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我在昭明的蜕变故事——敞开内心

同样是精英教育路线,同样是对孩子满怀期待的家长:


为什么一些孩子越来越自信、绽放?展露精英和强者的风范?

另一些孩子却越来越封闭、脆弱?陷入自卑和无助的泥潭?


从不自知地“毁掉孩子”到主动地“成就孩子”,

家长们经历了怎样的成长和蜕变?






大家好,我是昭明学堂的堂主刘天予,首先感谢清一联盟平台给予昭明学堂这次家校联合分享的机会。

为什么这次选择家校联合分享呢?因为在昭明看来亲其师信其道,孩子跟老师的关系需要家长的支持,家长支持孩子的老师就是支持孩子的成长,老师接纳孩子的家长就是接纳孩子的一切,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老师跟家长的相遇就是信任的相遇。因为彼此信任,所以才能一群人用心付出做好一件事,这件事关于孩子的成长、关于父母的成长、关于老师的成长,在这段成长的旅途中我们愿意彼此敞开内心,彼此成就。这就是昭明人。这一周昭明人为大家分享的主题就是《敞开内心》。

心就是一个人的命,正所谓见人见心,见心见命。心就是我们生命的主人,我们的生命可以灿烂如花,当我们用生命的每一天不断的成长自己,利益更多人的时候,主人会接收到满意的信号,反馈给生命的是喜悦;我们的生命也可以苍白无力,当我们用生命每一天浑浑噩噩,碌碌无为的活着的时候,主人会接收到不满意的信号,反馈给生命的是羞愧;但不论是喜悦还是羞愧其实都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也是我们修炼心根自然呈现出的不同状态,我们需要去尊重它了解它,继续去学习去体验去修炼我们的生命状态。让阳光自然播洒,住进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我们的生命因成长因利益他人而会更美丽。



新教育本质上就是培养孩子美好心根的教育,我发现,作为教育者,就是要灵敏地抓住出现在你面前的每个孩子的念头,这些念头就是一个孩子内心的基本需求,“教其心,育其身”,老师需要做的就是识别孩子的心,走进孩子的心,帮助他们从心出发,喜欢追求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让他们的生命状态真正是因为自我成长而无与伦比的灿烂和喜悦。这样的教育才是尊重生命的教育。


当然,所谓的教育者不应该只是老师,父母创造了孩子,从这个角度延伸出去,我们不禁要问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到底扮演的是怎样一个角色呢?世界上很难找到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但为什么这么多的孩子心中仍然满目疮痍呢?父母的爱到底是愉悦自己还是捆绑孩子呢?孩子的心为什么无法安住于当下努力成长呢?接下来由昭明的家长们为大家讲诉关于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故事,看看他们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成长感悟给孩子注入了力量的源泉,让自己以及孩子愿意敞开内心,接受成长的洗礼,走向强者之路。






分享一:《强势母亲主导下的脆弱男孩,如何找回自己的力量》

山长在青春期课程里提到每个不愿意承担责任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无所不能”的“神”。而自己就是那个喜欢当“神”的妈妈,用自己的 “无所不能”把孩子变成了“无所能”。2年前不顾先生的感受坚持送孩子进学堂,先生拗不过我,虽然不反对,但质疑和愤怒的情绪被他压制在心里;因为我在家里强势惯了,他也习惯不跟我辩驳,一是讲道理讲不过我,二是了解我固执的习性,说了也没用。就这样孩子进入学堂的第一年,我们夫妻关系是冷漠里伴着纠结,纠结的是我,冷漠的是他;我纠结他的不学习,不成长,既然对新教育有质疑为什么不去了解?这样的反问常发生在我们的对话里,然后对话以不欢而散告终。当我发现说教没有用,为了说服和改变先生的认知,我开始动之以情,用谁家爸爸改变精进后孩子的变化去说服他,结果呢,人家一个云淡风轻的眼神,照样无动于衷。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一年,在这一年孩子几乎不跟爸爸打电话,孩子的事都由我在管(当时觉得自己很厉害,没有觉察到不正常)。现在回想起来不由得冒冷汗,若不是先生厚道、包容自己,恐怕我们家早散了,谁受得了家里天天有个老师给自己上课,不只说教还贴标签。这样的状态直到老师反馈孩子出现问题,这个时候我还没有醒悟,依然觉得自己很厉害可以搞定一切。老师也反馈孩子爸爸的力量要出来,爸爸要站出来;我在心里嘀咕“我也想爸爸站出来呀?但是人家不愿意”。

在时常冷战的家庭氛围下,我跟孩子的链接是断裂的,看似孩子的所有事务都由我在负责,其实我根本不了解孩子,不知道他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甚至每周通话也只是拿着一套通话模板跟孩子机械式的互动。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我更察觉不到孩子当下的状态,更别说助力孩子了。

当学堂的老师反映孩子出现逃避责任的现象,比如遇到困难和挑战第一反应是退缩;不愿意参与对抗性的训练。遇到困难的第一反应是“找妈妈解决”用哭鼻子、扮弱小、博同情的方式寻求帮助。我曾经很享受被孩子依赖的感觉,觉得孩子遇到困难不找爸爸,而是找妈妈,说明我对他来说很重要,妈妈很厉害,可以帮助他解决问题。用自以为是的方式从孩子那里寻求存在感。致使孩子进学堂一年多“小宝宝”的模式一直存在;直到一次线下家长活动时学堂的吴庆可老师(在学堂大家都叫他可爱老师)一语戳穿我的幻象,可爱老师说:“看似你对孩子有要求,事实上根本没要求。你只关注孩子,看不见孩子的爸爸,要想孩子改变,爸爸的力量必须出来!


老师的棒喝打醒了我,回到家脑海里不断闪现老师的话,坐立不安。终于在痛苦了几天之后开始反思:我是不是真的做错了?血淋淋的扒皮反省的过程让自己痛不欲生,看见真实的自己的滋味并不好受。那么我到底哪错了?我错在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生命的救赎,让孩子承担起自己全部的寄托和希望,自己没有明确的理想和目标,所以从孩子身上找存在感和掌控感。错在看不见孩子爸爸的付出,甚至为了从孩子身上获得归属感,在孩子和爸爸之间制造屏障,阻碍父子建立心与心的链接。既然认识到自己的愚蠢那怎么办?放下面子向先生求助,承认自己的无力,交还爸爸的责任,从跟孩子的共生模式里解放出来,重新找回真正的自强和自尊。之后家庭氛围在我转念之后,发生了神奇的变化,怎么变化的呢,那就要从爸爸站出来开始,好,下面的时间交给先生。

在孩子教育上我这个爸爸一直是个甩手掌柜,没有思考过孩子的教育目标,更没有做什么教育规划,日常跟孩子的互动方式也比较随意。等到孩子要被妈妈送进学堂时,我不是去了解这个教育模式的利弊,而是在情感上用消极抵抗的方式拒绝孩子离开我;因此在孩子进入学堂近1年的时间,自己都是以旁观者的心态,以冷漠的回应方式去对待爱人。其实自己在那段时间里的内心独白是:既然你觉得自己很厉害,做的决定不需要听取我的建议,既然你认为自己和孩子都不需要我的话,那你就自己去搞吧;现在回想一下自己当时的心态是很不负责任的。实际上1年间孩子的各种状态自己都在默默的关注,只是拉不下面子,不愿意在爱人面前低头。

那么我是怎么从一个对孩子教育的旁观者转变成主动承担的呢?事实上,走的这段路是我跟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也是我看见爱人为家庭承担的过程,更是用自己的体验式成长去理解新教育的过程。


