩子热情依旧,甚至他们在看到一片杂草丛生,之前我们都不愿意进入的荒地,在经过自己的双手之后,变得整齐干净,成就感油然而生,对接下来的工作更是期待,但抱怨有情绪的孩子更多。

 



面对孩子出现的情况,我们要怎么做呢?能做的就是理解和接受,对于孩子开始那种积极的状态我们根本就不能去期待它一直持续,正常情况就会出现兴奋劲一过就不想做的情况,这时“建造昭明花园”并没有成为他们一定要完成的目标,只是觉得新奇有趣想做而已,所以兴奋劲过了出现情况很正常,接下来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做安排,基于孩子不想做的情况,我们停下工作,组织了一次工作会议,就是让大家真实的表达自己对于做花园的想法,根据自己意愿重新作出选择,想做的,我们就组成“昭明工程队”,不想做的,可以进入自由组,自己安排自己的时间,学习或是玩耍。


在学堂一段时间了,孩子们可能已经感受到老师对于他们的言行其实是挺包容,所以孩子们还是挺真实,有五个孩子选择在自由组, 我们班级当时总人数是11人,占了快一半了,不知道大家听到这个人数比例有什么想法?估计会有一部分家长挺难接受的吧,要不要引导一下?我们当时没做这些,挺愉快的让这些娃开始了“自我放飞之路”,他们还选了组长,我给组长的建议就是想各种办法让大家都玩得开心,然后我们剩下的人就继续做我们的花园去了。

 

至于自由组最开始两天确实是放飞自我,玩秋千、追逐打闹、看书,玩得好开心,甚至还跟老师分享他们的开心,但三天之后,就有孩子过来找老师问能不能进组一起做,当然可以啊,不过这得“昭明工程队”选择他们才行,短期想让工程队选择他们不太可能了,再往后,自由组的声音越来越小了,甚至连人都很少看到了,大多处于坐着发呆无聊的状态度过一天,这时他们才开始意识到自己想象得啥也不做的美好幸福生活完全不是想的那么回事啊,并且还发现一点:就是放弃容易,想再重新拥有机会就没那么容易了,需付出的更多,想再进入工程师组,得拿出实力和态度,让工程师组人的认可,对于工程师组成员,他们要做的是学会观察,不能盲目同意,要选择符合目标一致的人,就算现在是在工程师组的成员,若不符合工程师组的要求,也一样会要调到工人组,工人组也一样,不符合工人组的要求,就回到自由组(需要补充说明一下是,后面没有自由组了,自由组都开始工作了,他们不喜欢自由组这个名字,提出要改名字,后来就改名叫预备工人组)。

     

“混乱”、自由组放飞自我的情况现实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情况,但是我们家长和老师往往都不希望这样的情况出现,一旦出现我们会马上行动让这些“不好”的情况消失,甚至还会出现:当某个孩子在过程中程度更深时我们会给他贴上——这个孩子就是没有规则,目标感不强等标签,事实真是这样吗?我看到的事实并不是这样的,那些都是孩子在某个阶段出现的很正常情况而已,他们会在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并且去改变,我们需要给到孩子们改变的时间和改变的外在环境。反之如果我们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情况,我们就会用我们的强势来压制孩子不要出现,而且显现的效果可能还会非常好,马上就可以做到安静有序,可当我们沾沾自喜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忽略掉孩子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眼神也会变得呆滞无神,他们不得不压抑自己伪装自己来换来我们的满意。

 


一个孩子是否愿意展现真实的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外界的环境,取决于父母、老师和伙伴是否愿意去理解和接纳当下的他,如果不接纳,大多数孩子就不得不在大家面前伪装自己,伪装成我们想要的那样,但他是被动的,是没有成长的内动力的。


所以我们对孩子首先一定要去理解和接纳当下他的一切,他才能展现真实的自己,但是绝不能的事是仅仅停留在理解和接纳上,人天生是有惰性的,如果完全没有要求一味的理解和接纳包容,孩子们在没有找到明确的目标前是很难自主的提升自己的,所以必须同时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行为导致的结果,自己去衡量自己是否接受这样的结果,如果不接受就需要自己去改变,就像上面自由组那样的体验就是一种,还有就是分组后,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不做 ,当然更优秀的伙伴这时肯定不会选择你 ,发现自己这样其实没有价值,也想跟优秀伙伴一起,那就要重新思考当下到底是不是我想要的,自己要如何选择,接下来,让我们再一起看看他们在这方面的故事。

