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教育就是美好生活

各位深圳读书会的朋友,大家晚上好。

今天分享的主题是——教育就是美好生活,我记得这句话是在三、四年前的一次分享结尾的时候提到的“教育不是为美好生活做准备,教育本身就是美好生活”。如果把一个人的认知想象成一段登山者的旅途,那么一个登山者站在山脚、山腰、山顶所看到的景色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人站的高度不同,眼界就会不同,认知到的全貌会不断扩大。但是认知并无对错之分,只是角度不同,局限性不同。三年前的我就是那个刚从山脚出发满怀热情的登山者,这一路上有先行者、老师;也有同行者、伙伴。这三年我从一个新教育的旁观者、助教、带班老师到昭明学堂的堂主,身份的不断变换让我有机会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周围这个世界,尤其是对教育有了更多的认知和思考。

今天很荣幸有机会在深圳读书会分享,群里的朋友彼此都是这条登山路上的伙伴、支持者;尤其深圳读书会是最早成立的新教育读书会之一,群里有很多先行者、引领者;这些先行者的示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新朋友加入到了登山的旅途中。在这段旅途中,我的起点跟很多新教育的家长们是一样的,甚至我还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徘徊驻足期,看到很多新伙伴从身边经过,也看到以前的伙伴在前方向自己招手,他们的热情和不断攀登的渴望给了我很大的鼓舞,让我下定决心开启攀登之旅。现在回头来看,三年前不论是对教育还是对美好生活,我的认知都很有局限性。这一路上我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鼓励,今天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这一路上的收获和心得,希望能够把我曾经受到的善意回馈出去,如果能够带给大家鼓励和帮助,那将是我莫大的荣幸。

 

第一部分:三种身份,三种认知


1、教育旁观者到教育参与者
在接触新教育的初期,我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教育的旁观者。何为旁观者呢?我认为旁观者就是那些内心不愿意陪伴孩子成长,但又期盼孩子可以有卓尔不凡的美好人生的大人们。什么叫不愿意陪伴孩子成长呢?就是大人们并不愿意去真正地了解以及面对真实的孩子,特别是自己的孩子,而是期盼自己的孩子能够自动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只想要最终的那个结果。

前面提到我们的认知就是一段登山的旅程,爬到哪个地方只是那一瞬间的结果,这一路上经历了什么才是更为重要的收获。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样,他们缺的并不是到达终点的喝彩,因为登顶的那一刻鲜花掌声自然而来,他已经成为了“别人家的孩子”。在攀登初期他们需要的是他人的陪伴和鼓励;遇到挫折和迷茫时他人的引导和帮助;在攀登后期他们能够自我前行,需要的仅仅是在每一个关键路口的引路人。而在攀登初期,孩子最渴望的就是来自父母的陪伴和鼓励。很可惜的是,很多家长把这份最重要的工作拱手让人。因为在很多家长的认知里:教育就是老师的事,是教育机构的事,大人们能做的就是为孩子选择最优质的教育,自己只负责在后面吆喝“赶紧往上爬”。殊不知父母才是孩子的神,即使父母把孩子送到了山脚下,希望他跟随老师和伙伴一起向上攀登,但是孩子的心跟父母的心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如果他看到父母只是在那里拼命吆喝,但是纹丝不动,即使身边的人爬得再起劲,他也不清楚自己到底要不要往上爬,因此选择在原地观望。

在成为了学堂的助教和带班老师的几年里,因为近距离接触到了很多家庭,让我对“教育旁观者”的身份有了更加深入认识。我发现那些只负责找优质教育的大人们本质上是在逃避自我教育的问题,他们认为登顶很好,但是自己并不愿意踏上旅程,期待孩子替自己完成自己无法登顶的遗憾。那么为什么家长认为很好的事情自己却不愿意去做呢?一是家长自己觉得攀登太辛苦了;二是提前预判了自己登不上去;第三个原因就是担心在陪同孩子攀登的过程中暴露自己的不足,所以选择了待在原地。曾经这三点心态在我身上都有体现,不用说我的孩子在很长时间也是处于原地观望的状态。其实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们需要的不是对自己发号施令的长官,而是陪伴自己成长的伙伴。孩子的内心其实并不会抱怨父母的能力不足,但内心一定嘀咕:凭什么你们不努力而让我成为卓越呢?在接触了很多家庭后,我发现绝大部分家庭都存在上述困境,但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旁观者的角度也让我意识到作为一个家长,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勇敢地踏上自己的旅途,这才是对孩子最为负责的方式,也是对自己最为负责的方式。