我之所以能够觉察到自己的问题,要感谢学堂老师为我们全体家长准备的一份礼物,感谢爱人的鼓励和帮助,感谢孩子照见自己,多因一果的作用下才促使自己这个感知力超弱的爸爸意识到自己是有问题的。幸运的是当我意识到自己在孩子教育和家庭关系方面有问题的时候,我们当地的新教育学堂邀请昭明的孩子们参加本地新教育分享会的展示,分享会结束后,家长和孩子开启从合肥到常州9天320公里的亲子徒步


徒步是我和孩子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为什么这么说?从孩子进学堂后,没有用心跟孩子相处过,说直白一点我们爷俩相当于“熟悉的陌生人”,只是存在于“父与子”的身份里的简单交流。比如我们俩很少或者几乎不会主动找对方聊天,没有爷俩单独相处过,孩子有什么事先找妈妈解决,包括想爸爸帮什么忙,也是先找妈妈,让妈妈帮自己说。这主要是因为自己之前对孩子较简单粗暴的回应方式,为了维护父亲的权威,在跟孩子的互动中多是“严肃命令式”的表达,不会去考虑孩子在想什么,有什么需求和感受;给孩子留下“爸爸很凶”的记忆。所以徒步开始的时候也不知道怎么跟孩子交流,所以我俩的相处有些不自然和尴尬。那么父子之间的转变是怎么开始的呢?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因为相似而建立信任,因为不同而升起尊敬。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6月底每天40度左右的高温下徒步,我跟孩子同样经历汗流浃背时借不到水喝的疲惫;一起走三四十公里饿肚子的互相鼓励打气;一起磨出水泡;一起睡帐篷;一起找农家做饭,这样慢慢建立了父子之间的信任;不同是什么?是孩子解决不了的问题,爸爸可以解决;孩子因为疲惫、饥渴有沮丧情绪的时候爸爸没有情绪而是去想办法解决;我每天在带队中承担责任和做事,也让孩子看到了爸爸这一面。之前爸爸是陌生的、严肃的,徒步中孩子观察到的爸爸是真实的、有温度的,是跟自己有相同体验的伙伴。

一路上,我和孩子之间虽然话说的很少,但我感受到了孩子对自己的接纳,孩子也感受到爸爸对自己无言的关心、守护和陪伴,当自己疲惫时爸爸会鼓舞自己的士气,当自己走不动时爸爸会降速陪伴自己走下去,没有指责和评判,只是纯粹的陪着自己。因此徒步的过程是孩子观察、感受、认可、接纳这个“新爸爸”的过程。就这样,我和孩子建立起了初步的信任链接,好像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事实上,没有那么简单。


接下来半年,我迎来了和孩子朝夕相处的磨合阶段当孩子因为疫情需要持续放假,爱人因事无法顾及孩子,直接把孩子交给我的时候,我的本能反应是“我带不好,你带。”不过这次爱人很彻底的当了甩手掌柜,说不管就不管。让我不得不面临第一次长时间带孩子的体验;当时就想着既然甩不掉那就“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样如临大敌的心态导致我和孩子在情绪对抗中度过了第一个月。

我在心里把孩子当做难题,抵触情绪的背后是无力,不知道怎么办,怎么带孩子。比如,假期中孩子的任务是突破识字关,老师已经给孩子在电脑上下载好了学习软件,制定了学习进度,这样学习一段时间不就突破了吗?没错,我确实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把软件和过关进度给到孩子,然后自己继续当甩手掌柜,坐等丰收的果实。结果是孩子学的很吃力,出现明显的畏难、退缩情绪,一到过关就卡点。一卡点我就开始质问孩子:“你为什么记不住?什么时候能过关?还想不想学了?”孩子的反应要么起情绪开始哭,要么闷不吭声。最终我们俩的互动就形成了“死循环”:孩子学不进去-不过关-孩子畏难起情绪-爸爸质问、指责、施压-孩子更学不进去。就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孩子情绪反复、学习状态忽上忽下、运动打酱油,而我这个当爸的也一度想要甩手逃跑。

再比如运动,孩子在昭明的时候运动是相对比较强的项目,可是回到家对于老师布置的假期运动目标反而越做越懒散,对自己越来越没有要求;我实在看不下去,就直接给他制定运动必须完成目标,做不完不给吃午饭;这样强硬的措施下,孩子先是心不甘情不愿的做,接着消极抵抗,记得一次看到他前滚翻做的慢腾腾的,自己一肚子火,找跟竹竿就准备冲进去打一顿,结果这小子眼尖看见我拔腿往外跑没影了,我心里更生气,心里想“我这么忙,现在等于全职在带你,你不珍惜就算了,你还敢跑”。之后的几天我不搭理他也就有意避开我,这样僵持了几天,我开始打电话给爱人抱怨,爱人呢,听完我的唠叨之后直接反问我:“你现在的反应跟孩子有什么区别?你遇到困难想逃,孩子遇到事情的时候不会模仿你吗?

爱人的两句话问的我没脾气,回想自己当时的情景,确实我跟孩子的反应有什么不同?跟孩子纠缠的过程中,我也成了孩子,跟孩子一样玩情绪共振的游戏。同样的遇到自己不擅长的事情,畏难、想逃跑。为了给孩子示范面对困难的态度,为了找补我当爹的尊严,我开始四处求助(感谢孩子让我有一点突破,原先的自己是不可能主动向人求助的),先是跟身边的人请教,希望得到解决问题的秘籍(最好是拿来就能用,立即见效的那种),再是跟可爱老师打电话聊孩子的情况,希望得到老师的指点和帮助

四处取经后发现自己一直纠结在方法上,根本没有去考虑出现问题的根源是什么?沉下心来重新回顾和孩子的相处模式,发现几个关键问题
1、学习和运动是我希望孩子突破,给孩子的任务,不是他想要的。
2、承担了孩子的责任,让孩子只感受到强迫而缺少了危机感,比如每天代他打卡,提醒、督促他的运动和学习。
3、缺乏对孩子的过程管理,只管下任务,坐等丰收的态度,没有给到孩子需要的帮助;当然就更不会知道他卡点在哪里。
4、我的反馈态度给到孩子一个认知,遇到困难是你自己的事情,我不愿意跟你一起面对和承担结果。
在这样的氛围和互动下,孩子就算勉强有些进步也是为爸爸做的,并不会升起自我负责的意愿;我越是提要求,施压,孩子反抗、抵触情绪越厉害。

那么既然找到了问题,接下来怎么办?首先得让他意识到学习是他的事情,于是找孩子聊天,把要不要继续学习、运动交由孩子决定,同时告诉他自己不会再代他打卡,运动、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不想做就别做了。原先是孩子不急,我先着急上火,这次想明白了静下心来看着他演戏,凉了他几天后,因为没有及时打卡违反班级规则进入了跑步俱乐部,承担结果就是把责任还给孩子,让他用身体的体验来承担行为后果。不珍惜学习机会就剥夺学习机会。在跑步俱乐部呆了半个月,每天上午3小时内跑完21公里,下午1小时20分钟跑完10公里,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就重跑。这样反复体验,孩子意识到自己不做出改变,身体只会更难过,为了自己不难受就不能再玩这种游戏了。没了捧场的观众,孩子也没了演戏的热情。

第二步处理情绪,还是先跟孩子聊天,帮助孩子看见自己情绪的状态和结果,听取他的想法,得到他想要改变的意愿后制定运动目标。学拼音,同样跟孩子约定,他想突破了,辅助他寻找适合的方法,从开始每天总结打10个字,到动手制作字卡,到网上搜集有趣的拼音学习小课,使用有声拼读挂画等等方法。