 


对于如何做到理解和接纳,我自己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当我们可以站在更多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而不是停留在我们惯性角度看问题,我们就可以更容易的去理解孩子的言行,惯性角度说简单点就是我们看到一种情况或一个问题时我们下意识想到的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我从最开始理上知道,到后面经历几件事,让我逐渐从内心中认同,凡事一体两面,凭什么就你说的对,他的不对,只是彼此站的角度不一样而已,把我们站在自己角度看到的强加到对方身上,可以想象到就是他们不会舒服的,举个我自己的例子:对于婚姻,我的父母一直都催我,让我快点,说他们老了,我再不快点就看不到了,我之前的想法都是,催也没有用啊,我总不能找个人凑合过一辈子吧,会跟他说到你们把我养大了,我的生活我自己负责,就不用再为我操心了,你们把自己照顾好就挺好。我一直觉得我的想法就是对,我内心也是想着父母大了是该享福不要操心了,但是结果呢,我后来了解到,他们很难过,他们认为养育子女,帮助子女成家立业就是他们的责任,但现实可能就会存在最终他们离开都完成不了他们该做的事,他们是很自责的,同时他们还会觉得自己老了没有用了,这对任何人都是受不了的,特别是我爸,即使年纪大了,身体挺好,一直在用他的所长帮助他人,也是最近一年因为生病才停下来,他很难接受自己突然没价值了,当站在他们角度看到这些,我就特别能理解他们,甚至会觉得自己太自以为是,在理解他们之后,即使我做不到顺着他们的心赶快成家,但我可以把自己的情况详细跟他们聊聊,我想他们也一定可以理解我,事实上我在跟我妈聊了之后她确实觉得他们之前的催促太紧,给了我太多的压力。

好了,这就是我的经历,希望大家听了之后可以更好的理解跳出惯性角度看问题,我们之所以要这么做,基于我们都是爱对方的,我们不会想着让对方受到伤害,这点应该会给我们去改变提供无限的力量。
 
以下我们再通过孩子们的故事来进一步认识这个问题:
 
故事一:
学堂有这样一个孩子,平时大多数时间都是非常积极上进,成长愿心很强,学习、运动、做事包括与人相处方面都做的非常好,但他会出现一个规律性的变化,就是隔一段时间,这个时间一般是一个月、二个月来一次大转折,突然表现的什么都不想做,什么都不想学,只想回家“躺平”,这种强烈的反差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们又要怎么来帮助他呢?

先跟大家讲一下这个孩子与妈妈的每周通话,基本每一次开始妈妈都会问到孩子:这周为班级做了什么?为学堂做了什么?这样问正常情况是挺好的,但我们忽略了孩子实际的情况,孩子的情况是这样的:孩子被问每次都会说一句,但从说的内容里可以看到孩子是在敷衍并不想谈论这些,但又不得不说,他都想回家“躺平”什么都不想做,我们又怎么能希望他还想着为班级学堂做什么事,但我们还是在问,他能怎么办,即使在平常根本就没有想过要为班级、学堂做什么事,这时候都必须想一个出来,因为他感受到妈妈特别想要这些,像这样的答案有很多,其中一次通话被妈妈问到为班级做了什么?他是这样回答的:不知道算不算,分组的时候有个孩子没人要,他要了。

相信大家听完这件事已经意识到出现强烈反差的原因其实是孩子做的都是因为妈妈让他那样做的,然后他就去强迫自己努力做好,从这点不得不说这个孩子是个善缘,会去在意父母的想法感受,但最终是压抑了自己。除了从通话记录看到这点,在学堂日常同样发现这样的情况,他会去琢磨老师和比较强的同伴对一件事的想法,然后去附和,做成他认为大家想要他做的样子,但这样的做法是很累的,永远都在为别人做,体会不到做过程中的乐趣,我们需要帮助他的不是让他继续维持什么都做的好的状态,而是让他意识到不管是做事还是学习都是他自己的事,做的好坏与否也都是他的事,我们只是协助者,我们理解和接纳他的选择和做不好的情况,给他创造安全的可以尝试犯错的环境。