2、教育参与者到个体教育者
当心态有了这样的变化之后,我开始和孩子们成为了同行者,这让我得以从亲历者的角度去思考,这趟旅途的终点到底是什么?教育到底要教给孩子什么?以我目前对教育的理解,我认为教育要做好两件事:“人”和“才”的培养。
什么是人才?人才就是“人”与“才”的结合,善良、勇敢、关爱,这些代表人文情怀的东西都属于“人”的部分,这是第一件事;“才”的部分可以分为能力和知识,我们经常说这个人很有才,指的就是这个人很有能力和学问,这是第二件事。我曾经看过一个关于人才的公式:单独看知识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只是0,能力是它前面的数字,能力为0,0与0待在一起还是0;能力是1,就变成10,能力是9,就变成90。这说明什么?知识单独分开一文不值,但与能力搭在一起,它的价值就会成倍数上升。那如果把“人”与“才”放在一起,那么“才”又是“0”,没价值了,它的价值只有依靠人来体现。所以文情怀的东西就像太阳、雨露一样,而能力、知识只有通过太阳的照耀和雨露的滋润才能生长,一个即使在知识、能力方面出类拔萃的人,如果没有“人”的成分的话是很难在社会立足的。
新教育是人学的教育,老师要让孩子的品格融入心灵,也就是成为人,让知识化为智慧,这就是才。所有的知识能力都只服务于塑造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具有善良、勇敢、卓越品质的的灵魂。我在带班的阶段会有一个很深刻的体悟就是,当一个老师真正能走进一个孩子的内心,就不会过多的去思考和关注跟孩子沟通的方法,因为这些方法都会从内心流淌出来的,成为一种跟孩子沟通的本能。当孩子从内心认可和尊重老师,愿意跟随老师学习,成长也就会自然呈现,这也是人学的体现。
3、个体教育者到集体教育者

站在老师的角度就是单纯、用心地陪伴孩子成长,但当我从老师的身份升级到堂主的身份,我发现自己面对的不再是一个孩子和一群家长的问题,教育不再是一颗种子的问题而是土壤的问题,想要改变土壤的问题就需要创造一个不同于世俗环境的健康、积极向上、正能量的人文环境,形成自己的生态链,简单的说就是平台,而站在平台的角度需要解决的是更多人不同层次的需求,这需要的是自己更大的智慧。当我的意识从一个孩子身上转移到学堂平台上,我会突然发现自己可以离山长更近了,这个近不是人的靠近,是一种高能量的传递,我认为我可以做一件更大的事,更能服务于新教育、服务于这个民族的事,百年昭明就是我认为的一种理想的升华。回到登山者的角度,就在这个阶段我感受到了一个登山者最喜悦的时刻,因为登山者终于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而登山?同样,对于孩子的教育,让孩子理解并体验自己为什么而卓越,内心喜欢卓越;为什么而活,内心喜欢这样的活法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才是一种爱的动力,而不是一种痛苦的动力。所以对于我来说,教育已经不仅仅是培养一个孩子,而是可以从土壤层面唤醒更多的人心。当我把眼光放的更长远,而目标更聚焦的时候,心自然就大了,当然接受的挑战也会越大。

4、人生旅程的重点——觉知自己的心

三种身份、三种认知,那是不是说我们的身份改变了,我们的观念就会随之改变呢?不会,让我们改变的前提还是自己的成长意识和愿心,只有你有强大的愿心和坚定的目标想要去做一件事,你才能学会接纳过程中所有的困难,这是一个主动求变的过程。比如:我的理想要成为百年昭明,学堂就必须有培养出优秀人才的能力,学生优秀,老师也要优秀。那作为堂主只有我的心是一颗卓越的心,是一颗百年昭明的心,才能以点带面地营造学堂卓越的文化,才能影响更多跟我一起去实现理想的人,所以我也需要时刻觉知自己的心。

那我们如何关照自己的心呢?具体的说应该是我们应该如何关照自己的心服务于自己的理想呢?刚才我说只有你有强大的愿心和坚定的目标想要去做一件事,你才能学会接纳过程中所有的困难,换句话说就是我这个登山者想要登到山顶,就需要接纳从山脚到山顶所遇见的所有困难,这就是观心的核心。举个例子:西游记大家都看过了吗?西游记里面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唐僧去西点取经是十万八千里,孙悟空一个跟头正好是十万八千里,那你说孙悟空背着唐僧翻个跟头就可以过去了,是吗?那为什么不让他直接过去,还要一路上碰到这么多的妖怪,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呢?简单点说,因为没有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就算给你经书也无用。所以经书并不是最重要的,这段取经之路所历经的磨练才是最重要的,磨练的就是自己的那颗让自己害怕的心。孙悟空之所以能成为斗战神佛是因为他总是会第一个直面困难,斩妖除魔,是这个过程让他的心变得更强大,而不是经书。从这个角度,《西游记》拍摄的就是一个人修行过程,而孙悟空的心投射出的就是一个凡人的心。

凡人的心是什么心?凡人的心是可以七七四十九变的,一会想这样一会想那样,这样的心没有办法专注于做一件事,像孙悟空就动了很多次要放弃取经回花果山的念头。而唐僧则代表着理想和使命,当孙悟空的凡人之心违背了理想和使命时,头顶的紧箍咒就会用痛苦来提醒他走错了路,及时修正。但是在我们身边,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心要用来专注做什么事情,这个社会正在遭遇“空心症”的侵袭。这也是我今天想要重点跟大家分享的话题:如何找到自己的心,拥抱美好生活。

 