当我和孩子沉下心,安住在自己的角色,承担自己的责任的时候,原先纠缠、对抗的能量转换为接纳和一起改变的愿心的时候,成长才真正开始。我们俩经过这段时间的磨合,孩子整体状态有所提升,运动和学习开始踏实下来,心性相比假期初期沉静许多,也愿意积极面对自己的情绪。而我也在辅助孩子的过程中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呈现出的行为,不再直接反应,而是更多的去观察和思考行为背后的原因,寻找适合的方法。

从假期的体验中,我由一个只会一味下命令,只关注结果的爸爸,慢慢学着做一个对孩子成长负责的教育者,如果我希望孩子有责任、踏实、自强、自尊,那么首先我得是负责任、踏实、自强、自尊的爸爸;其次是跟孩子建立信任链接,让孩子感受到“我是来帮助你的,而不是管控,打压你的”,这就需要放下父亲高高在上的身段和面子,真正去观察孩子当下发生了什么?他最需要什么?我怎样给到他需要的东西?只有带着这样的觉知参与到孩子教育中去,才有可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教育目标。

经过假期的磨合,我渐渐适应了教育者的角色。过程中我渐渐领悟到:想孩子改变最快的方法就是先改变我自己;父亲的权威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只有自己做出了榜样示范,才能真正赢得孩子的尊重。

可能是心念产生了能量的吸引,今年6月学堂的可爱老师打电话给我,因自己当兵时带过几届学生军训,所以可爱老师就问我是否有时间去学堂带孩子们军训。自己当时的心情既期待又紧张,不过在老师的信任和鼓励下,我还是鼓起勇气去迎接挑战,既然想给孩子做个榜样,现在机会来了,咱不能怂。


基于给孩子做榜样的初心,我到学堂展开了一周的军训。军训中,我带着孩子们训练了军姿、内务、紧急集合、极限突破,也教孩子们拉军歌,总之带着孩子们体验了有序且生动的军营生活。


军训中我对自己的身份定位是教官,并没有太关注自己是孩子父亲的身份。虽然训练、生活都在一起,不过没有跟孩子有太多交流;心里只是想,如果我希望孩子有责任心,首先我要把自己当下的责任全力以赴的完成。当我做到的时候,孩子自然看得见,这些不需要太多语言。在私下跟可爱老师聊天时,老师从他的角度给到我许多正面的反馈,更加坚定了做好自己、给孩子做榜样的信心。


比如说,孩子看到爸爸呈现出力量、严谨的军人风格的时候,眼神闪现的光彩透露着自豪。当看见爸爸在付出和服务他人的时候,孩子自然会去模仿;当学堂的老师和同学称呼着爸爸“耿教官”的时候,这种外界氛围的渲染,孩子更加觉得爸爸很了不起。孩子在跟老师私聊的时候,也表达自己对爸爸改变了看法:不知道爸爸原来这么厉害!希望自己成为和爸爸一样的男子汉。而我在日后跟孩子的相处中,也体会到孩子对我的敬畏和崇拜。孩子以前是被动接受我的意见,现在给孩子提建议,他就很信服,愿意去反思、修正自己的问题。而孩子给我的正面反馈,也让我更有价值感和成就感,更愿意去做好孩子的榜样 —— 如果我希望成为孩子攀登的高峰,我就要尽己所能让自己这座山峰更有高度。

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就是闭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给孩子看”简单的话蕴含着大智慧。在不断的践行中我体会到爸爸们需要少说教、多行动,只有做出来才更有力度,更能让孩子信服。其实,我们男人多数时候觉得自己只要做家庭的支持者,做妈妈教育的配合者就可以了,实际上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不做出来,孩子是看不到的;特别是在孩子小的时候他更需要直观的看见爸爸的行为示范,也只有这样,孩子对父亲才有更真实、真切的认知,才有机会建立亲子间的信任和父亲的威信。

我对孩子的教育,从一开始做甩手掌柜,到建立和孩子的链接,再到发现自己的问题,再到给孩子做出榜样这几个阶段,给希望开始参与孩子教育的男同胞们作个参考。最后我想呼吁一下我们的妈妈们,多给我们的爸爸表达自己、呈现自己的机会;其实我们很希望去付出,只不过妈妈们越来越强悍,做的越来越多,其实你们太辛苦了,我们的肩膀一直在,累了就停下来靠一靠,相伴而行,走的更远,更踏实。

现在我们一家三口在不同的轨道上成长自己,用自己努力的行动和不断的进步,给彼此能量的加持和鼓励。让自己真正成为对方的价值伙伴。



主持人总结

感谢我们耿爸的分享,爷俩从熟悉的陌生人到互相信任的伙伴,爸爸一路升级打怪,成为孩子敬仰的榜样,这是一个走进孩子内心的过程,也是爸爸对孩子敞开内心的过程。


在妈妈充当孩子的神,替他操心一切的时候,其实是在变相地告诉孩子“你不行,我不相信你能做好,需要妈妈帮你才可以”,所以君昊像个小宝宝一样,。当妈妈开始放下对孩子的掌握后,君昊了,但是总感觉缺乏点冲劲和力量。直到爸爸参与进来孩子的教育后,孩子看到了父亲的这份责任和担当,对父亲心生敬意,想要成为像父亲这样的人,现在做事也变得更加主动和有担当。



这张照片最左边的男孩就是君昊,其实每个孩子都喜欢跟随强者,每一位父亲都可以成为孩子心中的榜样,只有父亲敞开自己、放下父亲的架子才能走进孩子,看见孩子内心真实的需求和状态;只有让孩子看到父亲身上的这些亮点,体验到父亲能够帮助他变得更强,这份力量才能传导给孩子。


刚才君昊妈妈提到,每个不愿意承担责任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无所不能”的神。那一位想要证明自己的家长,对孩子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家长放下对孩子的控制后,孩子又有哪些变化呢?有请我们下一位昭明人为您分享。




分享二:《疗愈内心的匮乏,放下对孩子的控制》

每位进入新教育的家庭,我想应该首先都是被今日学堂孩子呈现的优秀状态给吸引,我也是其中之一。随着对新教育的深入理解,更是萌生了改变命运,改变阶层的想法。每个人骨子里都有一份渴望优秀的心,我也不例外,只是我的方向出现了一些偏差,走了很多弯路,直到今年才开始慢慢意识到自己的很多做法是心上出了些问题,也才有了一点点自省和改变。因此想和大家分享下自己的一些体会。按照时间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1、证明自己优秀

现实生活中的我来自于一个非常普通的工薪阶层,小时候很调皮,个性比较猛,所以在生活中经常被打脸,个人的状态也一直是起起伏伏的,一直处于社会的中下层,基本上没有成就感。15年家庭经历了一场经济危机后,就更加觉得未来的生活一片迷茫,看不到希望。也就是在那一年遇到了新教育,它仿佛就是一根救命的稻草,让我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新教育很多家庭在刚开始接触的时候,一般都是妈妈冲在第一线,我们家也不例外。同时当时也刚刚经历了一场危机,整个家庭的氛围很不好,经济也不宽裕。在那个背景下对爸爸产生了很多贴标签的评判。

当一个女人事业、家庭都找不到归属感时,她只会把目光投向自己的孩子。特别当你知道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孩子正巧也还小的时候,会有多么的欣喜若狂,发现终于找到了那把改变家庭命运的钥匙。从那一刻起,我所有的关注点都在孩子身上,目的就一个,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证明自己的价值,证明我也可以是一个优秀的人。因此,我开始很努力地在形式上做着孩子的榜样,我有了人生的很多第一次,第一次半马,第一次劈叉,第一次拳击,第一次改写博文等等,告诉自己,只要是新教育家长在做的,我也一样可以做到。但我这样的引导,其实就是为了一个结果,我要一个优秀的孩子,以此证明我的优秀。