当他因为不主动思考而被踢出工程师组时,没有他想象中老师会去引导他努力回到工程师组,也没有出现老师和同伴的指责,认为他不好,本来紧张的心慢慢放下来了,中间过程他有好几次主动找我要沟通一下,我当时就问他你有什么要跟我聊的,他也说不清楚,他其实是想听老师说点什么,就像《海洋奇缘》中莫啊娜面对当酋长还是出海归还海洋之心时一样,她不知道如何抉择时,她期望奶奶跟她说点什么,替她做选择,但这时不能替他选,只能帮助他看清一些事,最终是要让他自己选的,所以当时跟小豪再次聊了一下老师对他现在的行为状态是理解接受的,不过需要清楚一点:自己什么行为就会带来什么结果,所以要清楚的就是自己想不想要那样的结果,不想要就不能选择对应的行为。聊过之后,他觉得自己现在比较适合工人组,于是就待在工人组做事,然后被选为队长,做的挺好,现在明显能感受到他内心轻松了,笑容也多了不少。后来看到他在上周通话中提到自己想要重新回到工程师组,这时就是他自己想要,而不是家长或是老师想要,只会越做越有劲,而不是被逼着去行动。
 
还有一个展现改变完美主义信念的事例——灶台升级,我们先来欣赏一下孩子们做灶台的过程:
灶台的升级过程就是日常中我们不断要做的改变孩子一些观念的方式,最初大家面对自己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灶台,会有想要尝试和担心自己不会做做不好两种矛盾想法并行的情况,开始做之后我们又会出现期待自己做的非常好而出现迟疑不敢下手的情况,做好之后面对自己做好的灶台是做成自己没做过事的成就感,这时他们会发现做之前和做过程中的担心都是没必要的,自己可以做到,中间出现问题、不会做、做不好时老师和同伴也不会去嘲笑他们,而是会一起帮助他,这样就又一次让他明确自己只要呈现自己真实水平,不需要因担心做不好、别人嘲笑自己而去做出各种伪装,例如说:自己想做,但怕做不好而表现的自己对于要做的事很不感兴趣——自己不是不能做而是不想做。

第一稿的土灶做好之后一周左右,之所以选择推倒重做,是想进一步告诉孩子们:一开始做不好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我们想做好,我们可以找到做不好的原因,然后再来一次改进一下,就可以做的更好,还不满意,就继续来第三次、第四次,直到我们满意为止,任何事都是这样的过程,所以我们无需担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需要担心做不好,更不需要担心别人会因为你没做好而去嘲笑你,一方面是大家会理解你,另一方面,即使他嘲笑你也没什么,你最终一次次的改进最后做好的结果是证明对方不对最有力的证据。
 
视频中有个小组的队长——阳阳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期待自己完美,不要犯错,不想别人说自己不好的孩子。所以他总是在各方面都很努力去做好,当然也赢得了全班同学的认可,大家都想选他当班长,但他一直都不愿意做,后来了解到原因,这个原因估计大家很难想到,班长经常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提醒组织大家集合,他觉得自己不会集合喊口令,喊不好口令排不好队大家会说他,所以他就不敢做班长,听到这样的原因大家怎么想啊,估计会觉得这么简单的事都能难住他,对啊,站在我们成人的角度看集合喊口令当然挺简单,但对他可能就不是这样了。对于他这样的状态,我们并没有去做引导或是要求他去做,暂时还没准备好就先不要做好了,后来在做花园过程中,他遇到了很多类似的事情,第一次用模具铺路,我在讲解以及示范之后,他还是不敢去做,不断询问各种问题,从他的神情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他挺担心自己做不出来,最后肯定了他一下,然后走开,他才不得不开始做,做完第一个发现自己真的会做,也没出现没做好别人说他的情况,在之后越做越好,这才放下心。再之后,做板凳、做榫牟一次又一次的体会一开始做不好或是出现问题都是没关系,这些不等于自己不够好,别人也不会嘲笑自己,只要自己找到问题然后再做一次就可以不断做的更好,这些经历其实就是让他不断地体验承认和接受自己不足,不断去除各种担心负担真实的呈现自己当下的水平,以这样的心来做事,当然越做越开心放松,不再伪装附和别人,而是自己想要做,清楚自己要做到什么程度。
 
在一次班会聊天时,大家再次提到推荐阳阳做班长,阳阳勇敢的接受,因为他逐渐认识到出问题不会做是正常的,只要自己去改进,一定可以做得更好。课后跟阳阳沟通了解到妈妈对他肯定也给予了他极大的勇气。做了班长之后,他担心自己做不好的行为依然存在,这就需要他不断在做事学习以及与同伴相处中察觉和一点点改变了,信念的改变就像解钢丝,需要耐心的一根根不断解,而且解的同时也会因为惯性绑上更多,不过当环境有了,周边的家长、同伴、老师意识到这些,就可以帮助他持续的改变,直到最终把这根钢丝绳完全的解开。
 