第二部分:空心症的社会现象


1、体制学校学生的现状
新教育强调“教其心,育其身”,在育身上绝大部分家长都投入了大量心思,也在付诸实际行动,而且也越来越认同新教育的生活饮食运动方式;但是在教心上,似乎却碰到了不同程度的瓶颈,知道要教心,但是不知道要怎么教。至于体制教育,无论是教心还是育身似乎都有很长的路需要走。首先我们来看看体制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状况。
作为改革开放后首位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女性,张曼菱曾经在北大以《压抑的胜利》为题发表过一次演讲。在这篇演讲中她提到:“你们考入了北大,但我并不认为,你们就是天之骄子,就是精英。说实话,我认为,你们能够考入北大的那种因素,那个分数,其实并不是那么光荣,那么有力量,那么有积极意义的。而是你们比你们的同学更能够接受压抑,配合压抑,与压抑你们的学校和家庭,老师和家长配合,服从,压抑了你们青春的个性,是这种对压抑的服从,是你们通过了考试机器,使你们得了高分,进了北大。”

很不幸她所说的情况被北大的心理学专家证实了。北京大学精神医生徐凯文博士曾经发表过一次演讲,他在演讲中表示: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一位高考状元在一次尝试自杀未遂后这样说到:“学习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学习好,工作不够好,我就活不下去。但也不是说因为学习好,工作好了我就开心了,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我总是对自己不满足,总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头。”
这些学生共同的特点如同他们自己所描述: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不知道我到哪儿去了,我的自我在哪里,我觉得我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我过去19年、20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为别人在活着,我不知道自己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请注意,这些都是体制内最优秀的学生,他们都是周围人羡慕的对象。但为什么他们会厌恶学习甚至还要自杀呢?这就是“空心症”的体现,他们虽然取得了大家眼中羡慕的成功,是体制学校的佼佼者,但是他们并不认为学习、考大学是他们自己的人生追求,这些都是自己不得不去做的事情,而他们也看不清自己的方向,因此觉得这样活着完全是对生命的一种浪费,还不如死掉算了。这些所谓的优等生就像是一个失去灵魂的躯壳,他们是没有热忱的,当他们开始要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当他们开始想要找到自己的心,却怎么也找不到。而遇到这样的事情,父母的反应往往是陷入“孩子为什么会这样”的不理解和痛苦之中。这些孩子如果跟自己的父母对话,问父母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想必家长也不知道如何回复,这就是家长不懂孩子的心,也不懂自己的心。

体制内最优秀的学生遭遇的结果就是空心,那么体制内没走成功,比如说没考上北大,只能考上一些二流三流学校的这些人是什么样子呢?这些孩子往往比较消极、自我否定,在挫败感、失败感之下乱做事,比如游戏、毒品、性等,甚至也会跟家长发生激烈的冲突和矛盾,逆反心很重。所以成功者没有感觉到自豪,没有感觉到理想,没有感觉到热忱,失败者的话,感受到的是我很无能,我做什么都比别人差。他们中有一些人一辈子就活在自我否定中,对待身边的事情消极被动,不知道哪一天就被最后一根稻草给压垮了;还有一些人虽然内在自我否定,但是表面会装得无所谓,甚至攻击倾向,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无能的样子,但是那颗脆弱的玻璃心几乎是一碰就碎。

每次学堂的夏令营都会有很多的体制生来参加,这些孩子普遍有一个特点,就是说话从来就不会认怂,但是一行动逃的比谁都快,因为一行动真实的水平就会暴露出来,所以很多孩子喜欢说废话。他们其实用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和想得到别人的关注,你会发现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好一件事,哪怕是很小的一件事,得到了老师的肯定,这个孩子马上变得柔和很多,也没那么多话了。当你看懂他们的心就知道他们在体制遭受了很多的挫败和不认可,这些孩子被打上了太多次“失败者”的标签,他们太渴望获得他人的认同了。

近几年经常有新闻报道,一些孩子因为被家长、老师批评而选择轻生,而且低龄学生比例呈现上升趋势。这些其实都是在告诉我们:我们的孩子普遍都出了问题!成功者空心,失败者玻璃心!玻璃心的背后其实也是空心,因为找不到自己的心,人生没有什么值得去做的事情!