在我如此有结果导向的引导下,孩子好像也是朝着我期望的结果走下来,各方面能力初见成果。但是,一段时间下来,孩子身上开始暴露出一个明显的问题。什么问题呢?举几个例子:比如一次学堂组织带拳套对抗,她占据了明显的优势,把另一个女生打出界很多次。但是一路哭到底,后面老师问其原因:因为比赛一直不结束,她特别着急,怕最后不能保持赢的结果。比如疫情期间和同学互相检查学习成果时,故意卡别人让对方不能过关,想让自己一直保持领先的状态。学习英语时追求进度不求质量,目的是要超过别人,忽视真正学习的意义。比如运动一直是她的优势,但是体会不到运动的快乐,特别是在持续性的运动中。比如,在学堂她是第一个10公里跑进一小时的女生,但是她最讨厌的就是跑步。她耐力不错,但每次一听到徒步就起情绪。因为这些优势并不是她发自内心的喜欢,她之所以愿意去努力的做只是想证明自己很不错。再比如被老师批评时容易陷入情绪中,不愿意接受。被同学提意见第一时间就会反驳,而不是去思考自己是不是真的有类似情况。

这些事例体现了孩子身上的一些问题:超级害怕失败,不敢暴露自己的缺陷,总认为自己是对的,不愿意接受他人的批评,生怕别人说她不好。习惯用输赢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学习、运动、做事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厉害。大家是不是从孩子的身上也看到了我这个妈妈的影子,也就是想要求证明!希望证明自己厉害,证明自己优秀,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

2、学堂的影响

但这种“求证明”的背后是什么?本质就是一颗匮乏、封闭的内心。因为只有匮乏的人,才需要不断向外索求。相反,内心充实、有力量的人,是很平和的,从内而外自然透出一种自信,并不需要通过向外索求来证明自己

同时,我也感到很幸运,我这种匮乏、封闭的内心,在昭明的环境下慢慢打开了。在昭明,家长们都以昭明人自居,在这里我能够感受到一种温暖如家的归属感,学堂给了极大的包容和开放度,因此自己愿意慢慢的打开内心。愿意面对那个真实不堪的自己,开始撕开戴在脸上的那张面具。我可以在联谊会上肆无忌惮的笑,也可以在和老师沟通时毫无顾忌的哭,老师们尊重我们每一位家长,不会高高在上,但也不玩情感互动,而是会理性的帮我们分析卡点在哪里。所以在老师面前完全不会装,没有隔阂,能够无障碍的沟通。一方面学堂给了我们予以信任的环境,另一方面老师也在同时示范着他们的成长(比如刘教练从一名运动老师升级到堂主,魏老师从一个白净、看上去比较柔弱的女生成为讲话透露出坚毅,敢于挑战体能极限的老师),让自己看到进步的无限可能。老师们的变化也激起了自己内心那颗不服输的决心,看到自己内心仍然萌动着改变自己的力量,想让自己更好。这些氛围都在无形中影响我,但真正的契机是一次意外事件的发生。

今年学堂的一次联谊活动,我参加了学堂组织的拳击比赛,过程中我的眼睛受了伤,这个意外让我有时间来思考这几年来我带着孩子走过的新教育之路。在外人眼里,我应该算是一个精进的家长,运动、学习我一个都不落下,但是我做这些动机都是为孩子,当很累的时候就咬牙告诉自己,我在给孩子做榜样,但过程中并没有很愉快的体验,而是一种苦哈哈的状态,目的只有一个,我要一个优秀的孩子。在受伤的那一刹那间我心里的念头就是,如果眼瞎了我的孩子怎么办?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把自己和孩子捆绑在一起,甚至可以说我把我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她的身上,所谓的榜样是为了告诉孩子:你看妈妈这么努力了,已经做到这个份上了,你还有什么资格不上进,因此你必须优秀。而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才能代表我的优秀。说得直白些,就是在她身上找存在感,找自我的价值。休养的那段时间,我经常跟自己对话:为什么在面对困难时我愿意扛,看上去很坚强但是又特别容易掉眼泪?与人相处时,为什么我常常会得饶人处不饶人?为什么家人一两句不中听的话就会刺激自己很大的反应?我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在我的家庭关系,会把孩子摆在第一位,要让她来承载着我的希望?这一系列问题问出来后,我逐渐明朗,

自己求证明的核心在于不愿意接纳自己。因为不愿意接受目前的现状,不愿意接纳自己不够好,但目前又达不到自己期望的状态,就要求孩子来实现。就像一个登山者,他很不接受自己只能站在山脚下,而希望登顶山峰;但登顶的过程对于自己难度又很高,于是就想要走捷径,把希望放在孩子身上,指挥他们替自己去登顶。但是,如果我一直是这种心态,孩子就会成为工具,成为我证明自己有价值的工具,成为我控制的对象。我的一举一动,都会牵扯着孩子的心;反过来,孩子的一举一动,也都会牵扯着我的心。我意识到,如果我不希望自己成为孩子的天花板,不希望把自己的不安全、不自信传递给孩子,不希望孩子一辈子为我而活,就必须对孩子放下控制。而想要放下这种控制,必须从接纳自己开始

3、改变

当自己的认知有了撬动后,改变也会慢慢到来。我的改变和三个关键词有关:接纳、成长、利他。这三点让我开始疗愈自己这种内心的匮乏,让我的内心逐渐变得富足、敞开。很坦率的说,目前真正做到的,也只第一步的接纳,但这对我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接纳:一路走来,其实我的内心一直不接受自己。小时候很皮,一直不是老师、父母心中的好孩子,年轻的时候靠自己的努力改善了很多,但是一些弯路和选择又让我丧失了很多机会,15年因为自己的鲁莽让家庭陷入一场经济危机中又重新滑落下来。导致自己和当初的同起点一些伙伴有较大落差,这种纠缠的过程会让自己经常陷入那种无助的纠结中。和孩子爸爸的关系也一直不是很好,也让我经常觉得自己比较挫败。

休养的那段时间我反复看《沉思录》,虽然书中的内容有些仅仅是字面上的理解,深层的理解不了,但是书中反复提到的灵魂总是让我心里咯噔一下。我问自己:这辈子我的灵魂到底需要我做什么?即使就是做一个好母亲,也希望我是一个独立的人,一个愿意面对自己的人。这种反复思考让我开始理性起来:除了接纳现状你没有第二条路可以选择。从那一天开始我真正地从向外抓取模式,转为往内看向自己。从那时候起,我就接受了那个极其平庸,平凡的自己。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也看到了一个愿意担当和承担责任的自己。这种心念的转变后我不再用逞强的方式与人相处,也不一定要争个你高我低来显示自己的强大,因为以往的我其实是一种外强中干的状态。当有了这样的的接纳后,内心很多时候虽然还是会有波澜,但是平和了很多。朋友私下里和我说,以前更多感觉你像个刺猬,跟你在一起久了会让人有些不舒服,但现在柔和了很多。在家庭关系中,也更加能接纳孩子的爸爸,从一个完全抱怨、指责型的相处模式,尝试来理解他、体谅他。