对于以上所说的理解和接纳,我现在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他的重要性,甚至跟成长成正比的关系,在与孩子一起建造花园的过程,我每天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不断调整心态,不断去改变看问题的角度来面对孩子们,不是去表达不满,而是不断地告诉自己:他们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正常的,不要再盯着问题而起情绪,关键是我们怎么去解决,整个做事的过程,对我个人而言,更像孩子们在用各种方式帮我不断地察觉自己,然后调整,心态越来越平和,并越来越喜欢这样与孩子们一起做事的状态。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我们都存在各种不足,都会犯各种错误,我们能做最好的就是理解和接纳自己存在的这些不足,当我们开始理解和接纳自己,我们才能更有力量去理解接纳他人,最终做来做去,发现最后是修自己,修自己真实。

心态的不一样,同一件事物,前一刻是厌恶的,下一刻你可能反而觉得他挺可爱的,现在挺喜欢看看孩子们不同时刻的表情,开心、哭闹、生气,当时可能也已经影响到我也有同样的情况,但是现在回头看来只看到那么可爱,其他的都不觉得那么重要了。
 
听完这些,大家可以给自己一两分钟反观一下自己,我们在家让孩子或是带孩子做事时,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态?是希望他不犯错就好,一旦犯错我们内心是什么样的反应?最终我们心态呈现在外的表情语气又带给孩子什么?是帮助孩子更坦然地接纳自己,还是变得更加不愿真实呈现自己,把自己伪装成我们期待的样子?



能群



好了,我们一起回到分享中,如果大家觉得这样的反思对您有帮助,您可以在之后再找时间做做。

在以上灶台制作的视频中,大家已经看到他们是分成小组进行的,这样的分组并不是老师分配的,而是他们相互选择的结果,按照成长意愿和能力综合分为工程师组、工人组和预备工人组,还有一个分组是工程师组成员带着其他两组成员,但是这样的分组在最开始并没有做,甚至后面分组之后的一段时间,这样的分组都是徒有虚名,并没有起到作用,因为那时孩子们没有意识到需要合作,把他们放到一起会听到他们相互提对方怎么怎么样,会过来找老师打报告,要么就是嬉皮打闹,这时反而是各自明确自己要完成的事情,然后自己做自己的更好,之所以会是这样,其中一个原因是以上所说的接纳自己的问题,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自信,一旦出现错误或问题时,别人不管怎么提,他都会误以为别人在嘲笑或是指责他,很容易起情绪,开始时团队中有三四个这样的孩子,一旦这种情绪起来,马上就会在整个团队中蔓延开来,这时候哪里会去想着相互配合。