第三部分:空心症的根源:真心 VS 假心


如何解决孩子普遍“空心症”的问题呢?想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思考两个问题:心到底是什么,作为父母是否了解自己的心?如何教导孩子认知自己的心?再拿《西游记》来举例,唐僧代表的是一颗真心,孙悟空代表的是世人的“假心”,既然是假心就会随意变化,如同说谎有一千种说谎的方式,但是真话永远只有一个。当一个人的行为顺从假心,违背真心的时候,他就会就纠结痛苦,所以取经路上唐僧历经重重磨难,从某种程度来说都是因为孙悟空的假心吸引而来,这些磨难都是帮助孙悟空认知到自己的真心,和自己的真心合一。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都生活在“假心”中而不自知。
从上述体制学校学生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些孩子并没有发自内心地认同在做的事情,导致即使他们取得了世人眼中的成功,却依然抑郁。其实当你感觉抑郁的时候,其实就是心在提醒你“你在做的事情可能并不符合你的真心”。那么一个人的真心到底是什么?
一、钱等不等于心
1、大部分人一辈子都在追求钱,我们这个社会也在鼓励追求钱
不可否认我们生活在一个“金钱至上”的社会,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靠的就是经济指标,几乎是唯一指标。女生谈对象,首先问的是“有房有车有存款吗”?同学、朋友、亲戚聚会也是谁的经济地位越高谁就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我们从小被教导要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好工作的衡量标准是什么?收入越高工作越好。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在追逐金钱。而这也确实造就了中国近几十年的繁荣发展,例如深圳从当初的一个小渔村变成现在的大都市,背后就是强大的金钱推动力。
我们可以先来看看钱的繁体字,大家可以看一下,钱字左边一个金,右边两个戈,金代表什么?金钱,戈代表什么?拼搏,其实告诉我们金钱就是需要通过内在的奋斗和外在的奋斗而来,缺一不可。事实上,中国人在赚钱上的努力和勤奋程度早已让全世界震惊,甚至心生畏惧。例如很多国家大多数人因为太苦太累不愿意做的工作,中国人都愿意去做;国外很多商店到了周末都关门休息,但是中国人开的店全年无休,甚至还可以做到仅凭夫妻两人就实现24 小时营业。英国政府前大臣迈克尔·戈夫曾经说过,英国要么可以“开始像中国人一样努力,要么很快就会为中国人打工”。
这种对金钱孜孜不倦的追求在我们上一代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就拿我的原生家庭来说,我的父母是50年代人,根据我父亲的回忆,他小的时候家里的成份不好,穷得揭不开锅,而他又喜欢打抱不平,因此是文革期间重点批斗的对象。最后我父亲憋着一口气,留下一封家书告诉我爷爷一定要到外面混出点名堂出来,然后只身跑到了边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就是“闯天下讨生活”,就连爷爷去世父亲也没有回家,为的就是要挣更多的钱养活这一大家子人,也让村子里的人看得起自己的家人。这样的努力是有成效的,在我的童年基本上一年才能在春节见到父母一次,但是每次他们回来都会给我买很多新奇时尚的东西,到家里来请父母帮忙办事的人也络绎不绝。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我父亲退休。
2、金钱带来了什么?

这样的生活给我的父母带来了什么呢?在我父亲退休的那一天,他从一个老板的身份变成了一个普通老头的身份,他完全不适应每天清闲落寞地等待第二天到来的日子,觉得自己毫无价值。甚至在最近几年,他见到我们经常说的是“不要学他,在年轻的时候把时间都花在了赚钱上,希望我们能够常住他身边陪伴他”。我的父亲是我们家族“奋斗致富”的楷模,是很多人学习的榜样。像我的几个姐姐,受到父亲的影响早早地成为了生意人。但是和我的父亲不同,她们在赚到了自认为足够多的钱之后,再也不想外出工作,只想要做一个安安稳稳的全职太太。

他们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状态?像我的父亲一辈子追求金钱,到了老年却有这么强的无价值感?而我的姐姐们,在经历了多年的赚钱生涯后不愿意再把时间花在追求钱上。他们状态背后的心理其实是一致的:我们的心并不需要金钱,我们的内心认为拿时间去换钱,实在是太不值得了!

这一点也被社会各个层级的人所证明。为什么那么多富二代含着金钥匙出生,坐拥亿万家产,但他们中却有不少人却通过豪赌、吸毒的方式将父辈的家产败光?白领阶层自诩为 996、007、715 的社畜,把自己的工作状态和坐牢相比,其实这都是我们的心在告诉我们:我们的心并不想要追求金钱,但我们却误以为自己要追逐很多的金钱!我们都被自己的“假心”所欺骗!

3、这个假心我们在无形中传递给孩子
a. 如果孩子相信了这颗假心就是复制我们的生活,家长是否愿意?
试问一下大家,如果让你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金钱,你认为多少钱你会愿意卖?1000 万、1 个亿、10 个亿?有没有人愿意卖?也许开价足够高会有人心动。接下来下一个问题:如果让你用孩子的生命去换取金钱,你认为多少钱你会愿意卖?这下我估计大家不论拿多少钱都不愿意卖了。
但是事实上,当我们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换取金钱,我们实际上就是用时间、生命来换取钞票。我们在“好好学习,长大后找个好工作”的教导下长大,等我们当了家长又再次把同样的教导传递给孩子,其实就是告诉他们现在所在的一切都是为了追求更多的金钱。请问有多少父母希望孩子长大跟自己一样,整日为了金钱奔波,把自己的生命出卖给金钱?我相信绝大部分家长都不希望孩子复制自己的生活。为什么呢?