成长:有了“接纳”这最重要的一步后,我真正的从身边榜样学起,学习老师认真做事的态度。老师们普遍做事都很务实,不多话,但是每件事最后都做得挺漂亮。例如:为了和孩子们建立更好的链接,老师们直接改名换姓,以嘉嘉姐、大方哥、可爱叔叔等这样的称谓拉近和孩子们的距离,从这一点开始入手,让孩子建立信任感,走近孩子们的内心。一年下来,曾经的小霸王或者压抑的孩子都回归正常,虽然学堂对孩子们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孩子都很喜欢这里。从这个事情的细节中,我看到人只要慢慢沉下心来,一点点的做事,只要方向是对的,最后都会有进步。所以我也针对自己制订了一些学习、运动及工作上的小目标。老师平日给孩子们的沟通,周末通话时记下来慢慢在日常中去体会,比如信念的学习,比如老师们教育孩子的一些话。虽然知道自己达不老师们的高度,但至少对自己有个最低要求(比如老师做到100%,我尽量做到20%)。

我一直是比较自我的人,有了老师们这种示范,自己也开始有意识的去做一些事情,在家长团队中,我开始重新变得勇敢起来,会主动站出来做一些事情,先不管能力如何,不怕丢脸。为了突破内心的恐惧、担心等限制性想法,就先把想做的事情先说出来,不给自己留后路。然后再慢慢寻找方法去学习,在做事的过程中慢慢踏实起来,浮躁的个性也开始沉稳了下来。

利他:今年学堂提出了百年昭明的理想,我私下问过堂主刘教练,问他,百年昭明是你的人生梦想吗,你是想要那个百年的名吗,他的回答让我心生汗颜,他说:通过百年昭明来服务于别人。那一会对他心生敬意,而不是像之前一样佩服他的能力。从老师的回复中,我开始有意识的去培养自己的利他之心。在与他人相处时,也不再只是盯着自己的这一亩三分地,学会欣赏每个人的闪光点,有了一点点服务他人的意识。


通过接纳自己,学会用平和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内在的脆弱和匮乏开始慢慢往后退,一种真实的力量感开始慢慢升起。当自己开始不再向外抓取的时候,和孩子的相处模式也在悄悄地发生些变化,每周的周末交流从之前的以我为主导开始变成以孩子为主导。

通话的内容也在改变:比如不再对她提要求,而是谈妈妈的本周安排和发生在妈妈身上过去的一些故事,以及谈谈彼此心中的样子。孩子也会指出妈妈以前的做法是错误的,只愿意看到她身上好的一面,不接受她做不好的时候,只会以事情的结果来评定她。听到孩子真实的表达,我很开心,因为这代表孩子在我面前是可以完全放得开的,同时我也很愉悦的接受她的批评,因为我之前的确是这样做的,并告诉她妈妈一定会改。

比如不再主动表达,沟通以她为主,谈各自对周末课程的理解,听她梳理一周总结,对任何结果不发表看法(其实有时候听到孩子的结果不太令人满意,我内心还是有焦灼的,因为我一直是希望孩子拿第一的家长。但我在言语中尽量不表现出来。有时孩子也会谈到她自己很担心结果,这时我会请她谈谈自己的想法,最后很真实的告诉孩子,妈妈相信她,只是她自己需要些时间考虑和准备。同时,我也让孩子自己体验自己不对她有要求的状态,让她自己承担责任。比如孩子在没有外界压力时,自律性不高,导致没有被入选学堂的卓越俱乐部,自己感受到了较大的落差,然后才开始着急起来,开始知道要为自己承担责任。


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慢慢愿意暴露和接受自己的问题,接纳自己不够好,从之前以能力来评判伙伴价值,到开始学会欣赏伙伴;从完全自我,变得开始能站在他人角度去考虑问题。最重要的是,她开始知道自己的人生不再是为妈妈而活,在学堂引导下逐渐建立属于她自己的目标,从他人要求正在过渡到自我要求。

有一个明显的事例:这个学期学堂在班级选择两名价值伙伴最靠前的孩子去扬州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结果出来前的周末通话中孩子非常担心自己是不是能选上。我问她的担心来自于哪里,她说怕妈妈会说她。我很明确的告诉孩子:妈妈不在意你去还是不去,能选上当然好,没有被选上并不代表你不好,只是现阶段在某些方面,比起前面的同学还有更多的进步空间。聊完后感觉孩子的心里不那么紧张了,后面结果出来后,孩子没有选上,但我们俩也都没有再纠结这个话题。我有很明显的感受:孩子经过这个事情后,内心担忧妈妈责备而产生的焦虑少了很多,从那个点开始,她开始将关注点更集中在自己身上了,而不是像之前,学习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妈妈。

在这之后又发生了一件事情,前段时间在班级里价值伙伴排名到第五,她不能接受她认为原来比她差的同学,排名居然比她靠前,因为一直觉得自己能力挺强的。周末通话中告诉我:自己觉得在时间管理、经营者意识上都挺有进步的,但为什么大家还是觉得她进步不大呢?从她的话语中,我能感受到她对自己的那份着急。但老师和我反馈,她这份着急和以前不一样了,这次并不是担心妈妈的责备,而是觉得自己没有做好有些难受。在老师的引导下,她目前正在这些方面改进自己。现在有时我会问她:你现在每天还是为了妈妈在学习吗,她会很真实的表达还有一部分,但是较之前少了很多。我越来越觉得,当我慢慢放下了她,接纳了她,她才愿意去真实的看待自己,不那么担心能否取悦我,而是把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身上,关注自己的成长。

走进新教育5年了,我算是一直在努力的家长。但是走到现在,我才认识到我的努力是一种假象,因为那实际上是一种控制和裹挟。我是一个对孩子满怀期待的妈妈,直到现在我内心仍还有,只是如果说原来是100分,那现在可能少了三四十分了。这个过程中我领悟到,一个人想追求某种东西,就该自己去争取,靠自己的力量去获得,而不是让孩子帮自己来实现,否则两个人都将会是受害者。或许我这一辈子都无法成为我心目中想成为的那种人,但至少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而不是一个将希望挂在孩子身上的母亲。

生活的确会带来挫折,但换个角度来看挫败同时也可以让自己积蓄能量。当个人力量不够强大时,团队可以给我们巨大的能量。我从无助到接受,从抗拒到融入,从害怕到坚定,从急躁到平和,慢慢脱离因为内心匮乏而寻求证明、以及控制别人的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昭明大家庭给了我很大的力量,这背后的核心就是爱 —— 因为爱是一种疗愈内心匮乏、给人赋予能量的良药。我也慢慢看清了爱的真谛:她是一种成就,而不是索取。谢谢大家!



主持人总结

让孩子如他所是,而不是如我所愿。感谢文姿的分享。奕乐在老师们看来是一个冲劲足心气儿高的孩子,是一个十足的比赛型选手,一旦要比赛她都会铆足了劲去取得一个好结果,但以前她对于没有十拿九稳的事情是不敢去尝试的,记得有一次比赛,她觉得自己没有十足的把握会赢,就跑过来跟老师说能不能不让她上场。因为那时在奕乐看来,赢了才代表她有价值,输了或没有达到妈妈的要求和期待=没价值,没做好担心妈妈会不喜欢她,所以孩子之前所有的动力更多是源于恐惧,能量都耗在担心上了,哪还会聚焦成长呢?