这时先要让他们回归自己,把自己的事先做好,就比如说挖树根,我们的花园场地之前是一片梨园,我们梨树砍掉还有树根,于是我们就每人分配了一颗树根,我们先来看一下他们挖树根的过程:
从开始面对一颗树根不知道怎么下手,不确定自己到底能不能挖出来,到挖的过程没耐心乱挖一气,也有觉得太难想放弃的,同样也有边挖边观察找到方法诀窍越做越有劲,不过最终在看到有同学一点点把树根挖动,看到他人方法有用,大家又升起希望,开始有样学样,逐渐投入到挖树根这件事上,在看到自己挖的树根也晃动时,可以感受到他们很开心,没想到自己也可以做到,后面有同学提前完成后,主动去帮助同伴,这时我们看到是他们可以很友好的互相传授自己的挖坑经验和方法,两人一起也会有意识的配合,甚至出现好几个人一起帮一个人把树根撬起的情况,整个团队流动的是非常友好正向的能量,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通过很多类似的做事经历观察到的是他们自己在做事中逐渐看到自己从零到一到二,学会做,做得更好,看到这个过程即使自己出现问题,老师和同伴依然会包容自己,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最开始的这种理解包容的氛围,首先是需要老师来引导,开始靠孩子来做很难,不过孩子们很容易跟随老师转到另一个角度看同伴问题的,在不断体验这些之后他们内心是越来越有力量,当他们内心富足之后,你会发现他们很自然就变得平和,也更容易看到同伴的优点和好,不需要我们去教他们要怎么做,例如说语气好一点或是什么其他的,当内心富足时他们就可以做好。我们班就有这么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小景是这学期来学堂的,刚来时说话很少声音也很小,经常低着头,对于英语学习和运动,总是会说自己不会,不敢大声跟读,更不敢跟着英语视频材料做动作,有时提醒多了,他还会很委屈的哭起来,尤其是在与人相处方面,前期经常看到他委屈的哭,后面开始听到他情绪激烈的抱怨,每次听到的都是别人不好,别人的原因造成的,所以当时大家都不愿意跟他一组,当时他和另外两个孩子各自负责一天完成两个可以放下轮胎的坑,一般是两个小时,最开始不愿意做,同时也觉得自己做不了,但挖了一天之后,发现自己可以做,开始有干劲了,有一天下雨,另外两个孩子开始干活时看着我没动,很明显的有点期待今天可以换个工作,因为下雨天挖坑比较难,还有就是会弄的满身都是泥巴,我没同意,多好的锻炼机会,怎么可以放过,这两个都有点怕脏怕累,特别其中一个孩子,干个活,做一会都要去洗一下手的,所以呢,继续干,对比这两人,小景没有什么表现,到了干活时就拿到锄头开始挖了,挖出一个坑时还很开心的跟老师说自己已经完成一个了,还剩下一个了,可以看得出,他对于自己现在可以做这件事,并做的越来越快,他特别开心,这样情况持续着,后面突然发现他那种委屈、抱怨越来越少了,脸上的笑容多了,大家也逐渐地接受他,后来进入铺路组跟同伴配合的也很好,还被大家认可为力气最大的搬运工之一,其他方面也在一点点突破,情绪越来越稳定,喜悦的时候也越来越多。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孩子们合作铺路的过程:
铺这条路我们大概用了三周的时间,不包括前期平整和铺边缘砖,期间一车沙子、一车石子和二十多包水泥,在孩子们一铲一铲,一桶一桶搬运中都用完了,现在回头想想对于平均年龄在九岁多的孩子,真的很不容易,本来嫩白的小手变得粗糙,茧都长出来了。在这期间有很多让我特别欣喜的点点滴滴,其中一点就是,有一天做事期间,我有事离开了一个半小时,回来看到的画面让我特别触动:各组都安静有序的做着各自的事,路的铺设又前进了好长一段,我就这样看着,看到他们到时间后队长分配洗工具、打扫等善后工作,没有争着要换工作或是不同意的情况,小组成员配合的很好,孩子们的成长真的是在不知不觉中就发生了。

团队相处配合需要一些方法技巧,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对自己是接纳的,这时的我们内心就变得平和,也就更能理解接纳别人,甚至进一步鼓励支持,这样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会很喜悦,喜欢待在团队中,这时融入团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并不需要多少方法技巧,孩子们的事例就是很好的证明,方法和技巧更像是锦上添花。
 


执行



随着花园建造的进行,你会发现工作内容在改变,或者用升级来说更合适,前期更多的是体力工作,除草、挖坑、填土、平整地面等工作对于相互配合以及思考的需求是不大的,主要是看体力,到后面开始做平台、铺路、搭灶、做板凳这些就不是这样了,更多需要我们耐心的观察调整,学习使用新的工具,比如说线锤、直角尺、水平尺、木工凿、锯子等,不仅仅是单纯的会用,而且要了解工具工作的原理,这样才能更好的使用这个工具,工作上的这些改变让我们看到一种情况,就是有的孩子会随着工作的升级也一起升级,而有的孩子就有点跟不上节奏了,除去年龄和学习能力的原因,最主要的是执行时的区别,同样都做了事,为什么有的孩子改变了,有的孩子变化不大,这就要看做事的目的,如果单纯的为了做事而做事,或是只是要做这件事带来的好感觉,很难给这个人带来改变:

图图特别喜欢干活,干活时很卖力的,那为什么他改变不大呢,我们通过一个故事来看看,在铺路时,图图跟着一组做事,负责和水泥,他和水泥很快,又不怕脏,所以当时另两个组也想要图图的,人气是比较火的,但有一天下午铺路,到了剩下半小时时,他们组队长跟队员说不用说水泥,水泥已经够用了,但我们的图图不听,想继续多和点水泥,最后他们做到了很晚都没有把水泥用完,图图做事的风格就是只要喜欢做的,就做个没完,不感兴趣的想都不想,无精打采的样子,他做事的目的只是因为做某件事带来的好感觉,并不关注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和水泥是为了铺路,铺路是建造花园的一部分,他只是停留在和水泥这件事上了,这样的状态做事,即使做很多事,最终带来的只是某一方面的技能变强了,但人没有改变。
 