因为当我们拼命追求金钱的时候,传递出来的信息就是“我很匮乏”,事实上我们的父辈之所以对赚钱有如此强烈的渴望,也是这种匮乏感的驱动,所以才需要不断地抓取,但是抓取并不能填满内心的空洞,因此一旦停下来就全无价值感。我们这一代人追逐金钱的脚步停不下来,背后的原因也在于此。

b. 这颗假心根本没用,因为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孩子根本不认同

另外要告诉大家的一个事实是,即使你想让孩子复制你的生活,大概率也很难实现。因为我们的父辈经历过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贫穷在他们心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为了摆脱贫穷的痛苦他们根本不敢懈怠,因此会努力向上冲。但是现在的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不需要为物质条件操心,即使你告诉他要努力赚钱养家,他也听不进去你那一套。因为这一代的孩子没有经历过物质的短缺,他们从小就没缺过钱,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钱的重要性,加上我们的真心追求的并不钱,他们对于赚钱并没有什么兴趣。因此现在如果企图再用老一套的方法来管理小孩根本不起作用。

二、 爱等不等于心
1、我们每个人都想找回缺失的爱

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之所以永恒是因为我们大部分人内心都想要追求爱,特别是女性,女性对于爱的执着我个人认为都会比较偏于完美主义,所以家里的男神都要好好修炼。男性对爱表达相对要理性很多,但心里仍旧期待。但其实不管是夫妻之间的爱、亲子之间的爱、朋友之间的爱我们都需要去想一想,我们爱别人的时候,我们付出爱的那一瞬间用的是一颗什么样的心

先给大家讲个小王子的故事:

小王子从他的星球来到地球之后非常孤独,一个人在沙漠边缘走的时候发现了一只狐狸。他很想和狐狸玩,却被狐狸拒绝了。小王子想知道原因,狐狸说:因为你还没有驯养我。小王子问他驯养是什么意思,狐狸说:驯养就是“建立关系”
建立关系又是什么呢?狐狸说:建立关系就是。。。。。。。比如,现在对我而言,你只不过是个小男孩,就像其他千万个小男孩一样。我不需要你,你也同样用不着我。对你来说,我也不过是只狐狸,就跟其他千万只狐狸一样。然而,如果你驯养了我,我们将会彼此需要,对我而言,你将是宇宙间唯一的;我对你来说,也是世界唯一的。我的生活很单调乏味,我捕捉鸡,而人又捕捉我,所有的鸡全都一样,所有的人也都一样,我已经很厌烦了。但是如果你驯养我,那我的生命就会充满阳光,你的脚步声会变得会变得跟其他人的不一样了。其他人的脚步声会让我迅速躲到地底下,而你的脚步声则会像音乐一样,把我召唤出洞穴。然后,狐狸指着旁边说,你看到那边的麦田了吗?我不吃面包,麦子对我来说一点意义也没有,麦田无法让我产生联想。但是,你有一头金黄色的头发,如果你驯养我,那该会有多美好啊!金黄色的麦子会让我想起你。
很显然这是一只想要被驯养的小狐狸,跟大部分人一样,它也是一只等待被爱的小狐狸,可是有个问题,为什么小狐狸总想让别人给他爱呢?在我看来,任何一段关系产生矛盾是因为两颗匮乏的心捆绑在了一起,或者说一颗匮乏的心纠缠着另一颗并不匮乏的心,越是觉的自己匮乏,就越想从对方那里得到,这就是典型的消费型婚姻。当然亲子关系也一样,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
2、匮乏的心让爱变得不纯粹
前些天跟一个女生聊天,这个孩子形容自己是白天在伙伴面前可以做到热情开朗,也特别愿意帮助别人,但是到了晚上她就像换了一个人,她很想也很享受一个人的独处。每天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脑子里就会蹦出很多想法,这些想法就会像放电影一样。后面孩子谈到了自己的父母,因为很小父母分隔两地,虽然父母并没有离婚,但是感觉自己没有一个完整的家,所以在学校的时候特别羡慕那些可以接孩子放学的家庭,内心也很期盼父母能够在一起。但是让我更加差异的是,她说我知道让家庭变得完整的这种可能性不太大,因为已经失望太多年了,不会再指望,所以将来我不会像父母这样,我希望自己的家庭是完整的。听完这个女孩的表述,我的第一反应是怪不得这个孩子的心这么有距离感,父母我想是很难触碰到的。
这是一个正走往青春期的孩子,我想大家也能感受到这个孩子想要什么,她想要一个完整的家,想要一份完整的父母的爱,也许她不懂父母为什么会这样?但是她能确定的就是她的内心想要去追寻,因为得不到,所以她会想着自己创造,希望自己将来的家不会像原生家庭一样。我们把这个孩子的人生再拉长15年,她会用一种什么样的心去面对自己的婚姻呢?这就是一颗匮乏的心,空的心,只是孩子并不了解这样的心会带来什么,如果父母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心,那又该如何引导孩子不要陷入到这种匮乏当中呢?