只有当一个人能够接受自己的真实存在,才能不断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变得真实自然,所谓的“真实存在”是指我们每一个人成长到今天,都深受成长环境、过往经历以及自身的局限等因素影响。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有充满正能量的时候,也会有负面情绪,自我接纳就是以一种温暖、关爱、亲切,宽容和体贴的态度对待如此的一个自己,容许自己犯错,接受自己的每一个感受,接受自己不完美但真实的样子,甚至接受自己未必能够无条件接纳自己的子女,而最意想不到的是,当我们允许自己光明正大的活在阳光下,自然有能力看见孩子,实现接纳孩子


现在孩子们在学堂每天要写信念总结,她愿意把自己不好的一面写出来,当同学调侃她说:“陈奕乐,你这个自大狂”,她会笑的回应“对呀,我就是自大狂啊,我现在就是这样。”换作之前可能就直接怼回去吵起来了。因为随着妈妈对自己的接纳,孩子也感受到了这份全然纯粹的爱意,更加接纳自己,现在更多是为自己而做,而不是担心妈妈会不会说她会不会不喜欢她。此时孩子就会相信:我们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相信他们是美好而有价值的人,无论他们外在的表现如何。他们不必为了迎合我们、讨喜来获取关注。这份爱会给予孩子更强大的动力。


接纳自己让我们看见更真实的自己,找回自己能让我们绽放更精彩的人生,请听我们下一位昭明人为您讲述她的成长故事。




 分享三:《生命困境中找回自己,绽放精彩人生》


这张照片是十五年前我曾工作的公司上市前,在苏州分公司召开的一次董事会会议。照片最右边坐着的就是我。前面坐着的是公司的几位投资人。

一、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从安逸中走出

我曾经在内地的单位过了几年铁饭碗的生活,很安逸,但内心又不甘心这种平淡,觉得这样的生活一眼就能看到头,于是放弃了这份工作,在2003年到深圳打拼,希望在这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刚到深圳,我不会英语,也没有高学历,从最基本的出纳做起。我凭着初到深圳的闯劲和热情,帮助公司解决了许多此前一直无法推进的问题。老板看到我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非常欣赏,把我调到集团公司筹备上市的财务工作。这张照片,就是我当时的一个工作状态。

我在公司集团董事会财务总负责,进入了董事会,也赢得了董事长对我也高度信任。自己的工作步步高升,公司在交易所的上市也稳步推进。我在深圳也有了自己的房子,过着老家同学们羡慕的精致优雅的白领生活,前景一片美好,似乎看到了自己理想中的生活。

二、婚姻中我失去了自己

正当我意气风发的时候,我遇见了我的先生。不知怎么回事,我对工作的投入没有了原来的拼劲,事业让我感受不到原来的成就感。虽然公司一两年内就能上市,财务自由就在眼前,但当时我以为遇到了爱情就是幸福的开始,不顾董事长的挽留,毅然放弃事业发展,一心想要回归家庭,相夫教子。

为什么那时我会放弃事业,选择回归家庭?我当时认为,女人的身份定位,应该是依附于一个家庭,女人的价值需要在家庭、孩子身上体现。金钱、权势算什么呢,事业满足不了我,只有家庭才能满足我。

我幻想着回归家庭,就能得到想要的幸福。结果,生活的琐碎让我迷失了自己。进入日常的婚姻生活中,才发现两个人的差异。对于先生的喜好我记在心里,而他对我则没有那样的在意。有一次去买菜,我想买一条海鱼,他自己不吃,我拿到购物车里,他问买这个干什么,我说想吃,他就很不高兴,看他这样,我把海鱼放了回去,换上他喜欢的河鱼。像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生活中一次次的不同,如果我没有满足他的喜好,他会看成是对他的侵犯。为了照顾他的感受,我选择了妥协。但妥协并没有换来期望的爱,反而在一次次的委屈中,压抑着自己。怀孕后,因为在异地工作,要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年初七他要返回上班,趁着他初六还在家,让他陪我去街道办理证明,去了才发现街道还在放假中办不了,他当场指责我这么麻烦,搞不清楚就让他来。

观念的冲突,交流的障碍,再加上孩子的出生,让家庭生活充满压力。孩子的出生本是一个家庭辛苦但幸福的阶段,而在家习惯被人照顾的先生,无法应对这些生活难题,吃喝拉撒一地鸡毛,直接将我们积累不多的感情分解的支离破碎。妥协没有换来期望的爱。孩子的到来直接检验了我们的感情,我对原本内心非常信赖的爱人,失望之极。

对女人的身份定位,压抑了自己曾经的理想。我在婚姻中的隐忍退让,让我失去了自己。在婚姻中多次被打压、指责、冷漠,让我严重否定自己,总觉得做得不够好。我渴望家庭,渴望被爱,为了有一个家,我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我内心的匮乏、恐惧驱使我选择做小女人,依赖一个男人,依赖婚姻和家庭。但是,越害怕越退缩,委屈求全。对于自己的付出,先生压根看不到,反而习以为常,当我生孩子的时候,照顾不了他,他觉得我不关心他,选择了离开。我在人生高点选择进入家庭,结果换来的却是理想幻灭、前途暗淡、婚姻破裂的结局。

三、和孩子共生,互相牵绊
1、情执——母子共生,责任不清,互相依恋

人生像从高崖上跌落,掉到了谷底。但是为了孩子,只能咬牙坚持下来,承担起母亲的责任。当先生离开后,我独自养育孩子,与此同时,我的情感也越来越依赖孩子,把生活重点放在孩子身上,盯着他的一举一动,小的时候关注细节、照顾生活,再大一点就关注他学习。看上去是全力在做好妈妈,其实同时也在方方面面掌控孩子,在孩子身上找价值。

当然,结果是孩子对我也非常依恋。在幼儿园他不愿意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习惯回家找妈妈陪着玩。对于他的依恋我觉得有些问题,想让他更独立,6岁的时候,我把孩子送到新教育学堂。因为在家中生活被包办,没有自己动手的机会,到了学堂他需要自己做,感到很不适应,孩子身上的“无能和弱小”开始暴露出来。对运动、做事比较排斥,觉得辛苦和枯燥,不愿成长,遇到问题希望找安慰,求关注。生活能力也比较差,天气热了不会脱衣服,满头是汗,老师提醒他,他也不想换,嫌一会儿穿一会儿脱太麻烦。换下来的袜子藏起来不想洗;夏天学堂给孩子们都换上蚊帐,他挂个蚊帐觉得麻烦,宁愿被蚊子咬。与此同时,孩子表现出的“无能和弱小”也控制着我,他在学堂的表现出状态好我就高兴,状态不好就着急担心,他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的心。


2、情执——控制孩子按照我的想法去做

老师和我反馈他问题,在当时,孩子这样的情况我当然无法接纳。学期结束放假回来,我开始对他要求,针对他的弱项,陪他运动、逼他动手做事,他不想做或者做不好,我开始说他,没有效果就打他。各种细节都必须达到妈妈的要求才行,孩子做不好我就会焦虑、抓狂。这其实是对孩子的一种控制,这种控制模式在我和孩子相处时很常见,孩子虽然学着做事了,但是开始总是干不好,东西丢三落四。那时也不知道怎样运用规则,经常是我在他身后提醒他做这做那。因为被提醒、被安排着,结果孩子遇到问题总是很被动,等着别人帮他想办法,没有什么责任感。看到孩子这样晕乎乎的做事没脑子,对怎么教育好他很困惑,又不知道原因在哪里,让我很有挫败感。只好去请教学堂老师,老师指出我们家的模式是母子共生,互相牵绊,只有把孩子的责任交还给他,允许孩子犯错,他有了体验,学会了选择,才会成长。老师让我意识到,妈妈控制孩子背后是自己的匮乏,自己过不好,孩子也不好,我和孩子在共生中互相纠缠,我自己心力交瘁,孩子也无法安心成长自己。