相反,在做事中,围绕目标做事的意识增强了,人的改变就非常大,小轩的成长就很好让我们看到这样做的强大力量,从挖坑组到搬运水泥,再到进入工程师组,最后成为三个带队做事的组长之一。他当时的改变就从送水泥时关注别人需求,想着更快的铺路开始。他之前是在挖坑组,不在铺路组,当时有一个小组的组员不想做事,他才得到进入铺路组的机会。他们小组有三个人,一个负责和水泥,一个负责铺路,还有他进组后负责搬运水泥,对于这样的机会他挺珍惜的,做的很认真,并且从某一天开始,他搬运水泥不一样了,不是形式上不一样,而是意识上的,他不是等着铺路人喊着送水泥再去做,而是自己去观察铺路人那边水泥剩下多少,快用完的时候就主动送过来。还有就是有时水泥用的比较快,和水泥的人来不及,他会主动一起帮着和水泥,他做的这些工作使得他们组当时铺路进度快了很多,他也因此获得了大家的认可,这种认可进一步激励他主动思考如何把一件事做好,这种改变给他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最大变化是做事、学习、运动更主动,在意自己所做的事,小细节上就可以看到这些变化,会在运动时提醒他人站好,打拳时会有意识地坚持甚至拼一下,这样变化最后得到工程师组成员的认可,被选择进入工程师组,然后带领两个工人组成员做事,过程中出现过各种问题,更多的原因是又开始习惯性的跟随着做,而不是自己要做成什么样,后来甚至出现被组员投票罢黜了队长的职位,不过最后还是用自己的实力坐稳了队长的职位,后面他还要不断经历这样的反复,直到有目标做事的意识成为习惯,那时的他也就真的不一样了。
 
做事、学习、运动不是单纯的做事学东西,我们要的是通过做这些来改变我们这个人,如果事情做了,人没有改变,做这件事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而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容易做着做着忘记关注这个人的改变,而只盯在事情上了,这需要我们不断的自省。




付出



昭明花园的建造还在继续,孩子们最期待的树屋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做的项目了,对于树屋的建造,我们和孩子们都是陌生的,很多东西都是第一次接触,可以预想的是我们肯定会遇到各种困难,我们会做不好,会出现各种错误,但是我们不会担心和害怕,因为我们知道只要我们看清事实,我错在哪里,哪里做不了,我们就可以一点点学习改进,最终把我们的树屋、花园做出来。


说实话,我看着我们的花园在我们和孩子的手上一点点做出来,内心有一种说不清的喜悦,你会不自觉地想着它,想着加点什么或修改点什么使得它给大家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孩子们也一样,特别是小队长,他在花园的建造中想的更多,做的也更多,同样的他们就更在意这个自己打造的花园,会想办法让他变得更漂亮,别人破坏自己花园时会去维护他,在灶台做好的时候,他们眼睛看着它是喜悦的,还会左看看右看看,去发现有什么地方要改进的,灶台上的泥土部分裂开,不用老师说,他们自己就会主动问老师怎么解决,然后不怕麻烦的试验加草后的泥巴来做,有的还去找到红土准备再试验一下这样的土是否可以不裂,这种红土很少,都是他们一小点一小点找到,可以感受到他们很珍惜自己做的灶台,对比平时他们对待自己的衣服的态度相差真的很大,这其中的魅力在哪里?

 

之前听过一句话叫:因为爱而去付出,我的体会是因为付出而越来越有爱,内心匮乏不自信的孩子因为付出,创造了价值被大家认可需要,抱怨、委屈的情绪消融了,他可以跟大家和谐相处,他们为了这个花园付出了很多,所以他们会维护这个花园,这是爱的体现。他们每次搭灶做饭,为什么总觉得更好吃,即使是煮焦了他依然吃的津津有味,因为他们为这顿饭付出了很多,相反,买的衣服即使再好看,一开始再喜欢,但最后都会得到一样的待遇,会乱丢没人认领,因为这件衣服得来太容易,没有倾注他任何的东西。


不管我们跟孩子一起学会真实,还是学会相互合作,还是其他,其实最终都要回到付出与爱这个永恒的话题,就像每周通话时我们去问孩子:你为班级做了什么?你为你的同伴做了什么?都是在引导孩子们学会付出,学会体验爱,学会付出爱。

 

我本次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我的分享可以让大家有所收获,最后祝福大家一起走上付出有爱的人生成长之路。




昭明书院

愿中国有真教育    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

愿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发扬光大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昭明书院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