还有一个家长的案例我认为也很值得拿出来分享。这个妈妈把孩子放在家里调整,结果孩子的状态没有达到她的预期,在调整的过程中,孩子很不受教,用妈妈话说就是感觉说话说不到他心里去。那我就问大家一个问题: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一个人讲的话会比较容易进入到另一个人的心里去呢?大家可以想一想。这个妈妈我不能说她不用心,说实话相对于很多妈妈来说,她最起码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孩子。但后面因为调整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个妈妈给我写了一份她的经历,当看完这个妈妈的经历后我只能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没有任何色彩。这个妈妈因为原生家庭的原因,她很早就辍学来到社会打拼,很辛苦,但是让她很挫败的就是各方面的不顺利,比如:对婚姻的各种不满,对孩子的各种不满,家庭经济也出现了各种问题,反正就没有一件顺心的事。最糟糕的是这个妈妈的内心又是极度渴望想证明自己的女性,所以现实让她内心的焦虑应该接近于抑郁。那请问大家这个妈妈是用一颗什么样的心在经营自己家庭呢?她对于家庭的付出是要有回报的,所以同样也是在索取,没有得到她想要的就会痛苦,只是现实情况可能比她想象的更糟糕而已。而对于自己的孩子呢,她嘴巴上是出于一份伟大的母爱不想让自己的孩子重蹈她的覆辙,所以用尽所有的爱去关照自己的孩子,但是这份爱孩子好像没有接收到,不但没有接收到,而且还很抗拒,这个妈妈当然相当郁闷。孩子为什么在家不配合调整呢?就是因为孩子内心知道妈妈对他的爱是假的,妈妈只是想让他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所以孩子会去应付。只是目前自己的力量还太小,如果不听话肯定没有好果子吃,但同时他也会利用这个妈妈期待他变好的心,装着很努力去讨好妈妈,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是亲子间的游戏,匮乏的游戏,相互索取的游戏。

人所有行为的背后不是爱就是恐惧,我相信这个妈妈的模式在很多父母身上都有。我们太习惯用爱的方式去绑架身边的人,填补自己内心的匮乏,但结果就是我们会陷入到一个深渊当中无法自拔。
那老师呢?老师可不是神,可不完美,老师对孩子的爱呢?面对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老师内心一样会有情绪。只是因为老师的身份会调整的更快一些,但同样只要内心有一丁点想要证明自己是老师身份的心,就会去控制学生,想让学生满足自己的要求,这也是一种索取。只要老师有这个念头,孩子身上的感应器马上就会识别出来,所以这就是对于老师的心性要求非常之高。如果一个喜欢说教的老师,基本上从他讲的第一句话开始,孩子就不会再听的,因为感应器响了。所以本质上这都是一种控制,不是爱。真的想要做到教其心,就必须对自己的心有足够的了解和觉知,哪些孩子是要找老师共情达成自己目的的,哪些孩子习惯讨好老师的,如果老师的心不够纯粹就很容易被学生带偏,就会带着个人色彩去解决问题,而孩子就是那个验心的人,老师的这颗心如果是真心的,孩子就会以心换心,如果老师的心是假心,孩子就会应付老师。所以,新教育老师的这份事业绝对是修心的最佳良药,只是这药确实有点苦。
所以,孩子、父母、老师的爱本身是很纯粹的,只是我们的心变得没有那么纯粹而产生了痛苦,因为那是一颗索取的心,一颗假的心。

第四部分:真心就是利他之心


回到之前的那个问题上,一个人的真心到底是什么?无论是对于钱的态度还是爱的态度,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利己主义者,我们用索取的方式来满足自己对物质和爱的匮乏,索取的心就是一颗假心,而真心是一颗利他之心,以美好的利他之心为家庭、为社会、为世人倾注力量时,我们的人性就能得到磨练,幸福感和充实感就会降临,我们的人生就有了更深的意义和更大的价值。我们的心才不会空。

比如像山长对于财富的心,他把投资所赚取的财富都花在了自己的教育理想上,帮助了这么多的家庭,让更多的人受益,他的心就是富足的,这是一颗利他的心,反而更多的财富又回流向他。所以金钱本质上是一种流动的能量,是一种爱的能量,当我们用利他之心去看待自己的财富,我们就是钱的主人,但我们用匮乏的心去看待自己的财富,我们就会成为钱的奴隶。奴隶的心就是空心,主人的心就是自由的心。

爱也是一样,利他的心就是成就之心,父母以及老师对孩子是一种内心全然的支持,而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来压榨孩子。但是其实很多家长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绑架孩子。而夫妻关系呢?理性一点说应该是在人生道路上有一个伙伴可以和你一起互相合作,亲密的伙伴,一起活着完成人生的任务。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团队,而婚姻的衡器就是一个最重要的团队,他不是一个男人用金钱去把女人买到手,也不是一个女人用美色勾引男人。婚姻必须有一个这样的使命才是完整的,他有一个目标,你有一个目标,两个是一样的。或者一个是糊涂一些,然后愿意服务另一个人,然后他们就可以成为一个联合体,但核心还是相互合作,相互成就的关系。这里我可以跟大家稍微分享一下,我跟我夫人的关系,我的夫人现在是清一塾的校长,这级别似乎比我要高。但在没有踏入新教育的阶段,我们跟很多家庭一样,我们互相都有一颗期待对方完美的心,导致关系很不爽快,但是后面夫人凭借一己之力智慧的把我领进新教育的大门。我突然发现我挺无聊的,因为进了新教育人家根本不理会我的各种不爽快,也就是她不跟我玩游戏了,专注于提升自己,好了没游戏玩了,我能做的就是去追了,要不然更加不爽快了,后面的故事就是正式开启我们的升级打怪模式。现在我的理想就是百年昭明,而她的理想是把清一塾建设成为世界名校,这两个理想之间就是一种相互成就的关系,并且对世人和社会都会有很大的价值。