3、改变困境,陪伴成长

与其在委屈中抱怨,不如用行动来改变困境。老师给我们指出了问题的症结,那我就去改变,首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从一种在孩子身上寄托情感需求的心态,转变为陪伴一个生命成长的心态。我们选择了运动作为突破口。

孩子不爱运动,排斥跑步;我之前也不爱运动,这几年的生活重压,身体严重亏空,经常头晕,蹲下再起来时双眼发黑。我自己也想改变这个局面,和他一起跑步,那个暑假,我和孩子从1公里开始训练,跑到三公里。开学之后,孩子在学堂通过一个月训练,可以跑5公里,没多久学堂参加西太湖半马,孩子报名参加10公里的项目,也邀请我一起参加,我很意外。比赛那天,领队老师为了给孩子一个意外的挑战,突然带队跑到了半马的赛道上,我们因为没有身体和心理上的准备,跑到7公里之后,就落在了后面,坚持到12公里,孩子说腿太疼了,不想跑,但如果回去也是差不多的路,进退两难,只好硬着头皮继续。那一次半马对我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之前最多跑过5公里,全靠我内心觉得自己可以做到的信念支撑着。一路上我在前面跑着,孩子边跑边哭边喊疼,的即使这样也只能往前跑,每一公里牌都是我们的一个小目标,就这样我们俩走走跑跑,掰着指头数过一公里,又一公里。花了4小时,终于完成第一次半马。那一年他刚七岁,老师和同学在终点等着我们,还分给他一块奖牌作为鼓励,孩子的疼痛被成功的喜悦冲走,挂着奖牌,突破的快乐洋溢在挂着泪痕的小脸上。

这次突破是孩子真正改变的开始。但整体上,他还是怕辛苦,做事、运动没有那么投入,没有为自己承担责任的意识。

我深知,孩子问题的源头在家庭,2018年,自己想要改变的心非常强烈,就经常请教老师该怎么做,怎么教会孩子承担责任。2018年厦门国际武术大赛,学堂有心带孩子去感受外面的运动氛围,孩子本来不打算报名,他觉得自己练得不好,我鼓励他去参加,问他练好了参不参加,他说愿意参加,我告诉他只要想参加就利用这个假期来训练,肯定可以学会。暑假在家练习太极套路,我一看他打的,确实打得不成形。他左右不分,看不懂视频,我则教他动作怎么做,放慢动作分解给他看,大动作捋下来差不多,但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改进,我一开始还是原来的模式,不停地给他说,说烦了他也不愿干。我意识到这是一个让他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就和他说清楚去或者不去比赛都可以,自己决定,不比赛就换成其他的运动。他说还是想参加,然后我和他定好规则,不再纠他细节,让他自己比对视频去发现,每天发现5处不同,他有时候多发现一处还挺开心的。经过训练,他在大赛中两项比赛获得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在自己最头疼的武术上获奖让他增加了信心。这个假期我学会了用规则来代替之前的说教和惩罚,把责任还给孩子。当我这样做的时候,自己也一点点地从和孩子共生的模式中分离出来,把更多关注点放在自己的成长上。那时,为了让自己从无力的状态里走出来,内心更有力量,做事不纠结,我更加积极地锻炼自己的身体,在家里每天坚持跑步3-5公里。这一年的西太湖马拉松,孩子主动报名半马,约我一起跑,我们用时两小时20分钟完赛,比起去年的不情不愿,这一次是满心欢喜,我们俩都有了很大的突破。


孩子从运动中找到了成就感,这种信心也延续到做其他的事情上。我的一路陪伴也给孩子传递着力量。在之后的一次学堂半马中,孩子和同学跑在第一梯队,最后1小时45分钟完赛,取得了他的最好成绩。半马已经不是难题,他开始梦想能去挑战全马。



四、寻找自己
1、突破中看到自己

看到孩子的成长,我很喜悦。但更喜悦的是,我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在一次次的突破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潜力,看到曾经那个努力的、绽放的自己,我开始重拾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创造美好的人生。


2019年10月,为了检验一下近一年的运动成果,我参加了黄山山地马拉松。那一天天还下雨,我在上上下下的山路奔跑,湿滑的山路、长长的台阶路我已经觉得不是障碍,我看着自己一步步把它踏在身后,觉得自己充满了力量。曾经我是为了陪伴孩子、给孩子做榜样而运动,现在我是为了点亮自己的生命而运动。曾经的我,依赖先生,依赖孩子,但现在我知道,自己正在找回失去的力量,为自己的人生承担起全部的责任。

这些年,自己很害怕在人多的场合公开说话,觉得自己头脑不清晰,词不达意,往日的自信落入尘埃。2019年11月我突破了心理障碍,从自我否定的思维中挣脱出来,勇敢的站在台上分享我和孩子的新教育故事。一开始很紧张,但是上台之后我看到台下一双双带着找寻解决问题的、渴求的眼睛,我就慢慢放松下来,说出自己的故事,希望曾经自己走过的路能给别人带来一点点启发。


接下来的第二天,我和学堂老师孩子一起去了苏州参加全马,这是我人生的第一个全程马拉松。而孩子因为年龄不够很遗憾不能参加官方比赛,学堂为了满足孩子想要跑马的心愿,特意组织了昭明马拉松,孩子和同学们一起完成了他们的第一次全马。

运动已经不再成为孩子痛苦的事情,假期运动也不再要我陪伴了。孩子原来希望妈妈能陪着他,关注他,不让妈妈去做事。现在希望妈妈也能往前走,为妈妈的进步而高兴。当他看到妈妈坚定地往前走,他也对妈妈放手了。我现在看孩子也越来越平静,情绪也不会随着他的状态起起伏伏。因为责任是他的,我不再纠结他一下子就要变好,而是让他体验自己的人生。


2、敞开内心,做真实的自己

今年因为疫情,不能像往年那样去学堂和孩子们一起马拉松,家长自发组织起“昭明”线上马拉松,时间、赛程自定。我日常也没特别训练,在前半个月,我从日常的5公里跑调整到10公里,打算那一天跑个半马,但看到比赛前家长们在群里纷纷约定要突破自己,有的家长甚至从第二天凌晨3点就开始跑,要打破自己历史最高纪录。受到气氛的感染,我也不再把自己的目标限于半马,最终跑多少,听从身体的感受。我在跑的过程中感受着每一步的身体摆动,观看自己的呼吸,感受着身体的变化。那一天我跑了50公里,创造了自己连续跑的最长记录。这个过程并不需要毅力的坚持,而是很享受的超越自我的体验,我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自己,那个合一的、绽放的、有力量的自己。

那段时间,我经常学习刘明慧老师的文章,老师的智慧让我明白:我所要的永远没有人可以给我,放下对别人的依赖,彻底承担起全部的责任,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当我勇敢地面对自己,走出困境,孩子也不再和我互相牵绊,也会走出他自己的路。

后来,当我再次遇到一个世俗标准来看很成功优秀的男人,他问我,未来他要去国外定居,在新教育和他之间选择谁?我淡然而坚定地回复他:新教育。如果说当初给孩子选择新教育时的坚定,是想通过新教育让自己有个优秀的孩子;现在的坚定则是我为理想而做出选择,为了自己而活!