真心是一颗利他之心,假心是一颗匮乏之心、索取之心,那如何才能治疗孩子的空心呢?那先要了解一下家长如何造成孩子的空心?
 

第五部分:学堂怎样治疗孩子的空心症


1、家长如何造成孩子的空心症?
家长没有意识到我们这个社会在最近几十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小的时候是一个物质极其匮乏的时代,那个时候没有任何人敢于在家里面靠父母养着过日子的。其实父母的话养不起,自己也受不了,整个社会的谴责也很大,因为那时候是在一个贫穷的社会,一个极其匮乏的社会,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养家糊口,我父亲出去闯江湖的原因也是如此。因此在这样一个贫穷匮乏的社会里面,人其实会很精进,否则就会饿死。但现在进入了富裕时代,空心症就是富裕时代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因为现在的孩子不需要像过去的人一样辛苦赚钱,但是他们会花钱,问题就在父母是否给孩子提供了这些削弱他能力的帮助,让孩子觉得我不需要做什么就可以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一切。如果小孩子从来没感觉到金钱的匮乏,在这种情况之下,再用原来的给孩子找工作,考大学,这种指标孩子已经无法让他心里面引起共振,卓越的心植不到他心里面去,但是你又没把别的更高级的东西植入它,这孩子必定就是空心症了。而整个社会的家长,我们全国的家长原来都是在这模式下成长,原有的脑筋不起作用了,社会物质变迁了,所以归根结底就是家长的观念出了问题,家长用无知的爱造就了孩子空虚的心。
我很小的时候因为父母在外面做生意,所以我住在学校的老师宿舍里,每天都需要跟老师们一起生活,我母亲就叮嘱过我,要去多帮助老师干活,眼里要能看见事,每次放学回家总会看看老师们的家里有什么可以帮忙的?比如,哪个老师家下午要生煤炉、哪个老师家买东西等等,长时间的相处老师们都很喜欢我,我的童年基本上都是跟一群老师们度过的,因此获得的肯定和认可是比较多的。但回头看对我帮助最大的不是因为获得了认可,而是小时候因为要自己独自处理很多生活的问题,锻炼了我碰到困难愿意去承担,不会去退缩,不过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确实身边也没有人能帮助自己。这些经历让我从小会有一种我能帮助更多人的信念,这其实就是一种价值感的体现,跟同龄的孩子相比较,虽然看起来比他们要辛苦,但是内心确实会有一种成就感。现在回头想还是很感激自己的父母,因为从小送给了我一份这么大的礼物。
2、如何治疗孩子的空心症
* 植入卓越的理念
现在的孩子有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内心自我认同度很低,骨子里认为自己没什么价值,认为自己还不够好。比如:有些孩子学习做事情需要老师、家长扶着,什么叫扶着?就是老师需要及时的认可她,需要间断性的给她糖吃,她才会有一种好的感受去完成一件事,一旦老师的这根拐杖没有了就感觉整个人不行了,所以很多孩子很害怕去承担事情,尤其害怕一个人去完成一件事,总认为自己做不好。相反,还有些孩子会认为自己不配得到别人的肯定,认为别人对自己的肯定是一种同情甚至嘲讽,这样的孩子内心会特别的不真实,眼神总是在飘忽不定不敢直视他人。那对于这样的孩子该怎么办?
这种孩子从小内心就植入了一种信念,我不行,很容易陷入到自我否定中,所以给他鼓励,给他帮助,光鼓励帮助不够,要让他慢慢的有真实的实力,什么叫真实的实力?就是我刚提到的不能一直都这么扶着走,而是要一点一点让他们脱离拐杖,学会独自走路,所以也不能一直养着他,越是养着孩子内心其实会越不自信,要让他们具备真实的实力,英语、运动、阅读,让这些孩子真实的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当他看到自己离那些优秀的孩子越来越近,他们的心就会愿意去挑战更难的事情,内心就会慢慢自信起来,而且这种自信会让他在人际关系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比如:这个学期孩子们都在写信念总结,每天必须要明确四件事情:明确时间、明确目标、明确问题、明确进步,那这些孩子每天都会聚焦到这四件事情中,特别是进步,孩子们需要做的就是关注当下,聚焦目标,每天都进步一点点并且一定要让他们通过事实判断去看到自己的进步,这样的累积就会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有些孩子明显脸上的笑容就多了起来,跟父母的沟通也更顺畅一些。
当然还有一些虽然缺认同但是内心又特别想证明自己的孩子,他们的行为模式跟上面的孩子又不一样,他们需要的是高要求来证明自己很优秀,只是心里又会比较在意外在的看法,这样的孩子有个特点就是特别喜欢跟比自己厉害的伙伴在一起,所以老师需要做的就是给他们卓越的目标和标准。比如:老师成立卓越俱乐部,这些孩子就特别享受他能跟别人不一样,他们会认为进入这个俱乐部是自己的一种责任和荣誉,责任是他认为自己就是要成为一个卓越的人所以就应该要进俱乐部,荣誉是我能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我的要求就是比其他人要高。但是进了俱乐部如果你有混日子的行为,就很有可能被伙伴踢出去,因为这些孩子愿意追求卓越,所以也更愿意保护卓越的氛围,把那些混日子的伙伴踢出自己的圈子。而从价值的角度讲,卓越俱乐部本身就是一种价值的体现,让他们成为俱乐部的主人去管理俱乐部,他们就会有一种主人的成就感。
所以,对于不同的孩子来说需要因人而异,但目的都是要让他们愿意追求目标,喜欢追求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所以脱离空心症第一件事就是要植入卓越的信念,其实本质上就是责任和荣誉的教学。

卓越理念的教学就是强化理想教育、目标教育、责任教育、荣誉教育,什么是荣誉?作为中国人的荣誉,作为新教育的人荣誉,作为昭明人的荣誉。这些荣誉、责任以及建中国的世界名校的理想,如果这个孩子真的听到心里面去了,真有这样的理想,那么这辈子他不会有空心症,他会有一个理想,一个目标,一个追求。不管未来他走的多高,这个孩子起码不会变成一个无价值感晃悠的人了,而且这样的东西也很有意义,对国家、民族、家族都很有意义。

当然教学只是理论还不行,还需要更多的让孩子体验。

比如:这次让学堂大班的几个孩子去扬州的一家500强企业体验,他们通过三天的跟随走访企业的底层、中层、高层,让他们感受最深刻的就是通过近距离的接触和采访体验到了学堂平时给他们植入的卓越信念跟现实世界是完全匹配的。在现实的世界,拥有卓越信念的高层跟平庸的底层人完全就是两个不同阶层的人,这些体验让孩子们对于卓越的认知以及未来的选择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企业高层对这些孩子表现出的良好的思维、沟通、为人处事的能力赞叹不已,认为这些新教育的孩子都是现今企业所缺乏的人才,这些鼓励会让孩子们的内心得到了现实世界的肯定,对内在的价值感也是一种提升,最起码他们知道自己有跟这个社会竞争的素质和优势。

* 利他的意识

如果第一件事要给孩子们植入卓越的信念,那么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也要同时进行就是给孩子植入利他的意识。利他其实就是一种价值的输出,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这也是新教育培养孩子最核心的一点成为经营者。当一个孩子的经营意识比较强基本上也会远离空心症,而新教育培养精英就是需要培养孩子经营自己的能力,同时经营别人以及团队的能力。
比如:大班孩子在这次企业体验中收获很大,他们会把自己的收获分享给学堂的伙伴,还分享给了其他学堂的孩子以及分享给读书会的家长们,这就是一种利他的意识。家长们就会从分享中了解到一些以前没有了解到的信息,比如:新教育的孩子能否适应企业的竞争?等等,通过孩子们的分享就会让家长们对新教育的教学有个更直观的了解以及对自己孩子的未来也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这些都是孩子带给他人的价值。同样的思路,学堂把家长内部的分享转移到了读书会,其实目的也是为了利益了更多的人。

又比如老师们组织的讲师团队的孩子们每周都需要当小老师给小班的伙伴上课,孩子们内心都喜欢当小老师,你不会我能教你,这也是价值感的体现。卓越俱乐部的孩子有一个要求就是需要招募伙伴,那怎么才能吸引伙伴们加入?首先就必须自己树立好卓越的榜样,伙伴们认为加入卓越俱乐部确实提升很快,就会愿意跟随学习,这个过程既锻炼了自己也给了伙伴成长的机会。精英部队是一群运动达人,他们也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去帮助那些运动能力比较弱的伙伴,助力他们突破。这些教育的背后其实都是服务于经营者意识的培养,让孩子们习惯用利他的思维去学习做事。

卓越的信念和利他的意识都是帮助孩子走出空心症的法宝,但是我仍然需要提醒家长们,怎么用这个法宝需要有心法,这个心法不在老师这里,而是在各位家长的心里,孩子看向的是家长的心


今天的分享到了结尾部分,回顾自己这几年的成长:
一切始于心,一切终于心,
衷心祝愿我们每个人以利他之心为基础,在我们活着的每一天,尽可能地不断努力,只要怀抱纯粹而美好的心灵去面对现实中的问题,就没有任何过不去的坎,只要时时磨练心性,不断自我提升,那么不管遭遇怎样的苦难,命运之神一定会回报温暖的微笑,这就是打开美好生活的钥匙。


昭明书院
愿中国有真教育    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
愿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发扬光大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昭明书院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