之前选择回归家庭,是想在婚姻中找到我想要的爱,想通过家庭弥补我匮乏的心。现在再次选择,是选择拥抱理想,选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感悟

我爱家人,更爱那个勇敢追梦的自己。也许在有些人来看,离婚是一次不幸,而我现在看来,它更是一次觉醒,让我意识到:并不是一味退让,就可以获得美满和谐的婚姻;并不是依赖他人,就可以获得拥抱幸福的能力。

曾经有人为我遗憾:如果当年我没有因匮乏去组建家庭,而是一如既往在事业上追求,局面可能就不是这样;但这样我的问题可能也会被掩盖,无法收获我的人生礼物。老天给了我这辈子要学习的功课,而先生和孩子就是我的镜子,在家庭中让我发现自己的问题。我也很幸运自己能一步步走出这个困境。

通过这些经历我明白了:每个人都会遇到生活的困境,这些困境中藏着珍贵的礼物。先生、孩子扮演了一个角色,让我在亲密关系、亲子关系中看到自己的问题,并且领悟到:幸福是自己给予的,不需要依赖任何一个人。当我选择强大的时候,我就有幸福的能力。对这份经历,接受这只不过是人生功课,带着这份觉知,我面对自己的现状,承担起全部的责任,勇敢的往前走,只要不放弃,我坚信可以走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感恩先生和孩子送的这份人生礼物,让我认识了自己,感恩他们给了我精彩的人生,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不要选择退缩。感恩先生教会我坚强和责任,让我知道一个人是有力量的,不需要依赖一个人,不需要依赖婚姻,不需要依赖其他外在的依靠,我就是力量。感恩孩子教我学会放下,放下期望、去做好自己的事情,放下对孩子的情执,孩子才能安心于自己的成长,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这份人生礼物让我寻找到自己,看到自己的力量,一个人做着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内心喜悦,未来依然很精彩!我曾经忘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迷失了自己。新教育让我找回自己,让我意识到一个人也可以拥有精彩的人生。现在,参与建设百年昭明、清一大学就是我的理想。我每天都在向着我的理想而努力,也越来越喜欢现在的自己。我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相信你也可以!让我们一起拥抱理想!



主持人总结

感谢一瑞妈妈的亲身示范,帮我们领悟到这么重要的人生课题:苦难是上天另一种形式的爱,它提醒我们从错误中回来。人生除了成长我们别无选择,没有退路。只有当我们学会为自己承担起全部的责任,不在任何人身上找价值感,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只有把属于孩子的责任交还给他,孩子才能真正成长。


从一开始跑1公里两眼发黑到现在能够轻松跑完50公里,从和孩子共生到责任互清,专注自身成长。一瑞妈妈通过各方面不断突破自我,获得了真实的价值感,找回力量,朝着自己更高的理想迈进。一瑞刚来学堂那会可以一个人窝在角落玩沙子一整天,开班会的时候在那呼呼大睡,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玩性重,丝毫没有团队意识和主动成长的意愿,现在他听到老师讲跟成长有关的内容会两眼放光,心生向往,自我要求也越来越高,每天都会做好明确的时间规划。从依赖妈妈依赖老师到学会为自己负责,一瑞目前也在学着独立前行,这个过程难免会跌跌撞撞,但孩子会收获属于他自己真实的价值感,更有动力朝着自己的理想迈进!


再次感谢三位昭明人的用心分享,那他们这些成长蜕变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共性?能够带给我们什么样更深层次的启发呢?下面有请我们学堂的过俊杰老师进行总结。







大家好,我是昭明学堂教师过俊杰。感谢刚才三位家长的真诚分享,也感谢主持人的精彩点评。大家可能已经感受到了,在三位家长分享的敞开内心的经历中,有一条隐约贯穿其中的线索 ——以前,他们更多的是一颗匮乏、封闭的内心,因而会争夺家人、争夺孩子的能量,来满足自己的私心;现在,他们敞开了内心,更多地流露出了真爱,因而能够给家人和孩子赋予能量,支持和成就他们。这其实是一个从“利己”逐渐到“利他”的转变,也是一个从“匮乏恐惧”到“丰盈富足”的转变



为什么昭明的文化,那么重视敞开自己的内心?因为从小到大的教育环境中,无论是我们,还是孩子们,往往经历过很多的打击、压迫、控制、抱怨、指责、批判,导致我们或多或多都存在自我价值感不足、缺乏安全感的状态。我们的心是脆弱的,所以需要自我防御;我们的心是匮乏的,所以需要自我证明。外在表现出来的,就是封闭的状态。孩子们也是一样。

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如果只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缺爱”。因此,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去索取爱,比如依赖、控制、争夺等等。知道了问题的症结,也就找到了疗愈的方向。相信来听分享的伙伴们,很多都上过刘明慧老师的慧心课。你们知道,爱是一切问题的答案如果你是一个有爱之人,你和伴侣、孩子、学生乃至任何人互动的时候,都会流露出善意,你会变得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体谅他人。作为回报,你的内心也会变得充盈而富足,你的人际关系会变得和谐而顺畅,更重要的是,你会特别喜欢自己。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你都会是一个积极的人、富有建设性的人、受人欢迎的人。


《与神对话》说:

“人类行为在最深层次上无不受到两种情感(怕或爱)之一的驱使。情感实际上只有两种,一切其他观念,无非是这两者的派生物,只是形式有所区别而已。怕是收缩、封闭、攫取、跑开、隐藏、独吞、伤害的能量。爱是扩张、开放、赠送、停留、敞开、分享、治疗的能量。所有人类的思维、话语或举动要么基于怕,要么基于爱。这一点你们别无选择,因为除此以外没有什么好选的了。但至于选怕还是爱,你们可以自由决定。”

那对于我们我们而言,敞开内心,就是一种爱的选择。它代表我们内心的一种呼喊:我要成为有爱之人。坦率地说,我们目前也还没有完全做到,还有很多需要成长的地方。但同时我们也很笃定 —— 因为成为爱是我们的终极追求,是我们为自己选择的人生方向。而做教育,是我们学会付出爱、成为爱的修行。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帮助孩子敞开内心,有这样一个层层递进的次第,用四个关键词概括:相信、看见、接纳、成就


相信,就是相信孩子们都有卓越之心,尽管有些孩子的卓越之心当下可能蒙上了尘埃,但我们相信他的卓越之心一直存在,这是他们潜力的来源。

看见,就是去看见孩子真实的样子,他们有问题、有缺点,同时也有亮点、有进步,我们往往容易盯着他们的问题,但孩子们其实更需要我们看见他们的亮点和进步。

接纳,就是接纳孩子真实的样子,尤其是他们的问题和缺陷。人都是不完美的,所有的问题和缺陷,都代表着改进和提高的机会,而不是指责和否定的对象。这种接纳,并不是放任,而是允许它如实呈现出来,进而引导孩子在这个基础上拥抱成长。

成就,就是创造机会,让孩子去体验成长、体验真实的进步,体验有能力服务别人的快乐,在不断的自我成长和服务他人的过程中,让自己的内心更加敞开、富足和喜悦。

我们相信,敞开内心的教育,是一种培养美好心根的教育。无论是孩子、家长、还是老师,都在敞开内心的过程中,从缺爱变得有爱,从匮乏变得富足,从自卑变得自信,从脆弱变得坚强。一点点地,当我们敞开内心,才有可能把关注点从一己私利中超脱出来,放大自己的格局,变得能够容纳他人、关爱他人、服务他人。敞开内心的教育,我们把它当成一生的事业,一生的修行。正所谓“见心见命” ——当我们的心变得更敞开、更有爱、更强大,我们的生命也会因成长、因利益他人而更加美丽。

OK,敞开内心,是我们本次的系列分享《我在昭明的成长蜕变》的上半场。在敞开内心的基础上,我们如何进一步成长自己?让自己成为强者?这就是我们下半场的分享主题—— 我在昭明的成长蜕变之“成为强者”。


昭明书院
愿中国有真教育    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
愿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发扬光大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昭明书院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